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案精编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乘法分配律教案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1
一、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教材第36页的例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四、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小黑板、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六、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
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
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为什么这样算哪?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
那怎么办?
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
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乘法分配律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2
一、课题:
《乘法分配律》
二、主要讲解的内容:
课本第26页例7及相关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尝试计算,初步认识和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通过观察交流、举例验证,概括规律,并能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助乘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借助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内涵。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网络等
学生准备:数学书、笔、练习本、笔记本
五、教学环节
1、反馈家庭作业(表扬做的优秀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完成不太好的学生积极完成作业)
2、复习导入
算一算,比一比
(10+5)×5= (8+2)×7=
10×5+5×5= 8×7+2×7=
课前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复习任务,请同桌交流计算的结果和发现。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3、新授
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①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
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促成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生成,为探索运算定律准备了资源。
②汇报交流,明确算法,学生先说想法,让个别学生说明。
谁愿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大家,并说明解决问题的步骤。
方法一:先算每个小组人数,再算总人数。
(4+2)×25
=6×25
=150(人)
方法二: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再算总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计算结果都是150人。
③观察对比,概括规律
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2)×25=4×25+2×25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吗?学生发语音
左边是4加2的和与25相乘,右边是4和2分别与25相乘,然后再相加。左右两边结果相等。
教师适时用箭头表示出来。
请你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写在练习本上。
拍照展示
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相等。
④你能结合乘法的意义理解这个规律吗?
如:(4+2)×25=4×25+2×25
左边表示6个25,右边表示4个25加2个25,也是6个25,所以两者结果相等。
得出结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⑤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a+b)×c=a×c+b×c
a×(b+c)=a×b+a×c
4、练习巩固
(1)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 )
32×(7×3)=32×7+32×3 ( )
64×64+36×64=(64+36)×64 ( )
答案:× × √
解析:考查目标1、2借助乘法意义判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注重形式表达的认识与强化。
(2)观察下面的竖式,说一说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答案:运用了乘法分配律25×12=25×2+25×10
解析:考查目标1、2结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体会乘法的算法与乘法分配律的关系。
(3)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
答案:(75+45)×60
=120×60
=7200(元)
解析:考查目标3借助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在列出不同算式的基础上,以生活情境的材料解释算式意义,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一个新的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是(a+b)×c=a×c+b×c
左边表示(a+b)个c,右边表示a个c加b个c,所以两者结果相等。
如果反过来,等式仍然成立。
如4×7+4×3=4×(7+3)
利用这个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
乘法分配律教案3
一、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教材第36页的例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四、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小黑板、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六、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 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 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简便)
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为什么这样算哪?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学生计算,并汇报。)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反思:
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殊的算式。
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4
教材分析 :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较差、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注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前面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掌握是比较牢固的,而对于一些有规律的数字也只是进行简单的竖式计算,没有发现有些数字相乘之后积的特点,没有发现简算的意义。因此,要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出简算的必要和方便,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估计墙面上贴了多少块瓷砖。
2、 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观察上题算式的特点,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分配律。
三、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简算。
1、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10+7)×6=____×6+_____×6
8×(125+9)=8×_____+8×_____
7×48+7×52=______×(_____+_______)
2、练一练:
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9+4×9=90 40×25+4×25=1100
(6+4)×9=90 (40+4)×25=1100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乘法分配律教案5
教学过程:
一、创境
1、直接出示:师口述:张阿姨买5件夹克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你们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独立)指名板演
2、组织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比较:最后结果,你发现什么?
说明:这样的两个算式可写成一个等式
3、出示课题运算律
今天,我们就来仔细研究这两个算式,找出其中隐藏的秘密。
二、探究:
1、仔细观察此算式,比较等号的两边有什么联系?
2、明确: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根据观察,你有什么猜想?是不是所有这样的两道算式间都有这样联系呢?
列举指名口答算式齐计算感受结果相等
4、发现规律
5、出示公式
三、应用深化
1、完成1,填一填
2、完成2
3、完成4
老师出一道算式,请同学们根据乘法分配律,说出算式,比比谁反应最快。
4、完成3:你能用两种不同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周长吗?
5、完成5
四、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对自主探究与有效生成几点尝试
一、回顾
本课对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两种算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即先算出一套的和再乘5套,与先分别算5件及服和5条裤子的总价再相加,它们的结果相等;再通过例举验证,观察比较,归纳出乘法分配律;最后进行多层次的练习,进一步提升孩子们对乘法分配律理解与应用。
二、反思
新课程如春风化雨,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倡导自主探究,关注有效生成,成为新课程改革永恒的主题。在追求有效的教学中我作出了以下几点的`尝试:
1、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出发,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
对于5套运动服一共多少元,这样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驾轻就熟的。结合熟悉的问题情境,便于学生理解两种算法间的联系与区别,
为后叙对乘法分配律的成功探究理好伏笔。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找准了学生的知识起点,才能有效的教学,熟悉的问题情境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全面参与的探究,才是真正的自主有效的探究。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验证过程中形成共识。
数学的猜想是在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归纳、类比的基础上获得的,数学活动脱离了猜想就会显得没有意义。本课教学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分为几个层次:
(1)启发猜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出猜想。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激起创新的火花。
(2)例举验证。让学生围绕猜想,以小组探究为主要形式,以独立思考例举算式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算出得数发现两种算式结果相等,在相互交流中,形成对乘法分配律的共识。在交流、合作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设计多层次练习,在层层深入中启迪学生的智慧
在形成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后,分几个层次运用知识训练,首先是基础训练,书本55页第1、2、3题练习从正的两个角度进行,使学生明确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真正理解并掌握的目标。其次变式练习,我将书本55页第4题组练习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国松的氛围中,发现用乘法分配律可使计算方便。最后拓展延伸启迪智慧。练习中再次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与比较体会到乘法分配律不仅适用于一个数两个数的和,也适用于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差。在这层层深入的练习中面向了全体学生,使每个孩子有所进步,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新课改的脚步在前行,新课扆的理念在深入。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内化新课程理念,才能使自己的教学面向全体,促使学生真正的自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案(最新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