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教案精选10篇
通过四首古代诗词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激发对传统文学的兴趣,提升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如何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情感与意境呢?以下是阿拉小编整理的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教案相关范例,供您参考借鉴,感谢支持。
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教案 篇1
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导学生根据注解自学。
二、根据课文注解补充介绍作者及诗题,并讲解这首诗。
教学时数一课时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西北)人,曾做过虢(guó)州参军等几任小官,因故被革职。后来到交趾探望父亲,由广州渡海时溺水而死。
王勃少年时就显露了出众的才华,后来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人称“初唐四杰”。他又擅长骈文,代表作有《滕王阁序》。
教师参考:
王勃的生卒年龄,根据课文注解为公元650—675年,按《旧唐书·王勃传》说:“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新唐书·王勃传》说:“父福畴,……左迁交趾令。”勃往省,渡海溺水,而卒,年二十九。”按:上元二年为公元675年。据考订,王勃生于唐宗永徽元年(650年),死于上元二年(675年)十二月,是二十六岁。一般介绍都把他的生卒年定为650—676年。
关于王勃诗文的评论: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题解:
这是一道送别友人的诗。当时作者在京城长安。他的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州(今四川崇庆县)去任县尉,王勃写了这首诗送行。“少府”,当时对县尉的敬称。(县尉,在县令属下,主管“治安”方面的一种官职。)“之任”,赴任,即上任。之,动词,前往。
这首诗的题目也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课文讲解: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阙”(què),帝王宫门前的望楼,也指城门两边的观楼。“城阙”,指帝王居住的地方,这里指长安的城郭宫殿。“辅”(fǔ),辅佐,夹辅,卫护。“三秦”,泛指当时长安附近一带的地方(今陕西潼关以西的地区)。“辅三秦”即“辅以三秦”,以三秦为辅。“风烟”,随风飘散的烟。“五津”本指蜀中岷江上的五个大的渡口,这里泛指蜀地。“城阙辅三秦”写作者送别友人的地方,是在三秦辅卫着的长安;“风烟望五津”写友人将要去任职的地方,是五津流经的蜀州。“城阙”显示长安的气势,“风烟”显示远处的迷蒙。作者在长安,心已经向往于友人即将去到的蜀州,一个“望”包含无限深情。
教师参考:
关于“三秦”:秦之后,项羽曾将长安一带秦地方分为雍、塞、翟三国,分封秦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故统称三秦。关于“五津”: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中,当时有五个渡口,名为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宦”(huàn),做官。“宦游人”,离乡在外做官的人。宦游,也称游宦。“与君离别意”是说和你分别的情意,“同是宦游人”是说两人都是他乡的人。“我”来长安,“你”去蜀州,临别时有无限深意,作者自己远离乡土,又逢别友,十分感慨。他就用两人相同的处境来安慰临别时的朋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四海之内,天下。“存”,有。“知己”,知心朋友,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的人。“天涯”,天边。“比邻”,近邻。比,紧挨着(按:比,旧读bì,今通读bǐ)。“海内存知己”是说四海之内还有知心朋友存在;“天涯若比邻”是说即使在“天涯”也好像是近邻。作者和朋友分别不免有别离的伤感,但想到四海之内,只要是知己的朋友,即使山川修阻,远隔天涯,也如近邻一般息息相通。“天涯”极言其远,“比邻”极言其近,远近对照,就显出了知己的可贵。这里表现了作者对朋友不拘行迹的真势感情。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不要做。“歧路”,岔路,这里指分别之处。“儿女”泛指青年男女。“沾”,湿。“沾巾”指哭泣。这两句诗是说不要在分别的地方(也是指分别的时刻)像儿女般啼哭,让眼泪弄湿了佩巾。在全诗结尾处,作者勉励朋友,也勉励自己:在即将分手时,不必作儿女情态,依依惜别,涕泪沾衣巾。这样写来,全诗气氛就变悲凉为豪放了。
全诗风格清新、质朴,意境开阔明朗,语言流畅,与通常送别诗的缠绵、悲凉的调子截然不同,表现了作者不拘泥于儿女情长的远大志向和不平凡的胸怀。
望天门山
1解题:“望”,远看,跟“风烟望五津”的“望”词义相同。安徽省当涂县、和县境内东西面两座梁山在长江两岸对峙着,气势雄伟,意境壮美,富有诗情画意。大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就艺术地再现了这种形象。
2学生试读后教师指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每句四拍,也有读为三拍即以最后三字为一拍的。
3讲析内容(教师可以设计提问)。
诗人写诗时立足点在哪里?
站在行驶于长江中的船上,“望”的基点不断移动着,视角也不断转换着,自然景观也就不断变化着。时间又在推移着,全诗在移步换景。
“望”的情况如何?
长江西的梁山和长江中的梁山,隔江对峙,形成一山中断状如“天门”。“断”字妙极,显出“狭险”与“激荡”之状。这是远景第2句写碧绿的江水受到撞击以后到天门山的崖壁而形成漩涡,这是近观。诗人进入两山对峙时,好像觉得两岸青山急剧流转,是从江中涌现出来,真实地写出诗人的视觉感受和触角感受。第4句写过了天门山再凝神远望,满眼是浩渺的江水和澄碧的天空,只有一叶小舟从东方升起太阳的地方驶来,平稳中见出沉静。本诗描绘了祖国山河壮丽。
4分析艺术手法:诗人巧妙地把远望和近观、把运动和沉静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激荡跟潇洒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浩荡渺邈色彩明丽的长江山水图画。诗人游览祖国名山大川,以他浓烈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审美能力,细致地观察了自然界事物的千变万化的众多美感因素,把握住它们的特征,并用精练形象富有音乐性的诗歌语言表现出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解题:苏轼是一位充满矛盾、苦闷而又竭力挣扎希望精神解脱的大诗人。这首词不仅创造了许多洁净华美的形象,更加洋溢着一股焦虑烦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全词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呈现出心灵的觉醒亦即超越现实终又回归现实的历程。
2学生自读找出不认识的'字,对照注释和查字典自行解决。
3讲析内容。不要求学生全懂,因为词中含有深奥的哲理。只要求学生就文字形式表示的意思有大体的了解。词人一开头就把自己置于茫茫青天之中,廖廓无边又孤独可怜,自然的伟大跟人生的渺小在皎洁的月光下映衬得鲜明醒目。一个“问”字又在巨大与渺小的反差中蕴含了希望和豪放的情怀,寄托着词人与天地万物同一的超脱思想。词人心灵负担毕竟过重,实实束缚他,又陷入了深深的苦痛,他徘徊,猜测,想飞往月宫却又不知道今夜是什么日子,又害怕天上理想的境界比地上的现实更苦,于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还是在人间吧!人间固然有悲欢离合,自古如此,只希望人能“长久”,“千里共婵娟”。
4分析艺术手法:这首词设置了一个博大、洁美的境界来抒发清醒、苦闷、彷徨而又回归现实的跳脱过程,胸襟旷达,蕴含量极大,——既解剖了自己,又劝慰了弟弟。这是词人一生的宿影,也是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的心态,还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结构的体现——入世的儒家思想跟出世的佛家思想的交融。因此,这首词具有极大的形象精练的艺术价值。
山坡羊潼关怀古
1解题这首词写作者去陕西赈灾路经潼关时的感慨。当时陕西大旱,灾民易子而食,作者极其关心人民疾苦,以至于忧愁而死。
2学生运用教师所讲知识先读出节拍来,能够背诵出来。
3讲析内容。峰峦聚集拱卫,黄河波涛汹涌澎湃。潼关东有崤山,北接中条山,西接华岳三峰,形势险峻,外面又以黄河萦绕作为天然屏障。“潼关路”三字点出行路艰难,既描述上句,又开启下文“望西都,意踌躇”。“踌躇”什么?“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秦都咸阳的阿房宫,被楚国人烧成焦土。后来元朝的京城又修起了“宫阙万间”,又被毁了,剥削大量民脂民膏。总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里深刻形象地点出了主题。
4分析艺术手法:看似怀古,其实伤今。立意警辟,形象鲜明,在浓烈的抒情色彩中迸发出人民民主思想的光辉。语言明白晓畅,富于节律,艺术魅力极大。
留作业:
1自己划分《天净沙秋思》中的节拍,并且体会。
2抄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押韵字。
3品味以下句子中加黑点字的好处: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2)天门中断楚江开。
(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邹月)
附:《山坡羊潼关怀古》难句解析
①峰峦如聚,‖②波涛如怒,丨③山河表里潼关路。
1并列复句。第一部分又是并列复句。第3句分句的主语是“山河表里”,以下的是名词性谓语。
2第一部分的两个比喻都是把具体的事物比成一种动作,较为奇突;“聚”指峰峦重重迭迭,“怒”,指波涛翻滚激荡,表面写潼关气势雄伟、是险峻异常的要塞,实际写作者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修辞上这是一种巧妙的比喻,但同时又描写了景物。
3“山河表里”是主语,“潼关路”是谓语。“山河表里”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原来写晋国外有黄河作屏障,内有太行山可以固守。这是一种“合叙”的修辞手法,意思是“里山表河”,或者是“山里河表”,现在说成“山河表里”,“合叙”中又有交错变化,难度就更大了。
译文:“山峦重迭,波涛翻滚;外面有黄河里面有太行山,这是潼关一带的路途。”
伤心秦汉经行处。
单句。主语自述省。谓语是“伤心”,“秦汉经行处”是偏正词组作处所补语,前面可以加上介词“于”。又,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有“伤心千古”,也是“伤心于千古”,“千古”作时间补语。“秦汉”是“经行”的处所宾语,因音律要求而提前,也可以说“秦汉”是被动主语。“秦汉”代替“秦汉故地”。
译文:“在经过秦汉宫阙遗址时非常伤心。”但译成现代汉语,必须把作补语的介词结构移到前面作状语。
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教案 篇2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介绍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3.解题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朗读
⑴范读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⑵学生朗读。
5. 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补充:①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介绍古代修辞“互文”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两句和起来理解,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6. 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由教师点拨。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景的(实写)?哪些诗句是想像的虚景(虚写)?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点?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结合
7.集体朗读。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
1.学习有关近体诗知识
1)、绝句
一般为4句,第2、4句入韵,偶尔首句入韵。
2)、律诗
一般为8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一般要求对仗(对偶),
第2、4、6、8句入韵,首句也有的入韵。
8句以上为“排律”。
2. 学生朗读。
3.思考回答: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春天。有诗句“江春入旧年”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表达“乡愁”。由“客路”,是客居他乡的旅途;又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之句。这两句是说,白日和黑夜的交替,夜还未尽,海日已生;新年和旧年的交替,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3)名句分析。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这就是本诗鼓舞人的地方。
试比较: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4.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背诵。
5.作业:
背诵默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学习《钱塘湖春行》
1.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正音,明确诗句含义。
3.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二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水面初平”、“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浅草”、“没马蹄”
3)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诗中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三.学习《天净沙秋思》
1.导语:
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在何其芳的笔下它是绚丽多彩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2.解题: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3、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4、品析鉴赏:
1).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景物烘托、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5.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四、小结诗歌的特点: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想象丰富;语言精练;押韵,有节奏感。
五、引导同学们研讨归纳欣赏诗歌一般的方法
1.抓诗眼
2.寻意象。(根据“诗眼”,寻读诗歌中的景物,想像诗中画面)
3.悟诗情。(根据诗中的景物,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共喜。)
六.作业:
1.背诵默写两首诗。
2.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1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了解诗人的身世、创作背景等,准确把握诗中的真正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诵四首古诗并加以背诵。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爱国深情。能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设想:
这四首诗都表达了每位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学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味诗中的爱国深情。
课前学习:1.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熟读诗歌。
2.四人一小组,组长分配任务。利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并收集有关诗人及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教具准备:录音机(配乐朗诵)
教学流程:
一.新课切入
1.出示话题“爱国”,围绕这一话题,自由发言,说自己想说的`话。
2.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爱国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由此导出诗人及诗题)
二.听诗中的深情
1.播放四首古诗的配乐朗诵,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听两遍:第一次注意正字正音、节奏等,要求学生边听边作好标记;第二次重在感受诗的情感气势。
2.谈听后初感,确定每首诗的感情基调:《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3.自由朗读,加以体会。
4.齐读感受。
三.说诗的故事
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教案 篇4
【课文解读】
本课有四首歌词,分别是《长江之歌》、《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那就是我》和《弯弯的月亮》。前两首的主题是热爱祖国的情感,后两首是思乡的情怀。
【课文初探】
1.《弯弯的月亮》,歌词中用了哪些具体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2.《弯弯的月亮》歌词中蕴含了作者什么情感?你能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来说明吗?
3.作者为什么伤感、忧郁呢?歌词有没有说明原因?
4.这首歌面世后风靡全国,歌词的优美,内涵的丰富,深深触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一弯残月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5.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6.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7.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请你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概括长江的特点。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下列词语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谙熟(ān) 应酬(yìnɡ) 麻痹(bì) 奴婢(bì)
b.针砭(biān) 商埠(bù) 搭乘(chènɡ) 瑕疵(cī)
c.炮烙(luò) 档次(dǎnɡ) 肤浅(fū) 痉(jìnɡ)挛
d.花蕾(lěi) 癖好(pǐ) 霎时(shà) 怨艾(y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飘渺毕竟独出新裁沧海桑田
b.惬意广袤循序渐进根深蒂固
c.熔资拘泥不假思索集思广益
d.接洽布署共商国是另辟蹊径
3. 依次填入下面语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王大伟拒不接受领导和同志们的批评帮助,多次
安全操作规程,最近受到了公司的严重警告处分。
(2)《宰相刘罗锅》播出前,并未宣传,可播出后很快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3)我们发扬民主就要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决不允许任何忽视压制批评的现象出现。
a.违反大肆 以致 b.违反 大事 以至
c.违犯大事 以至 d.违犯 大肆以致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为我们教育事业处心积虑的人,为我国经济发展鞠躬尽瘁的人,他们的英明和业绩是永存的。
b.北边是一条路,沿了延河,蜿蜒过蓝家坪,狄青牢,直通去三边的阳关大道。
c.“只有那些能够看懂其他动物眼神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享用美餐的鸬鹚,眼神是那么的心满意足。
d.戏曲尚未萌芽,诗歌却已奄奄一息了,即使有几个人偶然呻吟,也如冬花在严风中颤抖。
【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画堂春 张 先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1.填空:本词上片写之美,下片写之美,体现了词人对美的深刻感知和纯真性情。
2.本词在艺术上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语言表达】
一、语言运用
在下面的横线填入恰当的语句,组成排比句。
当我们需要勇气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懦弱;需要洒脱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执迷; , ;需要宽宏大量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浅狭;需要廉洁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贪欲。 , 。
【写作训练】
读下面的一首诗,揣摩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以“距离”为话题,自拟题目,不限文体,写1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距离 施建石
岸与岸没多少距离,
只要有船,或者飞机,或者翅膀……
五洲四海也只是小小寰球。
山与山并没有多远,
只要有车,或者索道,或者脚步……
地球已是一个村落。
人与人也不隔肚皮,
只要有心,或者目光,或者肝胆……
都是最应懂得宽容的灵
8.歌词四首
【课文初探】
1.“月亮”;“小桥”;“小船”;“阿娇”。
2.伤感、忧郁的.情感。
关键词句:脸上淌着泪;我的心充满惆怅 ; 你那弯弯的忧伤。
3.为家乡落后贫瘠的旧貌依旧不改而伤感。歌词说明了原因:“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
(点拨:“过去的歌谣”暗指乡村落后依然没改变。但久在繁华城市生活的“我”在月夜里想起阔别多年的故乡始终摆脱不了贫困落后,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千。)
4.一弯残月寄寓着游子浓厚的思乡之情,一股难以摆脱的乡愁深深地反映在这歌词当中。
5.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长江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长江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6.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7.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c 2.b 3.b 4.a
【诗歌鉴赏】
1.湖山 歌女
2.本词用大自然的清秀美衬托女性的天真美,二美相互映衬,创造了纯美的艺术境界。
【阅读提升】
1.c
2.d
3.这首诗在结构安排上吸取了《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在每个诗节的结构上都采取相似的结构形式,形成一种回旋的节奏,对所表达的内容反复咏叹,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语言表达】
示例:需要勤奋的时候 先要战胜自己的懒惰 需要公正的时候 先要战胜自己的偏私
【写作训练】(略)
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
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
《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三国演义》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其实曹操当时说这句话是情理之中的。曹操借宝刀欲刺董卓却献刀而逃,在一小客店遇到几个官兵,以曹操的本领,杀些个把官兵而逃不是难事,而操当时却没有杀人,想蒙混过关却被捉于陈公,好在陈公欣赏他并与他一起逃亡。路上两人偶遇操父好友伯奢老汉,晚上宿于老汉庄中忽闻磨刀声,曹操刚在鬼门关转了圈回来了,此时更是惊弓之鸟,试想他当时的心情,除了提起宝剑先下手为强还能怎样?曹操在杀了老汉全家后,才发现自己杀错了,原来老汉家只想杀猪招待他。两人只得离开,半路上遇到独自去沽酒而回的老汉,曹操为除后患将老汉杀了。试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在陈公的质问下,他才回了这一句这位三国霸主,除了霸气侧漏,还是一位颇具才华的文学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传说中的“奸雄”,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硝烟四起的历史吧!
二、教师范读,把握字词和背景
1、字词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2、写作背景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1篇优秀作品。
三、学生齐读,共解文意
重点讲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句意: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好像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中。
2、赏析:作者将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宏伟抱负结合起来,表达了自己宽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3、拓展: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
四、教师作结,再次齐读
本诗通过登临碣石山所望及的沧海景色,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称,与“杜甫”并成为“李杜”,与杜甫、白居易并成为“唐代三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奇特,善用夸张。有《李太白全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当时王昌龄由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而李白在扬州时听到好友被贬谪的消息后写下这首诗。
三、诗句解读
重点讲解:杨花、子规和明月这几个意象,初步奠定学生头脑中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基础。
1、什么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文中三个意象各有何象征意义?子规,即杜鹃,又称布谷鸟。传说杜鹃鸟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杨花,即柳絮,随风飘荡,居无定所;春天逝去,时光短暂,珍惜时光。明月,相思、别离、孤单寂寞、人生哲思等。
3、学以致用
本诗前两句借杨花、子规两种意象营造出一种哀婉惆怅的气氛;后两句寄情于景,托明月寄相思,并表达对友人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四、主题归纳
这首诗描绘暮春时节的景色,叙述好友被贬谪之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关切以及因朋友远去偏僻之地而产生深深的`担忧之情。
第二课时
次北固山下
一、写作背景
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国之思。王湾中进士之后,进入仕途,做官之后常往来于吴楚之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二、教师范读,理解文意
首联: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舟于绿水之中。颔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显得十分开阔。和风顺江吹来,鼓满了高悬的船帆。颈联: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年已经来到。尾联:给家里写的书信怎样才能送到呢?希望被贵的大雁捎信到我的家乡。
三、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海日、江春都表示一种时序的交替,而且匆不可待,叫人不得不心生感慨,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该句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进入旧年,将驱走寒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四、主题归纳
本诗通过描绘长江中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家人的思念之情,还表现出诗人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天净沙·秋思
一、走进作者,挖掘背景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一生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年,五十进入仕途,却饱受排挤。她的一生大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郁郁寡欢,穷困潦倒一生。在他漂泊途中,写下了这首千古名曲。
二、解读体裁,知识链接
1、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2、关于曲
曲分为剧曲和散曲,是古人为自己配乐所写的歌词。其中散曲又包括套曲和小令。散曲是指: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支不同曲牌的曲子连缀在一起。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词中字数较少者,58字以内为小令。而本首曲子则是一首小令。
三、解读全文,拓展思考
1、思考:文中写了哪些意象?所选意象有何特点?(意境)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心情?(心境)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共十种。意境:凄凉、萧条、冷清
心境:表现了一个漂泊不定的游子的相思之苦、羁旅之愁。
2、思考:本首曲子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试分析。三个结合:
重点: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前三句借景抒情,后两句直抒胸臆)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一、三、四、五正面描写,二温馨画面与自身处境形成鲜明对比,侧面烘托自身的凄凉,乡思之味更浓)
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一句静态,二句动态,以动衬静,更显幽静凄凉)【这点也可不讲,不是很明显】
四、齐读全曲,教师作结
本首曲子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的游子孤寂愁苦之情。
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教案 篇6
课文说明:
本课选编了唐(送孟浩然广陵)李白和(出赛)。王昌龄;宋(泊船瓜洲)各安石和(秋夜交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各两首古诗。诗人在古诗中表达了朋友之间的离别之情,思乡之情以及忧民的爱国之情。
(一)教学目标
1 认真看注解,正确理解每首诗的意思。
2 观察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3 体会诗人在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5 练习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 启发学生认真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 根据诗句意思。结合观察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3 诵读时能较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古诗:
1 请四句同学分别读古诗,大家评议。
2 齐读四首古诗。
二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学生边看注解,边理解诗句的意思。
2 投影出示,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1)读句子,写出带点字的意思。
1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2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3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4 遗民泪尽胡尖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2) 指名读字义,全班齐计字义
3 分组讨论,理解诗句的意思。
每人讲一讲古诗的意思,互相补充。
4质疑
对着注解,后,仍不理解的字,词。句提出
5 指名讲解每首古诗的意思。
三看插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1 提问:
(1) 每幅插图中年描绘的情景,体现了哪些诗句的内容。
(2) 观察每幅插图后,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
(1) 第一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第二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三幅:秦时明月汉时关。
第四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 要点:
一 感情深厚。难舍难分
二 热爱故乡,思念故乡。
三 希望过和平的生活,反对战争。
四 希望收集失地,热爱祖国。
板书: 孤帆
送孟浩然之广陵
惟见
又绿
泊船瓜洲
何时.......还
飞将在
出塞 不教
秋夜将晓出篱门 泪尽
迎凉有感 南望
2 读句子,练习能正确地读出古诗中的意境。
四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 齐读四首古诗
2 思考;
(1) 画出每首诗中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句子。
(2) 每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全班讨论
板书:
(惜别之情)
(思乡之情)
(爱国之情)
(忧国忧民,爱国之情)
五 背诵古诗
板书: 孤帆
送孟浩然之广陵 (惜别之情)
惟见
又绿
泊船瓜洲
何时......还 (思乡之情)
飞将在
出塞 不教 (爱国之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 泪尽 (忧国忧民)
迎凉有感 南望 (爱国之情)
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背景知识、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风格。
2、把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体会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中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归田园居》和《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一)《归田园居》
一、导入:陶渊明,我们曾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从中可感受他对一种理想生活的的追求。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诗,再次走近其内心世界。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二、 朗读:
1、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荷”“长”读音
2、 注意节奏。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 学生齐读。
三、赏读:
1.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结合注释,在了解句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景。
教师点拨: 明确: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起,“晨兴”即早早地起身;“理”,清除;“荒”“秽”杂草。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第五句中“道”是指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它狭而多草木。第六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第七八句说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2.这首诗点明其心志的句子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此句中“愿”具体指什么?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辛劳,沾湿衣裳,毫不在意。从表面看,这愿就指田园劳作之乐。但如把此诗与作者其它诗结合起来看,此愿就有其特殊内涵。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 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读诗,教师点拨:
《归园田居》(其一),开头几句追述往事,不胜懊悔。头两句点明归隐田园的根本原因。接着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己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开荒”以下十二句,诗人着重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最后两句,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达了他对丑恶社会现实的憎恶之情。这是点睛之笔。诗人之所以要把农村描写得如此恬静舒适,是因为要反衬出他
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1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dàn):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cāng):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sǒngzhì):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sè):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难点点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提示:
(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感。
(2)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3)“日月之行”四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4)主题: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难点点拨: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
5.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6.背诵全诗.
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知诗人(查阅资料)
1、诗人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2、创作背景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言绝句。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天宝初年,李白在都城长安供奉翰林时,二人便有密切的交往。大约在唐玄宗天宝十二年,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从天宝三年就离京漫游的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深感不平和悲伤,便写下了此诗,从远道寄给他,表达对王昌龄的同情和关切。(二)、解诗题
1、闻:听说。
2、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3、左迁:降职。
4、龙标:诗中有两处。①诗题中指地名,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蛮荒之地。②诗句中指代王昌龄。
解题:
体裁: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就是:听说王昌龄降职为龙标县尉,写下了此诗,从远道寄给他。
(三)、诵诗句
1、范读或者听录音。
2、划分并读准节奏——诗句节奏,可从音节(完整词语)或者意义上(意思不可分割)把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四)懂诗意
1、杨花:柳絮。
2、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啼声哀婉凄切。
3、龙标:指代王昌龄
4、与:给译文: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暮春时节,我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县尉,已过五溪。我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让它随风伴送你到夜郎西吧。
(五)悟诗情
1句:写景,为什么专写杨花和子规啼叫?点出闻讯的时节正值暮春,“杨花”落尽,“子规”哀啼,创设了飘零离恨之感。
2句:“闻道”,表达了一种闻知朋友讯息(不平和悲伤)的心情。“过五溪”,足见迁谪之(远),道路之(艰),说明被贬的地方是蛮荒之地。
明确:1、2句未写悲痛之情,但已显示悲痛之情。这是诗句背后的东西,是读出来的。3、4句:抒情。寄情明月,随风传送。以奇特的想象,表达深邃的意境,抒发对朋友真挚思念和关切。
四、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诗歌《观沧海》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一、《次北固山下》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题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介绍律诗的有关知识:
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
押韵,每联的尾字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
颔联、颈联一定是对偶句。
3.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4.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a、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5.背诵全诗.
二、《天净沙秋思》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代四大戏曲作家。
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念。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之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提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3.合作探究
(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点拨:“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哪句可以作为点睛之笔,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断肠人在天涯。
提示: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字数150字左右。
深秋,夕阳西下。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惟有那匹衰瘦的老马。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独自承受长夜漫漫,怎么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学生闭目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
4.背诵全诗.
三、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2.完成课课练的练习。
3、预习第5课
附:板书设计
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边塞诗和边塞诗的发展,了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了解王昌龄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识记边塞诗的内容和常见艺术风格;会用自己的话描绘景物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掌握暗示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边塞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
识记边塞诗的内容和常见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会用自己的话描绘景物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掌握暗示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朗读,背诵,讲解,引导,讨论。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
拓展阅读。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从军行(其一)
【导入语】
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是山水田园派和边塞诗派,第五课我们了解了山水田园派,现在我们来学习边塞诗人的诗歌。
【边塞诗介绍】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诗人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国家的精神风貌。
边塞诗所描写的内容大体可分为四大类:(1)描写边塞战争。A 誓死御侮,立志报国的诗,如陆游的《书愤》;B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诗,如高适的《燕歌行》;C揭露边敌烧杀劫掠,给百姓带来劫难的诗,如杜甫的《悲陈陶》、杜牧的《河湟》、于谦的《入塞》;D揭露非正义战争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严重负担和灾祸的诗,如杜甫的《兵车行》。
(2)描写军旅生活。A写紧张严肃,艰苦奋进的行军生活,如岑参的《走马川行》;B鞭挞封建政治黑暗,对将帅赏罚不明的指责,如王维的《老将行》;C记述将士生活悬殊,苦乐不均的诗,如高适的《燕歌行》;D写将士长期戌边,望乡思归及闺妇念征人的诗,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王昌龄《从军行》(其一)。
(3)反映各族人民生活习俗和异域物产季候的奇特。A描述北方少数民族习俗及能歌善舞的诗,如高适的《营歌行》、崔颢的《雁门胡人歌》;B记述北方和西域生活习惯和风物特产的诗,如谢榛的《漠北词》;C写汉族人民和各族及西域各国和平相处,平等贸易往来的诗,如马祖常的《河湟书事二首》。
(4)描写边塞的神奇壮丽风光。如岑参《走马川行》中“平沙莽莽黄入天”的浩瀚沙漠,《热河行》中“沸浪炎波煎汉月”的热海和《白雪歌》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丽雪景。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有的豪放旷达,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边塞诗的发展:
盛唐,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中晚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宋代,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王之涣、王翰、李颀、崔颢等,其中高适和岑参最为著名,因此盛唐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作者介绍】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后获罪被谪岭南,又被贬至龙标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亳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边塞诗,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译诗】
在设有烽火台的边防城镇的西边,有一座观察敌情的百尺高的楼,黄昏时戍边战士独自登上高楼,这时从青海湖上吹来了秋季的寒风。他一遍遍地用羌笛吹着《关山月》曲子,无奈的是那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
【内容解析】
2、“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是如何表现士卒的思亲之情的?
明确:作者表现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作者不直接写出来,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反映出来,设想妻子正满怀愁绪地在思念万里之外的自己。这用了暗示的表现手法(教师补充:由此可见,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用了暗示的表现方法)。
蓟中作
我从塞外沙漠之地驱马前来,登上边塞的城墙。边城是多么地萧条,白天里黄云弥漫,昏昏沉沉。我一到这边城征战之地,就常常为胡虏的叛乱而忧愁。哪里会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然而那些守边将领们已经承受了皇帝的恩赐。使我惆怅的是空有孙武和吴起的谋略而不得重用,只有回来后独自关门叹息。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侧闻:侧面听说,传闻。 头:边,如“哀江头”,在江边哀叹。
歇:败落,衰败,如“随意春芳歇”。 虏云:胡虏地区的云,指云彩。
汉月:指月亮。 阴火:隐藏的火,地下火。 隅:角落。
从阴山胡儿那里听说:西边的热海海水像在蒸煮一样,海上的鸟儿都不敢从海面飞过,海中有又长又肥的鲤鱼。岸边的青草常年不枯萎,空中飘舞的雪花在热海上空的高远处迅疾融化了,炽热的沙石似乎要把云彩燃烧着了,月亮倒映在沸腾炎热的波浪里,就像被煮一般。地下的火潜伏在下面烘烧着这里,使这里的天地变得像个火炉,但为什么它偏偏烘烤着这西方的一个角落呢?热海的威势吞没了月窟和太白所在的西部,气势连通着赤坂和单于所在的整个西域地区。一醉之下送你到了天山城外,此时正看见夕阳从海边落下,崔侍御你执法威严,就像霜一样寒气逼人,热海里的炎热之气也会因为你而消减。
塞下曲
伏波将军马援只希望马革裹尸回来,定远侯班超有何必要活着进入玉门关。不要让敌人的一匹马一只车轮回到敌营(不要叫一个敌人逃回),仍留下一支箭射向天山(应有队伍留守在边防要塞)。
作业布置:预习《白居易诗四首》。
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三、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著有《樊川诗集》。此诗是作者有感于秦淮河地区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3、思考:
⑴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
⑵“犹唱”一词有何含义?
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歌女献唱,是需要有人听赏的,那些不顾国家安危,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演唱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
《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
4、当堂背诵诗歌。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教时
一、 学习第三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注意字音、字形。
2、释题
讲述: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3、理解诗意
指名朗读,讲述,然后把意思贯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怀犹在,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呢。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
4、朗读。
5、明确诗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二、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
1、解题。
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2、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4、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
5、品析鉴赏。
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相呼应。
上一篇:小学二年级体育教案【精选1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