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范例【热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五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范例【热选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五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范文【第一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感受策略。

1.谈话: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播放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播放至曹操质疑大象有多重呢)大象有多重?称大象,没有那么大的秤!又不能杀掉大象。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曹冲究竟想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策略?(板书:策略)。

2.小结:曹冲想到把大象转化成同样重量的石头,称出石头的重量,就知道大象的体重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其实,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运用很多策略。(板书:解决问题)。

1.学会列表。

谈话:我校同学在小书虫俱乐部成员的带领下积极参与了读书快乐,快乐读书的各项活动,为了及时记下读书心得,大家利用假期到文具店购买笔记本。(出示例题情境图)。

引导:仔细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提问: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想法:按不同人物将信息进行整理;从问题出发,找到有关联的信息。

引导:老师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出示表格:

可以先把题目中小明买笔记本的信息填在表格第一行,第二行填谁的信息?(小华)5本填在哪里?多少元填在哪里?完成下列表格: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回顾:为什么每人购买的本数和所用的钱数填在同一行?(买的本数和钱数是对应的,3本用的钱数是18元)。

你觉得列表整理信息有什么好处?(清楚、简洁)。

2.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根据表格的第一行,小明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什么?(1本的价钱)再看表格的第二行,求小华买5本用去多少元,需要知道什么条件?(1本的价钱)。

提问: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引导学生列式:183=6(元)。

65=30(元)。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尝试从问题想起,列式解答。

提问:刚才我们是根据表格从条件想起的。如果从问题出发,可以怎样想呢?(要求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提问:这样想该怎样列式?

小结: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

(1)从条件想起: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先求出1本的价钱。

(2)从问题想起:要求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出示:如果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他买了多少本?你能先列表整理再解答吗?(学生自己填表)。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引导学生分别从条件和问题想起。

全班交流,列式解答。

提问:通过两次用表格整理条件和问题,你体会到什么?(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比较容易)。

谈话:根据上面两题的解答结果和表格,如果把两次的表格合并起来,可以得到: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小军。

()本。

42元。

我们把这张表格再简化:

3本18元。

5本()元。

()本42元。

学生在书上第66页填出括号里的数。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略)。

2.书法长卷。

介绍:我校的才女邱叶红同学是南京市十佳少先队员,小书法家。为迎接的北京奥运会专门书写了米书法长卷,已经被载入上海吉尼斯大全。

学生独立列表整理信息,并列式解答。

3.想想做做第3题。

引导重点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4.投篮比赛。

出示相关信息:姚明在两场比赛中投篮30次,投中21次,得分为42分。奥尼尔在三场比赛中投篮40次,投中30次,得分为60分。

解决下面的问题:

(1)假设姚明保持这样的状态不变,下面的五场比赛中姚明一共能得多少分?

(2)姚明平均每场比奥尼尔多得多少分?

五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范文【第二篇】

第三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综合练习课)教学内容:综合练习课(p59练习十8~11t及思考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练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计算整十数加减。2、难点: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口算卡,磁性教具教学过程:一、口算练习:40+3090-50100-8095-580-8060+640+20+880-50+440+50-3090-60-10(1)记时,独立计算,集体订正(2)师:说一说,40+30=?你是怎样想的?用小棒摆一摆,在小组里说出计算方法。(3)指名说出计算方法,还有谁的方法不同的?2、算一算,练一练(第8题)师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40+3090-50100-8095-580-8060+640+20+880-50+440+50-3090-60-103、听算师报算式,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检查听算能力。10+40+3040+20+3070-40-3060-20-30二、读一读,算一算1、(课件出示p609t)要求:1、读一读,读懂题意。2、指明读题加深理解。3、列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2、磁性教具摆出10t要求:1、仔细看图,数一数桃和梨的个数。2、比一比,谁的个数多?3、指出同样多的'部分和多余的部分,4、想一想,从桃里去掉桃和梨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是什么?5、在小组里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多几个?少几个?再填空。3、课件出示11t先出示美丽的校园,在逐步出示三个同学的对话,师:从刚才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校里有什么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2)全班反馈,说出你的问题和算式。(3)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三、思维训练p60的思考题下面每个括号里能填什么数?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p61例1和练习十一1~4t)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难点:1、重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2、难点: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捆扎好的练习本,磁性教具。教学过程: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1、30+65+2060+49+4030+6050+2060+4050+502、65是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29是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今天学校新到了一批书,老师打算发给同学们,我们班有()个同学,我们先算算有多少本书,看够不够发给同学们。1、观察,课件出示主题图要求: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你知道它们有多少吗?一捆有多少本?数学书有多少本?语文书有多少本?2、小组讨论:看图提出问题,谁能提出不同的问题?怎么能算出来?3、合作探究:如果要你算出有多少本数学书,你能怎样算?想一想,你是怎样列式的?用小棒摆一摆,你是怎么算的?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4、再次探究:如果要算出我们班领了多少本书,你能算出来吗?请看图,我们领了多少本?一包语文书和一包数学书有多少本?5、全班反馈:a动手操作,理解口算办法。b总结算法,计算时要注意计算的单位,个位上的数要加在个位上。整十数要加在十位上。6、比较算法,加深理解,让学生认真观察两个算式,这2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分组说,后指名全班交流)三、巩固练习,促进理解1、p61的做一做。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2、p63的练习十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1)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2)指名说53+4和20+67是怎么计算的?(3)你是怎么算的?(4)小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3、出示p63:3图(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完整说出来吗?(2)你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4)说出结果,你是怎么算的?四、全课总结。

五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范文【第三篇】

例题用文字叙述,学生一般能读懂题意,但不会利用其中的数量关系思考。而通过课件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可见,在学生的经验结构里有替换,不过是潜在的、无意识的,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再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这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使例题的教学意义超越解答一道题目,得到一组答案,体会一种思想方法。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用等量替换的方法实现问题的简单化,并相应的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吧?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曹冲他是怎么称象的。(点击播放)。

播放结束后提问:曹冲称象,为什么不直接称大象而要称石头?(生自由回答)。

生:当时还没有这种技术。

了不起。其实,他就是运用了“替换”这种方法解决了问题。(板书“替换”)。

师:大臣们的问题大致是(口述):把720毫升果汁倒入7个杯子,正好都倒满,杯子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你会列式吗?(课件没有出示杯子)。

生自由说。

师:720÷7?真的这么简单?就能难倒聪明的曹冲?看看,大臣们给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杯子。(出示杯子)。

师:看,这样的杯子,能用720÷7吗?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杯子的大小不一样)——可以多问几个学生。

师:是的,杯子不一样,所以我们就不能直接用720÷7。那如果,装满的都是?

让生答:装满的都是小杯或者都是大杯,我们就可以直接算出每个杯子的容量了。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大臣们出的问题具体是:(课件出示: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请同学们把题目读一读。

师:你从题目中获得到什么信息?

(720毫升果汁、6个小杯、1个大杯)(师板书)。

理解关键句。

师:你是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的?(多问几个同学)。

(预设之一:把大杯当做标准量,小杯是比较量;反过来那如果把小杯当作标准量(单位一)那大杯的容量是可以说一个大杯的容量相当于3个小杯的容量,也可以说3个小杯的总容量等于1个大杯的容量)。

师:其实,也就是一个大杯的容量相当于3个小杯的容量。

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1、师:那你想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然后把你的解题过程写出来。

同桌讨论,生列算式的过程中(师巡视指导,并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

2、师:好,同学们请看:(指着算式)做对了吗?你来解释一下你的解题过程!3、课件演示学生所回答的思路。

师:老师听明白了,你们呢?(演示):他是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这时候就有?(生:9个小杯)现在就可以先求出?(小杯的容量),然后我们再根据大杯和小杯之间的关系,求出大杯的容量。

4、板书小结:

师:简单的说就是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再加上原来的6个小杯,一共就有9个小杯。

5、请学生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

师:诶?这组算式呢?对吗?谁知道他的`想法?生回答。

6、学生讲完第二种方法后,课件演示。(也要问到点子上,比如:你是根据)。

师:真不错,是把每三个小杯换成一个大杯,这么一替换,得到的就是(大杯)。就可以求出?(大杯的容量),我们在根据大杯和小杯之间的关系求出小杯的容量。

7、完成板书:

师:是的,我们还可以把6个小杯替换成2个大杯,再加上原来的1个小杯,一共就有3个大杯。

师:你们也都像他们这样解决吗?

检验。

师:到底正不正确呢?我们还要对它进行?

生:检验。

师:怎么检验呢?试一试!(留给学生检验的时间)好,谁来说?生:用240+80=720ml所以正确。

师:哦,你是验证了一个大杯和6个小杯的容量等于720毫升这个条件,但是请你们好好思考思考,只符合这个条件就可以了吗?(240÷80=3)。

师:所以,我们在检验时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要从整体去思考。总结:

师:刚才我们用什么策略帮助曹冲解决难题的?生:替换师:对,替换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那为什么要替换?

生:因为杯子不同,替换了就能变成同一种杯子,问题变得简单了。师:你替换的依据是?

生:小杯是大杯的三分之一。

师小结:是的,解这道题的时,我们先把两种不同的杯子替换成同一种杯子,也就是说把两种不同的量替换成同一种量来解决问题。这样,复杂的问题就简单化了!(板书:两种不同的量替换同一种量)。

师:看来呀,替换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那咱们继续用“替换”这种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请看:(出示练习)。

师:你打算填几?跟你的同桌说一说。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

从题目中,我们知道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也可以理解为1个大杯的容量等于()个小杯的容量。

如果把小杯替换成大杯,那么8个小杯的容量+2个大杯的容量=()个大杯的容量。

如果把大杯替换成小杯,那么8个小杯的容量+2个大杯的容量=()个小杯的容量。

2、有2个大箱和4个小箱,每个小箱的容量是大箱的1/2,1个大箱可以换成()个小箱,4个小箱可以换()个大箱,如果把大箱都换成小箱,则共有()个小箱。

3、买15支铅笔和4支钢笔共50元,5支铅笔可以换2支钢笔,每支铅笔和钢笔各是多少元?(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做题,展示学生作业时,要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算得的又是什么?每个数字各表示什么等。)。

师:你觉得这种替换的策略神奇吗?你有什么样的感想说一说,和大家分享分享。

师:像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我想:我们将会有许多不同的收获和发现,韦老师期待着,那我们下一节课再一起来探讨。

五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范文【第四篇】

(出示两幅天平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生:1个苹果的质量是1个梨的2倍。

生:1个梨的质量是1个苹果的1/2。

师:根据两幅天平图,你能求出1个苹果和1个梨各重多少吗?

生:1个苹果重200克,1个梨重100克。

师:你是怎样推想的?

生:把图2左盘中的1个苹果换成2个梨,就成了4个梨重400克,可以求出1个梨重100克,再求出1个苹果重200克。

生:把图2左盘中的2个梨换成1个苹果,就是2个苹果重400克,1个苹果就重200克,再求出1个梨重100克。

(课件动态演示把1个苹果换成2个梨或者把2个梨换成1个苹果)

(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片)

师:曹冲是如何用替换的办法称出大象的质量的?

生:曹冲是用石头替换大象的。

反思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从直观的天平图,到感性的数形结合,再到抽象的推理计算,并结合“曹冲称象”的典故,一下子就扣住学生心弦,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图文呈现倒题,引导分析)

师: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已知条件?

(生答略)

师: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

生: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生: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

生:3个小杯可替换成1个大杯。

师:现在能直接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吗?

生:不能。

师:怎样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互相说)

师: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替换,在老师发给你的纸上画出示意图来,然后根据示意图,再列出算式解答。

(生画图、列式计算,然后同桌交流)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代表在投影仪上展示和介绍)

生:我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这样就有9个小杯。一共是720毫升,720÷9=80,可以算出一个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80÷1/3=240,1个大杯的容量就是240毫升。

生:我是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这样就有3个大杯,720÷3=240,可以先求出一个大杯的容量是240毫升;240×1/3=80,再求出1个小坪的容量是80毫升。

(师结合学生汇报,逐步形成板书)

如何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思考?如何在动态的思考中感受替换的过程?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寻求策略,接着独立画图感悟思考,最后师生交流,教师用简洁明了的板书体现替换的策略。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建构数学模型。

五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范文【第五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推法”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倒推法”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教材首先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合用“倒推法”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 ;再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安排了不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倒推法”的策略意义及其适用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推法”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推法”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运用“倒推法”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本节课力求借助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手段再现具体的生活情境,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观察比较法、启发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了解并掌握用“倒推法”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自学质疑,建立模型

(二)交流展示,初步感知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梳理自己的思路。这样能帮助学生再次理顺问题思路,初步感知倒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自主探究,深入理解

例1是通过在两个杯子之间倒果汁这样一个操作性强,过程清晰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感悟“倒推法”的策略和列表格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的学生并没有真的掌握倒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要进一步设计类似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感知的方法尝试自主探究这一策略,这一部分以学生的分析为主,让学生相互补充,力求说具体,说完整。

(四)精讲点拨,突破难点

引导通过比较解决这两个问题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再次体会倒推的策略以及明确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合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在学生充分理解后,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检验答案是否正确。从而比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检验的思路又什么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从现在到原来,是倒推的策略;检验的思路是从原来到现在,是按题意进行顺推。

(五)矫正反馈 ,拓展延伸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 六)课堂总结,课外运用

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再次重申学习的解决问题的倒推策略。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练习体现了层次性,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20 2844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