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精编教案(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送元二使安西》精编教案(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通过研究讨论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文化,潜心会文,使古诗文化滋养他们的心智。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使”“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品味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象。

教具准备:制作幻灯片、录制《阳关三叠》曲。

教学过程:

一、引

1、播放音乐《阳关三叠》,耳边响起的曲子,听出了什么?(忧伤、凄凉。)

2、对,其实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改编自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它的名字叫《送元二使安西》,它的作者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

3、有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王维吗?

4、谁会读诗题?(强调不可把“元二”分开。)

5、王维所送的朋友姓元,叫------(元二。)

6、“元二”的意思清楚了没有?再来读读题目。元二干什么去呀?谁送元二使安西?

7、听老师把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你们读一读。

二、读

1、过渡:王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不仅能诗善画,而且擅长书法,对音乐也很在行,苏轼曾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接下来,我们就来品位一番。

2、自由练习朗读,熟悉古诗,要多读几遍才行。

3、谁愿意展示一下朗读的风采。(师正音:舍sh,解释为房子;朝zhāo,早晨的意思;浥y湿润。)

4、刚才几位同学读的字正腔圆,但缺少了点什么?(韵味)对,少了古诗的韵味。想不想听王老师读?

5、师范读。

6、我给大家一些时间,再练练。

7、在读之前,提醒一下:读慢些,注意诗的节奏、韵味。谁来试试?

三、悟

1、诗写得多好呀!诗中有画。同学们读得也挺美。

2、课件出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当读到这一句时,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4、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渭城

追问:渭城这里的柳色---(青或者绿)

渭城这里的空气---(清新)

渭城这里的旅舍---(环境美)

渭城这里的朋友---(多或亲)

5、过渡:

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即将分别西行出阳关,赴安西,阳关在哪里?安西怎么样?是否如渭城这般美丽?

6、

出示课件:古安西图片。

这便是阳关外的图片,用一个词来形容:荒凉。黄沙漫天,人迹罕至,出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从渭城出发,到达甘肃敦煌,出了阳关再往西走到达新疆的库车,古时候称之为“安西”,这一路,整整3000多公里呀,满腿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是那荒山野岭,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半年多时间才能到达,更不知何时能回到渭城了,一想到这,王维心中有种凄凉、忧伤之感,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此刻的你,有没有话要对元二说一说呀?(指名交流。)

7、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不如举起酒杯:(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其实这句诗何尝不是王维的话,所以,应该怎么读这句诗啊?(低沉、慨叹。)一起来为元二送行。(生齐读诗句。)

四、品

1、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仅是一杯酒,这里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吗?(生用心体会。)

2、你品出些什么?咱们把这杯酒干了吧!再读读诗,还能喝出什么?

3、我能把“更”换成“喝”吗?“劝君喝尽一杯酒”。(不能)

4、对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而且有意拖延时间,好让朋友多停留一刻。“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别之后,从此“西出阳关无---故人。”

5、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可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起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生起立、举杯深情齐诵“劝君……”

五、结

一首古诗,让我们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古诗,让我们聆听一首动听的歌声,一首古诗,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友情的可贵,一首让人动容的送别诗,让我们感动,和着这略带忧伤的《阳关三叠》曲,我想请大家一起吟诵。

(随着音乐、诵读声,师把黑板轻轻檫净。)

六、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 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20《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特色: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读诗、唱诗,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知诗人,解题,了解时代背景

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3、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

4、简介时代背景。

知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吗?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

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

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全班读一读。听配乐朗读。

5、那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再读读。

6、小结。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2)客舍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送元二使安西》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体会路途的艰辛

读了这两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想想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嘛?那么王维会说些什么呢?

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此去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想看,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3)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会读,有感情

1、读全诗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2、唱诗

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轻轻地跟唱。如果还暂时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第三遍,会的,你可以大声跟唱。

五、课外拓展

《送元二使安西》课后反思

南靖山城中心小学肖少君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想象的内容有:

1、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2、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设计总是比实践更趋于完美。课上下来,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遗憾。如何把诗的写景部分与后面写情的部分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合理地处理朗读的时机与次数,使朗读与感悟融合得浑然一体?……太多的遗憾和困惑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继续上路……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会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朗诵一遍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2、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指导学生读题。

3、了解作者: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初读: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停顿。

2、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学古诗诗意

(1)借助书下注释,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遇到不懂的地方圈出来。

2、小组交流

3、汇报诗意(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再逐句理解)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同学们反复吟诵这首诗,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王维的心情如何?

2、你是从那句话中体会出来的?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体会吗?

3、介绍古诗背景

4、诗中的那个词最能体现王维舍不得朋友走呢?(“更”)

(1)这一“更”字表明了王维已经劝了许多次,饮了很多杯。这都表明了什么?(板书:依依惜别)

(2)这不是普通的一杯杯酒,这时一杯杯离别的酒,一杯杯友谊的酒,一杯杯祝福的酒,让我们来读这首诗,再读这首诗。

(3)想象说话:同学们想象一下,两个老朋友喝了这么多的酒,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

5、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其实,王维在送别元二的几年后就去世了,这一别是他与元二的永别,但他们的友情却万古长青,让我们再来吟诵这首诗吧。

6、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1、出示高适的《别董大》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教师简单介绍诗意。

(3)指导背诵。

2、展示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自己收集的送别的诗。

(2)个别汇报。

六、小结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2.了解安西、渭城、阳关分别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师提示:A、元二要去安西了,他心里最牵挂的是谁?B、王维来送元二,朋友要去安西建功立业,他最想对朋友说些什么?)

教师准备:课件、酒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说说你和知心朋友是什么感觉?(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生:很快乐)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指名回答。(生:依依不舍,不愿意离开)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

3.师: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1)。(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了解诗人

1、谁能向我们简单介绍诗人王维?(课件出示2)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绘画大师。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任职。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边塞诗、山水诗,、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独到的造诣。代表作:《 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 》《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元二:姓元,诗人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故称“元二”)

王维和元二是好友,诗中还有一个词表达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故人。

知道使是什么意思?(使:出使)谁奉了谁的命令出使?(元二奉皇帝之命出使)

王维也曾一度奉着皇帝的命令出塞,所以王维最能体谅元二此刻的心情。

2、师:谁能给我们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送元二出使安西)还有谁补充一下,说得更具体:(王维送好友元二出使到安西。)

3、谁知道安西?(安西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新疆是中国最西边的一个遥远的地方。咱们一起看看安西。(欣赏课件3、4:安西图片)

用你学过的词语概括安西给你的印象?(荒芜人烟、寸草不生……)

3.师: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三个字“朝”、“舍”“更”(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课件出示5、)指名认读。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三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课件出示5)

2、师:好,把这三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指名朗读古诗。(课件出示6)

王维和他的好朋友元二都在长安居住,有一天,元二接受皇帝的使命去安西,唐人相送啊,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因为渭城以西的路太难走了。于是,这两个朋友他们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下。过了一夜,小声朗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景色?(课件出示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指名回答。估计:小雨,柳树,客舍,酒宴。(板书:朝雨、 客舍、 柳色)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理解:浥:湿润(2)客舍 :这里指为客人设宴送别的地方(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4.师: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描绘的晨景。(课件出示8、9)这样的渭城美吗?

师:这里的柳色——很新

师:渭城这里的空气——很新鲜。

师:渭城这里的旅舍——很干净,很舒适,还很清静。

师:渭城这里的朋友——是知音,是故人

你喜欢吗?把你的喜爱带进去读读这两句。(学生读诗)

结合课后注释和美丽的画面,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从诗句中我们也知道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课件出示10:标划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师过渡: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渭城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从课题和前两句古诗中,我们知道元二从渭城出发要去安西。结合文字,我们来看地图,(课件出示11)(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县附近,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渭城:秦朝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2、介绍阳关:(出示课件12:阳关图片)这首诗中因为出现了“阳关”这个地名,这个地方从秦朝开始,一直是外来民族侵略我们汉族的必经之地。所以到了汉朝,汉朝的皇帝就在这建起了一道城关,叫阳关。

3、(课件出示13:)这是从渭城到安西。它的实际距离大概有3000多里。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唐·岑参)

4、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只有靠骑马走到安西,也要半年多,3000多里,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生自由想象说)

5、师:元二身负朝廷的使命即将出发,遥望安西、渭城两地,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课件图片欣赏14)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春意盎然、鸟语花香,安西那儿呢?(课件图片欣赏15)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

(课件出示1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

5、学生自读古诗的最后两句,再指名读。

(三)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元二即将远行,诗人举杯敬酒,此时此刻,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

生: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师:好朋友,多么关心啊!

生: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师:想得多么细呀!

生:元二,祝你一路平安!这一去就是一年,我会想着你的。

来,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诗人和元二之间的临别话语。(播放课件16音乐:阳关三叠)

同桌先说,再师生互说。

2.师: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

师:一杯够吗?不够,再敬一杯

生: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

师:一杯能表达伤感之情吗?不够,再来一杯。

生: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

师:真无奈,再敬一杯。

生: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

那就让我们:“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读)

师:诗人劝了一杯又一杯,“更”是什么意思?(再)从“更”这个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深情厚谊,依依惜别、舍不得……。)

4、指导朗读:

A: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 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友人的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带着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这份痛心,一起读这两句。(生齐读)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一个“尽”字生动地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友情。(板书:劝、更、尽)

6、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师: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让我们边听边感受,在音乐声中把友人送别的情景读出来。 (自读古诗)(课件出示17)

2、学生展示读古诗。

四、课外拓展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收集的离别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课件出示18、播放音乐“送别”)

附送别古诗: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板书设计:20、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

景:朝雨 客舍 柳色

酒诉真情送故人

情:劝 更尽

20 14633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