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精编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2、过程和方法:
⑴ 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
⑵ 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教学难点
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课文导语:
导语中说这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又是怎样脱险的?为什么隔了57年,65岁的作者还要记述这段经历呢?其中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二、整体感知
1、默读:
要求默读的速度为每分钟300字,慢慢加快为每分钟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读好,行吗?
默读后请同学们复述课文。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2、抢答:
⑴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⑵ 发生在什么时候?
⑶ 爬悬崖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
⑷ 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3、把课文分成冒险、脱险两部分,四人小组组内试讲,全班推荐2~3人上台复述,并即使点评。
明确:复述要求响亮流利、条理清楚、详略得当。
明确:同学用这样的句式复述我讲述的部分是我的讲述完了,谢谢大家、我的点评完了,谢谢。
三、研读主旨
1、探究主旨:
作者由这次历险,获得了什么启示?
(读最后一节)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提示:龟兔赛跑、夸父逐日
2、总结归纳:
居里夫人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学了《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获得了什么道理?
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呼唤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7~22小节,背诵最后一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
2、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3、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是谁?
2、作者是什么身份?
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二、多角度探究性阅读
1、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讨论课后练习二
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四、作业
模仿吴强《走一步,再走一步》写一段小诗。
相关链接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 强
(一)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二)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再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三)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了路
(四)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七年级上册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2
1、整体设计思路
学生课前自主掌握了字音字形;以作者的一段传奇故事作为导入,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能有重点地复述故事;在学生学法上力求做到讨论-合作-探究模式,尽量将课堂交给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去主动学习,重视通过相关词语表现作者心理活动,问题设计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多次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自由发言、小组讨论、全班总结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对文章主旨进行梳理,对人物进行多角度的探讨,教师尽量不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能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思考。作业设计有梯度,有深浅,既夯实了基础,也又锻炼写作能力,写真情实感的作文,还把课堂教学延伸至家庭中,真正理解“正视困难-分解苦难-逐一解决-克服苦难”这一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很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篇课文。学习这一单元在语文知识及能力方面,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来。在学习方法方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抓住关键句等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情感方面,要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作为本单元的第1篇精读课文,看起来表面浅显,实则意义深远,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观教育的好教材,而且写出的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事,易于引发学生的心灵体验,引起共鸣。这对于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上,还是在人生目标的定位上都具有指导意义。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这篇课文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另外,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在家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娇惯的比较多,孩子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少顾及父母、亲人及其他同伴的感受,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创设贴近生活的教育情境,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形成换位思考的品质。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与文本对话,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2、训练学生品析文章精美词句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
2、与文中人物对话,换位思考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与作者对话,多角度获得人生启迪,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正确面对困难;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揣摩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探讨文章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将“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5、教学过程设计
(含:教学方法、技术手段和教学媒体应用等)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1945年1月,正是二战期间。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 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 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 成任务:他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 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 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 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 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 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 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 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 之所以能够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故事的开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复述情节,整体感知
1、复述导航
根据记叙要素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美国费城。
人物:“我”和五个小伙伴、父亲。
事件起因: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事件经过和结果(思路点拨):犹豫不决--爬上石架--陷入险境--心惊肉跳 --父亲鼓励--有了信心--信心大增--成功脱险。
一句话归纳主要内容:我和小伙伴去爬悬崖,中途被弃遇险,内心恐惧万分,后来经过父亲的指点,摆脱困境的故事。
2、指名学生面对全班复述,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教学环节作好铺垫;既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训练,又可以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
三、研读文本,感悟主旨
1、阅读文本,思考并研讨以下问题:
①课文为什么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标题?
②“我”从中获得了“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经验”指的是什么?
③为什么“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④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⑤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2、归纳小结: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故老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问题的设置,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从而把握教学重点。
四、多角度阅读,评价文中人物
1、“我”的角度。
①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自己体弱、胆怯,也记得母亲的训诫,还要去冒险爬悬崖呢?
②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我”处于险境时的狼狈和恐惧心理,有何作用?
③“我”脱险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④文章两次写到“我”哭,原因一样吗?
2、“父亲”的角度。
①父亲怎样教“我”脱险?
②为什么父亲不上去抱“我”下来?不怕“我”失足摔下来吗?
③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怎样评价父亲?
3、“四个小伙伴”、“杰利”的角度。
①你赞成四个小伙伴的做法吗?
②杰利是我真正的朋友吗?
4、写法探究的角度。
①文中写其他小伙伴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②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说说它的作用。
设计意图:有利于把握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多角度获得人生启迪。
五、拓展延伸,深入思考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小伙伴,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3、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启示呢?
设计意图:理解“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悟出的道理,将课文的精神实质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品质,让他们受到启发和教益,从而突破本文教学难点。
六、结束语
一个人在旅途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师送学生一首诗──《旅程》: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
晚来风急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设计意图:这首诗紧扣课题,富有哲理性。全班学生齐读这首小诗结束本节课,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另一方面希望达到情感熏陶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1篇短文。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终点是写作,这样的一个作业正是为了实现读与写的结合,同时也是对链接生活,直面困难的一个延伸,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八、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美)
“我”:化解困难,认真对待,赢得胜利
父母亲:不能溺爱,科学训导,使之成长
杰利:要患难与共,不离不弃
四个孩子:要满怀爱心,关心同伴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6、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定、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机智、学生课堂行为、师生情感及问题互动、教学成效等方面。
评价方法:量表评价法,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案3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与价值目标: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解决困难的方法。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述故事 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这并不困难。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知道这位英勇的飞行员是谁吗?(莫顿· 亨特)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我们从中也能获得启发。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要求:1)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5分钟看完; 2)划出不会读,不会认的字词
3)要注意边读边划出一些关键的信息
2、提问,检查默读效果:
1)提出不懂的字词,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2)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其中两个有名字的分别叫什么? ③文中提到,孩子们所攀爬山的悬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3、复述课文
1)要求:注意四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2)复述指导: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
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要注意突出重点:事件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要着重抓住脱险部分)
3)请同学们先小声地复述课文 4)抽生复述
4、分组朗读课文
三、研讨主旨
1、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 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3、 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把今天学习到的解决困难的方法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呢?
四、 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解决困难的方法,无论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而我们也悟出了生活哲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我们不用畏惧,因为只要吧困难分解开来,最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2、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情感与价值目标: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中的描写方法,如心理描写、言语描写等,体会它们的好处
2、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同学们,上课时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今天,我们再深入一步研读这篇课文。
结构复习: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四个部分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1623)父亲指点 ,摆脱困(四)、启示( 24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2、请概括解决困难的方法
二、新授
(一)研读文本
文章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的描写方法,比如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
1、找出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2、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板书: 最初:我下不来 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 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 产生巨大成就感
(二)拓展阅读
阅读训练: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困在悬崖,你会怎么做?
三、小结:
我们要学习作者出色的写作技巧,学会从一件小事中去发现深意,同时掌握如何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花斑,却能想象出整只豹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同学们经历的大多是小事,所以学会掌握这种手法,对于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四。板书设计
我心理的变化过程:
最初:我下不来 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 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 产生巨大成就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4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训诫:告诫,教导。
耸sǒng立:高高地直立。
峭壁:陡直的山崖。
颤chǎn抖:哆嗦,发抖。
嶙lín峋xún:文中指人瘦削。
凝níng视:聚精会神地看。
啜chu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纳罕hǎn:诧异,惊奇。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头晕目眩xuàn:头发晕,眼睛发花。
小心翼翼yì:原来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文中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
2、相关知识:
关于《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富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通过“我”童年时的一次爬山经历,感情到一个具有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
二、文章脉络
文章共23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13),冒险。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半山腰的一块石架,上下不得。
第二部分(14~22),脱险。写“我”恐惧地伏在石架上,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石架。
第三部分(23),感情。写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三、写作方法
1、叙事技巧娴熟
本文在叙事中注意前后照应,注意设下伏笔,使得文章记叙周密。“我”的病弱在文中前后照应。文中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有匠心,杰利叫我“别做胆小鬼”、杰利的不放心都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本文采用倒叙的笔法,用笔俭省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起因。结束回忆也用笔干脆利落,这样一起一收与正文浑然一体。
2、描写准确恰当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
文中人物的语言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各自的性格。如“我”的胆怯、父亲的耐心细致,都在文中有恰到好处的描写。
“我”的动作、心理使得整个事件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景物描写的交代、渲染、衬托作用,都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3、小中见大,哲理深刻
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平白,但仍耐人品读。就选材而言,无疑是“以小见大”的典范。这样的小事,无论对哪个人而言都是比比皆是。小事的升华得益于“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平白却富有冲击力和音乐感的标题表述方式,当然也得益于作者对人们常规思维的突破:人们常常习惯目光长远,却常常忽视“走一步”与“再走一步”对困境中的'人生巨大的支撑力量!本文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孩子的口吻叙事使本文更适于孩子们阅读。无论情节叙述、心理描写还是语言风格都属于孩子们。这篇文章也给那些成人化的学生作文提供了优秀的反例,它让人深思:对孩子而言,到底什么事才是有意义的“事”呢?
四、重难点导析
⑴“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解决的?解决这个困难的关键是什么?
“我”和小朋友们在游戏中,不经意地爬上了一堵垂直的峭壁,下不来,“我”很恐惧,伏在岩石上不敢动弹。暮色中父亲用手电筒照着,引导“我”一步一步地走下悬崖。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化整为零,将一个大困难转化为一个个小困难,一个个自己稍作努力就能解决的困难。在解决这些困难中,“我”逐步树立了信心,直至信心大增,直至克服了困难。
⑵“我”遇到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分别说说吗?
这个题目设计旨在引导大家养成细心阅读的习惯,学会边阅读边归纳、分析。困难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①悬崖陡峭,在“我”眼中是一堵高不可攀的险峰;②“我”孱弱多病,八年来身体一直不好;③暮色苍茫,大地越来越暗。
⑶为什么别的孩子爬上山顶,而“我”不能?文中好多处提到“杰利”,有何用意?
此题仍然是培养我们细致阅读的习惯。“我”不能爬上山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我”的身体原因造成的。文中多处提到了“我”体弱多病,细心阅读就不难发现,“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是直接交待,“我”“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几乎晕倒”以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等是侧面暗示。阅读中要善于找出这些带有铺垫作用的句子,体会写文章的周密表达。
多处提到“杰利”,也是行文的需要,一方面表现他是富有友情的。起初他鼓励“我”“别做胆小鬼”;当大家离去时,他“看起来好像有点不放心”;最后是他领着父亲来找我的。杰利是个和其他孩子一样贪玩,又有别于其他孩子的小朋友。另一方面因为杰利这个富有友情的小朋友的存在,为后文与父亲找到此处埋下伏笔,使文章行文更加严密。
⑷你对父亲找到“我”后不上山崖去接“我”是如何理解的?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理解文章的深层次的内容。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我”下来,很值得人深思。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历一次磨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父亲这样做,只给指导、鼓励,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
⑸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仅仅指当时“我”下悬崖石架的情形吗?
从内容上看,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已不局限在“我”那次下悬崖石架的经历了。而是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挫折,在面对这些挫折时,不要想整个困难有多大,而只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一步步走,直至解决所有困难。在文章中,这段文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
“走一步,再走一步”首先是指那次“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克服困难的过程,其次还指人生面临挫折时克服挫折的一步步具体行动。
练习解答
一、文中有亨特心理活动的直接描述,他是通过行动、语言描写来刻画的,要仔细体会。后一问可由学生根据对人物的认识来回答,但要把握住基本点:身体不好,一向胆小,面对困难紧张乃至恐惧,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克服困难的好方法,战胜了自我。
二、“成就感”指终于下了悬崖的成功,战胜了怯懦的成功,运用父亲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经验的成功。对于亨特来讲,是非常了不起的,是战胜自我的成功。
三、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壁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小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四、略。
类文品读
①我有个事业非常得意的朋友。每天跑进跑出,比谁都忙。有一天,我问他你都在忙什么啊,又是为谁忙啊?
②他先愣了一下,接着笑笑,说:“我也不知道为谁忙,只觉得背着一个好大好大的包袱,里头全是我公司职员家里的老老少少,要吃要喝,为了他们,我想不干都不行,我是被逼得往首冲。”
③“你怎么不说是你自己的野心,使你往首冲呢?”我不以为然地说。
④“没错啊,我自己的雄心和理想当然也逼我冲。想想,一个人不被逼,不被环境逼、理想逼,怎么可能成功?”
⑤我就是一个很全逼学生的老师。学生找我学画,我会建议他们用自己最珍爱的工具,因为我发现当他花了一笔令他心疼的钱之后,他们就不会轻易放弃。然后,他们愈画愈好了,得到我的夸赞,盼着下次还能受赞美,于是加倍地努力。除了我遇,他们也自己遇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我班上许多作品入选美展和得奖的学生,都是在这样“内外交逼”的情况下造成的。从另一个角度看,逼学生的老师,何尝没有遇自己?为了以身作则,让学生每个礼拜都能见到老师新作品诞生,我也不得不画,因而有了更多的成绩。“教学相长”不也是“教学相逼”吗?
⑥一个在家从来不入厨房的人,留学在外,居然烧得一手好莱,因为环境逼。一个登山者,跳过一条他平常绝不敢跳的深沟,因为有只野兽逼。所幸世界上有“逼”这件事,我们才能超越自已,完成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于是你该理解下面这段话的道理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⑦这段话说的不就是四个字吗?
——逼你成功。
1.简析第②段描写和语言上的优点。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段划线处“内外交逼”的意思是: 。
3.⑥段划线引文是谁的名言,引文在本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请给本文拟个题目。
5.谈谈你今后如何对待“逼”?
(参考答案:
1.人物神态描写如先“愣了一下”接着“笑笑”较具体形象;语言描写用“包袱”作比喻显得生动形象。
2.外部环境的压力与内在理想的动力交互作用,促使走向成功。
3.孟子引用名言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深化题旨,总括全文。(意思对即可)
4.逼你成功(语言概括简洁,能抓住主旨即可)
5.今后我要积极乐观地对待“逼”,变压力为动力,并且自觉加压,从而“逼”自己走向成功。(此为可有不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5
教材分析
1、写法
本文记叙了“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课文记叙部分是以时间顺序安排的。其中,“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一直把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牢记在我心里。”是插叙部分。这部分也是伏笔。理解了这一点,对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这一类问题就不难理解了。另外,课文开头一段中“……都想找些新花样来玩。”给读者留下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急切地期待下文。最后一段,悬崖脱险给作者提供了经验:对一切事物,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直达目的。整篇文章记叙顺序合理,语言周密,值得我们学习。
2、重点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领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3、难点
1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再看五个孩子。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他是富有友情的。其他四个孩子呢,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对一起玩的伙伴竟然如此,真够恶劣。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这篇文章,应首先采用默读的方法。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三百字提高到五百字,本文大约一千五百字,要求四分半钟看完。默读后注意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要点是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数字等。所以在默读时就应在课文中找出复述的要点。其次,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继而进行多角度阅读,这样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对于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此。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最后,联系所学及自身实际,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知识拓展
初中应掌握的阅读方式
1、探究性阅读
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过程。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猜想验证,形成解释的阅读方式。
2、创造性阅读
在阅读基础上,引发学生进行联想、想像、推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再造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激发思考,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多角度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解读阅读材料,进行个性化阅读,以期获得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与独特感受。
4、体验性阅读
教师根据阅读材料或教材内容设置具体情境,或借助相关教学媒体设置具体可视的场景,导引学生自觉进入阅读材料的意境。通过对语言材料的阅读、揣摩、品味,从中得到感悟、受到启发。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三、教学准备:
1、通过预习初步掌握字词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
2、品味文中优美语句,领悟其深刻含意。
3、借助于投影仪、小黑板、图片等辅助性教学用具。
四、教学设想:
使学生从作者在那座悬崖上学到的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领悟人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波折,要着眼于克服困难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让学生积极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学生从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把跨出一小步作为教学的重点加以体会和领悟,帮助学生端正克服困难的态度和树立坚强的个性。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2、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刚,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1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投影提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2、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三)表情朗读课文,
(四)内容研讨:
1、文章标题具体指什么?作者得出了什么启示?
2、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指什么?
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五)布置作业:
1、掌握生字生词、
2、划出精彩的语句,并简单批注、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从评价人物和想其它办法解决困难入手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创意的阅读。
2、懂得什么时候详写,什么时候略写?
3、说说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学会生动地描写、
二、教学过程:
(一)、检查字词(听、写训练)
(二)、多角度阅读:
1、父亲的角度2、杰利的角度3、其它孩子的角度4、我的角度
从这些人物的角度想一些问题进行探究、
比如课后研讨二、
(三)、研读与赏析:
1、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在写“我”爬下悬崖的过中,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的行动与心理,父亲的指导则略写,
2、说说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三、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四、拓展与延伸:
1、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写1篇生活中的小事讲一个道理。
2、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的感想。(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下一篇:幼儿托班教案精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