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精编3篇
【导言】此例“十六年前的回忆精编3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十六年前的回忆1
教学实录
第一教时
教师板书课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
检查预习(昨天孩子们已经读过课文了):
读词语──书籍 抽屉 严峻 散步 勉强 披散 待了一会儿。
再读课题,你们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请联系课文下面的批注和课文的第一段,(点明了时间,作者是李星华。回忆的是李大钊。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害了。)
教师: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是──?
1943年。
那么女儿回忆了父亲哪些事情,浏览课文,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学生浏览时间40秒。)
学生交流:学生1讲了坚持流下来的事情,教师概括这就是讲了被捕前的事情。
板书:
被捕前
学生2:讲被捕时的事情。
教师:你刚才说这番话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父亲被捕时的情形。
板书:
被捕时
学生3:父亲视死如归,说明对党的信任。
教师引导:这是被捕时还是被捕后的事情?谁来说说被捕后的情形。
学生4:对敌人的不卑不亢,对家人的平静慈祥。
板书:
被捕后
教师: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讲了一个个故事。这些事情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老师也不例外,所以课前也做了预习,找了资料,播放课件,教师介绍(当时的形式和李大钊受刑时间40多个小时,但是……)我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读过,长大后也多次读过,但是每一次总是深深地打动我。
教师:请你们默读课文,李大钊的哪些言行深深地打动了你,做批注。
教师在巡视中发现了典型的批注方法(批注关键词语、关键句子,还有写了读后感受),以这三位同学为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默读批注。
教师点评:忠于党忠于革命,宁死不屈大义凛然 坚贞不屈等等,你们写的对的,但是李大钊也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他也有血有肉,所以,他应该还有更丰富的感情,更真实的感情,请你们继续批注,写出真情实感,可以是一个词语一句话,不要把所有的话都写下来。
四人小组畅所欲言,要求先告诉同学找到的是哪几个段落,然后再说说感受,要言之有据。教师一直躬身其中,在巡视中指导。
集体交流:哪些所说所做打动了你。
学生1:第七自然段……事态发展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为了党组织瓦解……
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读读,刚才那位同学说了两个意思,那你是从哪里看出事态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教师:你读读2~6段,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句子:军阀张作霖烧文件工友被捕(都说明局势严重)“只好烧”说明不得已。“父亲含糊地回答我”与前面说的耐心慈祥比较,从中看出事态的严重。“早出晚归”表面上写工作忙,那怎么看出严峻?忙的内容不一样了,他忙的是整理文件烧文件。
教师梳理学生的回答──
那么刚才那位同学,你在体会局势严重的同时,哪些词语打动你的心呢?
(学生把“坚决地常”读重了。)
教师:为什么?
教师:表面上是说父亲离开和留下的事情,其实离开意味着什么?留下呢?而父亲作这份选择他容易吗?
指名读第七自然段──自由朗读这段──指名朗读,教师:你在读“多么重要”为什么这么读?教师:这时候父亲的朋友、家人最想对他说什么?而这时候父亲是怎么回答呢?再读父亲的语言。“我哪能离开呢?”的意思就是说?那干脆说:我不能离开。你感受到什么?
再次集体朗读第七段。
第二教时
教师:那被捕时父亲的哪些言行打动了大家呢?
交流:态度严峻与态度严肃比较。读读13自然段,讲讲当时的情境。
父亲面对敌人时的不慌不忙──
在法庭上父亲的哪些言行深深打动你?交流:
学生读27自然段,感受到对孩子的爱。请大家也读读,你们是怎么感受出来的?
学生:头发是乱蓬蓬。没有戴眼镜,说明受刑了,但是面对亲人们的时候却是平和,说明──
教师:敌人是怎样折磨李大钊的?
(十指连心剥去指甲。)
指导朗读19段,学生没有读好,教师示范读。谁有信心读好?集体读19段。
学生交流读22自然段,教师:你们看到了父亲当时的表情吗?
(安定 、沉着。)
集体读22段,这是最后一次与亲人见面,父亲没有对我们说一句话,我们多么希望父亲能说些什么。联系课文19~20段,想象为什么父亲没有说一句话?
学生1:不想连累我们,不让我们卷入灾难。“一切都与他们没有关系”。
(学生联系了27段。)
教师:我还想请你们再读读27段。
父亲还会怎么想?
学生:想用自己的行为去安慰、感染他的亲人。不要紧张,要沉着要稳定。
教师:李星华刚到法庭的时候是怎样的?(又哭又喊)后来呢?
(父亲的平和使我们变得机灵了 。)
教师:再读读22段第一句话和27段最后一句话,你发现什么了?一直在对我们说话。读懂了吗?
(眼神。)
在这生死离别时候,父亲想对妻子说些什么?想对孩子说些什么?
再次自由朗读27段,读得能打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指名读
教师:对家人明明有着深深的爱,而此时却只能默默相对,明明眷恋生命,却只能舍身相弃,李大钊何来这么大的力量?读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教师:指着板书说,当──他──,就因为,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播放最后的临刑前的照片,配乐,教师介绍当时情况。
读最后部分。
(父亲被害后。)
教师:4月28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读读这两处,你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对父亲的怀念。
再次集体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你感受到什么?(伤心过度不舍痛恨敌人)正是因为这样的刻骨铭心,所以牢牢记住了这一天──4月28日。
读读开头和最后,发现什么?
(首尾呼应。)
当我们读到现在,是不是感觉这个日子对我们也已经刻骨铭心。有时候,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表达感情。
教师: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28日,使李大钊逝世80周年,这80年又有多少生命在轮回,播放媒体,李大钊的塑像,把你此刻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评析
人教版为什么要把这样的老课文选入其中,周济部长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目的是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让学生在咀嚼涵咏中感受人性光辉。教学这样的课文教者首先自己要感动,然后才是如何让学生感动。蒋老师做到了。蒋老师的课非常沉着从容,因为她被对教育的爱感动着,被李大钊的人性光辉感动着。她从亲情、父亲这个角度提醒学生去解读李大钊,这个定位告诉孩子李大钊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很好地把握了人性的特点。
这是一堂原生态的课。学生批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两次提醒学生,表面看来是打断学生的思维,实际上却表现了教学智慧,因为教师发现学生的批注都是口号式的大话,真正为学生导学导法,引路引法。既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又鼓励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课文也像跳水一样有难度系数,此文教学属于难度系数比较高的。篇幅长、远离学生的生活背景,教学时必须选准着力点,抓住单元的主题和主要训练点,长文短教。蒋老师选择的切入点是:哪些言行打动你?在具体交流时寻找相应的联系点,辐射点,上挂下联、有取有舍,重锤敲打的是22和27段,弱处理“被捕时” 段落,目的是“把房间打开,让孩子们先进去,触摸自己的感受”。
长文短教要把握作者情感的凝聚点、表达情感的载体点和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三点统一才是切入点,点与点之间是有联系的,现场要作出准确的调控,比如学生会了不要讲,教师自己不懂的不要讲,讲了后学生也听不懂的不要讲。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3篇16年前的回忆,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16年前的回忆的相关认知。
十六年前的回忆2
教材解析: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之情。
学情分析: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宪兵”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从中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学习难点:对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
学习准备:课前搜集、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
学习时数:3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大致理清写作思路。
学习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介绍李大钊的生平及作者。(让学生用搜集到的材料进行交流,教师进行补充)
二、学生初读课文,完成以下提出学习要求:
(1)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理解词意。提出不懂不理解的词句。
(2)思考:作者回忆了16年前发生的哪些事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三、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自由学习。
四、展示与交流
(1)读准字音
(2)认清字形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班内同学互相解决,教师适时指导。
(4)集体交流,理清文章结构。
①被捕前(第2---7自然段)②被捕时(第8---17自然段)③在法庭上(第18—29自然段)④被害后(第30---32自然段)
五、课堂作业
(1)读词语,注意下列带点的字的读音与写法。
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
(2)辨析每组字的字音、字形,并组词。
锐刑徒幻祥
悦形陡幼详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文章的重点词句,体会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听写词语,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重点读一读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或词语勾画出来,谈谈体会。
2.如何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生自由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四、展示交流,拓展思维。
被捕前: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①局势严重: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派人检查,烧了一些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捕等可以感受到。
②从第7自然段父亲的两个反问句体会父亲不顾朋友和母亲的劝说的含义。
③从父亲的话,从中看出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高度负责任的品质
④感情朗读。
被捕时:与敌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①学生读出李大钊和敌人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或句子。
②从神态、动作的描写上来体会李大钊英勇无畏的精神。
李大钊敌人
不慌不忙尖锐的枪声,纷乱的喊叫
惯有的严峻态度粗暴的吼叫
没有讲任何理由满脸横肉、冷笑着
镇定从容大义凛然残暴
③分角色朗读“被捕时”的描写,读出李大钊的英勇无畏和敌人的凶狠残暴。
法庭上:李大钊从容不迫、镇定自如地与敌人斗争。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①请同学读一读,并说说读后的体会。这伟大的力量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表现在什么地方?
②有感情地读这部分。自由读、大声朗读、指名学生读。
被害后:李大钊被害后一家人沉痛的心情。
①指导学生朗读:朗读的基调应该是悲痛的,语气要低沉些,语速要适中。读出李大钊被害后,全家人沉痛的心情。
②自由读,指名读。
③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五、课堂作业: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从中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一个的人。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1.领悟文中使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2.总结全文,从中受到怎样的革命传统教育。
学习过程:
一、检查朗读,体会感情。
二、提出学习要求:
领悟表达方法。
1.作者在描写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用了对比的方法,找出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1)父亲整理书籍文件对我的提问是含糊地回答。平时,父亲对我的提问总是感兴趣,耐心地讲给我听。
(2)父亲被捕时我的恐惧心情,而父亲沉着、平和。
(3)父亲被捕时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
2.读课文中的第一节和课文的最后两节,你发现了什么?这是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学生自由学习(包括小组讨论)
4.展示交流:
①首尾呼应的写法
②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三、学习课文,谈感受。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什么?受到了什么教育?
2.学生结合自己的准备,进行自由发言。
四、阅读拓展
你读过哪些革命题材的诗歌和文章或英雄人物的故事,受到了什么启发?
课堂作业:
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两自然段有的关系。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形势严峻工作紧张
被捕时不慌不忙态度严峻
法庭上平静慈祥安定沉着
被害后伤心过度记住日子
(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品格)
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3
该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是纪念自己的父亲被害之日所作的文章。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 教学目标
1、学写本课10个生字。
2、读读记记“书籍、抽屉、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瞪眼、魔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勉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借助资料理解文本,写法迁移运用。
四、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课件。
3、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父亲的那几件事?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4、 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条例,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入手,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导: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并划出本单元学习目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导读内容,划出本组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
2、指名说说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3、(课件出示学习要求)齐读学习目标。指出,课文的叙述顺序有哪些?强调要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体会课文的表达顺序,并学习运用。
二、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让我们首先一起走进《18.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回忆”重读)
2、“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李星华回忆了谁呢?(板书:李大钊)
3、交流李大钊的资料。(师看情况补充)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检查预习
1、 检查生字读音,指导魔、等字的写法。
2、 本课的多音字非常多,看大家能否读准:出示:被难日 埋头整理 待了一会儿 含糊 着急 新夹衣 散步 便衣 披散 乱蓬蓬 沉着 蒙了一团云雾
3、同桌检查读课文。
4、用一句话概括李星华回忆父亲李大钊什么事?这件事是从哪一段到哪一段记叙的?
四、初读感知
1、默读课文,这部分内容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给你留下印象很深刻的是什么?简单划句子,做批注。
(1)、交流: 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
理清条理,归纳小标题: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2)、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和哪一段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本文的叙述顺序是?开头结尾什么关系?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哪些事给你下深刻的印象?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指导。重点解决:
A、被捕前,局势紧张。如果学生交流到“我看到父亲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就引导,父亲为什么这么做,找出有关语句,同时点出,文章不仅首尾照应,还有这样的前后照应,这样的前后照应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介绍清楚了。并让学生找一找与“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相照应的句子。
B、重点练习朗读你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
C、通过交流,你觉得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在学生交流“文中哪些事给你下深刻的印象”时,随机问学生,在交流完后,在回顾一下。是什么原因使李大钊成为这样的人呢?快速浏览全文,划出有关的句子。交流,齐读。
2、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李大钊的那些言行令你最为感动或印象最深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并联系上下文,看看作者有什么手法表现了李大钊的高尚品质。学生自学。
五、回顾学习收获,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继续搜集李大钊在狱中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语言,并学会前后照应、对比写法。
2、领悟理想信念对英雄人物的作用。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积累语言,并学会前后照应、对比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李星华一起回忆了她的父亲李大钊被捕前后的经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怎样的李大钊呢?是什么力量使它成为这样的人呢?
出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齐读。
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他的那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呢?上节课老师请大家围绕这句话,划出李大钊同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言行,并联系上下文,看看作者作者使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写出了李大钊的高尚品质。大家做好批注了吗?好,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看一下自己做的批注,准备交流。
二、品读,理解写法,迁移运用。
(一)首先我们交流被捕前。
1、被捕前,品味重点句,体会李大钊同志对待工作认真和高度负责的精神。
A、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抓住含糊的回答,理解什么是含糊的回答,为什么要含糊的回答?
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进而体会到父亲对待工作的认真严肃。
(2)用对比的手法写出父亲对工作的负责,对亲人的爱。
(3)谁愿意再读读这段话?(评价,要读出作者当时的疑惑)
B、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抓住语言描写表现李大钊对工作的负责,不怕危险。引:为什么不能离开?
(2)如果让你来读李大钊的话,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坚决)你从哪品味出来的这份坚决?(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3)给句子“我哪能离开呢?”换个说法:“我不能离开。”两个句子比较,体会父亲的坚决。试着读出父亲的坚定。
(4)、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设计情境读:
父亲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父亲说:——(男生读)
母亲劝他离开北京,父亲说:——(女生读)
母亲和朋友多次劝他离开北京,父亲坚决地说:——(齐读)
教师小结:是啊, 正因为——引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二)、法庭上。法庭上父亲的那些言行有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1)“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这一神态描写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2)“平静”体会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无所畏惧,坚强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3)“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4)、你知道敌人对李大钊都施了什么重刑吗?补充资料(如果学生课前有查到资料,可以让学生交流)
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引导学生想象在此时,李大钊和敌人的语言、神态。但是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并没有介绍,我们在上一节课了解到,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是文章结构紧凑,并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楚,如果我们能够仿照我们这篇文章的写法,抓住李大钊和敌人的动作、语言、神态,运用对比写法,将李大钊在狱中与敌人斗争的场面的补充上去,与上文形成前后照应,大家能做到吗?写的时候,可以运用上文中的词语。
A、学生练笔。
B、交流练笔,并及时评价。
C、通过刚才的练笔交流,大家对李大钊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D、是啊,正是因为_---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更是信念的力量。
E、既然狱中这部分内容的描写更能突出人物的品质,那为什么作者没有写呢?
因为这部分内容不是作者亲眼所见,可见作者虽然对自己的父亲充满了崇敬与怀念,但是在写回忆录时,还是尊重了自己所看到的事实。这就也回忆录写法的一个特点。
F、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1)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亲人。)
(2)、父亲的`表现对我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体会“我”受父亲的影响,变得这么勇敢、机智,她和哥哥受父亲的影响,成为革命青年,继续父亲未完的道路。
(3)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朗读时读出父亲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我”的机智、勇敢,敌人的冷酷与凶残。
三、引导朗读,情感升华。
1、导:李大钊被残暴的敌人执行了绞刑,你知道什么是“绞刑”吗?
(补充资料,李大钊是被军阀张作霖用绞刑绞死的,他们对李大钊“三绞处决”,即在受刑人的脖颈上套上绳索,背上插上一根棍棒第一绞,把舌头勒出来,第二绞把眼珠子勒出来,第三绞,七窍流血而身亡。敌人为了延长李大钊的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
2、同学们,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痛斥那些魔鬼,那些刽子手,但是李大钊同志还是面无惧色的面对这一切。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
3、学生根据提示完成句子练习
正是因为李大钊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
被捕前,他 ;
被捕时,他 ;
在狱中,他 ;
法庭上,他 ;
刑场上,他 。
小结:如今,84年过去了,李星华女士也离我们而去,但是我们对英雄的回忆不会停止。在我们新中国成立的道路上,向来都不缺像李大钊这样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革命的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这节课,我们除了进步的了解了李大钊,在写作方法方面还有什么收获?
必做作业:
1、抄写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
2、整理课堂小练笔。
选做作业:
1、读革命题材小说。
2、办一期理想与信念的手抄板
十六年前的回忆
爱家人 动作 语言 神态 对比
忠于革命 对比
坚贞不屈 前后照应
回忆录 尊重事实
上一篇:《刷子李》教学实录最新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