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实用参考,化学教案文库(精编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实用参考,化学教案文库(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范文模板最新参考,化学教案模板10篇文库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
3.使学生认识对比的学习方法。
4.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5.通过了解侯德榜制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的性质。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
过氧化钠和水、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用具
投影仪、小试管、大试管、小烧杯、脱脂棉、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气球、小烧杯、铁架台、镊子,na2o2、na2co3、nahco3固体,nahco3、bacl2溶液,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水、酚酞试剂。
课时安排:
共1课时
第一课时:
钠的氧化物:氧化钠与过氧化钠
教学过程
[设问]有人打电话119,意味着有什么事情发生?
[学生]有火情发生。
[设问]这时,我们首先想到用什么灭火呢?
[学生]水、灭火器等。
[讲解]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是由于反应产生了比空气重且一般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而今天,我却要用水和二氧化碳来点火,大家相信吗?
[演示实验2—6]蘸有na2o2的脱脂棉与水的反应。
[补充实验]在一个盛有少量碳酸钠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并用镊子夹取蘸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伸入烧杯,脱脂棉剧烈燃烧。
[补充实验]也可以用此法:用脱脂棉包一定量的过氧化钠,请学生用玻璃管吹气,过一段时间,棉花就会剧烈燃烧,所以也叫“吹气生火”
[设问]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展示过氧化钠]
[教师]原来,是这种叫做过氧化钠的化合物在起作用。
[引入新课]由于钠的性质活泼,其化合物的种类繁多,用途也广。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钠的化合物。
[板书]第二节钠的化合物
[板书]一、过氧化钠
[教师]由刚才的实验我们可知,na2o2可与h2o和co2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演示实验2—5]把水滴入盛有na2o2的试管中,检验生成的气体,并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讲解]由刚才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和溶液变红可推知,na2o2与水反应后生成了相应的碱naoh和o2,请大家写出该反应的反应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2na2o2+2h2o====4naoh+o2↑
[讲解]na2o2与co2反应时也生成了o2(支持了脱脂棉的燃烧),同时生成了na2co3。na2o2
[板书]2na2o2+2co2====2na2co3+o2↑
[补充实验]在盛有少量酚酞试液的试管中逐渐加入na2o2粉末,振荡。
[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讲解]上述实验说明了na2o2具有漂白性。实际应用中,我们常用其来漂白织物、麦秆、羽毛等。
[投影思考题]1.呼吸面具中常用na2o2来做供氧剂,说明理由。
应怎样保存?
设问:na2o2与盐酸反应产物呢?学生完成
[学生活动]2na2o2+4hcl====4nacl+o2↑+2h2o
[过渡]同样是由钠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na2o,却有着与na2o2不同的性质。
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范文模板最新参考,化学教案模板10篇文库2
教学目标:
认识葡萄糖、淀粉和油脂是重要的营养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所需热量的主要来源;
知道自然界中葡萄糖、油脂的来源,葡萄糖和淀粉的转化关系。
知道油脂的元素组成,了解油和脂肪在常温下的状态差异
能力目标:
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来检验淀粉和葡萄糖。
情感目标:
认知到糖类和油脂对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酿酒过程
2、淀粉的检验
3、葡萄糖的检验
探究实验:
1、用碘酒来检验淀粉的存在;
2、用新制氢氧化铜检验葡萄糖的存在。
知识整理:
一、淀粉和葡萄糖
1、淀粉的来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在光照及叶绿素的共同作用下,能生成氧气和葡萄糖
6CO2 + 6H2O C6H12O6 + 6O2
2C6H12O6 C12H22O11(蔗糖)+H2O
nC6H12O6 (C6H10O5)n(淀粉或纤维素)+nH2O
2、淀粉的检验:使用碘酒(或碘水)
淀粉与碘作用后使之变为蓝色。
实验:用碘酒检验淀粉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红薯土豆面包粉条滴少量碘酒于以下几种物质上,观察现象变蓝变蓝变蓝变蓝物质中含有淀粉 注意:我们用碘单质来鉴别是否存在淀粉,这个是特性反应。
3、淀粉的存在:大米、面粉、玉米、土豆等食品中,富含淀粉。
4、淀粉的转化:淀粉、纤维素等经过在酶等物质的催化作用下,与水作用逐渐转化为葡萄糖,如:
(C6H10O5)n + nH2O nC6H12O6(葡萄糖) ——葡萄糖的水解
葡萄糖:是一种有甜味、易溶于水的白色粉末状固体。
葡萄糖在体内经缓慢氧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热量,提供人体活动的能源。180g葡萄糖完全氧化,可以产生大约为2804kJ热量。
C6H12O6 + 6O2 6CO2 + 6H2O;
酿酒的过程:淀粉先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发酵生成酒精
C6H12O6 2C2H5OH(乙醇) + 2CO2;
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为C2H5OH或C2H6O),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和实验室燃料。75%酒精是常用的消毒剂。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或者在体内完全氧化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C2H6O + 3O2 == 2CO2 + 3H2O
工业酒精中含有少量的甲醇(CH4O),有毒,少量使人失明,较多会致人死亡。
5、糖类物质的作用:
(1)糖类:葡萄糖、淀粉、纤维素等有机物,称为糖类,习惯上称为碳水化合物。
单糖:不能水解的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如葡萄糖、果糖等。
二糖:水解后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如蔗糖、麦芽糖等。
多糖:能水解生成许多分子单糖的糖。如淀粉、糖原、纤维素等。
糖类常根据其来源而用俗名
正常人每天要摄入一定量的淀粉等化合物,在血液中也要维持一定浓度的葡萄糖。如果摄入的这些化合物不够,就会造成血糖含量太低(医学上称为“低血糖”),出现乏力、疲倦、昏迷、休克等症状。
葡萄糖在体内代谢不正常,会造成“糖尿病”。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
6、葡萄糖的检验:(配制氢氧化铜时,要注意氢氧化钠溶液要大大过量,使溶液呈碱性)
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滴加至待测溶液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如果看到红色沉淀(氧化亚铜,Cu2O),则说明原来溶液中含有葡萄糖。如果没有产生红色沉淀,则原来溶液不含有葡萄糖。
现象可能会生成黑色物质[Cu(OH)2==CuO + H2O],
二、油脂
1、油脂的存在:猪油、牛油、奶油、花生油、豆油、菜油、椰子油等。
2、油脂的作用:油脂在人体内被消化,氧化分解,释放出热量。等质量的油脂,放热量是淀粉等的2倍以上。人体中的脂肪储存丰富的热能。
如果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糖类)过多,会使之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可能造成肥胖,堆积在肝脏中可能会造成脂肪肝,甚至是肝硬化。
减肥的最佳方法是:坚持锻炼,消耗热量。
3、油脂与淀粉的区分:
油脂的组成元素与淀粉相同,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但是它们的分子组成及结构不同,所以其性质也有所不同。
4、油脂的分类:
动物性油脂:如牛油、猪油等来自动物体的脂肪层,常温下通常呈固态;
植物性油脂:如花生油、豆油等来自于某些植物种子的油脂,常温下呈液态。
5、油脂的溶解性:
油脂不溶于水,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如汽油、己烷、氯仿等)
6、大豆中提取油脂
(1)用研钵将大豆碾碎,放入试管中,加入10mL己烷,振荡后,静置一段时间;
(2)过滤;
(3)将滤液转移至烧杯中,用热水浴蒸发己烷;
(4)得到的液体便是大豆油
注意: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过程。
典型例题:
例1 用简单可行的方法鉴别下列物质
(1)牛奶和米汤
(2)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
(3)蚕丝和棉纱线
分析:(1)米汤中含有淀粉,牛奶中没有,所以可以用碘酒鉴别,加入碘酒后变蓝的是米汤,不变的事牛奶。牛奶中的蛋白质遇到酸、碱后,会发生变质而沉淀。红糖质地较粗,含非糖类物质较多,其中含有一定量的草酸和苹果酸等。若在牛奶中加入红糖达到一定含量时,其中的酸就会使牛奶变质淀粉。故加入较多的红糖并煮开,能产生沉淀的是牛奶,没有的是米汤。
(2)也可以用碘酒,变蓝的是可溶性淀粉,不变的是葡萄糖。不能采用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的方法,因为葡萄糖可以和新制的氢氧化铜产生砖红色沉淀氧化亚铜,而可溶性淀粉在加热时可会分解,产生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故无法鉴别葡萄糖和淀粉溶液。
(3)灼烧时有羽毛烧焦味的是蚕丝,棉纱没有这种气味。
故答案:(1)加碘酒; (2)加碘酒; (3)灼烧
例2 在全球性减肥热潮中,脂肪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是每况愈下,甚至“谈脂色变”别说摄取了,就连身上的脂肪都“恨不得除之而后快”,这种说法科学吗?请说说观点
分析:这种说法不科学;脂肪是人体必需的一种提供能量的物质,因此每天应吃点含脂肪的物质,否则就会对身体造成的很大伤害。
点拨:脂肪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物质,能为身体提供热量。在正常情况下,每日需摄入50~60g油脂,它提供人体日需能量的20%~25%,是重要的供能物质,同时它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起到保护人体内脏器官的作用。
例3 要洗净沾附油脂的试管或烧杯,可以用热的氢氧化钠溶液,也可以用汽油、洗洁精来洗涤。你知道所用的这些洗涤用品,在洗涤中各起到什么作用?洗涤时,是否有化学变化发生。
分析:作用依次是:反应物、溶剂、乳化剂。其中用氢氧化钠洗涤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化学教学设计方案模板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 增加学生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
律。
(2) 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
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2、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新物质
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而引起了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的变化。
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并没有改变。这是从质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今天我们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分析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一:红磷燃烧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放出热量,气球胀大,待装置冷却后,气球变瘪,反应前后的
质量相等。
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小结:参加反应的红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提问:是否是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间都存在以上质量关系?这种质量关系是否具
有普通意义?
探究二: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
现象: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 表达式:硫酸铜+铁→铜+硫酸亚铁
小结: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板书1.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
(1)必须是真正参加反应的物质
(2)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2.适用范围:一切化学反应
第二课时
提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
板书2、质量守恒的原因
讲解这是因为化学的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
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应 https:/// 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小结 宏 观 微 观
元素种类 六 原子种类 元素质量 不 原子数目 物质的总质量 变 原子质量 物质的种类 改变 分子的种类
板书3、质量守恒的应用
1、进行有关的计算
例:1gA和3gB参加反应,求生成C的质量(4g) 2.解释一些实验事实 例:见课本
3、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
分子的观点说明。)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
讲解用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可以提供很多信息。
板书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表示了化学反应物和生成物。
(2)表明了该化学反应进行的条件。
(3)表示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 + O2
CO2
12∶ 16×2 ∶ 12+16×2 12 ∶ 32 ∶ 44
讲解化学方程式能客观地反映出化学反应中“质”和“量”的变化及关系。所以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不同于数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中的“+”号应读成“和”,不能读成“加”;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间的“==”号,应读成“生成”,不能读成“等于”。
化学方程式可读出质的变化,也可读出量的变化。每个方程式都有三种读法 现以2H2O2H2↑+O2↑为例说明。
(一)物质读法
上式读作“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这种读法说明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
(二)粒子数目比读法
上式读作“在通电条件下,每2个水分子分解生成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这种读法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结构微粒的变化,并反映出微粒个数比关系。 (三)质量比读法
上式读作“通电时,36份质量的水分解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这种读法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关系。
板书2H2O2H2↑+O2↑
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范文模板最新参考,化学教案模板10篇文库4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二)过程和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重、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过程:
[引言]古时有一个勇敢的小伙子想娶国王美丽的公主,国王出题刁难,其中一个问题是:10kg小米是多少粒?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他?
[思考、讨论、回答]
[追问]这些方法中,那种方法最科学?
[追问]谁能介绍几种生活中相似的例子?
[讨论回答]箱、打、令、包、条。
设计意图:引发学习兴趣,引出把微小物质扩大倍数形成一定数目的集体以便于方便生活、方便科学研究、方便相互交流。
[引入] 复习C + O2 =CO2指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取12 g C和32 g O2反应,而无法只取1个C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那么12 g C中含多少个C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作用”。
上一篇: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精彩4篇)
下一篇:化学微格教学教案(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