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汇总15篇
通过分析诗歌主题、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石灰的象征意义,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激发爱国情感。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 篇1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喜欢阅读,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较扎实,而阅读和习作则要稍微逊色一点。
1、识字写字。作为高段学生,他们的独立识字能力较好,所欠缺的是不喜欢主动利用字典来帮助识字、阅读(所以上课尽量创造机会让他们利用字典。)、据词定义能力、书写习惯、错别字多。
2、阅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有感情地朗读仍需努力;学生学会了默读、浏览等方法,但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一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方面则要加强指导,尤其是中下学生;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了解文章的一些显著的表达方法。
课外阅读:阅读量大部分能达到,喜欢阅读童话、故事类、文学类、漫画类书籍,对古今中外的名著则涉猎不多,且能主动积累的学生大约只占半数。
3、写作。在写作方面,尤为突出的尖子生寥寥无几,最为欠缺的是写作素材单一,不能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写法单一。
4、口语交际。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热情不高。倾听和评价的能力较之以前,有所提高。
5、综合性学习。大部分学生对综合性学习较感兴趣,且有几个学生脱颖而出,综合能力强。欠缺的倒是自己对过程的指导。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28篇,其中讲读课文4篇,阅读课文4篇,另外附有8篇课外选读课文,7次语文活动,7次习作。
重点难点:
1、熟练掌握本册教材的生字,新词,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学会习作。
2、小学阶段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知识。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各单元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部分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所描绘的画面。
4、能按要求完成各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训练和语文活动。
5、复习小学阶段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 篇2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
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文中多处运用比喻,使时间变得可以感觉,形象而又真实。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谈话激情,导入课文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单元提示,明确本文在单元中的位置,再通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这篇文章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要求学生认真、全面地读课文,让学生先进行充分的读书活动,读后开始发言。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行初读感悟,并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既达到了整体感知的目的,又有的放矢地激发了学生深层次赏读课文的兴趣。)
二、品读、赏析、读中悟情
1、教师:《匆匆》是1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
2、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向同学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并准备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话题辐射全文,通过以说代讲、以读促讲来学习课文,既突破重点和难点,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这一话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加以引导点拨。)
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如叠词的应用,“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去的尽管去了,来着尽管来着;去来的时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这些句子都是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2)、品读各种修辞手法寄寓的含义。排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拟人:“时间能‘跨’能‘飞’”,读起来倍感亲切。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这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借此写出时光匆匆,表达作者无奈惋惜以及要珍惜时间的心态。
(3)、品读文中精彩句段。“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排比句式,说出你的日子在生活中是怎样流逝的,以此来进行听、读、说、写的训练。“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生注意这个前后照应的设问句,体会它的好处,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回答这个问题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4)引导学生重视文章的表达方法与内容的关系。文章第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理解时仅仅让学生知道运用对比手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对比手法的运用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之情。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惟有时光不再,去了,就一去无回。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把这种情感表达得自然、贴切、耐人寻味,唤起了读者的共鸣,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注重引导学生在品析过程中诵读文章,力求达到“读读品品,品品读读”的教学氛围。
(“以读促讲,以说代讲”,促进了学生感悟,培养了语感。既避免了“满堂问”的现象,又使教学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2、3)
三、诵读、积累优美句子
1、这篇文章精妙的词语、精美的句子比比皆是,值得我们学习。
2、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品析以及自己的认识,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语句,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朗读之中,然后记忆,看谁记得多记得快。
3、交流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背一背你喜欢的句子。
4、配乐轻声齐读
教师随着文章的情感掌握音乐的音量大小。
(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积累语句,通过“找出文章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的学习活动,提供学生选择的机会,以发挥个性,较好地达成教学目的1、3。)
四、延读,从课文内容想开去
这一环节可安排在课堂内外两部分。
课内:学生学完课文后,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时间的体验来谈谈感受,可以从一首诗谈起,或从名人名言谈起,或从一件事谈起,各抒己见。
课外:
(1)引导学生走近朱自清,去读朱自清的散文,如:《荷塘月色》、《春》、《背影》等,让学生感受作家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写作能力。
(2)阅读有关时间宝贵的诗词、文章、名人名言。
(3)召开读书报告会。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资源,但在信息社会中,教材显然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资源,教师必须积极拓展新的领域,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从教材向外延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匆匆》是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1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技能目标:能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从而明白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课前准备:
1、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2、《匆匆》课件
3、搜集和时间有关的名言等。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匆匆》。(出示课件题目)复习生词(出示),指名读。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文章哪些内容?(出示)(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体会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通过回忆,为下文作了铺垫。
(二)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第一步感悟时间悄无声息,稍纵即逝。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里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语句, 2.(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受到了吗?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适时出示相关句子)
3.时间本来看不见摸不着,可是读了这段文字你感觉怎样?
5.作者对空灵的时间描写可谓是别出心裁,你也能仿写几句吗?(出示练习)指名回答。在这里我由读引入写,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第二步感受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感悟文章道理。
1.是啊!闲聊时,日子从我们的嘴边溜去,跳皮筋时,日子从皮筋底下钻过去,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我们甘心吗?作者甘心吗?在文中画出与朱自清先生同感的句子,并试着读一读。
2.说说自己画了哪些句子,(出示课件)谈谈自己的感受。
3.是啊,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痛苦和无奈。他决意今后要从小处、近处着手,要切切实做些事,分秒必争,充分发挥生命潜能。为此,他后来大有作为。(出示朱自清资料)。同学们你们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这一遭吗?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试着问问自己从现在开始能做些什么?请同学们试着填写下面的文字。(出示课件)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___,我能做_________________,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的时候,既读进去,又想开去,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让我们一起用心去品味《匆匆》这篇散文,在作者诗意化的语言中去触摸时间这个精灵。
2.教师范读(出示课件)
3.这篇文章美吗?因为它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作者是用心灵写下这篇文章的,那么我们也要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是不是啊。找自己喜欢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4刚才同学们自由朗读,看同学们认真投入的样子,就知道你们肯定读得很好。现在谁能选择一些喜欢的段落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听。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理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到文章的语言美。
(四):课后延伸,拓展阅读。
1. 同学们,时光老人在提示我们短暂的40分钟就要结束了,想好一句你自己的时间格言送给身边的人好吗?
2. 教师课件出示格言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一起朗读。
同学们,时间的列车是一去不复返的,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要做得就是要珍惜时间,从现在做起,充实自己,好好地学习。
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作业内容如下:
a)背熟《匆匆》
b)认真阅读《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
六.板书设计
16.匆匆
一去不复返
(珍惜时间)
七、教学反思
1、以生为本:在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而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我力求引导学生用心地阅读文本,达到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2、以教材定教法:每篇文章都应该选择最适合的教法。《匆匆》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代表作,文中蕴涵的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谈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用心灵去体会、去朗读,达到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理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到文章的语言美。加上我个人的教学风格及学生的特点,本文的教学采取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悟贯穿全课的方法。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证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学习本文,能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是让学生感受议论文表达方式的好材料。
教学理念分析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本节课希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他们熟悉的事例,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由此启发学生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议论文主要表达方式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初步了解“引用、对比、举例”的论证方法及逐层深入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并指导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模式分析
“五导五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教法: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
学法:读中感悟,读中体会。
教具、学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阅兵式录像片断,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雄壮的阅兵式吗?(播放阅兵式片断)
同学们听见什么? “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也就是我们课文的题目,今天,“为人民服务”这5个大字已经成为一句经典的名言传了一代又一代,显示出永恒的魅力!那么,这句话是谁提出的呢?他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呢?
二、预习汇报
(一)请同学们用最简练的话介绍这篇文章的背景材料
(二)教师相机穿插介绍一些鲜为人知的背景,并提出问题:毛主席为什么要参加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为什么要发表这个讲话?
三、读课文,列提纲,小结方法
(一)《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的即兴演讲,但条理十分清楚,论述十分精彩,假如你就是主席,为了明天演讲成功,你会拟一份怎样的发言提纲呢?这提纲可以是一句句话,可以是一个个小标题,也可以是一个个关键词,反正越简练越好!
(二)学生通过讨论,完成提纲
(三)引导学生总结列提纲的方法
四、抓住重点段落,体会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分析论证方法及其运用的巧妙
(一)初步认识“引证法”并吟诵有关生死的名句
(二)了解“对比论证”的方法并进行朗读指导,激发学生感情
(三)体会“例证法”意义,并通过观看电影《张思德》片断,使“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形象化
五、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关联词作用,并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主席演讲的语言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六、再读全文,联系实际,感受、理解“为人民服务”丰富的内涵
(一)请同学们再读全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作座右铭
(二)运用所学方法写感言,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三)联系生活,升华主题
七、实话实说,网上留言
请同学们浏览张思德纪念馆并在纪念馆的留言薄上写下自己最深切的感受
板书设计:
12.为人民服务
完全彻底(根本宗旨)
对待生死
正确对待批评
团结互助(正确对待困难、同志)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这使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字。
2.默读课文,要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再次加快速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文,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课文,学习生字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条理不是那么明显,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不要在这设置障碍。(1)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2)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3)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蜇你”。作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4)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了多久。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2)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字的书写上抒发自己的看法。)(3)教师适当的总结,注意“拨”的读音以及与“拔”字的区分。
(4)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二、指导默读,提高默读的速度。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2、开火车读。3、指名分段读课文。二、深入学习课文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十分感兴趣、充满好奇?2、指名反馈。学生结合课文相关的句子谈体会。 “他这么说,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要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段话对作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体会的基础上就是指导学生读好,读出作者的好奇和儿童的那份天真。
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比如6、1、15自然段都是例证)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他共同感受童年的天真无邪。
在体会这些语句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心理描写方式一是有提示语,易发现。二是没有提示语,难分辨,必须仔细阅读才行。举例
3、标点符号的特点
冒号(冒号在本文出现了多次,应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掌握冒号的规范使用。)冒号的作用:(1)提起下文(2)提取下文(3)引起下文(4)解释或说明(5)总结上文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冒号在这里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究竟是怎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呢?文章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段描写要指导学生朗读好,并争取积累下来。
分号:并列的两个分句间的停顿,往往是为说明几个方面的内容时才会使用。第一自然段和16自然段都有这样的句子。
4、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三、拓展练笔
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样的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但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童年的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吧?请你学习作者边叙事边抒情的方法写一写。
板书设计:表里的生物
怀表有声音
被迷住
小蝎子的尾巴 天真无邪
见人就说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蝎、蟋、蟀、蝈”4个字。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一)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大自然中的什么声音?请描述一下。(学生发言交流。)(二)教师展示一组自然界中生物的声音。(如狮子、百灵、鹅、鹦鹉等。)(展示课件第三屏)讨论:出了这些有生命的东西外,有没有能发出声音的无生命的东西?(有。如海浪、风、石块撞击等。)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二)指名读课后生字(带词)。
(三)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1.“表里的生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2.文中有很多处心理描写,用横线画出来。
3.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展示课件第四屏)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五)师生交流自学情况:
1.首先请同学们来说一说第一个问题。 “表里的生物”及特别之处: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展示课件第五屏) (师生参与讨论。)
2.读一读你画出的心理描写。
(1)“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2)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3)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随机展示课件第六、七、八屏)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出“我”是怎样的一个孩子。(“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三、研读对话,角色扮演
(一)同学们,文中的对话很精彩,我们来读一读吧!自由朗读对话两遍。
(二)你喜欢哪个角色?读一读。
1.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动转,并且它坚硬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一天,我对父亲说: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 “只许听,不许动。”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 “小孩儿不许动表。”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2.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却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展示课件第九、十屏)(两部分对话选一部分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师生小结
五、课堂练习
1.写一段带有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话。(不少于150字。)
2.按课文内容填空。没有请求,父亲就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我看得,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可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展示课件第十一、十二屏)
六、作业
大自然中的声音多种多样,选几种写一写。
板书设计: 22 表里的生物
善于观察 我 勤于思考 不断探索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以充分体现童真童趣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充分自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教师加强阅读文本和解读文本的方法指导,朗读方面重点进行分角色朗读的训练。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匆匆》flash字幕朗读作品,课文重点句子的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欣赏,激趣引入
指名背诵课前搜集的惜时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师:是啊!时间转眼就流逝了,尽管人们知晓了时间的可贵,可是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日了。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1篇文章《匆匆》。(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播放《匆匆》朗读作品,学生欣赏完后回答,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4.自学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理解:确乎、涔涔、头脑胀痛、潸潸、凝然、徘徊。
5.练习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6.练习把课文读熟,指名读给大家听。
7.你对课题怎么理解的?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三、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轮读、范读、小组读、默读等)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
2.画出感悟深的句子,在能读懂的句子旁边写写批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读书记号。
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讨论不懂的问题。
4.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1.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一去不复返)
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各组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选重点记录在黑板上。
二、感悟道理,感受情感
结合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师生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1.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
3.师: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4.有感情齐读本段。
◇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句子,思考: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4.指导朗读: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和留恋。把重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
◇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1.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3.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4.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在 时候,时光又 溜走了。)
◇出示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1.指名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2.写话练习: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 我能做______________, 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
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
3.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师: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反复吟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体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呢?我们再来朗读全文,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三、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体会作者排比、比喻、拟人等写法的精妙)
2.有感情朗读交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2.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课件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课外作业,内化感受
写1篇读后感,课下与同学交流。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四、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2.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不信,我们再来看一首: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怀抱。“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阳和”,原指和暖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两句意为: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爝(jue)火”,小火把。“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煤炭燃烧像火炬,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鼎彝”指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愿意尽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人类造福。
五、总结学法
1.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
2.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六、作业
1.收集有关于谦的故事。
2.收集托物言志的古诗。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 篇9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__人,其中男__人,女__人。经过5年的努力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上课,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学生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有一定的认识,集体主义观念在逐步加强。六年级了,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自己面临升初中的压力,所以班级中涌现了一批积极分子,在行为习惯上都成为同学的好榜样,比如:黄爱虹、李定辉等。另外一些学生学习兴趣也逐渐浓厚,学习积极性慢慢提高,有了一定的竞争意识,比如:朱君鸿、李开扬等。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后10%的学生:陈阳卓学习很积极,可是今天会了明天又忘了;还有刘迪、何杞等他们都是求上进的孩子,但是他们成绩不如人意。如何让每个孩子在学习上都有进步?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接下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要因材施教,尽量从毕业班的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素质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工作计划#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和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和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
《石灰吟》是一首表达自己人生处世观的咏物诗,与一些写景诗不同:对于写景诗,学生比较容易读懂,还可以领略到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而对于咏物诗,学生读文字本身容易知道诗歌写了什么,但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学生处在似懂非懂状态之中。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这种距离可能有时间上的,历史上的,知识水平上的,情感上的……学生由于自己的知识水平阅历的限制,人生体验的缺乏,他们面对精彩的文本,可能是毫无知觉的,因而对诗歌的深层探究不一定到位。
重点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我们从小一直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
【设计理念:在复习曾经学过的古诗这一环节中,使学生能够对中国的古诗词有概括的了解,引发起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了解诗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
4、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大家了解石灰吗?
课件出示石灰的相关知识。
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
3、范读,明确节奏。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指名读,要读出韵律美。
5、默读,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6、回顾前两首诗的学法。(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7.自读。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
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
集体交流:(预设)
(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板书:千锤万击、烈火焚烧)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击,击打、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三、深入研读,领略意境。
1、讨论交流:读1、2两句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千、万”说明次数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抓住“千锤万击”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不怕磨难、不畏艰险)齐读1、2两句。
2、过渡:石灰还受到了什么磨难?读3、4两句,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两句写出了石灰的什么特点?(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齐读3、4两句。
3、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
4、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5、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着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6、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课件出示于谦生平事迹)了解于谦生平事迹及当时时代背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深入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1)(出示)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救济灾荒,关心百姓,深受人民爱戴。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2)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亲征导致英宗被俘,震动朝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7、练习朗读:
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指名读书最好的一生读)你就是于谦,刑场上,你轻轻吟道——
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但他分别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指名一个大组读)
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对当权者还有丝丝恐惧,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指名两个大组读)
于谦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他走了,他再也听不到了,但那男女老少感天动地的吟诵声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齐读)
那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轻,似乎是天地的悠悠回音——(齐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要留清白在人间”)
那声音似乎消失了,但它又没有消失,几百年来,那声音一直在每个人心中响起着。这一刻,让我们默默地把诗中的一字一句都铭记在自己的心中。
8、学习这篇课文你对于谦有了什么样的认识?这首诗给了你怎样的启发?将自己的感想写一写。
四、总结拓展,感悟升华。
1、补充阅读郑燮的《竹石》: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2、《石灰吟》这首诗,于谦这个人,让你深深读懂了四个字,让你永远难忘四个字,那么,这四个字是——(指名读两次)这四个字是——(齐读)
是的,清白留世是于谦之志,清白留世是立身之本,清白留世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读进每个人的心里去吧!(全体起立背)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明】 于谦
清白留世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 篇11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 石
郑燮
板书: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热情。
2、结合课文理解“泰山”、“鸿毛”、“兴旺”等词和成语“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子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4、根据课文联系的具体事例,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至少背诵其中的某个章节。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从小树立为他人服务的理想。
教学难点:
对论述文的了解,学会写作时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三、学习者分析
本课时六年级下册的课文,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本课在资料收集方面,学生完全有能力完成。鉴于本课是1篇议论文,对于议论文的学习,六年级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要让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初步掌握写论文的基本方法,懂得找出中心论点,并初步能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四、教学设计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板书导入。
二.紧扣重点,感悟写法
1、角色扮演导入重点。
现在,老师暂时扮演一下主席,我的演讲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亲爱的同志们、战友们,今天围绕“为人民服务”,我讲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死的意义;第二,不怕批评;第三,团结互助。我的话讲完了,谢谢大家。
太简单不是很好吗?简单明了。那怎么办?
(提出观点并不是万事大吉,还得以理服人,就是要说服别人,证明自己的观点。那么,主席围绕观点是怎么展开的说、具体的说、深入的说,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这也就是要把书重新读厚了。)[板书:厚]
2、怎么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呢?这样吧,我们先来看第二段“死的意义”这个部分,一起研究研究。现在请大家放声自由地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主席到底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自由读)
A.死的意义到底有什么不同,主席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引用、举例子、对比的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噢!引经据典,引用名人名言,怎么引用?[板书:引用(名人名言)]
真奇怪,主席不是伟人吗,为什么还要引用司马迁的话呢?知道司马迁吗?什么年代的人?干吗要引用这么古老、这么久远的话?
从古至今,人们就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认识。你看,经典就是古老的智慧、永恒的真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已经被人们认可、被人们传诵,所以主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令人信服啊!那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课件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其实,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关于生死的名言,你还记得吗?(悲壮而豪迈的音乐响起,抽一生学生配乐吟诵。)
刚才我们引用的是耳熟能详、经久不衰的——(生接答:名人名言);引用的是给人启迪、引人深思、让人震撼的——(生接答:名人名言)。所以,主席用的第一招就是引经据典。[板书:引用]
B.接下来,主席又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观点呢?[板书:对比]
(课件出示语句)“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句话什么意思?(抽一生汇报)
读完这段话,我发现,它其实就讲一个字,哪个字,知道吗?(死)。
(点击课件: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死,什么意思?能换个词解释它吗?
(牺牲、就义、献身、捐躯)
同样是死,我们把刚才的解释放在这儿(点击课件: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同意吗?
“上西天、下地狱、见阎王、命丧黄泉、一命呜呼、呜呼哀哉、送命……”解释。 (期间,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些词的感情色彩)
同样一个字,为什么你们却用完全不同的解释?(自由汇报)
语言有温度,字字总关情啊!同样一个字,用在不同的地方,就会产生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感情。把这种感情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你们自己试试看该怎么读。这句话不好读,别看每个字你都懂,但要读好却不容易。
(生自由练读此句)
(抽生读句子)你看,这句话中第二个“死”前用的是“去”,“去死”怎么读?(就请你试试,可以加上动作。)
这句话中第一个“死”前面用的是——(生发现“而”)“而死”,你又能体会到那是怎样的语气吗?(读出了爱与恨,读出了强烈的对比。全场再次鼓掌。)
同学们,在主席的演讲中,在你们有感情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这对比呀,比出了——情感,比出了——轻重,比出了——是非,让我们记住这个说明的好办法——对比。
C.主席用了引用名言、对比的办法之后,还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张思德是谁?主席为什么给张思德这么高的评价,他到底是什么样的战士?平时怎么为人民服务的呢?台下的老师都知道,可你们太小了,张思德离你们太遥远了,所以老师特意在两个小时的影片中剪辑了两分钟的镜头,请同学们好好地看看吧!想想哪个镜头深深地打动了你?
(播放电影《张思德》的剪辑片段,教师穿插解说)
张思德一生都在跑,风里跑,雨里跑,他跑去干什么呢?
跑着送水、送信、送轮胎……为老乡追猪。他傻,被叫做傻二娃,他最吝啬的是——话语,最不吝啬的是——力气。(播放一组张思德干活的镜头)他紧紧抱着的这个孩子啊,在战火中失去父母,成了孤儿,患上了严重的自闭症,从此不说一句话,但这从不说话的孤儿最后呢?(播放孤儿表演节目后兴奋地喊他“爸爸”的感人画面)
这哭着绝食的哑巴老头儿不是他的父亲,但最后老头儿却把张思德当作了亲儿子,请注意这样的细节——(播放他为老人找老花镜、戴老花镜,老人喜极而泣的镜头)
师:怎么样?见着张思德了,最喜欢最打动你的是哪个镜头?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看到的、想到的。希望说出你心中的感受、心底的声音。
同学们,一个个精彩的镜头,就是一个个典型的事例、生动的事例!刚才你们在说镜头,就是在说例子,就是在举例子(师再指板书:举例)。事实胜于雄辩,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据。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接答:为人民服务),什么才是实实在在的——(生接答:为人民服务)。
所以平时我们要说明难懂的道理,可以用——(生接答:举例);要说明抽象的事物,可以用——(生接答:举例);要打动人心,还是可以用——(生接答:举例)。是啊,用上了举例,让人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啊。所以,举例是证明观点的绝招、秘招、高招哦!
三、学习第三部分
同学们,在议论文中,不仅仅是要学会引用名言,对比和举例子,语言还要非常严谨。文章中那个地方最能体现毛泽东言语的严密性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2.学生可能画出这几句话。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3.幻灯片出示这几句话:指名读句子,想一想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每句说的是什么?
(句子之间运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 “如果……就”“不管……都……”“只要……就……”“……就……”连起来的)
(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第三句讲,凡是“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我们都会接受、照办。)
4.结合本段的内容,谁能谈一谈党的队伍日益壮大的原因是什么。
5教师小结:归纳起来,这一段就是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批评。
四.举一反三,畅写感言
现在,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回到那一天,回到那个特殊的日子吧!(播放张思德牺牲的电影片段,同时师深情解说)炭窑轰然倒塌,张思德牺牲了。那个爱笑的张思德,那个不说话的张思德,牺牲了。牺牲前,他硬是毫不犹豫、不顾一切地把战友推出洞口,自己却再也来不及脱离险境。(音乐响起)就这样,他和大山融为了一体,和大山一起化作了不朽的丰碑!
同学们,张思德永远离去了,但我们也永远记住了这个年轻的好战士,可亲可爱的好战士——张思德!我们更记住了他身上最可贵最朴素最永恒的精神——为人民服务!正是靠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历经了风风雨雨,从胜利走向胜利。“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回去问问爸爸妈妈,知不知道张思德,知不知道“为人民服务”,今天也轮到我们学习“为人民服务”了。其实,张思德只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代表,生死问题也只是“为人民服务”中的一个内涵。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还留下了主席许多经典的名句,还包含着丰富的思想,今天读来,它依然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和帮助。
认真读读三、四自然段,想想你最喜欢那句话。
(生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自由汇报)
师:同学们,你们猜猜 张老师最喜欢哪句?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提高我们的勇气。举实例)
同学们,文中哪句话让你心动呢?联系你的生活,也来写一写吧,可以试着用上今天我们学到的引用、对比、举例的方法。
(学生写话)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没有收获?你的收获是什么?
(自由发言)学到了找关键句、关键词;学会了如何把书读薄,还要把书读厚;学到了证明观点的好办法,比如:引用、对比、举例子等等。
如果每节课都有一点收获,都有一点提高,那就是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在成长。
五.网络链接,拓展语境
同学们,你知道哪里有张思德纪念馆吗?在网络上,人们为张思德建立了许许多多的纪念馆,成千上万的人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感染,写下了自己的感言。同学们去网上看看吧。
同学们,学了课文,参观了张思德网上纪念馆后,请你也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留下一句你最深切的感受吧。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学习目标:
1. 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学习任务:
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三、“托物”写诗,抒发志向
重点:在有层次的品读中明诗意、悟诗情。
难点:借助资料,体会于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第二部分 过程设计
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读题。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吟诵,赞美的意思。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明确目标
石灰有什么值得称颂的?
3、预期效果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古诗,走进于谦,用以前学古诗的方法明诗意,悟诗情。怎么样对自己有信心吗?
民主导学
任务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任务呈现:
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要字正腔圆地读,读到读准字音了,读通句子了,读出节奏了停下来。遇到易错的字音可以在书上做出标记。
自主学习: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展示交流:
1、谁来提醒一下大家,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音要注意?
2、指读,评价。同桌互读。
任务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过渡: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
任务呈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借助它把你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解释标在书上空白处,并试着理解诗意。
石灰自述
自主学习: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展示交流:
1、对比中说诗意,随机品读,评读。(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 理解字意:锤、击。和千锤万击是虚指的用法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石灰态度如何?板书若等闲。解释字意。多么坚强的石灰想说些什么? 指名说前两句的诗意并随机品读。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你知道石灰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清白?洁白干净。
2、后两句的诗意会说吗?读出石灰的心声。同桌交互说诗意。
3、 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敬佩、崇敬)
4、引导朗读:带着对对石灰的敬意去读。
5、过渡: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请看资料。阅读资料谈体会。
6、石灰、于谦找到相同的地方了吗?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啊!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7、设境诵读。
(1)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爱思考的小于谦,你会怎样诵读你写的这首诗?
(2)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坎坷的为官生涯时。
(3)当他戴着脚镣手铐走上刑场的时候,他又会怎样诵读这首诗呢?(指名学生读) (音乐起,诵读全诗)
8、背诵古诗。
任务三:“托物”写诗,抒发志向
过渡:同学们还学过哪些托物言志的诗?有哪些物可以寄托我们的志向呢?
任务呈现:在这两首托物言志的诗中任选一首完成最后一句,寄托我们的志向。
自主学习:创作诗句
展示交流:学生相互交流诗句积极评价
检测导结:
目标检测:
1、选出正确的解释:等闲
a、空闲 b、平平常常
2、写出最能体现于谦心声的 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反馈:同桌交换意见,再集体订正
反思总结: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托物言志)
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 等闲 ——— 清白
粉骨碎身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学准备: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
二、请大家自读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三、检查预习,解决文字障碍。
(一)生字:
秒:秒表、秒针
怜:怜爱、怜惜、怜悯、可怜
拨:拨号、拨弄、拨打
拒:拒绝、拒捕、拒谏饰非
怖:恐怖、阴森可怖
(二)正音字:
琴弦(xián)清脆(cuì)
立即(jí)玻璃(li)
蝉(chán)
(三)多音字:
转:zhuǎn(转弯)zhuàn(转动)
蒙:mēng(蒙蒙亮)méng(蒙蔽)
(四)近(反)义词:
立即--马上呈现--显现
增加--减少拒绝--接受
(五)生词解释: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
四、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写本课生字,一字一行。
第二课时
一、 指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以下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段主要讲了什么?(明确:在作者的看来,一切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2、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使用了分号,注意体会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
二、品读2-16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
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
2、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充满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来了,请你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3、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
5、从小作者童年的这件事情中,你想对小作者说些什么?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也有过与小作者类似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
第三课时
一、指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二、合作学习,解决:“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三、拓展与运用。
⒈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讲一讲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经历。
⒉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分号的使用方法以及分号的作用。
四、读词语、句子,认真体会所要表达的意思,扩充积累。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课。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 篇15
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板书: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