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汇集7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诗词曲》以情感为核心,通过音韵和意象展现人生百态,传递哲理与美感,体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诗词曲》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诗词曲五首》 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词曲的主题思想并背诵课文。

2、初步学习诗、词、曲的体裁特点。

3、学习并体味诗词曲的意境和意象之美。

【教学步骤】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导入

这是一首赠诗,谁赠送给什么人?在怎样的场合下赠送的?你能想象并复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二、诵读理解

1、反复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解读诗歌

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

⑴ 首联交待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⑵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什么样的心情?

⑶ 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⑷ 结合标题说说尾联有什么用意?

⑸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⑹ 诗中表现诗人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语句是哪一句?

明确:

⑴ 贬地之荒凉,贬时之漫长。痛苦而又孤寂。

⑵ 用典。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⑶ 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⑷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⑸ 抒情诗、赠答诗

⑹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当堂背诵

〖赤壁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赤壁向来是英雄云集,风云际会之所。

二、朗读

1、指名朗读

2、纠错再读

3、全班齐读

三、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2、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背诵

课堂抽背

〖过零丁洋

一、导入

零丁本义孤独、孑孓,做为失败者的文天祥在过这零丁洋之时难免心情抑郁愤懑,但我们在他的诗歌中找不到落魄者的哀鸣,失意中的悲叹,相反的我们看到的是,坚强者的斩钉截铁的信念。

二、朗读

1、男生、女生互读互查缺漏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

三、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明确: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

四、背诵

五分钟当堂成诵,抽查

〖水调歌头

一、导入

自古月宫的飘渺、美丽就引无数诗人折腰,苏轼也在亦真亦幻中引身飞月。前人述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我们一起来开这一首千古妙词。

欣赏板块一──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二、朗读

1、学生试读

2、老师示读

3、学生再朗读

4、课文注音 宫阙(què) 绮户(qǐ) 婵娟(chán)

三、解题

1、欣赏

欣赏板块二──词的特点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⑵ 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⑶ 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⑷ 句式长短不一。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⑸ 字声配合严密。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2、课堂提问:

⑴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

⑵ 词牌名和序言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主题?

明确:

⑴ 词牌名是同一类型或主题的词的固定的名称,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⑵ 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团圆。

四、品读

师生共同讲读

1、上片:

⑴ 上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⑵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变化?

⑶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⑴ 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⑵ 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和困惑心态──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

⑶ 积极乐观、希望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

2、下片:

⑴ 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⑵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⑴ 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⑵ 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五、背诵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导入

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旅途中所写的。潼关自古兵家必争,张养浩以锐利的眼光看穿这纷纭的历史争斗的本质,极大地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二、解题

自读赏析板块,说说散曲的特点。

欣赏板块三──散曲的特点

散曲,元

散曲究竟兴起于何时,由于缺乏文献,已难以确考。但它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则是无疑的。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入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这样,逐渐和音乐脱离并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的词,在新的诗歌形式──散曲,便应运而生。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较好地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

第二, 散曲的语言 使人一下子就沉浸到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氛围之中。

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与诗、词大异其趣。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其意,蕴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酣畅淋漓而后止。

从上述散曲的特点可见,比之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诗、词,散曲身上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

欣赏板块四──张养浩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三、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

四、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作者取了两个怎样的意象?

3、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4、�

明确:

1、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四句)写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写作者的历史感慨;

2、如聚的峰峦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的河水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3、作者对灾难频繁,百姓受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为着一己之私挑起兵祸的极大愤慨。

4、自由解答

【拓展欣赏】

1、欣赏板快五──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和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什么异同?

2、欣赏板快六──酹江月(文天祥)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说说这首词和《赤壁》有什么相同之处?

3、欣赏板快七──山坡羊 北邙山怀古(张养浩)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

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不臣,也唤不应。

说说这首散曲是怎样体现曲的特点的?

《诗词曲五首》 篇2

1、怎样理解《赤壁》中最后两句对周郎的评价?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议论赤壁大战是孙刘联盟战胜了曹操,而为孙刘联军主帅的周瑜,战胜曹操有各种历史原因,而在战术上主要是利用北军不习水性的弱点用火攻,而火攻的成功又得力于东风之便,这种天时的作用不可忽略。诗人就是抓住这一点发表议论,说如果不是东风之助,吴国就会失败。诗

在这里,诗人轻轻将笔锋一转,就把赤壁大战的胜负归结为侥幸和偶然,完全改变了周瑜在战争中的决定性地位与作用。当然,这种议论中正透露出此诗的主旨。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常以武略自喻,自负知兵。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的自负之情的自然流露。这同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慨叹异曲同旨,自负中透出抑郁不平之气。

2、怎样看待和品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情感和思想境界?

此诗所表达的情感是很复杂的。首联“凄凉地”与“弃置身”照应,把弃置的悲哀表达得沉痛淋漓;颔联睹物思今,“怀旧”突起惆怅,“到乡”惟有陌生,二句关合,表达诗人如今百感丛生的复杂感情。颈联挺起,转写对坎坷际遇的达观态度。末句扣诗题“酬”“赠”。二人阔别重逢,杯酒之间,感慨良多,但刘禹锡性格倔强、爽朗,对于失败和不幸,他不感消沉气馁,虽有一些感慨,但感而不伤,在颈联高亢旷达的基础上,顺势拈出“暂凭杯酒长精神”,表示要在友人关怀的感召下再增长精神,投入到新的生活洪流中。作者境界高奇,虽长期遭贬,感叹悲凉,但能超越狭隘的个人天地,把目光倾注于更广阔的`天空,从“千帆过”“万木春”的境界中焕发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参与意识,给人以积极向上之感。

3、《山坡羊

潼关怀古》是怎样安排内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起笔描写潼关险要,落笔在怀古感受,收笔在由怀古引发的历史结论上。这是一种层层深入,篇末点题的写法。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它的主题不是外加的、架空的,而是从写景抒情中自然得出的,是真实可信的,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主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主题则是从前面的描写中得出的必然结论,可谓水到渠成。

《诗词曲五首》 篇3

桃花赋

去年昔日汝南来,梨落桃红叶不衰。

今举一壶悬月酒,相思饮尽醉心怀。

从别后,平水韵

可厌南车送别时,天涯散去两分离。

相知虽恨欢多少,邂逅堪忧在见迟。

至此心留千百语,肯将笺赋万行诗。

想来句里音无趣,且教今生为尔痴。

花前饮一一一雁字情所寄

晚秋难遇旧知己,

作别后,

徒留回忆。

应是花色新,

晚雨后,

痴情寄。

料想鸣空雁归泣,

更传恨,

萧萧离去。

一世情所长,

视万物,

且雁矣。

如梦令一一秋梦

瑟瑟秋风细雨,

寞寞空庭独忆。

庭外似足音,

雨后已无踪迹。

心系,心系,

一梦天涯情寄。

相见欢一一相见欢来总相思

琴樽冷落思长,

话凄凉。

孤影愁眠自苦,

月西窗。

时常忆,

痴情寄,

影彷徨。

心系天涯两地,

念一方。

城头月一一黄昏月

虹霞落幕当收艳,

对晚黄昏暗。

留影分明,

秋光错落,

恐怕良宵短。

钓舟挂月湖孤冠,

应是星光浅。

落落稀稀,

平平静静,

难教人生厌。

《诗词曲五首》 篇4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特别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这两句诗因有相当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和深刻的哲理,而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意义,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附白居易赠诗: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赤壁】

这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作者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过零丁洋】

这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是文天祥的代表作。诗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已成为中华诗史上千古不朽的名句。它一直在感召着后代的仁人志士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而献身。

【水调歌头】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的矛盾过程。

词的上片写把酒问青天而产生的奇思遐想。句句不离赏月,而又没有一句正面描写月色,只从作者对月亮的奇思遐想下笔。这就不落窠臼,写出了新鲜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特有的艺术才能。词的正文开头两句劈空而来,先写饮酒赏月,还通过对青天的询问,把思路引向了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明月从何时就有了?不知天上的神仙世界,按照他们的历法,今晚属于哪一年的中秋?原来,他的询问,事出有因。他由赏月而幻想离开尘世,飞到月宫的琼楼玉宇中去。又因不堪月宫的孤寂清寒而依恋人间,于是在月光下翩然起舞,这时他陶然自乐,因而想到,飞上冷清的天宫,哪里有人间这样的乐趣呢。他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人间,自我战胜了出世之念。

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和胞弟的离愁别绪。词人由赏月而怨月:月亮,你对我们不该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之时圆呢?这岂不是加深了人们的离愁吗?最后从月有阴晴圆缺种种变化联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人生在世,悲欢离合总是难免的,月亮运行,阴晴圆缺乃自然规律。这样,作者以旷达的态度否定了离愁别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千古名句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祝愿。

【山坡羊·潼关怀古】

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吊古抒怀,表达了悲愤伤感之情,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而揭示出人民的悲惨命运所在。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无论是兴还是亡,受苦的都是老百姓,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抒发了他吊古伤今的感情。

这首元曲吊古伤今,借历史事实抒发作者的感慨。它起篇于写景,句首用一“聚”字,写千山万岭聚潼关的雄伟景象,用一“怒”字,写惊涛骇浪的黄河的壮阔景象。句中遥望长安“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里都做土”写作者心潮起伏,感喟历代王朝兴衰。触目兴叹,借景抒发感情。结尾作者发表议论,从历代王朝不断兴衰交替,作者想到人民的苦难,历史上每个王朝兴起,都要拆除旧宫殿,大兴土木兴建新的宫殿,这里凝结着百性的血和汗,每个王朝的衰亡,多少百性遭受战祸之苦,所以,不管历代王朝怎样兴衰交替,遭殃的都是百姓。作者抚今迫昔得出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结论。

《诗词曲五首》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 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 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⑷ 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

⑴ 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⑵ 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

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词曲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关键,可设计新的朗读方法,体现诗词的教学特点,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等,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帮助学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引起共鸣,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

2、情景教学法。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感染力,提高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堂内外,提高语文素养。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说诗──悟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熟读背诵。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指导学生自读《过零丁洋》。朗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味诗情,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积累名句,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师生共同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导入新课:

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师生齐背)作者那高洁傲岸的志向和追随古代名贤的志趣及抱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禹锡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他因参加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而被贬到连州,好容易等到10年后,他奉诏回到长安,因游玄都观,写下了《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巧借点缀春光的“轻薄桃花”曲笔展意,讽刺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这首诗引得朝中权贵群起而攻之,刘禹锡因诗获罪,再次被贬到更荒远的播州去当刺史。14年后诗人再一次被召回长安,他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嘲讽的口吻表示对政敌的蔑视,显示了他坚持真理、顽强不屈的精神。据说本诗再次引起执政者的不悦,刘又遭贬谪。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被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遭贬表示了同情和不平,刘写此诗回赠白居易。这首诗同样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

⑴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⑵ 请两位同学播放课前自行制作的配乐朗诵带,其余学生听读并点评。

⑶ 教师指导朗读:

读准字音。这是朗诵的前提,本诗中注意“柯(kē)”的读音。

把握节奏。节奏划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按音乐划分,一种按意义划分。按音节划分,七言诗一般分四个音节,如“巴山/楚水/凄凉/地”“怀旧/空吟/闻笛/赋”。按意义划分,则要先弄懂句子的意思,如“二十三年/弃置/身”。

读出重音。所有的韵脚都应重读,关键词语要重读,以体现诗歌语言的音韵美。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⑷ 学生练读。

⑸ 全班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学生明确:首联写自己长期遭贬的际遇。巴郡多山,楚地多水,作者谪居在那里已23年了。颔联悼念受害的战友,写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借“闻笛赋”这个典故表示对已去世的好友们的怀念,借“烂柯人”这个典故,抒写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颈联写自己的沉沦、新贵的得势。“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万木”比喻在他谪居他乡之后那些仕途得志的新贵们。尾联写酒席上的赠言,“让我们干一杯,振作起精神来吧!”这是对白居易在席间赠送他的诗的回答。

5、悟诗,体会诗情。

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深思,明确:诗中流露的情感,有对自身遭遇的辛酸、愤慨,有对当朝权贵的嘲讽、愤激,有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与态度。首联中有情语“凄凉地”“弃置身”,颔联借叙事抒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颈联借景抒情,理情交融,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借叙话抒情,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教师总结:作者的情感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沉郁中见豪放、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人以莫大的启迪、鼓舞。

6、学生深切体味诗人的情感,美读诗歌。

7、品诗,品评名句、感受哲理美。

教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生1:这两句说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在沉船旁边仍有很多船继续驶过,在病树前面仍有无数的树木在春天欣欣向荣。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新的事物总是要胜利的,停滞的观点、保守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的眼光不应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应为它们的死亡而伤感,我们应把希望、信心寄托在新的、正在发展的事物身上,并热情地歌颂它们。

生2:这两句借用自然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前景无限美好。

生3:这两句说明了腐朽的`事物一定要被新生事物代替的真理,我们应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为真理而战斗的精神。

……

8、学生齐背诗歌。

三、师生共同赏读《赤壁》

1、导入新课: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有经邦济世之才,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处在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的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使他的抑郁情怀不至于走向消沉凄恻。这些,都影响他的诗风。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咏史诗成就最为突出,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杜牧的咏史名作──《赤壁》。

2、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提醒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多媒体显示)

⑴ 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

⑵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⑶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

⑴ 这首诗以地名为题,实为怀古咏史之作。诗人借一把沉沙的折戟发表对赤壁之战的看法:当时周瑜如不得东风之助,战争的胜败,吴国政权的存亡都 诗人讥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胜得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了独特而戏谑的议论。

⑵ 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这两句的主要作用并不在此,它本身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⑶ 史学家们在论赤壁之战这场关系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时,基本的政治倾向常常是同情吴蜀,杜牧一反传统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发表议论,反映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首先,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其次,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5、学生齐读诗歌,再次体味诗人的胸襟和气度。

四、学生自读《过零丁洋》

1、导入新课:

文天祥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作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作──《过零丁洋》。

这首诗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2、学生推选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范读这首诗。

教师提示:

注意把握重音。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应重读加粗字。

注意读出情感。全诗交织着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⑴ 这首七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大事?

⑵ 颔联的上下句有何联系?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⑶ 颈联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⑷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 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研讨,然后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

⑴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步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已度过四年。

⑵ “山河破碎风飘絮”写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身世浮沉雨打萍”写个人命运如风吹雨打的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连用,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⑶ “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一指地名,二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惶恐滩头说惶恐”,追记过去,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零丁洋里叹零丁”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⑷ 前三联抒写了国破家亡之痛,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尾联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难免一� 这两句诗激昂慷慨,表明了诗人为国献身的自豪与无畏,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⑸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硬性要求。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

5、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豪情。

五、学生齐读三首诗,并尝试背诵

教师也可抽查背诵,灵活提问,督促学生理解记忆。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2、选择三首诗中的任一首,一首中的任一联,写一段赏析文字。可从词语的锤炼、修辞的运用、表现手法等角度切入,自主评价。

答案: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指导学生自读《山坡羊·潼关怀古》。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哲理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个体抽查与集体背诵相结合,全篇背诵与名句背诵相结合。

二、师生共同赏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特别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备受后人推崇,《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她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憧憬。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2、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的画面。

3、指导学生朗读。

⑴ 教师配乐朗诵全词(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以下字的读音:

阙(què) 琼(qiónɡ) 绮(qǐ) 胜(shènɡ)

⑵ 教师展示朗读技巧,并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速、重音。

⑶ 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学生评点,教师点拨。

⑷ 男生配乐读上阕,女生配乐读下阕。

4、整体把握诗意。

⑴ 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作背景提示:

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苏辙分别已达6年之久,无缘相会,时值中秋怀之。

⑵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解读诗意。

(多媒体显示)

①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二者的联系何在?

② 诗人笔下的月亮是何种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③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播放邓丽君演唱这首词的MTV,在歌唱中展现画面,感染学生引发想象。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

教师显示板书:

5、品诗:

⑴ 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示例: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联翩,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在我身边陪伴,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色,想邀请嫦娥一起来欢饮,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呢?请问你居住天宫,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飞到月宫上问个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许会比人间洁净吧?可是听说月亮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是“水气”结成的寒宫,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寒气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独舞自娱,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毕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离人总有团圆的一天。

⑵ 名句赏析:

学生畅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生1: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或圆或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明月互相祝福。

生2: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唯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

6、教师总结:这首词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表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生失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后理智战胜情感,表现出诗人热爱生活、眷恋人生的思想情感。让我们由衷地赞叹一声:旷哉,苏轼!

7、课堂活动:

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造,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画一幅简笔画,或编一段舞蹈,或录制电视短片(先构思),或制作电脑动画。

可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项,略谈一下总体构思,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对方。实际操作可安排在课余时间完成。

三、指导学生自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朝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起。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山坡羊·潼关怀古》即作于赴任途中。是年,积劳而死。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题目。潼关,古代关名,在陕西省东部,今潼关县。此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乃秦、晋、豫三省要冲,地势险要,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怀古,对古人的事迹有所追念和感慨。本首选自《全元散曲》,是张养浩散曲的代表作,也是元曲中的佳作。

2、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的怀古之情

⑴ 学生自读散曲,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补充如下注释:

① 峦:小而尖的山。

② 山河:“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在说的“山河”,泛指国土,不一样。

③ 表里:表,外边;里,里边。古时称潼关之�

④ 潼关路:这里的“路”,作“要地”“重地”讲。

⑤ 宫阙:帝王居住的宫殿,这里指秦汉的皇宫建筑。

⑥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兴、亡这里都是泛指某个王朝的兴起(建立)或灭亡。

⑵ 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意。

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两位同学集体交流,评议。

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发言,请大家评议。

“(华山的)山峰好像是有意从四面八方奔来,聚集在这里;黄河波涛汹涌澎湃,就像发怒一样。潼关这个地方,外有黄河环护,内有华山耸峙,形势多么险要!我眺望着两都长安,心情郁郁不乐。使人伤心的是经过秦代、汉代的宫殿遗迹的时候,看见千间万间华丽无比的建筑,都化作了一堆堆泥土。一个王朝兴起,使百姓受苦;一个王朝灭亡,也使百姓受苦。”

学生评议:这段话像是对诗歌的翻译,如能在“聚”“怒”两字上展开想象就好了。“聚”“怒”两字不仅写活了山水,而且衬托了作者伤感之情。面对着荒废的古都遗迹和遍野的灾区饥民,连山河都好像有了人的脾气,要狂暴发怒了,何况是忧国忧民的作者呢?再如“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如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这一带的荒凉破败,荒草遍地,鹧鸪纷飞,效果会更好。又如“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望”是诗人的动作,可描绘诗人怅然远望的神态,“踌躇”“伤心”直抒胸臆,可以扩展一段心理描写,细致刻画诗人的心理活动。

其他学生受到启发,修改自己的发言稿。

⑶ 悟诗:

教师提问:这首散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明确:这首诗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全诗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无论是兴还是亡,都给百姓带来沉重苦难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憎恨。

⑷ 品诗:用审美的眼光鉴赏诗歌,选取一个角度作简单评析。

学生自由发言,如“写景生动”,抓住“聚”“怒”品析用词的生动、凝练;“情景交融”借一“怒”字传神,借潼关一带地理山形抒发怀古伤今之情;“立意高远”,揭示无论兴、亡,百姓皆苦的历史事实,一语中的;“虚实结合”,宫阙万间写“兴”,“做了土”写亡;“对比鲜明”,由昔盛今衰而引发万端感慨。

⑸ 学生背诵这首散曲

⑹ 延伸拓展

(多媒体显示)

朝天子·咏喇叭

(明)王 磐

喇叭,锁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这首诗借咏物来抒发感情,请问,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读诗,理解诗意。

学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

教师提示:这首散曲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宦官权势极大,气焰嚣张,无恶不作,经常坐官船到作者故乡一带搜刮民财,陷害好人,弄得很多人家破人亡。他们的船一到,就大吹喇叭来壮声威。作者对太监的恶行极为憎恨,就挥笔写下了这首曲子。

学生明确:作者借歌唱喇叭来揭发、讽刺宦官(太监)横行霸道的罪行,表达人民群众对他们的痛恨情绪。

四、课堂小结

这一课我们学习的五首诗歌,从种类上看,有诗(律诗、绝句)、词、曲;从题材上看,有的抚今追昔,有的感时伤怀,有的思亲忧国;从艺术手法上看,情景相生,情理交融。它们好像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道五彩画廊,或沉郁豪放,或抑郁豪爽,或激昂慷慨,或乐观旷达,或深沉感慨。看着,读着,品着,我们似乎走进了时光隧道,走进那纷扰的历史中,与诗人们一同忧伤一同嗟叹。

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将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山坡羊·潼关怀古》。

2、两首诗歌中任选一首,写一段赏析文字。

3、课外选读苏轼的词和张养浩的散曲。

《诗词曲五首》 篇6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二十多年来郁积心头的苦闷和愤懑之情,表达了对旧友的深切怀念和对前途的无限希望。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二句,对仗工整,语言铿锵,富于哲理,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对仕途的失意,抱负的落空,表现出不甘沉寂的阔大胸怀。现引用这两句诗,常赋予其新的涵义,喻指任何腐朽没落的势力,都不可能逆转历史发展的潮流,新生力量必将欣欣向荣,茁壮成长。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诗中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及豪绅。作者在诗中指责商女,实是指桑骂槐。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值得玩味。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前四个字为上一句的景物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个性和典型意义,同时照应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铺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触动了诗人的情怀。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闻笛赋:指晋间秀所作《思旧赋》诗人用这个典故,是为了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

烂柯人:柯:斧头柄。烂柯人:相传晋人王质进山打柴,见两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待到局终,才发觉手里的斧头柄已烂掉了。回到村里,同时的人都已死去,才知道已经过去了一百年。此处借以表示自己这次还乡,家乡已人事全非。

“病树”、“沉舟”是自此,意思是自己虽然屡遭贬谪,不中用了,但新人物大量涌现,令人高兴。

2、《赤壁》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历史遗物引发出深沉的感慨,旨在表明周瑜打败曹操,只不过是侥幸的成功罢了。这里边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周瑜因得东风之便而成功,诗人不得东风之便而难以施展抱负,岂不形成鲜明的对照?

3、《过零丁洋》

在这首诗中,文天祥以饱含血泪的`语言,悲愤壮烈的情怀,诉说了国家和个人的悲惨遭遇,抒发了为国献身的豪情壮志。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名句,激励着历代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奋斗不息。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序”中说“兼怀子由”,意思是说兼有对苏辙的怀念。当然,本词不仅是怀念兄弟,甚至抒发的感情也不是手足之情。这首词表现了作者热爱人生,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以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对生活寄托着美好的祝愿。

5、《山坡羊潼关怀古》

这首散曲以沉郁、愤懑的心情,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愤慨。尤其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千锤百炼,尖锐而警拔。总之,不论是怎样的改朝换代,人民总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诗词曲五首》 篇7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这几首诗编在一起,一定有内在的联系。在单篇品析的基础上,进行诗词的比较赏析,以便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感受诗的优美意境,辨析诗的语言特色,从而吸取古典诗词的精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步骤

一、逐首学习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⑴ 导入:由《陋室铭》导入此诗,简介诗人刘禹锡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课件出示白居易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教师扼要讲解,为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做铺垫。

⑵ 吟诵:听课文录音,标出诗的节奏、重音,教师作朗读指导,把握诗的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的基调,学生自读,齐读,表演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⑶ 品析:品味“凄凉地”、“弃置身”的`感情色彩;了解“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运用;分析“沉舟”、“病树”、“千帆”、“万木”的比喻义;重点揣摩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体现的哲理及作者的胸襟,体会景、情、理相结合的妙处。

2、导入学习《赤壁》

⑴ 诵读:学生试读,教师范读。齐读,背诵。

⑵ 讨论:小组合作,学生查看资料,结合注释,了解“折戟”、“前朝”、“东风”、“周郎”、“铜雀”、“二乔”各指什么,明确其含义;了解诗人处境,感受其抑郁情怀,明确诗人心志及咏史意图。

⑶ 揣摩: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诗中议论的角度、对历史的评价、表现手法有何特点?试归纳咏史诗的特点──怀古伤今、借题发挥、以小见大、含蓄深刻。

3、导入学习《过零丁洋》

⑴ 看一看:点击课件,看看屏幕出示的文天祥的生平事迹,了解诗的背景资料。

⑵ 听一听:听磁带范读,划分诗节,标出重音、延长音,把握朗读的感情基调。

⑶ 读一读:学生试读,教师点拨,再齐读,自读,注意语气语调,力求传达诗的感情。

⑷ 议一议:诗中回顾了自己一生哪些经历?

作者是借用什么方法将个人命运与国事联系起来的?

将地名“惶恐滩”、“零丁洋”巧妙运用于诗中有何效果?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含义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志和情怀?

⑸ 说一说:历史上、生活中有不少像文天祥一样豪气的英雄。说说你知道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及其事迹。

4、导入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⑴ 欣赏音乐: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学生可和唱,营造氛围,调动情绪。

⑵ 配乐朗读:播放课件,展示画面,配上音乐,教师范读,学生摹读演读,适时评点,及时鼓励。

⑶ 品味诗情:这首词既流露诗人缠绵悱恻之情,又显示作者乐观旷达胸襟,既有情趣,又有理趣。请从诗中举例说明。

⑷ 赏读意境:这首词上片问月,下片问人,想像奇特,意境豪放,富有浪漫色彩。请展开丰富想像,用语言描述词中呈现的画面;联系作者心情,体会词的意境,并作片断赏析。

5、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⑴ 诵读竞背:教师范读,学生自读,背诵竞赛。

⑵ 描述情境:

根据课文内容,描述潼关的雄伟与险要。

发挥想像,描述作者路经潼关的情景及所见所想的内容。

⑶ 品析语言:

揣摩词语“聚”、“怒”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揣摩句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深层含义,评说作者对历史所作的概括和评价。

二、比较赏析

1、 比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与《过零丁洋》:

⑴ 这两首诗都叙述了诗人自己的身世经历,表达上有何不同?

⑵ 两首诗感情都很浓郁,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寄予了怎样的心志?

2、比较《赤壁》与《山坡羊·潼关怀古》:

⑴ 它们在内容上都与历史相关,但作者所选取的角度却不同。有何不同?

⑵ 它们都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3、比较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李白《把酒问月》:

⑴ 它们都是咏月抒怀,其情趣、理趣有何不同?

⑵ 它们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意境有哪些相同?

三、小结诗词曲赏析的方法和技巧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留给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提供学生活动表现的舞台,教给学生读诗品诗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活动准备

1、各小组从本课中自选一首诗,确定课题。

2、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团结合作,协商备课。

3、各组推荐主讲人,其他组员作好补充准备,发挥集体智慧。

二、活动过程

1、竞背诗词名句导入,激发学诗兴趣。

2、提出讲析诗词要求:

⑴ 对诗人有基本了解,能作简要介绍。

⑵ 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能范读并指导朗读;

⑶ 能简要解说诗词内容,引导大家揣摩名句含义;

⑷ 根据需要可对诗词意境或表现手法作一两点赏析;

⑸ 声音洪亮,表现出自己的特色。

3、各组主讲人依次上台讲解,组员及时补充,教师适时引导。要求大家做好笔记。

三、活动小结

1、竞背学习的五首诗词,积累。

2、出示测试资料,检测学习效果。

3、评选优秀小组,教师总结评说。

17 36148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