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通过四首古代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语言表达与审美能力。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通用4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识记作者、作品;

2、有感情地背诵诗文;

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诗,它们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登山望海,赏花观鸟,咏春悲秋。我们学习这些诗歌时候要注意多朗读,朗读时要读准字音和节奏,现在先学习第一首《观沧海》

二、检查预习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诗。(四言绝句)

三、作者简介(将课本下面注释有的划起来)

四、写作背景(PPT展现)

这首诗作于汉献帝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族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五、诗歌朗读(朗读指导)

1、听录音,把生字词标记注音,注意朗读的节奏、情感的变化。

2、生字词注音之后,全班齐读。

六、疏通文意,解释关键字词

1、沧:苍苍茫茫,这里指广阔辽远,看不见边际的大海;

2、临:到达;

3、碣石山:地名,在今天的河北昌黎;

4、何:程度副词,多么;

5、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6、竦峙:高耸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7、秋风萧瑟:秋风吹动草木发出的悲凉的声音。萧瑟: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

(让生回答,全班齐读)

译文:

向东来到碣石山,并来观赏这广阔无垠的大海。

海水起伏摇荡,山岛高高挺立。

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美茂盛。

秋风瑟瑟吹来,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在海涛中运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在海涛中闪烁发亮。

真是好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我的感受吧。

(全班齐读译文)

七、诗歌品析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第一句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都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句主要写了“观海的地点和目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景的?哪些是想象?

明确:全诗共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叙事,交代了观海地点和目的,直陈其事,“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涌起):描写了大海的景象和山岛景象。——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大海和山岛的景象;

(2)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句“山岛竦峙”展开的;

(3)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惊涛拍岸。

第三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体现了作者的气概。——虚景。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八、诗意理解,写作特点

1、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九、复习总结

《次北固山下》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第二篇】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 写实与想象。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 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 新授内容

1、 师范读,生跟读。

2、 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 生齐读。

4、 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

行,运行。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志,理想。

⑵内容

A、 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 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 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画了汹涌的 ,耸立海中的 ,岛上繁茂的 ,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 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 作业:

⑴完成书后习题;

⑵背诵默写课文。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体会诗歌主题;

2、进一步了解边塞诗,包括诗歌意象、主旨等;

3、运用所学知识解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边塞诗歌主旨,能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诗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歌曲《出塞曲》导入

二、《从军行(其一)》鉴赏

(一)回顾所学边塞诗

(二)王昌龄简介

“七绝圣手”、“诗家夫子王江宁”

(三)学生朗读诗歌

评价学生朗读

(四)找感情基调

“愁”

(五)如何写“愁”

“黄昏”、“独”、“秋”、“羌笛”、“关山月”

(六)曲笔

作者表现征人思乡怀人的感情 ,不直接写出,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反映出来。作者用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融在一起,就全篇而言,这一句画龙点睛,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

(七)主旨

表现征人思乡怀人

三、总结边塞诗

1、意象:明确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通过典型意象的开拓,体察这些特定的景物描绘出的特定的地域特征和反映出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

比如借“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借“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借“大雪”、“秋月”、“黄草”等抒写戍守将士的悲凉愁苦。常见意象还有: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2、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也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

(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

(5)“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思妇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3、边塞诗歌意境

边塞诗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深刻体味,才可能准确领会边塞诗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四、诗歌鉴赏

高考回放(04年江苏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好停连,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2、通过对话、讨论、探究、启发等方法,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2、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作品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诗句含义。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代诗歌四首》。我们先来看《观沧海》和《天净沙·秋思》。

预习时老师让大家把这几首古诗背下来。谁来背背这两首诗。

二、展示目标。

多媒体投影,个体朗读。

三、朗诵诗文。

1、教师范读。

2、指导节奏划分。

3、分组朗读。每组朗读一首。

四、理解诗意。

1、出示问题:如果请你给这两首诗歌插图的话,你打算选择哪些景物?你打算突出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

2、学生默读诗歌,思考整理。

3、课堂展示,相互评价。

4、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5、提问:题目“观沧海”能不能换成“观大海”?“沧”字是什么意思?“秋风萧瑟”里的“萧瑟”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投影:

沧:青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6、投影诗意,吟对诗句。

不按顺序投影《观沧海》诗意,学生分组,一组读诗意,一组吟对诗句。

银河星光灿烂,也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涌现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日月昼夜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7、提示:“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五、体悟情境。

1、“诗言志”。一位诗人由于种种原因,他可能忧国忧民、壮志凌云,他也可能儿女情长、牵肠挂肚。老师把前者叫做“大美之情”,后者叫做“小美之情”;因此,他们写出来的诗呢,就有了“大美之境”和“小美之境”的区别。

投影:

“小美之情”:指情感是私人化的,没有直接和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

“大美之情”:和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的。

“大美之境”:笔势宏大,境界开阔,想象奇特,瑰丽雄伟。

“小美之境”:小处落笔,微妙细致,柔婉清丽,韵味深长,精巧细腻

2、自由诵读,体悟两首诗是“大美之情”还是“小美之情”,是“大美之境”还是“小美之境”,对比齐读,进一步体悟是怎样的情、怎样的境。

要求分别用一句较为凝练的话来表达。

投影: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胸怀天下,壮志凌云。三国名士许劭对他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年轻时热衷功名,但一直未能得志,困窘潦倒。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教师示例:《天净沙秋思》“小美之情”:孤独凄凉寂寞愁苦

3、课堂讨论。

4、教师总结、投影:

《天净沙秋思》“小美之情”:孤独凄凉、寂寞愁苦、

“小美之境”:苍凉浑远、肃杀凄凉、

《观沧海》“大美之情”:心怀天下、壮志凌云、

“大美之境”:波澜壮阔、气势雄伟、

5、读着《观沧海》,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硝烟弥漫的历史风云,感受到诗人主宰江山舍我其谁的气慨。这就是英雄!每次读曹操的这首诗,都会让老师想起另一位时代英雄——毛泽东。大手笔才能绘出大英雄,请同学们朗读拓展材料上的这首诗。

6、拓展诵读。

①投影:《沁园春·雪》上阙。

②学生齐读、体悟。

六、作业。

搜集摘抄自己喜欢的古诗词。

17 35278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