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中地理说课稿【第一篇】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中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两部分的内容。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说学法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设计 目的
联系生活,展示作息时间表,设疑导入 不久前,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了调整:早上上课的时间推迟了,而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提前了,为什么呢? 暗示学生通过以下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激发求知欲
高中地理说课稿【第二篇】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两节主要介绍大气运动、气压带饿风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前两节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原理已掌握,接触过各类天气现象,有一定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但在认识需加以引导。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
况和差异。
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平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 三维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欲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
趣;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课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而课本有许多的插图,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四。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2、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别,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可指导学生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
五。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展示一段天气预报的画面)
由今年初影响我国西南地区的冻雨危害实例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一。 锋面系统
(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气团、冷暖气团,了解锋面的概念和类型)
通过这样设计,使学生从感官上接受概念并能运用以前的知识更好的理解念,为下面的知识做好铺垫
1 概念及类型:
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
(问: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
适时的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再度扩展,引出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回忆,为接受新知识提供依据
3 天气特点:
(问:①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特点?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③气压、湿度、温度之间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习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问题: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 ②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 ③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 ④冷、暖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⑤冷锋、暖锋降水都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它们又有何不同?)
结合动画的展示,设计5个问题,是依据学生的思维模式,由简入难,一步步的引导,启发学生,是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参与,以及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获的知识、得出结论
教师讲解: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设计表格,学生填写)
运用表格,一是为了增强课堂的直观性,二是由学生个体主动参与,完成知识的传授;三是把一些繁杂的文字进行简单的编辑,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在学习该天气系统之前,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几种基本的气压类型。
在设计这个课题的时候,充分展示了学生生活中的实例,结合高一学生自身的特点,引导他们对生活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加以分析――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增加地理课堂的文学性
1、 五种基本的气压类型
(利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介绍五种基本的低气压,高压脊,低压槽)
2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的对比
(强调: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利用多媒体播放“北半球低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动画,在学习了“大气的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该天气系统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气流特征,以及天气特点。然后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北半球高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
在这里采用了比较分析方法,启发学生从低压、高压的气流特征入手,讨论分析二者所影响的天气特点,运用比较方法,更能使学生掌握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情况,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结新课巩固练习)
最后让学生通过完成活动环节的3小题,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这样设计既能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锻炼学生的个体,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练习
板书设计
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1 概念:冷锋、暖锋
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
3天气特点:
冷锋
暖锋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降水位置
锋后
锋前
例子
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1气压类型
2 气旋与反气旋的天气特征
高中地理说课稿【第三篇】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内容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进而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教师应该给学生进一步讲解这些因素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使学生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接着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知识与技能: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难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一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说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多媒体电脑
一课时
三.说学法
1、利用图文信息,提出知识性和能力性强的思考问题(新课导入)。
2、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掌握地理知识、原理与规律(导学探索、新课讲授)。
3、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结反馈)。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用视频以及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设计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
◆设计意图:直观地引入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提高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
2.新课讲授
A.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区位的含义不作为重点内容讲授,只要让学生知道区位的两层含义就可以了。
◆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得知识的能力。
B.读图分析,了解并巩固应用农业区位因素
要求学生分析教材图,从而初步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都有哪些。在学生初步认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之后,展示图片:思考分别是什么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分析各个地区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通过图片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
C.通过活动,引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并通过读图以及案例《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分析巩固
通过课堂活动:P43活动3题,启示:除了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之外,还有哪些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
并分析图片分别体现哪些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巩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分别说明市场、交通、劳动力、机械和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切实地考虑,拓展学生思路。教师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知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D.分析教材,识别图片,理解农业地域
阅读、分析教材,看图识别,研究案例《澳大利亚地混合农业生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图片展示能清楚直观地说明问题,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思路。
3.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课堂、巩固所学知识。
4、 反馈练习:
◆设计意图: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说课稿【第四篇】
一.说教材:
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间产生了人和物交流的需要。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运输线路的布局,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会产生哪些影响呢?课文主要从两部分讲述:
(1)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教材的着眼点是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强调一个“变”字,体现两个“影响”。
教材文字虽少,但内容与我们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本节配置了许多的“活动”和“案例”,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通过围绕相关的“活动”设计活动内容教学,既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案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发现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合作与探究、对比法,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节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将地理知识生活化,从而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城市及其商业网点布局和发展的影响,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2)学会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培养学生参与城市交通布局和建设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培养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知识的技能。
二.说教法:
通过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对比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识要点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充分的收集资料、信息,采用多媒体演示手段通过各种图片资料,强化对学生的感受,更好地进行分析对比。比如,根据图“山区商业网点示意”、图“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对比山区和平原的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得出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三、说学法:
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演示的各种图表,案例资料,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料讨论,对比,分析并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能较好地达成课标中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问卷调查“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工薪阶层人士,要置业(买房),以下因素中,哪三个你认为是最重要的?”引出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引入课题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2、新课讲授:要了解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就先跟学生们一起复习有关聚落的基本知识和聚落的形式和空间形态的知识。再通过读图分析比较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通过补充知识《大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衰》来分析说明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对第二部分“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也是通过上面的顺序即先对商业网点相关知识作一下简要的提问,再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交通条件对对商业网点密度,对商业网点位置,对集镇发展的影响。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依靠具体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最后,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适当作业,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2、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
3、对集镇发展的影响
高中地理说课稿【第五篇】
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这些水果都是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但是在大家很津津有味的品尝时候,有没有想过,它们为什么会种植在不同的地方?另外,我们也学习过1篇语文课文《晏子使楚》——晏子其中有言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以上所说的种种,都和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农业区位的选择有关。学习完今天的知识,我们或许就有更深的了解了。
好,在上课前,大家都有读过了课文,那么现在想请位同学告诉我一下,什么是农业?
好,请坐下,那么,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下面大家请看这两幅图——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则是一个牧场,从事牧羊业。
那现在我又有疑问了,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是不是和这两个地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关??
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这两个地方的不同选择?要知道以上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学习农业区位的概念。
下面请同学们找到课本里有关农业区位的两个含义并且一起读出来: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大家看起来是不是很抽象,那下面我们再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来解说一下这两个含义:
一是水稻这一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湄南河平原;
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们再次以湄南河平原的例子来说,这个是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首先,我们知道泰国是位于中南半岛上,而这个地方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我们看一下这个图片,图片上的红色曲线代表了气温的分布,而绿色的柱形图则代表了降水量。在这个图上,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气候类型是全年高温,而柱形图表示降水,我们也可以看到中间部分,也就是夏季时候,是降水较多的,而冬春季是很少的,有明显的干湿季,资料《高中地理说课稿《农业的区位选择》》。这是和水稻生长十分相符,而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这些条件都有利于水稻种植。我们再来看刚才的那个湄南河平原水稻种植图,在这一个图上,我们有没有看到有机械的生产啊?(没有),嗯,是不是只有人力耕种,这也说明了这个地方的劳动力是——很丰富的。当然,它的机械化生产水平也就很低。而在这个图上,我们也可以瞥见右上角的那些矮小的房子,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个地方的经济水平也是比较低的。
好,以上信息告诉我们,气候包括:热量和水分、地形、劳动力和机械以及经济基础等这些方面都是可以影响一个地方的农业生产活动的。
现在我们来看课本上图——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就有以上这么多,那哪些是属于自然环境因素,哪些又属于社会环境因素呢??下面请位同学给我们总结一下。
(请同学回答,课件显示两个总结)——板书: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和社会,然后把学生说的写出来。
好,现在大家花一分钟的时间把这个 图 上的各种因素背下来。因为在以后考试的试题中,无非就是要考这些因素的应用。
好,接下来到了我们的分组活动时间,在这里,我们就来当一次农场主,假如你今天中了头奖,拿到了一大笔的钱,兴高采烈地去白云山脚下买了下面这块漂亮的地皮,你准备如何去经营它?你要进行什么样的农业活动?还有,你是如何考虑的?可以结合图来进行思考。
好,现在大家就开始规划。讨论3分钟后,每个小组派位代表来讲讲你们的意见是怎样。
(根据学生讲的,在板书上指出来)-可以在副板书的地方把学生的想法写下来。
嗯,看来各位同学都很有经济头脑。看来以后每个同学都可以成为大老板拉^_^
好,学习了这些知识后,我们来看看活动题部分。(直接在下面边说边分析)
首先,看第一题
第二题:先板图,然后分层来说明综合利用土地——地形的合理利用。
我国江西省的千烟洲,是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位于我国的南方,这里气候资源优越,光热充足,属湿润地区,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
但是存在着地形地貌复杂,平原面积狭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
丘陵山区耕作易导致水土流失,宜发展林牧业;缓坡和谷地不易发生水土流失,可发展耕作业;洼地积水易涝,适合发展鱼塘养鱼业。
按照农林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因地制宜安排相应品种,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丘陵山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减轻对有限耕地的压力,把大量闲置劳动力转移到丘陵山地的综合开发中去,促进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还有利于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上一篇:三年级作文教学计划【范例5篇】
下一篇:《PEP小学英语》说课稿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