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案(汇总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窦娥冤》教案(汇总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窦娥冤》教案【第一篇】

一、背景材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四册第四单元也选了《窦娥冤》。第四册精选了小说、戏剧、古代散文等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文学之旅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和审美水平;第四单元为中国古代戏曲单元,重点是欣赏中国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把握戏剧矛盾和人物形象。该单元由两篇元杂剧《窦娥冤》《长亭送别》和两篇明清传奇《闺塾》《哀江南》组成。《窦娥冤》和《长亭送别》为讲读篇目,其他两篇为自读篇目。这是学生初次接触中国古代戏曲,因此,学习本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相关知识以及戏曲艺术的鉴赏方法,从而更好地欣赏本剧的矛盾冲突和戏剧人物。

二、教学目标及切入点

1.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整体感知,把握本剧的剧情和结构;

(3)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

(4)通过窦娥这一形象的毁灭,体味悲剧的含义。

2.切入点

从“冤”字切入,在品味戏剧语言的基础上,紧扣“冤”字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

1.预习

(1)认真阅读单元后《古代戏曲鉴赏》一文。

(2)诵读剧本至少两遍。

2.导入

由“起誓”这一特殊生活现象导入课文,随后介绍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让学生了解戏曲所特有的时代内涵和这种独特文学形式的文体特点,从而为欣赏本文奠定基础。

3.进入新课

(1)检查预习任务“认真阅读单元后《古代戏曲鉴赏》一文”,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检查预习任务“诵读剧本至少两遍”,整体感知,把握本剧的剧情和结构。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把握剧情,然后结合课下注释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剧的情节梗概。注意区别概述与复述的不同。

4.剧本诵读,赏析戏剧矛盾

(1)赏析[端正好]和[滚绣球]两支曲子,理解窦娥冤从何来。

(2)赏析[倘秀才]和[叨叨令]两支曲子,理解为何“后街里去死无冤”。

(3)赏析“卜儿哭上科,云”部分和[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子,理解窦娥为何负屈衔冤。

(4)赏析剩下的部分,理解窦娥是如何为自己申冤的。

5.研读剧本,赏析戏剧人物

通过对窦娥负屈含冤、开场鸣冤和发誓申冤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柔弱、善良而又顽强的女子,为了婆婆自愿负屈衔冤,面对黑暗的社会无可奈何,在迷信上天、抱怨上天的同时,只能把自己的一腔冤屈向天倾诉,希望上天能够给自己申冤。

6.讨论分析窦娥的悲剧

(1)社会的悲剧

在元代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管理者昏庸无能,是非不分,流氓横行霸道,谋财害命。黑暗的社会滋生了他们,纵容了他们,他们互相勾结,构成了虐民的罗网。在这张网下,人的生命没有什么保障。窦娥的冤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是悲剧的时代产生的时代的悲剧。

(2)生命的悲剧

读《窦娥冤》见到了腐巧与昏庸,丑恶与无耻,但悲剧是那个时代的。如今的社会,仍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光明与黑暗的交锋。可以说,窦娥的悲剧更多地是一个生命的悲剧。一个无辜的生命被戕害,一个美好的形象被毁灭,我们在感叹她的冤屈的同时,也给予了她同情的眼泪,感到真善美被毁灭时的悲愤和心灵的震撼。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7.课堂实践活动

展示“山西黑砖窑事件”相关资料,让学生谈谈对这个当代悲剧的认识。

这项实践活动也可改为课堂写作练习,每个同学写一段话,不少于200字,用时10~20分钟。教师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决定这种迁移能力训练的方式。

8.课后练习

(1)积累与整合

总结归纳本文出现的元杂剧的相关知识。

(2)思考与领悟

课外阅读《梧桐雨》《汉宫秋》《赵氏孤儿》等篇目,并选择其中1篇写读书笔记,从戏剧矛盾或戏剧人物方面入手,写1篇不少于300字的短评。

(3)应用与创新

①在各地大打文化招牌引资发展的今天,窦娥家乡东海县也想打出窦娥的招牌来扩大当地的影响,从而引资发展旅游业。但是,这个念头一出来,就引起了东海县百姓的争论。那么,作为一个旁观者,你认为这件事情可行吗?如果认为可行,那就请你替东海县的宣传部门写1篇100字的文化宣传语。如果认为不可行,那就请你给东海县的领导写1篇100字的反对语。

②学完本剧后,有位同学对窦娥深表同情,为窦娥拟了一副对联来鸣冤,请你对出下联。另外,你还可以根据本剧内容,自选角度,尝试再拟一副对联。

A.上联:天不天,地不地,天地混沌把人欺。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自拟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教学反思

《窦娥冤》是1篇传统课文,也是1篇精讲课文,以前总是对它进行详细的分析,结果适得其反,非常好的1篇文章,却总是讲不出它的精彩之处。我对此进行了反思,最后,决定舍弃面面俱到地讲授,把元杂剧的知识留给学生自己整理,把对课文细节部分的研读并入对“冤”的体会当中,对课文进行整体教学,充分信任和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

《窦娥冤》的语言很接近口语,学生读起来没有多大障碍,因此应放手让学生读;剧本中许多细节的东西也都不在课堂上提及和处理,而是留给学生一个赏析的空间。本节课紧紧围绕“冤”字展开,把戏剧矛盾和人物形象的把握放到了对“冤”的分析之中,既紧扣了剧本中心,又照顾了对戏剧的诵读,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本剧矛盾冲突的思考,使他们顺利地把“冤”和“悲”结合起来,深刻地理解本剧的悲剧色彩。

因为本文教学的出发点是整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重视对戏剧语言的诵读和品味,在诵读和品味中完成教学目标,做到紧扣文本,深刻严谨。

窦娥冤教案【第二篇】

《窦娥冤》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 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 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重点难点

1. 品味戏曲的语言

2.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习点拨

1. 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 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

1. 关汉卿,号       ,      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       、       、      、      等。《窦娥冤》全名            ,共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      和王实甫的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 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         ,马致远的

,白朴的         ,郑光祖的          。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      、      、       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        ,有的还加一个       ,剧本由       、        、        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      或       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  )、亲眷(  )、嗟怨(  )、杳无音信(  )、前合后偃(  )、

尸骸(  )、冤枉(  )、荒阡(  )、亢旱(  )、鲍老儿(  )、瀽(  )、

5.课文出现    个曲牌,都属于     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1. 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 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 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研读第三层

1. 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 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3. 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二、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三。趣味探究

窦娥与哈姆雷特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课外延伸:通过这段文字的阅读,或许会使你对刚才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有了很大启发,那么,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刚才各组讨论的结果求同存异进行归纳整理,写成1篇小论文。

《窦娥冤》教案【第三篇】

目的要求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3.认识窦娥开始对天地神鬼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课文释义

(1)亲眷(眷,juàn)亲属。

(2)负屈衔冤:背负委屈,心中怀着怨恨或冤枉。

(3)杳无音信:(杳,yǎo)〈书〉远得不见踪影,也没有音信。

(4)古陌荒阡:(陌,mò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阡,qiān田间南北方向的路)古远而荒凉的田间的路。

(5)昏聩:(聩,kuì,耳聋)眼花耳聋。比喻头脑糊涂,不明是非。

(6)嫁祸:把祸患转移给别人。

内容主旨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窦娥》揭示的是元代社会的重重矛盾。吏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告的黑暗现实,正是通过窦娥含冤受刑的故事集中体现的。窦娥的曲词,道白,尤其是刑前三桩誓愿是戏剧冲突的集中体现,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

写作手法

课文节选的第三折,是全剧高潮。这一折描述的是窦娥被绑赴刑场问斩冤死的经过。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窦娥被绑赴刑场,以“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词为核心,痛陈了窦娥心中的怨愤之气。第二部分写婆媳诀别,窦娥诉冤,通过窦娥对婆婆的牵记表现了主人公心地善良的品德,通过窦娥的长篇独白,陈述了主人公的满腹冤屈。善而蒙冤,悲剧愈悲。第三部分写窦娥三桩誓愿,三桩誓愿一桩桩将窦娥怨而生悲,悲而生恨的情感变化推向顶峰。就这点看,又展现作品积极浪漫的一面。

重点语段研读

课文: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由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着说冤屈之大可“惊天动地”。窦娥含冤受刑,对命运的不平、天地的不公充满了愤恨。由于内心悲愤到了极点,所以不由得对天地表示怨恨。这就自然引出了下面在这支曲子中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但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对于这样不平的命运、不公的天地又能奈何呢?她的一腔悲愤只能以“两泪涟涟”作结,抒发一下自己的痛苦和悲伤而已。

人物一出场,就让我们看到一个冤屈至深,怨愤至极的窦娥出现在眼前。

课文: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分析:是窦娥的第一个誓言。她发这誓,是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她的第二个誓愿是,希望自己的冤屈将像古代的邹衍那样得到上天的反应。是她的第三个誓愿,是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这三个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这三桩誓愿又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这是全剧的高潮,也塑造窦娥这个形象最成功的一笔。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立在观众的面前。

解题指导

一、参见.写作手法

二、参见重点语段研读

三、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窦娥要求去后街避开前街是怕自己的婆婆看出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窦娥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作者就此展现了窦娥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个侧面。使窦娥形象更为完整丰满。

1生,深甚,

2糊突,混淆。

3行,加在称呼别人的词后面,意为“这边”“那边”或“这里”,“那里”。

4则,只。

资料窗

(一)有关元杂剧:元杂剧揭露黑暗现实,塑造一系列被压迫者形象、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极具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生活气息。现实主义是创作的主流,不少优秀作品又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产物。以质朴自然,生动泼辣的北方民间口语为基础。创作为舞台演出紧密结合,构成动人的戏剧冲突。结构上一般为四折一楔。“折”是音乐组织单元,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一折相当于现在戏曲的一场或一幕。“楔”,篇幅短,位置不定,一般放第一折前对故事做简单介绍,或折与折之间类似过场,起衔接作用。角色,每本只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音乐,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只由“正旦”或“正末”独唱。宫调即曲调,表声音的高低,“曲牌”即曲谱,韵律要求严格,实际是按谱填词。

剧本,由“曲词”和“宾白”组成。“曲调”抒情强烈,起喧染和贯穿作用。“宾白”含对白(对话)和独白。“独白”具叙事性,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作用重大。剧本还规定了角色的动作表情,“称范”或“介”及舞台效果。

(二)有关作者,吴汉卿号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婆婆)甚谨。姑欲嫁之,终于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劳,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汉书·于定国传》)

窦娥冤教案【第四篇】

教学方法:赏读法。

第一课时 了解元杂剧、赏析第一部分

一。 教学导入  :

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段辉煌的时期,杂剧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样式,涌现出了大批戏曲名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二。 元杂剧与关汉卿:

1.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2. 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四。 理清本文戏剧情节:

第一部分:(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

第二部分:(“(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部分:(“(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五。 赏析第一部分:

1. 朗读第一部分的唱词(学生齐读)。

2. 《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3. “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提示:讳饰,实际是说被杀头而死。)

4. 《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

(提示:“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了兴的手法。)

5. 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

(提示: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6. 《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提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7. 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六。 作业 布置:课后练习一、三。

第二课时 赏析第二部分:

1. 朗读第二部分(抽读)。

. 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这个问题可从这几方面考虑:

① 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

② 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

③ 可以增强悲剧气氛;

④ 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三。 赏析第三部分:

1.“无头愿”是什么意思?

(提示:意思是说自己的誓愿无根无据,但正可以表明其冤情。)

2.“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是怎么回事?这两个典故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这两个典故主要表明案情是假,冤情是真,也是窦娥用以证明第一桩誓愿并非不能灵验,因为她相信自有天理在。)

3. 监斩官说:“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这一说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反衬窦娥的确冤情深重,怨气冲天。)

4. 邹衍“六月飞霜”的典故起何作用?

(可以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

5. 窦娥为什么要发下“亢旱三年”的毒誓?

(提示:她希望的不仅是个人的冤情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亢旱三年”,楚州自然是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自然就无可搜刮。)

6. “东海孝妇”的典故起何作用?

(提示: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7. 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提示:浪漫主义手法;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实在是真,有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来看,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四。 窦娥的人物形象:(学生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他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五。 概括主题:(学生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六。 教学后记:

窦娥冤

学法建议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

术成就。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序幕),第一折为故事的开端,第二折

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情节的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局。本文选的是第三

折,是戏剧矛盾冲突的高潮,也是窦娥性格发展到顶点的部分。本文的重点有如

下几点:①把握贯串全文的线索——冤;②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③本文是

如何塑造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④把握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因此,学习本文,应紧扣住情节发展的顺序,弄清作者是如何刻画窦娥这个

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的。对“滚绣球”及三桩誓愿要仔细体味,认真研究,学会

辩证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人物性格中所体现出来的

矛盾性,从而深刻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法制的腐朽性。对“滚绣球”一段,直反

复吟诵,力争会背会默写,并从深层涵义上去理解、把握。

重难点提示

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

最后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

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

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

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

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

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

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

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至于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关

汉卿关心民瘦,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愿、愿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

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

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

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

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

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上天被窦娥感动,也说明窦娥冤大恨深。

2.《窦娥冤》第三折情节结构有何特点?

本折戏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窦娥谴责天地鬼神,第二部分是窦娥

与婆婆诀别,第三部分是窦娥发下三大奇愿。这三部分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富

有鲜明的艺术节奏。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

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

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眼看窦娥就要成为刀下之鬼,观众的心绷得紧紧的。然

后作者却宕开一笔,转人第二部分婆媳诀别。窦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与第一

部分高亢激昂的斗争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她内心世界的另一面,催人泪

下,感人至深。剧情发展明显有一顿,形成一张一弛的戏剧波澜。这一“弛”为下

一“张”蓄势,从而转入全剧的高潮,真是跌宕多姿,匠心独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

染力。

3.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的音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

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窦娥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她发下三愿,为的是

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

有口难言”。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愦、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

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关汉

卿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

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

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

释疑解难

1.关汉卿的作品有何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

流,为一时之冠”(《析津志·名宦传》),他多才多艺,且不满元朝黑暗现实,终身带

仕,一生从事戏剧活动,流传较广的作品还有《救风尘人《望江亭》、《单刀会》等b

他的剧作具有强烈的社会内容。他同情弱小,憎恶强权。在他的笔下,被压迫、

受损害的人们总是那样勇敢正直而又充满智慧,而上层统治者又总是那样卑以

低下和贪婪。他的剧作既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又放射着理想的光辉,深受广大

人民群众喜爱。他善于塑造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刻画出人物复杂深邃的

内心世界。其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

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

2.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在《滚绣球》中为何要对天地日月鬼。

神进行猛烈的谴责呢?

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要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

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间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

人民,也往往以青天自喻。受封建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窦娥一直认为天地鬼神

能为她主持公道;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其身时,她仍相信官府能主

持正义,惩恶扬善。只是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并终于

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本来面目。在《滚绣球》一曲

中,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清浊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横遭杀戮,恶人得以横

行。她对神权的大胆怀疑与谴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

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

犯的,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顿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斥责。从她那似岩浆迸射,

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

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

的反抗性格中正闪烁着关汉卿思想的光辉。

3.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

窦娥形象有什么作用?

纵观全剧,作家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

顺善良的一侧面: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

招了药杀公公的死罪;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

节,可见其性格的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

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

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乎时心地善良的百

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

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

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困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

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4.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窦娥临刑时发下三桩奇愿,从内容上看,,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这不仅

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

正法,使百姓每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

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争到

头,竞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动

天地的力量。三桩奇愿也是作家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

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

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乃至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发生

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

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良好意志

与愿望。

[自读导引设计]

一、简介戏曲常识

教师提出,学生复习总结,教师校正

1、 戏曲通常有哪些角色行当?

生:老生、小生

旦:正旦,花旦,青衣旦,刀马旦

净:花脸,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末:

丑:

外:老年男子

卜儿:老年女角

2、 科:动作

白:对白、独白、带白

3、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墙头马上》

二、阅读“自读提示”,了解《窦娥冤》的大致情节

三、复述节选部分的情节

四、阅读讨论

1、根据剧情的发展可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请划分其起讫,并各用一个短语概括。

2、第一部分写窦娥的怨,她怨什么?

3、她去刑场,本来走前街,为什么却要走后街,表现她什么性格特征?

4、 婆媳相见,作者借婆媳的谈话交代了什么内容?

5、 与婆婆离别时,窦娥交代了什么,她的这番话表现什么?

遇时节将碗凉浆奠 突出其悲惨遭遇

劝婆婆不要过于悲伤 善良性格,美好心灵

6、 她临死前发下几桩誓愿,用短语概括出来,她为什么发这几桩愿,这三桩愿表现窦娥的什么性格特征?

7、 最后,作者写两桩誓愿的应验,用意何在?

总结:窦娥的形象及主题

五、练习

剧中有个人物刽子手,请你以他的身份,将这一折戏改写为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小记

[1]

20 353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