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文言文阅读答案【优秀4篇】
【序言】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空城计》文言文阅读答案【优秀4篇】”教案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空城计》文言文阅读答案【第一篇】
福建省南安市柳城中学 林玮鹏
教学目的: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理解孔明的“三笑”和他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教学难点 :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教学课时:《空城计》第二课时
教具:录音机、磁带、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孔明在城楼上弹琴的剧照(剧照人物有:孔明、两个书童)
教学流程:
(上课)
老师:首先,我们来听一首歌曲,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完之后告诉老师,这是一首什么歌呢?
(全班学生静静地听歌曲,并有个别同学随着音乐的节拍轻轻地哼唱)
老师:刚才我们听的歌曲是什么歌呢?
学生: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老师:这首主题曲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开篇词,词牌名是什么呢?
学生:调寄《临江仙》。
老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调寄《临江仙》。
学生(诵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老师:刚才我们诵读的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国里面发生的一段故事《空城计》,请各个小组讨论这篇故事的梗概,我叫一位同学复述故事。
(小组讨论,并请一位同学复述故事)
学生:这篇故事讲了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百官大惊失色,唯独孔明不动声色。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了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且看见他悠闲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学生鼓掌)
老师: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呢?现在我请同学们,对这个同学复述的故事进行点评,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并归纳小组意见,选出一位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学生1:这位同学讲得不错,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这个故事,讲的故事也比较完整。
学生2:这位同学显得有些紧张,不够流利,讲到个别之处有“呃、嗯”等口语毛病。
学生3:这个同学在故事的内容还缺乏自己的想象力,故事发生的细节过于简单,特别是在司马懿大军压进之后,可以展开适当想象。
学生4:这位同学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如“劝告”读作“欠告”。
老师:同学们的看法非常好,从不同的侧面去给这位同学点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位同学讲故事里出现了哪些人物?
学生:孔明、司马懿、司马昭。
老师:对了,故事里面出现了这三个人物,那老师手中正好有一张照片,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并说出他是谁?
学生:哇!(惊讶)孔明!
老师:对了,他在干什么呢?旁边还有哪些人物?
学生:他在弹琴,旁边是两个书童。
老师:那谁能说说孔明在照片中的神态?
学生1:他披鹤氅,戴纶巾。
学生2:他笑容可掬。
老师:在这张照片里孔明披鹤氅,戴纶巾,笑容可掬,那在我们的课文里,写到了孔明的几次笑呢?请你找出文章里面有关笑的词语。
学生: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学生1:孔明第一次的笑是显得有些心虚,是故意迷惑敌人的;第二次的笑是胜利的笑;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话毕,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学生2:孔明第一次的笑显得有些牵强,他是故做姿态的;第二次的笑是侥幸的笑;第三次的笑是嘲笑。
学生3:孔明第一次的笑是假笑,第二次的笑是如释重负的笑,第三次的笑是自豪的笑。
老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可见这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1: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学生2: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学生3: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学生4: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老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各抒已见,有理有据。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1:疑心病重,因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他认为孔明想暗算他。
学生2;老谋深算,因为他把孔明想得过于复杂,自认为孔明做事谨慎,“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结果中了孔明的计谋。
学生3:我不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我觉得司马懿并不是老谋深算,如果他老谋深算,为什么还会在智谋上输给孔明呢?我倒是觉得他狡诈多端,因为他认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亮生平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孔明的“空城计”。(部分学生听毕鼓掌)
老师:两位同学的争论非常好!到底司马懿有没有老谋深算呢,我想要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还是老谋深算的。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见解,请举手!
学生4:多疑自负,因为他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的“空城计”吓退。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老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并且围绕司马懿到底有没有“老谋深算”发表不同的见解,他们这种独立思考问题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赞赏的。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小组讨论)
学生1:司马懿他输在他的大意,老马也有失蹄的时候。
学生2:孔明赢在他的临危不惧,司马懿输在他的生性多疑。
学生3:司马懿输在孔明的出奇计、用奇招,因为孔明“计”高一筹,知道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老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特别是第三位同学说到孔明“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呢?
学生(齐说):出奇不意
(板书:出奇不意)
老师: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今天,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方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
(下课)
附板书:
空城计
罗贯中
孔明的三笑: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
↓ ↓ ↓
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
孔 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
空城计:出奇不意
[1]
《空城计》文言文阅读答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教学步骤:
一、复述故事
昨天我们已经把《空城计》这个故事的情节脉络理清了,也布置大家课后反复朗读,体味故事悬念迭出、扣人心弦的特色,现在就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再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二、分析人物形象
我们非常明确,故事的主人公是——孔明、司马懿
1、孔明
师:这里有一张图片,大家肯定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孔明,因为他有他的衣着、动作、神态 特征,根据课文中描述的应该是——“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很好,大家都注意到孔明这时候是“笑容可掬”,是不是他在施展空城计的时候一直保持这种神态的呢?如果不是,你能找到课文里描写他的几次“笑”吗?你觉得这几种笑态有何不同?你能揣摩他脸上挂着笑,可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分析: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表现。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你会上我的当吗?”
“抚掌而笑”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司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还是我略胜一筹啊!你真是太傻了呀!”
问:通过这三笑,我们再来联系整个故事,孔明是个怎样的人?说的时候应该结合课文,做到有理有据。
答: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
2、司马懿
问:司马懿呢?其实,在空城计之前,孔明与司马懿不止产生过一次交锋,我让同学们回去阅读《三国演义》第95回,了解《空城计》故事背景。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事情。
分析:其实就在“空城计”之前,孔明刚刚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故事是这样的: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孔明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还乡。孔明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挡。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表示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孔明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才有课文中的这一出好戏。
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空城计吓退。)
3、小结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这一故事中,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这一形象,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那么写司马懿有什么作用呢?写他老谋深算也好,狡诈多端也罢,最终还是败给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这就是在刻画人物时经常用到的侧面描写的“衬托”手法。
三、分析“空城计”施展成功的原因
问:刚才我们分析了两个人物形象,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司马懿既然是以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或者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此次带兵而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孔明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分析: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红楼梦》有诗云“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空城计”正是应证了这种有趣的现象。《三十六计》是这么解释空城计的:“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败战计之一,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无奈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胆量和气魄,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欣赏合作小组改编的课本剧
五、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替司马懿写一段唱词回应孔明。(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进行。)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诸葛亮还有什么光辉战绩
2、《每课一练》
3、预习新课
七、板书设计(幻灯片)
《空城计》文言文阅读答案【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一)能识读运用以下词语:遁 蜂拥 隐匿 失色 骇然 笑容可掬 旁若无人
(二)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能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把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字音,注意查检工具书。
②读清字义,注意古白话字词与现代汉语的不同。重点词语释意及难句选析示例: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用飞快的马传送的消息送到。
“望西城蜂拥而来”:像蜂群似的拥挤着来到。蜂,像蜂群似的。
“尽皆失色”:脸上全都吓得变了颜色。色,脸色。
“凭栏”:原意是靠在栏杆上,课文中指靠近栏杆。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哨,巡察,探察。
“旁若无人”:旁边好像没有人。
“抚掌而笑”:即“拊掌而笑”,拍着巴掌笑了。
“骇然”:课文中指惊讶的样子。
“丞相之机”:这里指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机,能适应事物变化的,灵活的。
“必不能远遁”:遁,逃跑,逃离。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怎能不被司马懿捉住呢?得不,怎能不。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
③初读文意,圈出课文中描写精彩的部分。如课文第2段关于魏兵直逼西城的情势描写,课文第3段通过司马懿眼中所见的关于孔明坐于城头、百姓洒扫于城门的描写;并能说出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中心意思的作用。
④读懂背景。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掠地,势不可挡。魏主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露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率二千五百军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2开课导语
①学生静听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三国演义》)
②有一首诗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诸葛亮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三国演义》)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足智多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三国演义》中节选出来的1篇课文——《空城计》。
(二)活动过程
1略读活动
略读的要求:
①不必探究词句,快速阅读全文以初步了解课文故事梗概,理清故事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
②《空城计》中除了诸葛亮,还有哪些角色,请一一画出,并说说在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思考略读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简介小说的一般常识,启发学生结合“思考与练习一”,作出归纳。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3交流活动
关于故事
①熟悉情节复述故事梗概。(如:这篇故事讲了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官大惊失色,惟独孔明不动声色。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了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且看见他悠闲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②概括情节情节的概括,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有序即可,注意教会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组合后再进行提炼压缩,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开端(第1段)先引导学生找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而来、孔明、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提炼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再压缩成“司马懿兵临西城——兵临西城”。
发展(第2段)先概括为“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或“诸葛亮临危施计”,再提炼成“临危施计”。
高潮(第3、4段),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司马懿中计——司马中计。
结局(第5、6段),诸葛亮为众官释计——诸葛亮释计——孔明释计。
4品析活动
①第一部分叙写了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和空城的方法,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当时危急的情势的,孔明传令的内容用“如此如此”一笔带过,好不好?为什么?
a开头写诸葛亮退去西城。“先”字交代诸葛亮离开大部队的原因;“西城县”交代了“空城计”的地点;“搬运粮草”暗伏下文军队“已分一半”。“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忽然”表现了这次遭遇的突然性。平生谨慎的诸葛亮,若事前略有估计,决不会来此冒险;深通韬略的司马懿,若事前有所探测,也不会放着空城不进。遭遇的突然性导致了司马懿对蜀军虚实的不清,为“空城计”提供了条件。
课文从三个方面写出了孔明当时危急的情势。一是魏兵来速快,出乎意料:“忽然”;气势盛:“蜂拥而来”,“尘土冲天”,“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二是双方力量极其悬殊:“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三是用众官“尽皆失色”侧面烘托。众官跟随诸葛孔明,也都是身经百战,这时竟然也“尽皆失色”,可见情势确实是万分危急。
b写孔明摆下空城之计。作者从“孔明传令”和孔明自身的举动两个方面加以描写。
“孔明传令”一句紧接“杀来”而出,诸如“孔明略一沉思”、“孔明沉思片刻”之类的话,足见孔明是急中生智,当机立断。作者详细地叙写了孔明传令的内容,有两个作用:一是具体展示了空城的方法;二是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孔明过人的胆识,“大开四门”和“吾自有计”岂是一般人物所能做到!孔明自身的举动则是“空城计”中的又一关键。鹤氅纶巾,焚香操琴,何等悠闲自在!城门大开,孔明则在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不能不使司马懿生疑。孔明的举动不仅表现了大勇,而且表现了大智。
②小说上下两部分都写到“空城计”,有什么不同?
通过司马懿的眼睛写孔明的“空城计”的状况。这一侧面描写和上一部分写孔明摆“空城计”的方法同中有异。基本内容相同,但在具体描写时又有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角度不同。上段写士兵洒扫是“孔明传令”,孔明在城楼上焚香操琴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这里全是司马懿眼中的客观事实。二是叙述的详略不同。上段详写孔明的部署,突出他的大智大勇,这里详写孔明的神态,突出他在强敌面前的镇定自若。三是上段以叙述为主,这里则增加了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如写孔明“笑容可掬”;写二小童一“手捧宝剑”,一“手执麈尾”;写洒扫街道者“低头”“旁若无人”。这些描写渲染了一种安闲、镇定的气氛,使得“空城计”的场面更加生动、传神。从这些描写中,完全感受不到这是一座空城,正因为如此,才能使得司马懿“大疑”。
③孔明叙说“空城计”成功的原因和司马懿的叙说内容一致,甚至用词也多有相同,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将孔明的想法到最后才揭示出来,不写在“传令”部署之时?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这是司马懿退兵的依据。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认识也并没有任何错误。但是,他只是考虑了在正常情况下诸葛亮的性格,而没有考虑到在特殊情况下诸葛亮的胆识,所以导致了他判断的失误。
孔明叙说“空城计”成功的原委。“平生谨慎,不曾弄险”的孔明这次冒险实为形势所迫。在打不过、守不住、跑不掉的危急形势下,诸葛亮急中生智,设置了空城计,使司马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指挥,有效地转变了敌我的优劣形势。应该看到,诸葛亮解西城之危,决不是侥幸取胜,而是有它的基础的,这基础就是对敌我双方精确的分析。诸葛亮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可谓知己知彼。他正是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平时的认识,在危急的情势下,机智果断地设置了“空城计”,解了西城之危。司马懿也是知己知彼的,但诸葛亮却利用了司马懿的“知彼”,这就比司马懿要高明得多了。从现象上看,这一次是军事上的较量,但实际上却是一次智慧、才能、胆识的较量。
从行文上看,诸葛亮的叙述和司马懿的叙述,内容完全一致,甚至用词也多有相同,作者这样写说明孔明完全料定了司马懿在“空城计”面前的判断和处理方法,突出地表现了司马懿高明,但孔明更棋高一着。作者把孔明用计的想法写在最后,设置了悬念,增强了情节的惊险性和奇特性,使情节带有传奇色彩。
(三)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检查上一节课内容
诸葛亮为什么能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有这样出奇的胆量?“空城计”成功的基础是什么?
诸葛亮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和出奇的胆量来源于对敌我双方精确的分析,“空城计”成功的基础也是建筑在这一点上。诸葛亮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可谓知己知彼。他正是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成功地运用了“空城计”。从现象上看,这是军事上的较量,实际上是智慧、才能、胆识的较量。
2开课导语
《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绝”,关羽被称为“义绝”,诸葛亮被称为“智绝”,那么,“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是如何体现其“智绝”特征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
(二)活动过程
1略读活动
略读的要求:
①不必探究词句,快速阅读全文以初步了解课文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
②《空城计》中除了诸葛亮,还有其他角色,请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2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思考略读前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3交流活动
关于人物
①故事里出现了哪些人物?孔明、司马懿、司马昭。
②写到孔明的几次笑呢?请你找出文章里面有关笑的词语。
③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关于手法
课文还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司马懿狡诈多端,诸葛亮更是“计”高一筹。司马懿善“识人”,而诸葛不仅善“识人”更能“治人”。司马懿也谨慎,但却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课文中还有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拍手大笑”,并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4品析活动
①孔明的这三次笑具有哪些不同之处,请小组讨论,并选出小组的代表发言。
第一次笑是“笑容可掬”,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笑;
第二次笑是“抚掌而笑”,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
第三次笑是“拍手大笑”,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
②通过这三次笑,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③那司马懿是不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呢?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他认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亮平生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孔明的“空城计”。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的。在《空城计》这篇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还是老谋深算的。
④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司马懿输在他的大意,老马也有失蹄的时候。孔明赢在他的临危不惧,司马懿输在他的生性多疑。司马懿输在孔明的出奇计、用奇招,因为孔明“计”高一筹,知道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孔明“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板书设计
空城计
孔明的三笑: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
↓ ↓ ↓
故做轻松 侥幸 自豪
故做姿态 如释重负 嘲笑
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
空城计:出“奇”不意
(选自李禧同主编《教案选编》)
《空城计》文言文阅读答案【第四篇】
夏素华
[课时目标]
1、阅读课文,懂得诸葛亮为什么摆空城计,及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在危急时刻善于分析、知己知彼、机智过人。
2、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感受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斗勇的精彩场面。
3、交流诸葛亮的其他妙计,介绍相关信息。
[课时过程]
一、引入: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晓了《空城计》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在三十六计中,空城计并非上策,那么平生谨慎的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呢?
[板书] 为何摆?
二、学习为什么摆空城计的原因。
1、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阅读课文分析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
2、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一
阅读课文,分析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
小组同学一起找一找写诸葛亮摆空城计原因的句子,用简洁的词概括这些原因(写在卡片上),再读一读相关句子。
3、个别读题,学生自习。
4、交流反馈。[板书] 兵力少 无大将 力量悬殊 时间紧 魏兵杀来 难以撤退
5、指导朗读。
6、小结:这样看来,诸葛亮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摆的空城计。
7、[板书] 不得已
三、引读,过渡。
诸葛亮心思细密地 布计,并亲自上阵,等着司马懿前来一决高下。当司马懿率大军来到城门外时,看到……(学生读有关句子),他怎么做……(学生读有关句子)
四、阅读课文,分析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过渡:这样看来,空城计成功了![板书] 成功
1、这一战虽不动一兵一卒,但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心理战却异常激烈。司马懿在历史上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身经百战,和诸葛孔明一样是个谋略过人的军事家,为什么他会中计,诸葛亮高在何处?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场精彩的较量。京剧表演艺术家已经将这个故事搬上了舞台,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幕。
2、欣赏京剧片段。(提醒学生注意唱词)
3、欣赏了国粹京剧名段,再让我们回到课文,读读课文三、四小节,找找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4、(出示)自学提示二:
自学提示二
阅读课文,分析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读一读课文三、四小节,找一找空城计成功的原因,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看法。
5、学生自学。
6、交流反馈。[板书] 知己知彼
五、评价诸葛亮。
学完了课文,你能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诸葛亮吗?
六、拓展课文。
1、关于诸葛亮还有许多传奇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他的故事?你能说出几个故事的名字吗?(三顾茅庐、挥泪斩马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
2、这些故事在这本《三国演义》中都有,想了解更多诸葛亮的故事,想知道其他三国人物的故事欢迎大家和它交朋友。
[整体板书] *16 空城计
为何摆? 兵力少 无大将 力量悬殊 时间紧 魏兵杀来 难以撤退
成功原因 知己知彼
作者邮箱:
[1]
上一篇:体育游戏教案(精编4篇)
下一篇:学雷锋主题班会教案优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