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常用汇总7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语言兴趣,提升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培养思维与文化素养,如何更有效?下面由阿拉题库网友分享的“语文教案常用”,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教案常用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说出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读懂、读熟课文,结合课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内涵 ,背诵精彩语段。

3、从作者和陈胜身上学习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

4、了解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认识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4

学习课时: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测评(全班测试,小组评分)

1、读课文,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阳夏人 辍耕 点缀 掇 啜泣 怅恨 苟富贵 嗟乎 鸿鹄之志 闾左 谪戍 戊戌 当行 度已失期 以数谏故 罾 丛祠 篝火 陈胜王 忿恚 佐 毋斩 鞭笞 袒右 攻蕲 询 徇 殉 社稷 谯 憔 樵

2、读熟课文

以读准字音、句读,朗读流畅为目标。

二、新授内容

1、掌握下列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者……也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苟富贵

若为佣耕 太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试译课文

同桌结成学习小组,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下列句子的含义必须掌握。

苟富贵,无相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交流课前搜集的秦末农民起义的情况及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知识。

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繁重。到秦二世时,赋税更加严重了,人民痛苦不堪,阶级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陈胜、吴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动领导了大泽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着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着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4、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它有什么作用?

第一段写陈胜的出身和青年时期的伟大抱负。这部分点明陈涉起义的阶级和思想基础。

5、翻译题中的两句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品格?

表现了他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显示他非凡的个性和远大的报负。

三、 当堂检测

填空 本文节选自 ,作者 , 朝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家、 家,《史记》是他用毕生精力完成的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全书共

篇,后人赞曰" 、 "。

四、课后练习

1、找出本课的通假字,并解释(含句子)。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①会天大雨 ②足下事皆成

③又间令吴广 ④卒中往往语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死国可乎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固以怪之矣 大楚兴,陈胜王

皆指目陈胜

3、熟读"陈胜、吴广乃谋曰……吴广以为然"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作家如何把平凡事物写得不平凡。

2、体会课文深刻的批判意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改改课文题目

教学设计:有人试着改了课文题目,你认为哪一个好一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理由。

1、人们砍了一棵大树

2、一棵大树被人砍了

3、那棵大树被人砍了

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辨别,体会课文内容的根本所在,同时领悟如何拟写作文标题。

二、怎样把平凡的故事写得不平凡

这一节围绕“那棵大树被人砍了”,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教师启发:同学们,课文写的是“那棵大树被人砍了”的故事,这个故事简单不简单?是的,简单。但是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的预习,这篇课文内容简单吗?是的,不简单。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平常也写过显得简单的作文题,我们为什么觉得没什么好写得呢?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简单的事物写得不简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那树》,看看作家是如何把一个平凡的故事写得不平凡的,揭开其中的奥秘,好不好?

教学设计一:请同学们找出课文写那棵大树的文字,并细读课文,想想那棵大树有什么不平凡的地方。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繁荣昌盛、庇护人类

教学设计二:我们一起看看砍树的“人”是怎样的?焦躁、野蛮、自私、愚蠢

教学设计三:讨论问题。文中第7段写到人的时候,提到人们心中的一个疑问:“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你是怎么看待人们心中这个疑问的?1、人们觉得这棵大树占了很大的一个空间,浪费了土地。2、人类现代化进程表现之一就是城市化进程,也就是人类无限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从而压缩了甚至消灭了动植物的生存空间。3、人类忘记了早在人类未涉足之前,那棵大树就已经存在了,大树是土著,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但人类忘记了。

教学设计四:课文中写人类砍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人类的什么面目?野蛮、自大

教学设计五:人类砍掉大树是在什么时候?作者为什么安排人在夜里把树砍掉?在人类词典里,夜幕下适合搞阴谋活动,适合犯罪,夜晚暗示人类砍树的不是正大光明的行为。

教学设计六:课文第十段有一句话:“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为什么说是“尸体”?这一段写到的人类认为是尸体吗?这一段谁认为这是尸体?提醒人类,树也是生命,而且是伟大的'生命。砍树是谋杀生命,是犯罪行为。可是人类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显示人类文明的盲点与不足。

教师小结:现在我们明白了,“那棵大树被人砍了”是个简单故事,但是作者写出了“树”的价值和意义,深刻揭露“人”的丑陋的一面,这个故事就变得不简单了。而且作者把“人”的行为上升到文明层面审视,就使得这个故事更不简单了。仿照课文的写法,如果叫大家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同学们想想应该在哪些字眼上做文章?是个什么样的“中国”?是个什么样的“我”?“钥匙”是什么?“丢了”的寓意。

三、体会众生平等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首先学生诵读课文第8段文字:“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那在枝丫间跳远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教师启发:同学们,为什么作者说树是“春泥的效死者”?为什么说树的传统是“引颈受戮”?为什么强调“森林不会逃亡”,“ 连一片叶也不逃走”?为什么说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读到这样的文字你觉得树已经不仅仅是树了,它有点像什么?大无畏的勇士,是个守望者为什么上帝对树施受洗礼的时候说的话“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有什么深意?树负有上帝的旨意,担荷着神圣的使命。在上帝面前,树和人类一样,都是上帝儿女,生命是平等的。生命都有着神圣性,都有着尊严与价值

结束语:同学们,树在“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我们也要时时仰望星空,听命于最高的道德律令。记住:人在做,天在看!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猜谜激趣:

看不到,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

2、你知道哪些风? (学生畅所欲言。)

3、今天我们就来画画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想知道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吗

5、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

6、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合作交流

1、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

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4、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6、指导写字

不要多笔画:“丹”字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迠就成了“鸟”字。“丝”字上边的两绞丝没有点。

不要少笔画:“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

结构。“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生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1做游戏:听字音找生字:

(1)同桌之间进行,一个同学说字音另一个同学找生字。

(2)教师说字音,请一组同桌到前面指卡片,大家当小裁判,看谁反应快。

2出示词语,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旗子擦去洁白显得眨眼睛小男孩斜斜的雨丝

(教师范读:让学生在文中标出自然段。)

三、品读领悟、

1、齐读第一节,说说从第一节读懂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讲宋涛、陈丹、赵小艺一起画画,他们用画笔画出了房子、太阳、大树、小鸟。看着美丽的画面几位同学感到非常高兴。)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文字体会同学们高兴的心情,读出高兴的语气。

2、小声读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宋涛提出了问题,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

指导朗读“谁能画风”要读出问句的语气来。

“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要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读。

教师:开始同学们不知道怎样画风,后来怎么画出不同的景象呢?咱们一起讨论讨论:看看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开动脑筋的?

3、、自读自悟。学习4-8自然段。

(1)、他们是怎样画风的?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答案。

(2)、全班交流。

①随学生回答出示有关句子:

⑴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②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什么,代进去读一读。

③请学生上黑板画画文中的景色。

④请学生给学生所画的景物配上文中的话,同时指导朗读。(3)、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②、指名一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朗读课文。

教师小结:在问题面前,小艺没有退让,她开动脑筋,想出了办法,真是一个敢于动脑筋的好孩子。在她的启发下,同学们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思考,也都想出了好办法。

4、学习第九自然段:。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边读边体会:“为什么说,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进行交流:一阵风吹来,三个小同学对画中的景物产生联想,真切地感受到风中景物的动态美。

四、巩固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

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像:让学生观察画面,结合画面展开想象:如果让你也画一画风,你会怎样画呢?如果让你用动作表现风,你会怎样做呢?请学生结合一个话题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大家谈想法,看看谁最有创意。

2、布置作业:

自己开动脑筋,想想怎样表现风,试着做一做。

语文教案 篇4

一、[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诗词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朗读,结合注释,收集资料,结合画面来感知诗词大意,通过质疑,小组计论,解决疑难问题,体会作者的热爱、赞美之情。

难点: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突破方法:联系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边读边想象,在朗读中体会。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学生朗读、看图、看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重点训练学生有感情吟诵,并在读中体会、理解。

学法:自读,小组交流,边读边想,背诵。 [教学准备]

1、预习这首古诗,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及诗作。 2、收集并积累有关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自然诗1—2首。 3、课文插页的挂图。 4、洞庭湖的录象资料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

3、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像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游览了西子湖,领略了西湖晴天雨天各有所妙的美景,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有谁知道洞庭湖呢?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位于湖南北部,岳阳市附近,方圆八百里,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教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联想到了哪些词语?

4、引出课题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被洞庭湖的迷人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许多洞庭的美诗佳句。

一千三百多年前,一位来自唐朝的大诗人刘禹锡途经此地陶醉于其中,诗兴大发,写下了这篇千古传颂的佳作。

板书: 望洞庭

二、读出情感,感悟意境

1、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tán ) 磨(mó) 螺(luó)

4

2、指导朗读,指名读。 (1)、“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是谁与谁? (湖光和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5、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之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挂图,说说感觉。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里,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观看录像,联系诗句,品味诗人的情感。 5、积累内比,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比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之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3)、再次观看洞庭湖美景录像 说一说你所见到的用一句话写下来。 三、[作业设计]

抄写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6附:板书设计

望 洞 庭

湖光秋月 两相和 潭面无风 镜未磨 宁静和谐 洞庭 山 (美) 白银盘 青螺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

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李大钊先生名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在黄河之滨写下了一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与骄傲。正因为此,有一些人,我们应当永远怀念,是他们赋予了共和国新生;有一些话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

二、了解作者:

你了解李大钊吗?——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作适当补充。

三、新课学习:

(一)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下面听教师范读。

思考:A、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

B、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C、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来回答。

1、出示应该掌握的词和不理解的词,清除阅读障碍。其经历亦复如是固是高高兴兴地往前走奇绝壮绝的境界老于旅途的人以成其浊流滚滚魄势阻抑

2、初步把握语言特点。(指名回答)-----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3、“艰难的国运”的含义:对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样比喻的,你了解当时的历史吗?----------了解写作背景

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指名朗读各段,每读完一段即归纳各段内容---------研究写了什么、怎么阐述

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3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4、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5、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三)揣摩文章的语言:

1、喜欢哪些句子呢?请它推荐给大家。

2、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讨论下列比喻句的含义)

A……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乐趣。

B第四节的含义

C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

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

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重点突破:

1、朗读并理解乐趣的含义。你能联系历史事实来谈谈你的看法吗?

2、联系第五节,谈谈“雄健的精神”的具体含义。

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文章,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理解写作目的'。

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

3、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

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4、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朗读名言,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说理。

教学步骤:

一、预习情况反馈

1.正确书写词语

逼狭崎岖阻抑丛山叠岭绝壁断崖亦复如此

2.文章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介绍,互相交流,共同认识:李大钊是党的创始人,与陈独秀并称为“南陈北李”,李大钊逝世后陈毅写诗悼念他。这篇小品散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当时,有部分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重新陷入迷惘之中,李大钊站在时代制高点上,预见到中华民族正逢新的转机,于是号召国民去开创历史新纪元。

二、朗读课文。先找位男生范读,以慷慨激昂的情绪感染大家,然后齐读共同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三、为什么说这是1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它是如何歌颂我们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的?

通过已学过的《黄河颂》和本文比较阅读,得出雄健的精神就是不畏艰险伟大坚强的黄河精神。所以李正西称之为:振奋民族精神的雄文

四、思考文章行文思路的特点:

层层深入地表达思想感情:人类历史道路→民族生命过程→人类历史生活→中华民族史路→中华民族精神

五、问题研究

1.文中多次提及“趣味”,该如何理解?

可联系高尔基《海燕》一文中“战斗的欢乐”一句来理解,种种趣味就指经历艰难险阻之后的幸福与快乐的感受。

2.关心比喻说理,文章通篇运用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使作品的意蕴丰富。

让学生划出所有比喻,联系上下文分析含义与作用。完成练习二。

六、联系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社会和个人谈一谈读本文后的感想

七、作业

仿写课文第三段。把“旅行”改成其他比喻,并学习“有时……有时”“愈……愈……”的句式。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这是拓展阅读中的1篇文章。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一成一败”的两个小故事。课文别具匠心的标题和巧妙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要求自己“更认真”“更严谨”的化学家形象,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地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学情分析:

一看题目,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带着问题阅读,学生会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另外,文章的词句也较为浅显,只要老师能够大胆放手,学生一定会在交流中生发出更富个性化的想法,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在略读和精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内在精神。

2、明确为什么以“标签”为题。

3、品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4、学习李比希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李比希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形形色色的标签图片)

同学们,图片上的这些东西我们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称呼它们,叫什么?(学生回答:标签)

2、师相机提问:看了图片,谁能简单的说说什么是标签?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床头上的标签》,看着这个题目,你们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请学生把问题写在小纸条上。)

抽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课件出示字词)。

抽生朗读、跟读、齐读。(相机介绍文中三位人物)

2、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主人翁重点写了几件事情?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填空(课件展示)。

(三)分析交流,解决疑问。

1、带领学生整理提出的疑问,简单的问题直接在交流中解决。

2、结合学生的质疑提出新的学习目标。

预设

(1)是什么使李比希与新元素失之交臂?

(2)为什么要将标签贴在床头?

(3)标签起到了什么作用?

(4)为什么以“标签”为课题?

将学生分为4人小组,分别研究这4个问题。

3、抽生交流。

在交流问题(1)时,老师出示句子

他()呼吸,()地阅读,读完()。

请学生填空,然后抓住填上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想象李比希此刻会想些什么?

在交流问题(2)时,师问:把李比希贴标签的句子勾画出来。(课件出示),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交流问题(3)时,师问:李比希的“更认真”“更严谨”表现在哪里?学生在课文中画出有关词句。如:问、没有放过、反复思考、动手实验、查等。让学生体会抓住一个方面将事情写具体的方法。

(四)总结

从李比希的一成一败两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李比希身上具有怎样的科学精神?

(五)小练习。

如果选取下面这件事来介绍李比希,应当怎样调整内容?

李比希经常从黎明工作到黄昏,又从黄昏工作到黎明。他的仆人常常这样抱怨说:“您整天都在实验室里工作,使得我简直没有机会等您不在时打扫它。”

(六)配乐朗诵课文。

(七)课外拓展。

推荐阅读叶永烈的《逝世前的科学记录》、《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

板书设计:

床头上的标签

叶永烈

失败:与新元素失之交臂

李比希 认真、严谨、持之以恒

成功:提高柏林蓝的质量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习字词句

1.导入:

2.自读儿歌。

⑴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儿歌。

⑵指名试读,注意读准。

3.理解。

⑴(出示小黑板)这首儿歌里讲了哪些姓?

⑵有哪些姓的'音相同?哪些姓的音相近?

4.指导朗读。

5.拓展练习。

⑴小朋友你的姓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回答吗?

⑵你还知道哪些姓不可以这样回答,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6.实践。

二、教学第二题:学写铅笔字。

1.读题,明确题意。

2.掌握笔顺规则。

⑴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小、水、日、国。

⑵按笔顺书空:小、水。

⑶这两个字的笔顺规则是什么?

3.指导书写。

三、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

3.指导读好停顿。

4.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

一、理解题意。

1.指名读题。

2.本题要求是什么?

二、看图、听故事

1.出示四幅彩图,要求学生仔细看,专心听,认真记。

2.教师指着图,有声有色地读述这个故事,共讲三遍。

三、练习讲故事

1.教师重点指导练说第一幅图。

2.学生自由练说第二、三、四幅图。

3.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把四幅图连起来说,师、生给予评点。

四、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或讲给邻居的小朋友听。

20 3874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