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单元教案例文(优质17篇)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互动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兴趣。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六年级数学单元教案例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六年级数学单元教案例文 篇1
教学内容:
冀教版六年级72、7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税收的意义、解决有关税收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3、体会税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
重点难点:
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去进行各种税种的调查,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
教学过程:
对,这个餐厅知法、守法,开发票对谁有好处?
开发票减少了餐厅的利润,但却增加了国家的税收,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纳税意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
板书:纳税。
1、你知道哪些纳税的知识?
2、那今天这节课你还想学习哪些纳税方面的知识?
(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怎样纳税?……)。
3、要想更多更准确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来学习呢?
(看书、查资料、上网、去税务局或向税务局的亲戚朋友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4、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纳税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要人人都有纳税意识,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5、说得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纳税,为什么纳税,可作为小学生,光了解这些还不够,还应争当小纳税人,学会怎样纳税!
教师介绍上网查询内容,纳税有哪几个步骤?
在这几个步骤中,哪个与数学密切相关?要运用到哪部分数学知识?
(百分数、百分数的计算)。
究竟怎样运用这部分知识呢?谁知道如何纳税?怎样计算税款?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板书公式: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简单的说就是指什么?(应交的税款)。
各种收入呢?是一定的吗?税率是一定的吗?你了解哪些税率(不同的税率)。
那我选这个3%的来还!为什么不行?(根据税种选择税率来还。)。
那你会哪种税种的计算方法?(消费税、营业税……)。
都会算了吗?看这道题会算吗?(例1)。
可能说,什么是应纳税所得额。
师:谁能帮助他?个人所得税怎样计算?
师:对,只要有工资收入的公民都有可能要交个人所得税!
(出示:个人所得税图表)。
能看懂吗?什么意思?
帮我算算好吗?(猜猜我的工资收入?)。
板书:2100+380—20xx=480(元)480×5%=24(元)。
谢谢大家,我一定会依法纳税的!
练一练1—4题。
如果没有,那老师这有几个话题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
主题。
1、你能为自觉纳税设计一句广告语吗?
2、如果我是税务稽查员,如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
3、我们能为纳税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纳税。
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230×5%=(万元)。
六年级数学单元教案例文 篇2
课本第59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五1-5题。
知识点: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板演(指名学生脱式计算)。
46+570÷8060÷[(30+30)×10]。
1、谈话:如果把板演题目中的整数换成分数,应该怎样计算?运算的顺序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学习例1、
出示例1:计算。
(4)大家打开练习本,抄题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5)订正。怎样确保计算的准确?
3、学习例2。
出示例2计算。
(1)请你试着按运算顺序读出例题。
(2)想一想:这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3)想一想: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第三步呢?
(4)在练习本上完成。
(5)指名学生板演。
(6)如何检查,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完成课本第60页上面的“做一做”题目。
计算前,先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1、填空:
(1)()与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要先算(),再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再算()。
2、判断正误:
下面的计算正确吗?错误的原因。
六年级数学单元教案例文 篇3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进一步学习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从统计表里收集信息,并能用这些信息分析问题。
如何根据信息绘制统计图
一.基础练习,全班交流
1、练功房。
基础练习,了解统计图的种类。分辨什么数据用什么统计图描述更清楚更直观。
2、智慧树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分析图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3)第3题,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3、实践大本营
提高练习。
让学生选择一题来绘制统计图:
(1)绘制统计图需要哪些数据?
(2)绘制统计图你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变式练习题
课件出示练习题。
学生看题,先集体分析题目,一起探讨数学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3、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4、你还有什么疑问?
小结:
通过这次练习,你有什么收获?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结复式统计图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让学生自主选择。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六年级数学单元教案例文 篇4
使学生会解答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的不同思路,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检验习惯。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并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画出线段图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数量关系。
1.教学例1。
出示例1。(把复习题第1题中的“18”改为“13”,“2”改为“”)。
(1)引导学生用方程解。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长)列出方程: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写答语。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以前学过的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出来。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答:(略)。
(2)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算术方法解答?
答:乙每小时行千米。
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共同订正。
(3)引导学生把两种解法进行对比。
让学生想一想: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思路有什么不同?
(4)完成课本第63页“做一做”题目。
2.教学例2。
出示例2。(把复习题改为例2。)。
(1)启发学生画出线段图。
“谁是单位`1`,数量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白:这段公路的等于两周修的长度和。
(2)学生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段公路全长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再写上答案。)。
(3)订正后想一想:怎样用算术方法解答。学生列式计算。
答:(略)。
(4)完成课本第78页的“做一做”题目。
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用方程和算术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
完成练习十六第1、3题。
六年级数学单元教案例文 篇5
“比的意义”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教材中教学重点之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1、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2)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六年级数学单元教案例文 篇6
1.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统计信息,能够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一些统计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择一个全班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收集数据,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并作出决策。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从统计图中获信息,并能作出决策。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统计(1)。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1,练习十一第一题。
教学目标:
1.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相关决策。
3.理解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从扇形统计图中获信息,并能正确决策和简单的预测。
教学媒体:
教师可以再准备课本以外的扇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你们知道家里的电视是什么品牌的吗?
今天我们就去彩电市场看看各种彩电的市场占有率吧!
(出示教科书第68页例1的扇形统计图)。
二、探究交流、总结规律。
1.小组探讨、交流。
根据这幅统计图,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a牌彩电是市场上最畅销的彩电吗?
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会认为a品牌最畅销,而另一部分则认为a品牌不是最畅销的。
(学生谈出个人观点后,会出现一些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做出判断.)。
2.引导释疑。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
统计图里“其它”部分可能包含了哪些信息呢?
可让学生分别说说"其它"的具体含义,从而明确。
“其它”里面可能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产品。
3.小结。
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比较模糊,不够完整,我们无法得到有关彩电市场占有率的完整信息,所以从本统计图中不能得出a牌彩电最畅销的结论。
引导学生认识到:
在利用统计图作判断和决策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注意从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信息出发,不要单凭直观感受轻易下结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一1.
2.补充习题。
四、总结概括。
1.学习了这节课,你知道在利用统计图作分析判断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吗?
2.谈你的收获。
(本课注意事项:1.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2.不要单凭直观感受轻易下结论。)。
六年级数学单元教案例文 篇7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收集统计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整理收集数据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理所学习的统计图,和统计量,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过各种统计图的特点,掌握整理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预习提纲:
1、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统计图?
2、这几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3、概率的知识有哪些?
二、展示与交流。
(一)提出问题。
1、(出示问题情境)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级,怎么样向他们介绍我们班的一些情况呢?(指名回答)。
2、师:先独立列出几个你想调查的问题。(写在练习本上)。
3、四人小组交流,整理出你们小组都比较感兴趣的,又能实施的3个问题。(小组汇报、交流、整理)。
4、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师罗列在黑板上)。
师:大家想调查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班选择其中有价值又能实施的问题进行调查。(师根据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
(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
1、师:调查这几个问题,你需要收集哪些数据?怎么样收集这些数据?与同伴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
2、师:开展实际调查的话,如何进行调查比较有效?在调查的时候,大家需要注意什么?
(三)开展调查。
1、针对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先组织小组有效的开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活动,然后把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
2、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样分工,怎么样调查和记录数据的?(指名汇报)。
3、全班汇总、整理、归纳各小组数据。(板书)。
4、师:分析上面的数据,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5、师:根据整理的数据,想一想绘制什么统计图比较好呢?
6、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回顾统计活动。
1、师:在刚才的统计活动,我们都做了些什么?你能按顺序说一说吗?
师板书: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
2、收集在生活中应用统计的例子,并说说这些例子中的数据告诉人们哪些信息。(全班交流)。
指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注意听,并指出这个同学举的例子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3、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说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
(1)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结合例子(充分利用第2题中收集来。
的实例)来说说自己的方法。
(2)师归纳:常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有:查阅资料、询问他人、调查实验等。
师生一边回忆补充,一边归纳完善如下知识结构表。
(2)师:我们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3)师:怎么样整理六(1)班家庭成员人数的调查结果?
(4)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月平均气温变化有什么好处?
(5)师:假如小芳买课外书用了20元钱,那么小芳的零花钱共有多少元?
(6)师:你能举例说明这几种统计图的特点吗?
5、结合实例,说说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平均数有什么特点,并收集生活中应用平均数的例子。
师:什么叫中位数、众数?
三、反馈与检测:
1、出示统计图,问:这是个什么统计图民要呈现的是什么内容?你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2、让学生独立思考书中4个问题,再全班反馈、交流。
(1)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平均体重有什么变化?
(2)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女生在哪个年龄段平均体重增加最快?
(3)平城市均体重的增加与年龄增长成正比例吗?试举例说明理由。
(4)从上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3、出示某日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统计图,
(1)先引导学生读图,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2)通过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得出哪些结论?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4、学校气象小组测得上周星期一至星期五的室外空气气温,并求出平均值。
主要是对平均数进行练习,先让学生独立审题,再解答,然后全班反馈交流,说说自己的算法。
5、出示李明家五月份支出及储蓄情况统计图;。
(1)先让学生通过读图获取信息,独立解决问题。
(2)师:你是怎么样算出李明家的支出及储蓄决共的钱数。
(3)独立填写表格,全班交流订正。
6、在一次实验活动中,小青记录了一壶水的加热过程水温变化的情况,数据如下:
(1)让学生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4个小组交流、检查、订正。
(2)根据图表,独立回答下面问题,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7、某小组8名同学的体重如下表。
读懂表格,分别求出这些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教学反思:
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尽量创设情境,采用案例教学的基本方式展开教学,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另一方面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学生合作学过程中,学生既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又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与别人合作、交流。例如:在教学《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中,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理解概念。太阳从东边升起,抛起的篮球会下降等等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就是可能事件,太阳从西边升起,公鸡下蛋等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就是不可能事件。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体验概念。理解概念。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是我们新课改的一个目标。我们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去解决问题的思想意识。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注意学生小组合作,是否能用建构的方式建立“统计与概率”和运用比、分数、百分数和小数的联系,建构有意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更深入、更灵活的学习。
六年级数学单元教案例文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2、了解、掌握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3、在活动中,感受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沟通它们的联系,获得对数学美的丰富体验,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
教学重点: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1、出示幻灯:生活中的圆。
摄影作品,在这些美丽的图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图形?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圆?
2、揭示课题:圆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
板书:圆的认识。
3、同学们喜欢玩套圈的游戏吗?现在就来试试?
我这有一个玩具,要求你只能站在距离它三米远的地方扔圈,你可以站在哪里?
我们用三厘米代表三米,你能在本上标出你所在的位置吗?
2、实投学生成果(由画几个点到多点,直到圆)。
问:站在这几点都可以吗,为什么?只能站在这几点上吗?
出现圆后问,还有地方站吗?
3、课件演示。
师:那么到底可以站在哪?(圆上任意一点)。
圆上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1、屏幕上有一个圆,同学们能利用现有的工具制造一个圆吗?
2、学生画圆,师巡视。
3、汇报不同画圆的方法(先找用圆形工具画的汇报)。
拿线绳画的黑板演示。
圆规画的实投展示。
4、总结圆规画圆方法。
5、学生练习圆规画几个圆。
既然我们可以借助圆形工具来画圆,人们为什么还会发明圆规呢?
6、观察自己所画的圆,除了一条封闭的曲线还有什么?(点儿)。
给它取个名字——圆心(如果学生能说就让学生说)用字母o表示。
7、拿出手中的圆纸片,你们有办法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吗?
学生动手折。
问:除了圆心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折痕)。
你发现的折痕是什么样子的。
师:谁愿意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发现?揭示直径半径定义。
你能在圆上画出直径和半径吗?
在自己所画的圆上标出圆心、画出半径和直径。
圆心和半径到底有什么作用呢?画一画就知道了。
1、用圆规在本上画出几个不同的圆,看谁画得漂亮。
2、投影展示。
问:你们画得圆有的在上、有的在下、有的偏左有的偏右,什么决定的?
学生汇报,圆怎么这么听话呢。
师小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怪不得人家叫圆心呢。
这些圆大小各异,怎么画就能让他有大有小?
小结: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规两脚间距离)。
那就结合老师的提示利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共同研究吧。
4、研究提示。
同一个圆内,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
同一个圆内,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汇报。
同圆直径是半径的2倍板书d=2r。
问:你怎么知道的?
同圆的半径有无数条,为什么?(圆上有无数的点、折痕中发现)。
同圆的半径有无数条,那么直径有多少呢?
板书:同圆内半径有无数条。
同圆的半径都相等,为什么?(通过测量,通过推理)。
同圆的半径都相等,那么直径都相等吗?
板书:同圆内半径都相等。
所以古人说:圆,一中同长也。
这个一中指什么?同长指什么?
边看幻灯边读这句话。
一中同长的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4、车轮的外形为什么做成圆的,你能解释吗?
为什么不把车轮做成这些形状的?(出示正多边形图片)。
1、由正三角形到正十二边形,有什么变化?
2、想象,正100边形会是什么样子?(接近圆,但不是圆)。
正3072边形呢?(更接近圆,但还不是圆)。
到底多少边的时候就是圆了呢?
4、阴阳太极图。
5、下面我们还将面临3个实际问题的挑战,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
问题1、你能测量出1圆硬币的直径吗?(参考用工具:直尺,一副三角板)。
问题2、你能在地面上画一个半径1米的圆吗?(参考用工具:绳子、粉笔)。
问题3、车轮都做成圆的,车轴装在哪里?为什么?(参考用工具:自行车)。
课下每个同学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来研究。
学完这节课,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吗?圆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着同学们去研究和发现!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像圆那样完美!
六年级数学单元教案例文 篇9
第一节最大公因数。
本节知识点:
如果数a能被数b(b不能为0)整除,a就叫做b的。
(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
2.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3.最大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总结:
a.列举法:1.先找各个数的因数。
2.找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
3.确定最大公因数。
b.用倍数关系找: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c.用互质数找:两个不相等的质数,最大的公因数是1。
d.用相邻两个自然数找:相邻两个自然数(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
第二节最小公倍数。
本节知识点:
1.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解法二:短除法。
所以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求最小公倍数方法总结:
2.如果较大的数是较小的数的倍数,那么较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
最小公倍数。
例如:9和27的最小公倍就是27;。
27和54的最小公倍数就是54。
3.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9和5的最小公倍数就是45;。
27和8的最大公约数也是216。
六年级数学单元教案例文 篇10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欺凌,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欺凌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五、全课总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六年级数学单元教案例文 篇11
使学生会解答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的不同思路,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检验习惯。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并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画出线段图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数量关系。
1、教学例1。
出示例1。(把复习题第1题中的“18”改为“13”,“2”改为“”)。
(1)引导学生用方程解。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长)列出方程: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写答语。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以前学过的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出来。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答:(略)。
(2)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算术方法解答?
答:乙每小时行千米。
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共同订正。
(3)引导学生把两种解法进行对比。
让学生想一想: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思路有什么不同?
(4)完成课本第63页“做一做”题目。
2、教学例2。
出示例2。(把复习题改为例2。)。
(1)启发学生画出线段图。
“谁是单位`1`,数量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白:这段公路的等于两周修的长度和。
(2)学生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段公路全长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再写上答案。)。
(3)订正后想一想:怎样用算术方法解答。学生列式计算。
答:(略)。
(4)完成课本第78页的“做一做”题目。
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用方程和算术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
五、作业。
完成练习十六第1、3题。
六年级数学单元教案例文 篇12
第一节最大公因数。
本节知识点:
如果数a能被数b(b不能为0)整除,a就叫做b的。
(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
2.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3.最大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总结:
a.列举法:1.先找各个数的因数。
2.找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
3.确定最大公因数。
b.用倍数关系找: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c.用互质数找:两个不相等的质数,最大的公因数是1。
d.用相邻两个自然数找:相邻两个自然数(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
第二节最小公倍数。
本节知识点:
1.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解法二:短除法。
所以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求最小公倍数方法总结:
2.如果较大的.数是较小的数的倍数,那么较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
最小公倍数。
例如:9和27的最小公倍就是27;。
27和54的最小公倍数就是54。
3.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9和5的最小公倍数就是45;。
27和8的最大公约数也是216。
第三节最大公因数和。
最小公倍数比较。
本节知识点:
求两个数的。
最大公约数求两个数的。
最小公倍数。
相同点。
用短除的形式分解质因数,直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同左不同点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左边数相乘)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一圈数相乘)。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区别:
希望提供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上数学二单元复习要点,能帮助大家迅速提高数学成绩。
六年级数学单元教案例文 篇13
1.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归纳能力。
3.让学生在操作和探索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一、联系实际,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旅游,并且去过好多地方。(出示老师外出旅游的照片,并加以介绍)。
【设计意图】:以自己为例,展示旅游照片,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谁来说说,你们都去过哪些名胜古迹?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到山东的风景区去游览一下,好吗?(出示信息窗1)。
2、师:谁知道,这几幅图分别是山东的哪些城市的什么景区?
生:……。
师:读一读下面的几句话和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旅游景区有关数据的统计导入新课,能发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一)教学百分数的读法。
师:16%、9%、%怎么来读?
生:16%读作:百分之十六9%读作:百分之九%读作:百分之九点三(全班齐读,另举例指名读)。
【设计意图】:学生对百分数的读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指导读出百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任意举出几个百分数让学生读,便于加深对百分数读法的印象。
(二)教学百分数的意义。
1、师: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
(以16%为例,小组讨论,指明解释9%、%)。
得出结论: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师: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板书:百分数)。
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
2、想一想,你在生活中那些地方见到过百分数?
【设计理念】: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中寻找百分数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百分数的兴趣。渗透百分数的实际运用的普遍性。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练习巩固,知识延伸。
自主练习。
1、使学生体会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注意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课后练习第二题,仔细阅读题中的'相关信息,说一说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在语言叙述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巩固。
3、课后练习第3、4题,尤其注意100%意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走进生活、课后延伸,研究我们身边的数学,在进行计算巩固练习的同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山东假日游百分数。
六年级数学单元教案例文 篇14
知识与技能: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图案,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有条理地表述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方格纸板、花瓣卡片、彩笔、太极图、紫荆花设计图案。
师出示太极图、紫荆花设计图案。
师:你觉得这些图案漂亮吗?
生:非常漂亮。
师:那你们知道这些图案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
生:不知道。
生:我们学过的图形变化的方法有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设计图案,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
生:有!
师出示方格纸板和一个花瓣a卡片。
师:我这里有这些材料,你用什么方法能得到一整个花瓣?
生小组内讨论,自己动手摆一摆,汇报反馈。
生1:我在花瓣的右边画一条对称轴,做它的轴对称图形b,然后在它们的下面在作一条对称轴,作ab的轴对称图形cd。就得到花瓣的图案了。(生边讲解边在纸板上演示)。
师:他说的好不好?好的话掌声鼓励。(生鼓掌)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
生2:我是这样做的:以点o为中心,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这样旋转三次就可以得到花瓣图案了。(生边讲解边在纸板上演示)。
师:你的想发很巧妙啊,谁还有奇思妙想?
生3:我可以先在花瓣下面作一个对称轴,作花瓣的轴对称图形,然后整体旋转180度。(生边讲解边在纸板上演示)。
师:你真棒!同学们的想法很奇妙,下面用你聪明的小脑瓜看看怎么用这个图案得到下一个图案呢?(出示教材第37页图2)。
小组内讨论交流,汇报反馈。
生1:我把图a向右平移3格,在把图b向左平移三格,然后cd按同样的方法平移就可以得到了。
生2:我把两个花瓣分为一组,一共有两组,把他们分别左右平移两下就可以完成了。
师:哇,你的想法真是太好了。
生3:我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分为上下两部分,然后上下平移也成啊。
生4:我可以在方格中画一个圆,然后在一方格的四个角为圆心,以正方形边长的一半为半径分别话四个半圆就行了。
师:你的想法非常独到,可以脱离基本图形作图了。
下面我还有个题目想让你帮帮忙呢。
1、“练一练”第一题。
说一说你是怎么移动的呢?
生展示自己的想法。
2、完成“伴你成长”图案设计第一题。
生独立答题,展示交流。
3、完成“伴你成长”图案设计第二题。
生独立完成,并演示给大家看。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看到了很多美丽的图案,我觉得数学很神奇。
生:我学会了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方法设计图案。
用我们学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一幅图案,下节课拿到课堂上来展示展示。
六年级数学单元教案例文 篇15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2,练习十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折线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3.理解折线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从折线统计图中获信息,并能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回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交流、总结规律。
1.小组探讨、交流。
出示教科书第68页两幅折线统计图,
提问:根据这两幅统计图,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
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谈感受。
学生可能会谈到:
a和b两人绘制的是同一个公司员工的月薪统计图,为什么看起来不一样呢?第一幅图看起来工资增长很快,第二幅图看起来工资增长较慢。
2.引导释疑。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问:
请大家仔细观察,两幅图看起来虽然不同,但它们所描述的统计数据却是完全一致的,之所以两图不同,原因在于绘图时采用的单位不同:左图1格代表50元,右图2代表100元。
3.小结。
引导学生认识到:
在利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一定要注意统一标准,才不致发生误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一2.
2.补充练习。
四、总结概括。
1.学习了这节课,你知道在利用统计图作分析判断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吗?
2.谈你的收获。
(本课注意事项:从折线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时,特别要注意标准是否统一,以免影响到正确的判断和预测。)。
六年级数学单元教案例文 篇16
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学会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
教法与学法教法情景激趣、引导观察、启发分析、发现总结。学法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总结汇报。
集体备课教学调整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2、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
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一种量变化时,另
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想知道
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1、出示例1的表格。说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
怎样变化的。(先观察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
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板书:相关联的量)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寻找两种量的变化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国寻找“不变”。(学生可能发现一种量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也可能发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肯定并确认这一规律,特别是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六年级数学单元教案例文 篇17
课本第60页例3,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十五的第6~11题。
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使学生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中能够应用一些简便算法;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习惯。
1、用简便方法计算。
62×37+38×3736×99。
指名说一说应用了什么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1、导语。
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板书课题:简便计算与巩固练习)。
2、教学例3。
出示例3:计算。
(1)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
(2)指名学生说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3)问:下一步应该怎样算?有没有简便算法?
学生把题目做完:
1、完成“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简便运算。
2、练习十五的第7题。
让学生比一比,谁算得快,谁的计算方法灵活。
3、练习十五第8题。
第2题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
2、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如果能简便运算的应该怎么办?
练习十五第6、9、10题。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教案反思小班精编8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