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案【优质10篇】
通过窦娥的不幸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与善恶,值得深思吗?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窦娥冤》教案”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窦娥冤》教案 篇1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
4、提问:在课文中一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8、背诵[滚绣球]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习”五。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9、小结: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xx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2、体会第3层中作者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习检查
1、学生背诵[滚绣球]。
2、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研究阅读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
(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朽,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已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6、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7、提问: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8、提问:“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9、归纳主题。(参看[自读提示])
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窦娥冤》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窦娥冤》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及其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分析《窦娥冤》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戏剧冲突,理解其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欣赏戏剧中的语言艺术和表现手法,体会元杂剧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
关汉卿的生平简介及《窦娥冤》的创作背景资料。
《窦娥冤》剧本全文或重要片段。
相关的教学PPT或视频资料,用于展示剧情和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简要介绍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成就,引出《窦娥冤》这部经典作品。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窦娥冤》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吗?它在中国戏剧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
教师展示《窦娥冤》的剧本全文或重要片段,让学生自读并了解剧情。
学生自读后,教师提问:“这部戏剧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引导学生概括剧情。
三、人物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窦娥这一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遭遇,理解她的冤屈和抗争。
分析其他重要人物如张驴儿、桃杌等,探讨他们在剧中的角色和作用。
教师提问:“你认为窦娥的冤屈是如何形成的?她的抗争又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戏剧冲突与主题思想
教师分析《窦娥冤》中的戏剧冲突,包括人物之间的冲突和人物内心的冲突。
探讨《窦娥冤》的主题思想,如封建社会的黑暗、人性的复杂、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等。
教师提问:“你认为这部戏剧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思想或情感?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五、艺术特色欣赏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窦娥冤》中的语言艺术,包括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等。
分析戏剧中的表现手法,如情节设置、人物塑造、舞台提示等。
教师提问:“你觉得这部戏剧在艺术上有哪些独特之处?它为什么能够成为经典之作?”引导学生体会元杂剧的艺术魅力。
六、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教师总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窦娥冤》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艺术价值。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1篇关于《窦娥冤》的读后感或人物分析,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窦娥冤》的剧情和主要人物形象,更深入地理解了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同时,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也提高了对戏剧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继续关注和研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作品。
《窦娥冤》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提高鉴赏古典戏曲的艺术素养。
(二)、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三)、认识封建社会官吏昏聩,法制的黑暗现实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
二、难点和重点:
(一)、这曲戏由几部分组成?彼此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二)、如何理解窦娥这一人物形象的反抗精神?
三、教学方法安排:
点拨、研讨、赏鉴
四、学时量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斋叟,金未元初大都人(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尘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的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60多部,但大都散失了,现仅存18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子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二、讲授课文
1、提问:在课文共出现了多少曲牌?都属于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有属于正宫调。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三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宣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一层[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鱼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层[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三、作业设计:
背诵[端正好][滚秀才]两个曲子
四、板书设计
一关汉卿
二、情节结构:窦娥指斥天地鬼神——告别婆婆——发下三大誓愿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和内容:研学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一层
齐读课文第一层的两支曲子
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天地惊鬼神。”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的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筑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二、分析第二层:
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的善良与淳朴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的一面。
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情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做分析。
(原文略)
三、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戏情的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对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四、阅读[快活三][鲤鱼儿]
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婆婆提出的希望的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受冤屈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五、阅读第三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桩誓愿是六朋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苍得到反应。第三桩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介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
六、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是否矛盾?
明确:窦娥对天地的指斥和感受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者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动动容不定期昭雪窦娥的冤案。
归纳主题
本剧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七、作业设计:
如何分析理解窦娥的反抗精神?
八、板书设计:
窦娥冤
1、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2、三桩誓愿是什么?表现了窦娥什么样怕精神?
3、归纳主题。
4、作业设计。
《窦娥冤》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巩固学生元杂剧知识及对古白话的理解。
2、培养并提高学生古典戏曲的鉴赏能力。
3、赏析、理解《窦娥冤》主题,人物形象及意义,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
4、赏析,把握《窦娥冤》戏曲语言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把握窦娥人物形象及意义。
2、品味关汉卿本色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法、导析法
[重难点突破]
1、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分析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2、通过诵读、对比,把握语言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回顾导入
1、导语设计:
上一节,我们已经讲解了元曲特别是元杂剧的有关知识,并且让大家预习《窦娥冤》,下边检查一下上节知识掌握及预习情况。
2、习题
①元杂剧知识 ②典故掌握 ③古白话理解
三、讲解新课
㈠作者与背景
㈡《窦娥冤》剧情梗概(指导学生看课下注释①)
㈢欣赏精彩剧照,认识作品影响
㈣解题、导读提示,了解学习要点
㈤鉴赏分析
1、整体把握
①三个场面(找学生概括内容)
②本折线索(冤)及感情变化(怨→悲→恨)
③矛盾冲突(基本主题)把握
2、具体赏析
⑴戏曲语言,人物形象赏析
(问):窦娥身上最光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体现在哪些场面,哪些唱词中?
(生答):略
①分析第一场面,范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语言所体现出窦娥的感情及反抗精神)
②分角色朗读第三场面,继续赏析语言,人物形象
③点拔第二场面,把握窦娥善良美好心灵
(问):为什么要突出窦娥冤善良美好的一面?
(答):略
④整体把握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继续探讨作品主题。
⑵通过课堂练习,继续把握语言特点
①对比阅读《窦娥冤》与《西厢记》唱词。
②总结本剧(关汉卿)语言特点
⑶赏析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继续探讨作品主题。
㈥思考讨论
明传奇《金锁记》由《窦娥冤》改编而成,剧中窦娥的丈夫蔡昌宗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赶考途中不幸落水,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考试,举夺魁。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色阴暗,寒风刺骨,提刑官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其冤案,一家人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父女得团圆”。
比较《金锁记》与《窦娥冤》的结尾,你更喜欢哪一个?谈谈你的感想。
四、总结
1、窦娥形象及意义(作品主题),学习其美好品质。
2、语言特点
3、艺术手法
4、读书、写作指导
五、作业
1、背默[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思考讨论
作者在第一场面安排窦娥指天骂地,为何又在第三场面靠天地来显示其冤情?谈一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窦娥冤
关汉卿
冤
怨 悲 恨
(反抗) (善良) (反抗)
现实 ← → 浪漫
控诉、歌颂、表达愿望
课堂练习:
阅读《窦娥冤》与《西厢记》中几段唱词,回答下面问题。
《窦娥冤》: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西厢记》: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粉蝶儿]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绛台高,金荷小,银烛犹灿。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
思考:
1、元曲作家素有“本色派”与“文采派”之分,通过唱词分析,关汉卿与王实甫各属哪一流派?
2、试概括本色派”与“文采派”各自的语言特点。
《窦娥冤》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理解:
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特点,包括结构、角色、剧本构成等。
理解《窦娥冤》作为元杂剧代表作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理解和欣赏古典戏剧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体验剧情和人物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面和统治阶级的残暴,理解窦娥冤案背后的社会根源。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激发他们对社会公正和法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窦娥的性格特点和她所代表的善良、坚强、反抗精神。
探讨《窦娥冤》所揭示的元代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
教学难点:
理解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深入分析全剧情节高潮,理解[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艺术表达。
三、教学准备
准备《窦娥冤》的剧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准备元杂剧的基本知识介绍,包括结构、角色、剧本构成等。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相关视频片段或图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剧情。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一个现代社会的冤案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冤案,以及冤案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引出《窦娥冤》的故事背景,介绍元杂剧的基本特点。
课文学习:
阅读《窦娥冤》的剧本,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分析窦娥的性格特点,讨论她为何会落得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
探讨元代社会的黑暗面和统治阶级的残暴,理解窦娥冤案的社会根源。
深入理解:
分析全剧情节高潮,理解[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艺术表达。
讨论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理解其深层含义。
角色扮演与讨论: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体验剧情和人物情感。
小组讨论:窦娥的冤案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有什么启示?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
总结提升:
总结《窦娥冤》的主题和艺术价值,强调其对后世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维护公正和法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窦娥冤》全文,并写出读后感。
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元杂剧和《窦娥冤》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窦娥冤》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元杂剧的特点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也得到了提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剧情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启发。
《窦娥冤》教案 篇7
一、设计依据
1.课标依据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结合“新课标”第四部分“课程内容”中“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教学实际,希望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学习后,能在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独特之美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经验和语言表达,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并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情感态度和观念,同时也提升自身思维品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教材依据
戏剧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样式,产生过许多激动人心、影响深远的作品。为了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古代戏曲作品的能力,华师大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在第一册学习古典诗歌和古代小说,第二册学习乐府叙事诗的基础上,在第三册设计了第六单元即“词曲及鉴赏”单元。其中《窦娥冤》、《长亭送别》作为元杂剧,可算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的经典范例,而《窦娥冤(节选)》作为高中阶段唯一1篇古代戏曲文学必修篇目,在教学上有其标本意义。
3.单元依据
本单元主题为“宋词元曲及其鉴赏”,共5篇课文,其中关汉卿《窦娥冤(节选)》和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杂剧。本单元作为高中阶段唯一涉及中国古代戏曲的单元,在该方面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了解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大致脉络和线索;能够借助对戏曲剧本情节的梳理,以及对人物语言的分析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进而体会作品情节设计的匠心;使学生掌握阅读古代戏曲文学的基本方法,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
4.文本特点
《感天动地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悲剧成熟的标志和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作品。《窦娥冤(节选)》作为该剧的高潮部分,其张弛有度的情节安排、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本色自然的语言唱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深刻入髓的主题思想都是值得细品探究的。以其强烈的悲剧性为切入口,紧扣悲剧故事情节、悲剧人物形象、悲剧产生根源、悲剧艺术效果逐层深入地去体味鉴赏探究,以期加深剧作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基引趣。
5.学生情况
高二(17)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自身知识杂而无序,特别是对中国古代戏曲知识,无论是兴趣还是相关知识点,都不成体系。又因时空距离、概念差异,学生到高二才第一次接触中国古代戏曲。学生在阅读和欣赏上会有较大障碍,存在相关知识背景、文化背景的缺失。在前期整合必要的知识以激发其兴趣基础上,利用学生已有的课本剧排演经验,令其在“演”中研读文本,在“研”中批判理解,在“看”中思考人生。同时教师给予学生一定品鉴赏析方面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在不同解读方式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也可以达到自我学习、自我发展,逐步实现审美体验,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古代戏曲文化的门。
二、教学目标
1.分析窦娥悲剧形象,挖掘窦娥悲剧根源。
2.探究悲剧艺术效果,逐步深化审美体验。
三、教学方法
情境法、表演法、点拨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学习
四、教学准备
1.资料准备
导学案、教学设计、PPT、戏曲视频资料、拓展资料
2.活动准备
(1)课前预习:熟读文本,查阅有关《窦娥冤》资料。
(2)课本剧排演:学生自主报名、自行选编课本剧内容并进行排演。
(3)情境创设:课前播放春晚戏曲联唱视频,使学生直观体验古典戏曲魅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
1.【教学内容】谁解窦娥冤——悲剧故事情节梳理
(1)【学生活动】表演、观看课本剧。
(2)【教师活动】(问题1)结合课本剧剧情,速览本课课文,请问什么字眼出现得最多最频繁?
【学生活动】迅速浏览课文并圈画出文中高频词闪现处并回答。
【明确】怨、冤(12处)
(3)【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情节内容。
【明确】(板书)情节情感
押赴刑场由冤生怨
冤婆媳诀别由冤生悲怨
临刑誓愿由冤生恨
【明确】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设计目的】通过课本剧的角色还原帮助学生理解剧情,实现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高频词以把握剧情情感基调,根据剧情张弛节奏来梳理情节。
2.【教学内容】谁解窦娥冤——悲剧人物形象分析
(1)【教师活动】请大家结合课文说说窦娥身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有哪些?【学生活动】快速跳读,勾画要点,思考交流,师生共同归纳。
【明确】传统美德:善良、孝顺、坚贞、正直、勤劳、淳朴……
反抗精神:坚强、刚烈、不屈服、敢反抗……
(2)【教师活动】这样一个年轻美好的生命却要被冤杀,在她走向刑场的时候应该有许多话要说,集中体现在课文哪些地方?
【明确】[端正好][滚绣球]和三桩誓愿
(3)【教师活动】窦娥对主宰世界的天地持什么态度?
【学生活动】齐读[端正好][滚绣球],圈画回答问题。
【明确】反抗、不满、愤懑、责问、控诉、无奈……
(4)【教师活动】这个美丽柔弱的生命被逼向了死亡,她此刻的愤懑还不是最强烈的,最强烈的声音在何处?
【明确】三桩誓愿。
【学生活动】根据课文完成相关表格并交流。
内容典故应验时间应验范围监斩官态度
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抗旱三年
【教师活动】(追问1)三桩誓愿看似临死前随兴而发,那么可以互换吗?
【明确】不能,因为三愿层层深入递进。
【设计目的】通过诵读和对文本圈画分析归纳人物性格,运用表格理清文本信息,寻找相关细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之联系起来理解文本,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的悲剧性特点。
3.【教学内容】谁解窦娥冤——悲剧根源深入挖掘
(1)【教师活动】假设给窦娥一次重来的机会,那么她的悲剧可以避免吗?
请以“假设窦娥……,她就不会死”的假设命题格式,结合剧中已知现实条件进行推理论证自己的观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交流发言。
【明确】(PPT)悲剧的实质,在于冲突,即在于人心的自然欲望与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别林斯基)
【设计目的】借由假设某前提,预设窦娥不会死,再与文中导致窦娥悲剧的主客观因素相对应后产生矛盾,无法成立,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该悲剧产生的根源及其不可避免。
4.【教学内容】谁解窦娥冤——悲剧艺术效果探究
(1)【教师活动】就表现主题而言,你觉得下面三种结局哪一种最好或最不好?侧重一点说说原因。
为更好表现主旨,有导演认为三桩誓愿的浪漫主义手法最利于表现主题,于是让戏在高潮处(第三折)结束。
原作结局: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中状元后。作为巡吏,到地方查案,窦娥鬼魂显灵,托梦父亲,最后洗雪了冤情。
明代人叶宪祖改编《窦娥冤》为《金锁记》:窦娥丈夫并未夭折,而是赴京赶考途中落水被救。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明确】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求说明理由,自圆其说。
(1)【教师活动】(追问1)从全剧结局看,窦娥的三桩誓愿有两桩当场实现,第三桩三年实现,最后连冤情也得到昭雪,为什么我们依然觉得这是一出悲剧?
【明确】(PPT)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恩格斯)
【教师活动】(追问2)将现实生活中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美好结局通过艺术作品来实现,是什么创作手法?
【明确】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局更能激起观众对剧中人物强烈的爱和憎,而这正是悲剧所要达到的戏剧效果。
【设计目的】通过三种结局的比较阅读和分析,理解作者所运用的浪漫主义手法,及其强化的悲剧艺术效果。
(三)总结(师生共同概括)
1.窦娥形象概括
2.课文主题概括
3.教师归纳总结
六、巩固拓展
1.巩固性作业
你如何看待窦娥的第三桩誓愿?让楚州百姓受苦的“亢旱三年”是否与窦娥善良本性矛盾?(300字短文)
2.拓展性作业
阅读张燕瑾《<窦娥冤>的悲剧价值》、胡琳《浅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梳理读书提纲,做好书摘记录。
《窦娥冤》教案 篇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一)。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
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的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
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二、学法引导
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加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读本《元曲和明清传奇》一文的相关部分,了解杂剧的基本常识,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一)》。以曲词为主,诵读课文;借助课文题解,了解全剧剧情。有条件的,可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剧本全文及关于关汉卿的戏剧评论。
2.第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以便更好地投入情境,体味作品。而后,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课文节选部分的基本情节,列出简要提纲。
3.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关键曲词,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剧中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4.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关汉卿》和《窦娥冤》。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
(二)整体感知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参看《语文读本》)。
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解)。
4.分配角色,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
5.问题讨论:
(1)试分析剧情的发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
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至[鲍老儿]曲末“……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被押赴法场而伤心;与婆婆见面后,诉说冤屈。
《窦娥冤》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通过描写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划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
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
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
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
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
元曲 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
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四、检查预习:
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
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五、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情节结构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知识,关汉卿及其创作情况,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以上这几方面,我们要用心掌握。
七、布置作业: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附:板书设计
窦娥冤
元杂剧关汉卿
指斥天地
情节结构告别蔡婆
发下誓愿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赏析第一、二场戏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
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
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这支曲子。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
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第二场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
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3、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看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答: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
4、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悬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四、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五、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
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
附:板书设计
诉说冤屈
赴法场怀疑质问怨(反抗精神)
揭露社会
彻底否定
哀告走后街(悬念)
(怕见蔡婆)
见蔡婆遇见蔡婆(巧合)悲(温顺善良)
白
立下遗嘱(曲白相生)
唱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第三场戏的阅读鉴赏、总结、练习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试述前两节中窦娥的感情变化、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第三场戏
1、指句朗读第一桩誓愿的相关段落,思考: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
剧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
这桩誓愿的实质是什么?
2、学生回答: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作者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复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窦娥发下这桩誓愿,实质是希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3、学生举一反三,自读以下两桩誓愿,填写下表:
誓愿顺序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
第一桩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
第三桩
3、思考讨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这里又寄希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赖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希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三、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发展:怨悲恨
2、窦娥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四、布置作业:
1、总结元杂剧的知识,记忆字词、典故;
2、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1篇剧评。
参考题目:《谈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评窦娥冤的情节结构艺术》
《窦娥冤》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其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阅读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窦娥的形象和性格,以及悲剧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认识社会的不公与黑暗,珍视人性的美好与尊严。
教学重点:
窦娥形象的分析与理解。
悲剧的成因及其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窦娥冤案背后的社会根源,以及作品所反映出的深刻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及其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冤案吗?你们认为冤案是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冤案的社会根源。
二、文本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针对文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描写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三、深入探究
分析窦娥的形象与性格。
提问:“窦娥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有哪些性格特点?”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窦娥的语句,分析她的善良、坚强和反抗精神。
探讨悲剧的成因。
提问:“窦娥为什么会遭受冤屈?你认为造成她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分析社会制度的不公、官吏的腐败、人心的冷漠等因素对窦娥悲剧的影响。
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提问:“《窦娥冤》这部作品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对正义、公平和人性的追求,以及对社会黑暗的批判。
四、课堂讨论
分组讨论:“如果你生活在窦娥的时代,你会如何帮助她避免冤屈?”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五、拓展延伸
介绍其他反映社会不公与黑暗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布置课后作业:写1篇关于《窦娥冤》的读后感,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窦娥冤》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了窦娥的悲剧成因及其社会意义。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作品所传达出的对正义、公平和人性的追求。希望大家能够珍视人性的美好与尊严,关注社会的不公与黑暗,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上一篇:认识梯形中班教案(优质10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