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译文实用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报任安书》译文实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报任安书1
(2003-01-02 10:51:18)
节选自《昭明文选》卷四十一。这是司马迁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在现在河南荥阳市东北)人,汉武帝时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征和二年(前91年),戾太子发兵杀江充。当时任安收到戾太子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平之后,任安以“坐观成败”的罪名被汉武帝下狱,判处腰斩。任安入狱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利用在武帝身边任职的条件“尽推贤进士之义”。司马迁没有立即回信,直到任安获罪临刑之前,才写了这封回信。
太史公牛马走〔太史公牛马走〕太史公,汉代史官太史令的通称。牛马走,供驱使的人,如牛马一般。这里是作者的谦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曩(nǎng)者〕从前。辱赐书〔辱赐书〕委屈你给我写信。这是古代书信中的客套话。辱,犹言降低了对方的身份,使对方蒙受了耻辱。,教以慎于接物〔慎于接物〕待人接物要慎重。,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意气勤勤恳恳〕情意诚挚恳切。,若望〔望〕怨望,埋怨。仆不相师〔不相师〕不效法。相,这里指对对方。,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固陋〕固塞鄙陋(的意见)。。阙然久不报〔阙然久不报〕意思是拖了很久没有回信。阙然,(时间)隔了很久。,幸勿为过〔为过〕见责。过,责备。。
仆之先〔先〕先人。,非有剖符丹书〔剖符丹书〕皇帝发给功臣特殊待遇的契券。剖符,竹制契约,分剖为二,皇帝与功臣各执其一,上写誓词表示永保功臣封爵。丹书,誓词用笔写在铁制券契上,功臣后代子孙可凭此免罪。之功,文史星历〔文史星历〕太史令掌管的职务。文,文献;史,史籍;星,天文;历,历法。,近乎卜祝〔卜祝〕掌管占卜和祭祀的官。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倡优畜之〕被当做乐师优伶来畜养。倡,乐师。优,伶人。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假令〕假使。〔与〕称许,认可。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卒就死〕终于去死。卒,终于。就死,走向死亡,接受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所自树立〕指自己立身处世的东西。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太山〕即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用之所趋异也〕因为所追求的不一样。用,因为。趋,趋求。异,不同。。太上〔太上〕最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身〕自己。,其次不辱理色〔理色〕肌理和脸面。色,颜面。,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诎(qū)体〕卑躬屈膝。受辱,其次易服〔易服〕换上囚犯穿的衣服。古代囚服为赭色。受辱,其次关木索〔关木索〕戴上枷木囚绳之类的刑具。关,贯,指戴上。木,枷。索,绳。、被楚〔被(chuí)楚〕遭受杖刑。,同“棰”,杖。楚,荆条。受辱,其次剔毛发〔剔毛发〕剃光头发。即髡(kūn)刑。剔,通“剃”。、婴金铁〔婴金铁〕脖子套上铁链。即钳刑。婴,绕。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毁肌肤、断肢体〕指遭受残酷肉刑。古代肉刑有:劓(yì,割鼻)、(ěr,割耳)、膑(bìn,削去膝盖骨)等等。〔腐刑〕宫刑。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传(zhuàn)〕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这里指《礼记·曲礼》。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槛阱(jǐng)〕槛,兽圈。阱,陷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积威约之渐〕长时间的威力约束所逐渐形成的结果。威,威力。约,约束。渐,浸渍,渐进。。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即使是一个木制的狱吏来审讯,也决不去对答。议,吏议,法官的审讯和判决。对,指犯人回答审讯。,定计于鲜〔定计于鲜(xiān)也〕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杀。鲜,不以寿终。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幽于圜墙〔圜墙〕指监狱。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枪(qiāng)〕通“抢”,碰撞。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心惕息〕意思是心惊胆战。惕,恐惧。息,喘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以〕通“已”。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强(qiǎng)颜〕厚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西伯〕周文王姬昌。伯,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拘于羑里〔(Yǒu)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北牖城。;李斯,相也,具于五刑〔五刑〕一种酷刑,即先割鼻、斩左右趾、笞杀,后枭首、(zǔ,剁成肉酱)其骨肉于市。;淮阴〔淮阴〕指韩信。韩信被封为楚王,有人告他谋反,刘邦用陈平计,扬言游幸云梦,韩信到陈地迎谒,刘邦乘机逮捕了他,送至洛阳,降为淮阴侯。,王也,受械于陈〔受械于陈〕在陈被逮捕。械,刑具。;彭越、张敖〔彭越、张敖〕彭越,刘邦封他为梁王,后疑其谋反,逮捕下狱。后被吕后所杀。张敖,张耳之子,继父位为赵王,后亦被捕下狱。,南面称孤,系狱抵〔抵〕抵当。罪;绛侯〔绛(jiàng)侯〕刘邦功臣周勃。刘邦死,吕后家族擅权,周勃与陈平定计共诛诸吕,立刘恒为文帝。后被人诬告,曾一度下狱。诛诸吕,权倾〔倾〕超过。五伯,囚于请室〔请室〕请罪之室,即囚禁有罪官吏的特设牢房。;魏其〔魏其(jī)〕魏其侯窦婴。汉景帝时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与丞相田不和,下狱被杀。,大将也,衣赭衣〔赭(zhě)衣〕赭色囚衣。,关三木〔关三木〕加以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即枷、桎(zhì,脚镣)、梏(gù,手铐)。;季布〔季布〕项羽将领,项羽败后,季布剃发带钳、变姓名,卖身给当时大侠朱家为奴。后为刘邦赦免。为朱家钳奴〔钳奴〕用铁束颈当奴隶。钳,以铁束颈。;灌夫受辱于居室〔灌夫受辱于居室〕灌夫在居室受辱。灌夫,武帝时将军,因得罪丞相田被拘禁。居室,官署名,汉代贵族犯罪后拘留待讯问的地方。。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罔加〕受到法令制裁。罔,同“网”,法网。,不能引决自裁〔引决自裁〕引决、自裁都指自杀。“引决”也作“引诀”。。在尘埃之中〔尘埃之中〕指受屈辱的地方。,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绳墨〕这里指法律。之外,以稍陵迟〔以稍陵迟〕因而渐渐志气衰微。以,因,因此。稍,渐。陵迟,衰颓,指因遭受困辱而志气衰微。,至于鞭之间,乃欲引节〔引节〕死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重〕慎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仆于妻子何如哉〕我对于妻室子女又怎样呢?意思是自己并不顾念妻子和儿女。?且勇者不必死节〔死节〕死于名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何处不勉焉〕意思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勉励自己不受辱。!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去就〕舍生就死。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缧绁(léixiè)〕指捆绑犯人的绳子,这里指代囚禁。缧,大绳。绁,长绳。之辱哉!且夫臧获〔臧获〕古人对奴婢的贱称。骂奴曰臧,骂婢曰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粪土之中〕与上文“尘埃之中”义同。之中而不辞者,恨〔恨〕遗憾。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平平庸庸地死了,文采不能在后代显露。没世,终结一生。表,显露。。
古者富贵而名摩〔摩〕通“磨”。〔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所知。倜傥,卓越、洒脱不拘。称,称道。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被拘在里而推演了《周易》。相传文王推演伏羲的八卦为六十四卦。而演《周易》;仲尼厄〔厄〕困穷。这里指孔子晚年感叹自己主张不得实行。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赋〕铺述,这里指创作。《离骚》;左丘失明〔左丘失明〕左丘明瞎了。此事史实未详。,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孙子膑脚〕孙子指孙膑,战国时大军事家,因受陷害受膑刑,后世就称为孙膑。,《兵法》修列〔修列〕编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不韦迁蜀〕不韦,吕不韦。曾为秦丞相,后被贬蜀地。做丞相时曾召集宾客编写《吕览》,即《吕氏春秋》。;韩非囚秦〔韩非囚秦〕韩非,战国末韩国公子。后至秦受诬陷下狱而死。实际上其著作多非囚秦后所作。,《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大底〕大抵,大都。底,通“抵”。圣贤发愤〔发愤〕抒发愤懑。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郁结〕抑郁不舒畅。,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思来者〕想到未来。意思是让后世了解自己的思想。。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思垂空文以自见(xiàn)〕意思是想留下文章来表现自己的思想。空文,是与具体的功业相对而言。。
仆窃不逊〔不逊〕不谦虚。,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放失(yì)旧闻〕散乱的文献。失,通“佚”。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查它们的成功、失败、振兴、衰落的规律。稽,考订。纪,纲纪,规律。,上计轩辕〔轩辕〕黄帝。传说中我国远古的君王,姓公孙,因居于轩辕,故称“轩辕”。,下至于兹〔兹〕现在。指汉武帝时期。,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30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亦欲以究天人之际〕想要研究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究,推断、研究。天,自然界。人,人类。,通〔通〕通晓。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草创〕起草稿。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传之其人〕传给可传的人。,通邑〔通邑〕大的城市。通,指四通八达。〔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责(zhài)〕通“债”。指下狱受腐刑。,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负下〕指处在屈辱的地位。负,居处。下,低下的地位。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下流多谤议〕处于卑贱地位多受指责。下流,指负罪受辱的处境。谤议,讥评议论。,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重为乡党所笑〕更被邻里、同乡所耻笑。重,更加。乡党,邻里、同乡。,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累〕积累,经历。百世,垢弥甚耳〔垢弥甚耳〕耻辱更甚而已。垢,污垢,这里指耻辱。!是以肠一日而九〔肠一日而九〕一天中肠子要倒腾无数遍。比喻心思重重,痛苦不堪。,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忽忽〕恍恍惚惚,心思不定的样子。〔亡〕失。,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之臣〔闺(gé)之臣〕宫禁中的臣仆,指宦官。闺、,都是宫中小门,代指宫禁。,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意思是怎么能够自身引退过山居穴处的隐士生活呢?岩穴,指隐居山林的隐士的居处。?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意思是随着一般人,跟着时代形势行事。,以通其狂惑〔通其狂惑〕抒发自己的悲愤。通,达,这里指抒发。狂惑,指内心悲愤。。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乃〕却。与仆私心剌谬〔剌(là)谬〕违背。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曼辞〕好听的话。曼,美。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要之〕总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悉意〕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略陈固陋。谨再拜。
练 习
一 熟读课文,说说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
二 最后一段里,哪些句子照应前文,哪些句子写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三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试以今天的观念审视司马迁,谈谈你对司马迁的看法。
《报任安书》译文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第三节
一、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
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 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四、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完成全文翻译
《报任安书(节选)》译文
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谨向您再拜致意。少卿足下:往日承蒙您写信给我,教导我务必慎重地待人接物,并推荐贤能之士。情意十分诚恳,似乎是抱怨我没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而附和俗人的看法。我并非如此。请允许我谈谈自己固塞而鄙陋的想法。长时间没有答复你,希望你不要责怪。
我的先人,没有获得丹书、铁券那样的特大功勋,所从事的是起草文书、编写史料、记录天象、制定律历的工作,(其职位)接近于占卜之官和太祝之间,本来就是皇上所戏弄,当成乐师、优伶一样畜养的人,为流俗所轻视。假使我受到法律制裁被处死刑,就像九头牛身上失去一根毛一样,跟蝼蚁(之死)有什么不同?而世人又不会将我与能死节的人同等看待,只认为我智力穷尽,罪过极大,不能自己解脱,终于去死而已。为什么呢?这是自己平素所从事的职务所处的地位促成的。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由于应用死节的地方不同的缘故。最上一等是不辱没先人,其次是不辱没自己,其次是颜面上不受辱,其次是辞令上不受辱,其次是被囚系受辱,其次是换上囚服受辱,其次是戴上刑具、挨打受辱,其次是剃掉头发、以铁索束颈受辱,其次是毁伤肌肤、断残肢体受辱,最下一等是遭腐刑,到极点了!《礼记》中说:“对大夫不能用刑。”这是说士人不可不保持(自己的)节操。猛虎在深山(的时候),所有的野兽都非常害怕它;待到被关进笼子里或落入陷阱之中,(却)摇尾(向人)讨吃的,这是(人)以威力逐步制服了它的结果。所以,对士人来说,(即使是)在地上画一座牢狱,那情势也叫人不敢进去;(即使是)一个木制的狱吏,也不敢跟它对质,必须在遇刑前自杀(以免受辱)。现在手和脚都被刑具束缚起来,脱掉衣服,接受杖责,关闭在四面墙壁之中。在这个时候,看见狱吏就以头碰地,看到狱卒就胆战心惊。为什么呢?这(也)是以威力制约逐步发展的结果啊。待到已经到了这一步,还说不受辱,不过是所谓“脸皮厚”罢了,哪里说得上尊贵呢?再说,西伯是一方诸侯之长,(却)被囚禁在里;李斯是丞相,备受五刑的处置;淮阴侯韩信是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都曾高坐在王位上称孤道寡,(后来)又都被捕入狱;绛侯周勃诛杀吕氏党羽,权力之大超过了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后来被囚禁在特设的监狱“请室”之中;魏其侯窦婴曾任大将,后来也穿上了罪人衣服,手、脚、脖子上都加了刑具;项羽的大将季布,后来剃光了头,以铁圈束颈当了朱家的奴隶;灌夫曾在拘留室里受到侮辱。这些人都身居王侯将相的地位,邻近国家都知道他们的名声,一旦有罪受到法律制裁,而不能自杀。落入微尘一般轻贱的境地,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怎能不受侮辱呢?由此说来,勇敢或怯懦,坚强或软弱,都是由形势决定的。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一个人不能早在遇刑前就自杀,因而渐渐志气衰微,待到受杖刑,这才想到要死于名节,离名节不是太远了吗?古人之所以对大夫施刑很慎重,大概是由于这个缘故啊。
就人的本性而言,没有不贪生厌死的,(难免要)怀念父母和妻子儿女;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那是因为有所不得已的缘故。现在我不幸,早年失去了父母,(又)没有亲兄弟,独自一人,至于对妻子儿女怎么样,少卿是看得出来的吧?况且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而怯懦的人仰慕道义,则随时随地都可以勉励自己不受辱。我虽然怯懦,想苟全性命,却很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何至于甘心接受绳捆索绑的侮辱呢!再说,奴婢侍妾一类人,尚且能自杀(而不受辱),何况我是不得已啊?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情愿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狱之中,是因为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耻于默默无闻而死,而文采不能显露给后世的人们。
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所有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畅,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所以叙述所经历的事情,让后世了解自己。例如左丘明眼瞎了,孙膑的腿断了,毕竟不能为世所用,(于是)回家著书,抒发心中的郁愤,想留下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不自量力,近来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无用的言辞上,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献,粗略地考证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统观他们由始至终的过程,考查他们成功、失败、兴起、衰败的规律,上起轩辕黄帝,下到如今,写成表10篇,本纪12篇,书八章,世家30篇,列传七10篇,共计一百30篇。也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此书)已经起草,尚未完成,就碰上这桩祸事,惋惜它没有写成,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没有怨怒的表情。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使它流行于大都会,这样我就补偿了前番下狱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哪里有悔恨呢!可是,这番话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听,对俗人就难说了。
况且,在负罪的情况下不容易处世,身处卑贱,受到的非议和指责也就很多。我因为(对皇帝)说话(不谨慎)而遭到这桩祸事,深深地被邻里同乡所耻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还有什么颜面再为父母扫墓呢?即使再过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恍恍惚惚,好像丢失了什么,出外时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每想到这桩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将衣湿透!我现在身为皇宫里的小臣,怎么能离开皇宫去过山居穴处的隐士生活呢?所以,我只好随波逐流,按照时代的风气行事,用来抒发内心的悲愤。如今少卿却教导我推荐贤能之士,这岂不跟我私下的愿望相违背吗?尽管我(也)想打扮自己,用美妙的言辞粉饰自己,可这对世俗没有好处,不能取信于人,恰恰是只能招致侮辱罢了。总之,到死的那一天,然后是非才会有个定论。这封信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只能)简略地说说一些固塞而鄙陋的想法。谨再次致意。
报任安书教案3
教学目的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3、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4、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5、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重难点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2、解题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三、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
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内容与形式梳理
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明确: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请同学在预习的基础上,概述课文的大意
明确: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3、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具体研习,掌握重点字词句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补充)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戏弄、特、勉励
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辞、考、综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字词。司马迁再拜言 意气勤勤恳恳 若望仆不相师 请略陈固陋 阕然久不报 幸勿为过 流俗所轻也 不与能死节者比
特以为智穷罪极 卒就死耳 用之所趋异也 积微约之渐也
具于五刑 审矣,何足怪也 殆为此乎? 仆于妻子何如哉
亦颇识去就之分 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 仲尼厄而作《春秋》
不韦迁蜀 发愤之所为作也 以舒其愤 仆窃不逊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会遭此祸
虽万被戮,岂有毁哉
报任安书教案4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作者生平与社会背景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特殊境遇中的复杂感情
能辩证地评价作者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认识,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作者的品德与操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启发、品析、评论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平简介
本文节选自司马迁写给朋友的一封回信。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47岁时因为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次年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中书令是朝廷中掌管机要的 职务,所以司马迁的朋友任安曾写信给他,叫他积极向朝廷推荐贤才。后来任安因事被捕下狱,司马迁才写了这封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向任安详细地叙述了自 己下狱受刑的经过,抒发了受刑后的痛苦和怨恨,说明他忍辱苟活完全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回答了他不能推荐贤才的原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 残酷。
全文反复曲折,首尾呼应,夹叙夹议,引古喻今,情真意挚,感慨极深,确实是向知心朋友倾吐表情。
本文节选了原文的开头一部分及后半部分,重点放在了作者表明自己为什么隐忍受辱苟且偷生的原因,这也是我们理解司马迁伟大人格,理解《史记》先进思想的关键之处,本文虽是竹选,但仍白成体系。文章的结尾呼应开头,点明自己不能“推贤进士”。
二、初读文本,把握文章脉络,感受情感。
选文逐层深入,叙议结合,援引古代事例比喻当今形势。叙述中透露出作者遭受腐刑之后的痛苦及怨恨,议论中表现作者“隐忍苟活”而要“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的伟大志向。
三、分段朗读全文,注意结合文意中的不同语气表达感情的不同效果。
四、实践与练习。
〖自主梳理掌握文言词语〗
通假字
剔—剃、摩一磨、底一抵、失一佚、责—债、一槍一一抢、以一已、罔一网;
不—否曷—何 箠—棰诎—屈见—现
一词多义
相、畜、极、就、渐、用、见、顾、究、会、之、殆;
古今异义词
勤勤恳恳、戏一弄、树立、网罗、下流、妻子、夫人、粪土、恨、谤
词类活用 流俗之轻也,其次不辱身斯不亦远 暴肌肤曷足贵衣赭衣
第二课时
一、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学生合作板书,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评
二、由学生提出疑难语句,老师指导疏通文意。
〖被动句〗
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重为乡一党一所笑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省略句〗
藏之(于)名山见狱吏则头抱地
〖判断句〗
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三、思维分析,品味鉴赏
1、第l段的协作特色与作用
除一般的信件格式外,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2、理解“假令仆伏法受珠,若九牛之—一毛一,与蝼蚁何以异?”在文中的含义
表面是说白己身份低微,实质上抒发自己的愤怒,并隐含自己之所以没有自决并不是顾惜自己低贱的生命。
3、水司马迁认为自己的生命是否有价值?怎样才有价值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一毛一,用之所趋异也
4、第2、3段是叙述自己没有自一杀的理由,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司马迁的情感?作者把自己的遭遇与哪些人比较,要突出什么主旨?
四、诵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品位作者的复杂深沉的情感。
五、练习与实践
1、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2、诵读重点句子,写一点评论司马迁的话语
第三课时
一、交流自己对文本内容与司马迁的初步认识
二、研读第四至末段,疏通文意,解决疑难语句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重为乡一党一所笑,以侮辱先人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三、探究品味,讨论交流
1、第4段是引述古代圣贤于困厄中皆有所作为的作用是什么?
2、第5段叙述自己隐忍苟活的目的的语句是哪一句?
3、作者忍辱偷生完成《离骚》的目的是哪一句?上下呼应的句子有哪些?
4、结尾重述自己遭此惨祸的痛苦之情,对于全文意旨表达有什么作用?
回应上文点,点明自已不能“推贤进士”的苦衷,符合回信的要求,也对朋友所托之事有所交代。
四、诵读这一部分,并背诵相关名句
五、作业与练习
1、巩固文言知识,熟练翻译全文
2、写1篇300字左右短文,谈谈你对司马迁的认识或感悟
3、预习新课
下一篇:《自然数》教案(实用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