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5篇)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5篇)”学习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1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作者怎样描写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引导体会作者描写李大钊神态、动作、语言表现其革命精神的方法。
课前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制作ppt 演示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首先知道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指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了解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作者怎样通过具体的事例,采用描写人物的哪些方法来体现其精神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一)自主学习
1、 出示自学要求:自读第8—17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哪些人?他们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关键词句读出这些信息?(生自主学习)
2、 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3、 小组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大钊呢?我们一起学习18—29自然段。
1、 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在法庭上,相关的人物都有怎样的表现呢?请画出相关的词句,写下自己的感受。(生自主学习)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 展示汇报
4、 欣赏评析,点拨,指导读好句子。(相机板书: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预设句子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外貌和神态描写)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
“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然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为了体现 “安定”、“沉着”,作者怎样评价父亲?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面对亲人也不忧伤;相反的,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 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课件出示)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 拓展练习
★必做:老师提供1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尝试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
开头: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选做: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李大钊或李大钊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4、 展示交流。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李大钊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带来的5篇《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2
教学目标:
1、针对课文的特点,了解李大钊被捕前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在读书感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2、搭建平台,拉近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师生谈话,单元整体导入。
2、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师生交流资料。
5、学生默读课文,围绕自己感受很深的地方作批注。
6、集体交流“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集体交流“被捕后”这一部分。
2、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感受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作用。
3、读写结合。
课前准备:
1、课件、黑板条。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师生谈话,单元整组导入。
师: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三组课文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将一起感受那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
二、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1、学生读题,教师在关键词下面做上记号:十六年前的回忆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质疑。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读书反馈。
(1)读词。(黑板条出示本课生字中容易读错的词语、多音字)
书籍 抽屉 严峻 瞅了瞅
披散 散步 勉强 待了一会儿
(2)读题,说说自己对课题都有了哪些了解。
(3)整体感知。
师:女儿李星华在文中主要回忆了父亲李大钊的哪些事?同学们可以迅速地再浏览一下课文,
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对课文内容进行理序。
同学们,其实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父亲李大钊身上的故事。
四、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1、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2、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时代背景以及人物的生平。
五、独立阅读,走近人物内心。
1、自主阅读,圈点批划。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我当学生的时候读过,当老师以后也读过,但每一次读,我的心里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现在,请再读课文,细细地读,看看,在你读的过程中,围绕着李大钊这个人,他说的哪些话,做的哪些事令你感受最深?一边读,一边做批注。
2、读中指导。
3、小组交流。(此环节根据学生的学情作相应的调整。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读书批注比较充分,观点鲜明,则考虑直接进入集体交流。)
六、集体交流,走进人物内心。
(一)“被捕前”这部分。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
[ 说明: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是李大钊与妻子的一段对话,第一句话承上启下。父亲说的话虽不长,但“言为心声”,四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不能离开。这段话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的载体;同时也是学生在研读文本时情感体验的重点内容。因此,在这一部分的处理过程中,教师将依循文脉和学情,将教学的重点段放在第七自然段,并以此为点,上挂前文。]具体预设如下:
1、指名读,教师相机出示重点段,学生扣住段中的重点句子,先议后读。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生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上挂至课文的2-6自然段的内容,通过“局势越来越紧张”和父亲态度的对比,感受人物的内心。
(3)引导学生扣住段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有感情朗读。学生要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预设如下:
——由“坚决”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
——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
——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2、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读中体会李大钊不同于普通人的地方——是一个把党的工作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
(二)“被捕时”这部分。(课文的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七自然段)
[ 说明:在这个部分中,课文直接涉及李大钊言行的只有第11、17 自然段,其余部分均为对女儿星儿和敌人的描写。其中,对敌人的描写占了相当大的篇幅。课文通过将李大钊的言行与女儿的害怕、敌人的残暴进行对比,来烘托人物的形象。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相对“被捕前”和“被捕后”这两部分,将“被捕时”这一部分做弱处理。通过让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式再现当时的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
1、学生选读课文的第11自然段,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不慌不忙”,走进人物内心。
师:“不慌不忙”。同学们,“几声尖锐的枪声”父亲是听见了,他也看到了女儿充满恐怖的目光。可他“不慌不忙”,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2、学生选读课文的第17自然段,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态度严峻”,走进人物内心。
师:“严峻”?可以是“严肃”。你从“严峻”想到了什么?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集体交流“被捕后”这部分,走进人物内心。(课文的第十八自然段至第二十九自然段)师生依照自己的情感体验,选读相关语句,谈感受。具体预设如下:
1、学生选读课文的第19自然段。
(!)学生读议第19自然段。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表的变化谈感受。
2、依循学生的阅读需要,以课文的第22自然段为切入点,上挂下联。
(1)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2自然段。
(2)根据段中的第1、2句话,挑起疑问。
师:这是我们被捕十多天之后,亲人间的第一次见面,其实也是最后一次见面。人之常情,我们多么希望父亲能对我们说些什么啊!可是,文章怎么写的?请同学们读一读第22自然段的第1句和第2句话。
生朗读课文
师:“没有说一句话”,为什么?我在想。父亲是不是不爱他的孩子?谁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3)联系上下文19-28自然段,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4)教师小结,回扣段中的重点句子。
师:是的,他爱他们,从先生子女后来的访谈和传记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对孩子的爱。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他是孩子的父亲,他是妻子的丈夫,他爱深深地爱着他们。可是为了不连累亲人,为了不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软弱,他把爱深深地埋在心里。这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啊!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5)联系上下文,同座间互相探讨,在探讨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精神的伟大。
相机出示重点句子:“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重点朗读这段话,在读中感悟人物之所以不平凡的内在原因。
(6)总结全文。
师:正是因为他的心被这样一种力量占据着,所以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局势,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面对魔鬼般的敌人,他依然保持着他那严峻的态度;面对凶狠的法官,亲人的呼喊,能那样的镇定、从容。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为什么?因为他的心——生:(齐读重点句师:就是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人,他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二、创设情境,升华情感,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
1、出示课件,(李大钊临刑前的一张照片,并配上了音乐)教师激qing述说:“1927年4月28日,这是一个春天的下午,李大钊与另外19位年轻的革命者一起走向了刑场。他们的青春本来应该像春花一样灿烂,而此刻他们面对的是两台巨大而阴森的绞刑架。大钊先生深情地望了一眼亲人和同志,然后头也不会的第一个走上了绞架,“ 神色未变,从容就死”。他牺牲时还不到38岁。
2、再读文章的首尾两个部分,体会他们在内容上的联系和情感表达的作用。
3、朗读课文首尾两个部分。
三、读写结合,抒发情感。
1、结合李大钊牺牲82年纪念活动,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2、师生共同交流自己的感受。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阀、娱、剧、宪、袍、押、舅。
2.新词:军阀、严峻、幼稚、恐怖、轻易、会意、沉着、一拥而入。
3.重点句子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二)能力训练点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学习本文前后照应的写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被捕、被审两部分是重点,教学时通过重点读、反复读,来了解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二)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是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勾画、抄写前后照应的句子,反复朗读的方法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勾画、抄写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
(二)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练习用前后照应的方法写1篇小短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6日,他被反动军阀张作霖逮捕,同年4月28日遇难。他的女儿李星华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写了1篇回忆录,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揭题。
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 做题目?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李大钊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
3.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掌握字形、会组词):阀、娱、剧、宪、袍、押、舅。
(2)多音字组词。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占据特殊地位的个人或集团。
严峻:严肃而厉害。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恐怖:惊慌、害怕。
轻易:指随随便便。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4)质疑问难,教师行间巡视,组织讨论、交流。
4.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哪一年的事,当时中国是怎样的情况?
(2)课文回忆了李大钊同志的哪几件事?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说说你学懂了什么?交流、整理:
①课文写的是1927年的事,当时中国正值反动军阀张作霖血腥震压革命时期。《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回忆十六年前的事。
②出示李大钊同志投影片,简单、概括地介绍李大钊的生平。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1889年生于河北省乐亭县,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同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在北京遇难。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
③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属非回忆部分,可以独立成段。这样,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把回忆部分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2—7)写被捕前。
第二部分(8-18)写被捕。
第三部分(19-29)写在法庭上(被审)。
第四部分(30—末)写被害后。
5.指导分段方法——把握好过渡句。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2)“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3)“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
(4)“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四)课堂练习
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文章前三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
(2)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哪几件事?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
2.自学,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投影,出示第一自然段、回忆部分第一部分的自学提纲:
①自由读,思考:
a.第一自然段是讲什么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的工作越来越忙?
c.李大钊同志为什么坚决不愿离开北京?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d.作者 “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里去”,文章后面对这个问题有没有回答?找出照应的句子,画在书上。
②讨论、交流、整理。
a.第一自然段是讲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它在文中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b.从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埋头整理、烧掉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失踪等可以看出局势越来越紧张,父亲工作越来越忙。
c.因为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绝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d.与此句相照应的句子是:“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教师点拨:像上面的两个句子,在写法上叫前后照应,前有原因后有结果或前有结果后交代原因,这样使读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首尾连贯。
④指导感情朗读。
a.读本段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b.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要读出父亲对革命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来。
(2)投影,出示第二段自学提纲。
①思考:李大钊同志被捕过程中,敌人、作者和李大钊同志有哪些不同的表现?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刻画李大钊这个人物形象的?表现了李大钊怎样的精神?画出本段前后照应的句子。
②讨论、交流、整理:
(李大钊被捕过程中,表现了敌人的心虚、残暴。“心虚”表现在捕人前先放枪,再喊叫,还派出了宪兵、侦探、警察,这么大的举动只为了抓一个人。“残暴”表现在语言和动作上,如粗暴地吼叫“不要放走一个人!”;“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我”当时是惊慌、恐怖。父亲李大钊则是沉着镇定,从容不迫。李大钊这个人物的刻画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完成的。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前后照应的句子请学生读出来。)
③指导感情朗读,深化理解。(要读出表现李大钊镇定、沉着,对敌人蔑视,以及敌人的凶残、狠毒的语气。)
(3)投影,出示第三段自学提纲。
①默读思想: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被审时是怎样表现的?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②议论、交流、整理:
(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被审时脸“平静而慈祥”、“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对人民深沉的爱、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分角色感情朗读,用不同的语调区分出 “我”、“父亲”、“法官”的不同神态,深化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练习
摘抄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回忆部分第四段。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3.学习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写1篇写人的小短文。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第四部分。
(1)投影,出示自学提纲,思考:
①李大钊同志被害的消息传来后,全家人的表现怎样?
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2)讨论、交流、整理:
①李大钊同志被害的消息传来后,舅老爷“从街上哭着回来”;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都说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母亲的“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一句表达了怀念亲人、痛恨敌人、要报仇血恨的思想感情。
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前后照应,这样写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头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要读出悲痛欲绝、痛恨敌人、报仇血恨的思想感情。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赞扬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出示幻灯片)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②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③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与上面三句分别照应的句子是: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这些句子前后照应,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例如:我认为文中刻画李大钊神态的三处词语写得好。敌人搜身时神态:严峻;提审时神态:平静而慈祥;审讯时神态: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严峻”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平静而慈祥”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写1篇写人的短文,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例:提起我们班××同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夸他是个助人为乐的好同学。
一次,……(举一典型事例反映他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同学真不愧是助人为乐的标兵,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
六、布置作业
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组词。
阀f2(军阀) 娱y*(娱乐) 剧j)(剧本) 宪xi4n(宪兵)
袍p2o(棉袍) 押y1(关押) 舅ji)(舅爷)
2.形近字组词。
3.给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醒”字在字典里有四种解释,根据句子意思,选择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 )里。
(1)睡眠状态结束。(2)明显、清楚。
(3)昏迷后神志恢复正常。(4)醒悟、觉悟。
①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3)
②柜台前那幅“急顾客之所急”的标语非常醒目。(2)
③ 清晨,我醒来一看,太阳已经露出笑脸了。(1)
4.练习用前后照应的写法写1篇短文,用一件典型事例表现一个人的精神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4
课时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与学活动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主体活动
一,导入激qing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细读课文。
第一课时
同学们,看着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 它是国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一起学习第2,(板题,读题). 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十六年前,看看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1,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同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要求: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检查自学:
读生字,正音。
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 (简要地复述课文以及简介作品背景。)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课文是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事,请浏览一遍课文,找出相应的三部分。
(读后提问。)
1默读课文,从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言行中划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2 小组互学:你读了这些句子体会到什么 在小组里交流。
3汇报交流情况:
被捕前:(示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板:坚决地说("轻易"看出李大钊的地位——当时他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重要"联系上下文——他要联系各成员开展革命地下党工作,为避免党组织被破坏,还要经常处理大量的书籍与文件。他完全明白形式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板:忠于革命)导读:李大钊这种坚守革命岗位的态度应该怎样读 (练读)被捕时:(示句)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板:不慌不忙("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板:视死如归)
导读:谁能把李大钊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读出来
被捕后:(示句)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板
学习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主体活动
四,总结全文。
五,课外延伸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讨论
三,分析品味,领悟主旨。
瞅了瞅没说("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板:坚贞不屈) 为什么会这样呢 (联系上下文)
导读:对,这就是他对革命事业坚决的信心,坚定的信念。你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试一试。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3课,主要抓住了李大钊的言行来体会他高尚的革命情操。
2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发散思维,进行思想教育)
收集关于革命烈士,革命前辈的故事,下一课,我们开一个小故事会。
第二课时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六课,你有什么体会 指名回答。(从李大钊的言行中,体会到他忠于革命,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1,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导读;
提出与文本对话的要求(动笔读书).
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与文本对话(默读,轻读,交流读……)
(3)反馈读后所得,交流梳理。
2,精读课文,体会本课的写作方法。
1 ,小结过渡性谈话:刚才,同学们经过认真地与文本对话,从中感知到课文是通过李大钊同志的语言,神态以及与敌人,亲人的不同态度。"我"与"父亲"态度的对比,来体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信心"跃然纸上呢 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与文本再次进行对话,好么
2, 品析人物和语言。
(1)导读"处境危险,坚持留京"这一部分。
①,指导朗读李大钊同志的语言(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师生评价,再读).
②, 指导体味李大钊同志说的两句话。
a ,"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b ,"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哪能离开呢 "
a句设计三个解释让学生选择(а小孩子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体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局势十分的严峻。
b句抓住"坚决","经常","轻易","哪能"引导学生在朗读,品析,比较中去体会李大钊同志坚持留京工作,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
3,体味人物的神态。
(1)导读"面临被捕,处危不惊"这一部分。
学习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主体活动
四迁移运用,总结升华,凝炼情感。
五,课外延伸拓展
提出问题:李大钊同志被捕时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敌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②小组讨论,汇报。
③评价,整理(投影相关的语句,文中李大钊的肖像)
④相机抓住:
a,"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b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这两句重点句中的关键词,采用"换词法"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神态窥见人物的内心,反映人物精神。
1,小结性过渡,归纳学法(读,品,议)自学体会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的表现。
(1)自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
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
2,自由地谈谈自己的感想。
3,从"感想"中过渡到"被害后"这个部分的导读。指导怀着悲痛,崇敬的心情读文(范读,轻声读,情读) 略读此时的心情,激发学生展开联想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加深对革命先烈敬仰,缅怀之情。
4,前后照应的写法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分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老师进行点拨。(这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3)进一步深化:课文里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你能举些例子,并说说体会吗
把你收集到的革命烈士,革命老前辈的故事在小组里交流。
作业设计
a必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需要积累的词句
b选做
1,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2,收集李大钊的相关资料,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革命的先驱——李大钊
被捕前:置生死于度外
被捕时:敌人 ——心虚,残暴
我 ——惊慌
李大钊——沉着镇定
法庭上: 安定沉着 坚定的信念
相关资料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他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编辑《新青年》,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领导了五
四运动。1920年在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任中共北方区党委书记,后兼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他帮助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改组国民党和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起了积极作用。1924年代表中共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1927年4月6日被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英勇就义。
张作霖(1875—1928)北洋军阀奉系首领。奉天(今辽宁省)海城人。1916年起任奉天督军,投靠日本帝国主义,长期统治东北。1920年直皖战争中与直系联合,战胜皖系,把持北洋军阀政府。1926年3月,率兵进关,攻占河北,察哈尔,山东等省,残酷镇压革命运动,使当时北方的革命运动受到很大破坏。1928年,因与日本帝国主义发生矛盾,在皇姑屯车站(今辽宁境内)被日军埋下的炸弹炸死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之5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之三
佚名
教学目标 :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学习本课7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收集关于李大钊的故事,大家互相交流。
教学媒体:投影片
第一课时
学习本课7个生字。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抓住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言行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1. 导入 激情:
同学们,看着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一起学习第13课,(板题、读题)。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十六年前,看看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 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
要求: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3. 检查自学:
1) 读生字,正音。
2) 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简要地复述课文以及简介作品背景。)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课文是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事,请浏览一遍课文,找出相应的三部分。
(读后提问。)
4. 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从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言行中划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互学:你读了这些句子体会到什么?在小组里交流。
5. 汇报交流情况:
被捕前:
(示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板:坚决地说
(“轻易”看出李大钊的地位――当时他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重要”联系上下文――他要联系各成员开展革命地下党工作,为避免党组织被破坏,还要经常处理大量的书籍与文件。他完全明白形式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板:忠于革命)
导读:李大钊这种坚守革命岗位的态度应该怎样读?(练读)
被捕时:
(示句)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板:不慌不忙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板:视死如归)
导读:谁能把李大钊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读出来?
被捕后:
(示句)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板:瞅了瞅没说
(“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板:坚贞不屈)为什么会这样呢?(联系上下文)
导读:对,这就是他对革命事业坚决的信心,坚定的信念。你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试一试。
5. 总结全文。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3课,主要抓住了李大钊的言行来体会他高尚的革命情操。
2).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发散思维,进行思想教育)
6. 课外延伸
收集关于革命烈士、革命前辈的故事,下一课,我们开一个小故事会。
附板书:
13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坚决地说 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视死如归
被捕后:瞅了瞅 没说 坚贞不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在理解课文后,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知道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1、复习导入 :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六课,你有什么体会?指名回答。(从李大钊的言行中,体会到他忠于革命,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2、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3、精读课文,体会本课的写作方法。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分小组讨论。
5、汇报交流,老师进行点拨。(这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6、进一步深化:课文里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你能举些例子,并说说体会吗?
7、课外延伸交流
把你收集到的革命烈士、革命老前辈的故事在小组里交流。
8、总结全文。
上一篇:32兰兰过桥(3篇)
下一篇:《唯一的听众》教案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