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4篇】
【导言】此例“《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第一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品味精炼准确的语言,把握课文每自然段内容与要点。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夜间飞行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探索的兴趣。预习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解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标记在课本上) 2、认真默读第4、5自然段,填写下表。 试验次数
做 法 结 果 结 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默读第自然段) 雷达的天线相当于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相当于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相当于蝙蝠的( ) 5..科学家从蝙蝠在夜间飞行中得到启示发明了▁▁▁,让飞机也可以在夜间飞行, 我将来要当一名▁▁,发明▁▁▁ 。 6.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如:(飞机——鸟,潜水艇——鱼,降落伞——松鼠尾巴……),这是一门新的科学—仿生学,请同学们阅读资料袋,交流收集到的仿生学的资料 课堂流程:1.导入课堂 2. 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吗?课文主要讲述了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解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安全的问题。 3.由质疑转入课文探究:科学家能竟然可以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你想不想像科学家们这么棒?要像科学家这么棒,就必须先学会思考,提出疑问,发现问题。那么就从这段课文的主要内容中,你思考到些什么,发现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疑问呢?(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哇,同学们很会思考,很厉害,一下子提了这么多问题。老师总结概括了一下,主要就有这几个方面: a、蝙蝠夜间是怎样飞行的,它到底有怎样的特殊本领呢? b、蝙蝠夜间飞行的密码是什么?科学家们做了哪些实验发现的? c、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d、蝙蝠和雷达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好,下面我们就也来充当一回科学家,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研究解决它们。蝙蝠真是太厉害了,什么都挡不住它。到底是它有着孙悟空一样的金光火眼吗?还是它像二郎神一样有着第三只眼睛啊?还是它隐藏着别的秘密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科学家们是怎样解密的? 首先我们看哪一段是写蝙蝠夜间飞行的?(第三段:灵巧<从哪知道的>小组合作读出来 )接下来我们再解密科学家的三次试验(学生说,我板书) 试验次序
准备工作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 系着许多铃铛。 把眼睛蒙上, 飞几个小时 铃铛一个没响; 绳子一根没碰。 蝙蝠在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 把耳朵塞上 无头苍蝇 乱撞 响个不停 第三次 把嘴巴封住 蝙蝠在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总结明确:少了“配合”二字,表达就欠缺准确。“配合”说明对蝙蝠飞行来说,嘴和耳朵两者缺一不可,一起工作,共同作用的;少了“配合”就没有这样的效果。 a.现在,我们就明白了,蝙蝠不是有金光火眼,也不是有三只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到底它们是怎样配合的啊?下面我们来齐读第7自然段,大家就明白了。现在知道了吧,到底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哪位同学来说说提问,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蝙蝠 (嘴,眼睛)————超声波 障碍物
b. 哦,原来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就是用嘴和耳朵配合,通过发出和接收超声波来飞行的。为了解开这个秘密,科学家容易不容易啊?(不容易)科学家揭开这个秘密真的不容易,费了很多功夫。文段的哪些句子,让你体会到这一点的?(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从哪些词语,我们最能体会到科学家的艰辛?(“反复”,说明科学家重复了很多次,走了很多弯路,试过很多次失败,但锲而不舍才发现的;“终于”同样说明科学家试验过程中历尽千辛万苦,才取得成功的。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用语言来把科学家的艰辛读出来啊。(科学家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做了无数的试验,才发现了蝙蝠飞行的秘密,并模仿它,发明了雷达,应用在飞机的夜间飞行上。)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它和蝙蝠有什么联系。1、 齐读第8自然段;2、小组合作,按照老师画的蝙蝠飞行原理图,雷达的工作原理图,并口头说出雷达的工作原理雷达 (天线,荧光屏)——————- 无线电 波 障碍物 c. 对比两个示意图,得出蝙蝠和雷达的联系。我们来对比一下两个示意图,看看你能不能得出蝙蝠和雷达的联系。我们一起来说: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4..总结:到此,蝙蝠的秘密、雷达的秘密,我们都解开,当然它也引发了我们对科学、对自然的很多思考,甚至还有一些疑难问题都还没有想清楚。那同学们回家就自行搜集一下资料,找个时间我们再来做课外的、更深入的探讨,好吧?下课!
学习前三个自然段【第二篇】
(一)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
(二)出示过渡句,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读了这个句子,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过渡: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先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三)重点学习第三自然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讲段意
3、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为什么?
4、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1)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
(2)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
(3)说感受
(4)指导朗读: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话?(赞叹、佩服)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1篇很有意义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教学目标
1、略处理第一、二自然段,重点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读中感悟蝙蝠飞行的“灵巧”。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读中理清试验准备工作。读中比较试验结果,读中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2、角色转移,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研究发现!
3、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动起来,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1、了解雷达发明的理论来源。2、理解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原因。
设计思路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说得好:“缺少阅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是致命一击。”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不是靠我们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自身的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但阅读活动中的“读”并不是浮于表面的泛泛而读,读中要有思,读中要有悟,读中要有问,读中要有比较,读中要有发现……总而言之,万变不离其“读”,要抓住一个“读”字。以“读”为经,以“练”为纬,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能阅读能力教学准备
1、与课文有关的教学软件。2、收集关于雷达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激趣,揭示课题(略处理§1、2)。
1、师:
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比如说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你还知道哪些发明也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指名说)。
2、过渡:
那么,善于在夜间飞行的蝙蝠,给人们什么启示呢?
⑴ 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师点出“夜航”)读了这一小节,你心中有疑问吗?(生回答)
⑵ 引读第二自然段,师顺着学生回答:是呀,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人们从蝙蝠身上又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蝙蝠和雷达》:
板书课题,指名读题,齐读。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以亲切的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处理§1、2,启发学生质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用知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生活中,为学生学习课文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奠定了基础。课始动,学生的主动注意动起来了,感觉器官也动起来了。
二、由疑导入,读中感悟,导读感知
(学习§3)1、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
⑴ 课件出示§3第一句话,指名读,齐读。
⑵ 蝙蝠在夜间飞行,你觉得它飞得怎么样?(灵巧)
⑶ 边读边想第一句话,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划一划。
(无比……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
⑷ 交流,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⑸ 比读,赛读,师导:读出蝙蝠飞行的灵巧!
2、⑴ 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生说)
⑵ (课件出示第二句话)谁能用疑问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表达一下我们心中共同的疑问?
〖设计意图〗由疑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读,读中有悟。读不是漫无目的地读,读是要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进行感悟地读。老师要采用科学的艺术,在读中点拨和引导,为学生启“悟”,以实现学生的自“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抓住语言文字进行感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把这种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读中有思,读中有利,读中有问,把读的意义拓展开来,把读的环节由低到高,铺排开来,使“读”步步深入,走得更 “扎实”!
三、角色转移,读中有思,读中发现(学习§4)
1、师过渡:
同学们,既然我们心中都有同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小科学家,通过几次试验,来研究和发现一下其中的奥秘吧!
2、自由读§4:
⑴ 找一找,科学家第一次实验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⑵ 请生上台板书。
⑶ 用“首先……然后……最后……”有顺序地说一说科学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默读§4第一、第二句话:
⑴ 思考:在这些准备工作中,你注意到了哪些细小的地方?在书上标一标。(“横七竖八”、“许多绳子”、“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⑵ 交流,师导:科学家在这些细小的地方这么做有何用意?
(实验更精确,充分说明蝙蝠不靠眼睛探路。)
小结:看来,科学家们做试验时想得还挺周到、细致的!
4、试验结果如何?
⑴ 引读第三句话。
试验次数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⑵ 小科学家们,从这个结果中你有何发现?(蝙蝠不是靠眼睛来探路的。)
5、齐读§4:
〖设计意图〗角色转移将学生从旁观者推向与教材对话的位置,转为“事中人”,将活泼好动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转移角色进入课文,促进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是对学生读中的语言训练。以“读”为经,以“练”为纬,让学生先了解有哪些准备工作,使其“言之有物”,再让学生整理成一段话,使其“言之有序”,“读中发现”。读是有层次地读,在读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让其主动发现。有人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开启学生的心门,让其在自身的阅读实践中主动发现。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读中比较
1、自由读§5。2、学生小组自学完成表格:
试验次数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交流并派代表上台介绍二、三次试验经过。
4、出示第一次试验结果和二、三次试验结果。
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就象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⑴ 指名读。
⑵ 自由读这二句话,比一比,第一次和第二、三次试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师导:抓住两句话中关键词来说)。
⑶ 从中,你可以发现什么?
5、⑴ 出示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三次试验证明……”
⑵ 指名读。(请学生板书三次试验结果。)
⑶ 说说“配合”一词能否去掉!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合作,我们要做的是以教材为凭借,引导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示范者,又是一名普通的学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教材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求更博大的未知世界。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掌握一定的知识、方法,并凭借教材,小组间合作、交流,探讨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读中比较。三次试验中,第一次和最后两次的结果截然相反。在试验结果的陈述中,作者有意强调结果的截然不同,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读中比较,让学生在读中研究、发现,从而使读不再浮于表面,形成真正的、有实效、有收获的“读”。
6、师小结全文:说说你在这堂课学习中的收获!
五、作业设计
1、自学生词,抄写生词。2、根据自己的能力自选作业:
⑴ 用自己的话复述科学家三次试验的经过;
⑵ 完成练笔《蝙蝠的自述》,采用第一人称手法,以我是蝙蝠的口气介绍自己夜里飞行的秘密;
⑶ 以网络和各类书报杂志中搜集整理仿生学知识,并整理成文,在读书交流会上和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个人已有知识经验不同,对知识掌握程度不一样,自选作业,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完成作业,这也是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板书设计
试验次数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设计意图〗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本板书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轨迹、教师教学的思路!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优质课【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学习用抓住重点句来归纳段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根据回答板书:蝙蝠)
你从课外资料中知道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学生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
师述:无论何种蝙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夜间都能安全地飞行。(板书:夜间飞行)
二、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本,自读第3节,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上做个标记。
1、学生自学。
2、检查:多媒体出示第3节。
A交流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灵巧)
(飞行特点)
b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
C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 3、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
师述:对呀,这时,我们都会想:老师指末句,生齐读。
三、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根据表格自学第4、5小节,同时用大圈圈出科学家研究的对象,用“———”
划出试验方法,用“”划出试验结果,再想一想,这个试验证明了什么?请一、二组的学生自学第4节,三、四组的同学自学
第5节。
(多媒体出示表格)
1、学生分小组学习。
2、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3、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划出来,然后仔细地读 读。边读边想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4、学生自读后提问。
四、引导学生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探路的?
1、同桌一起自学第六节,找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 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理解它吗?
2、同桌自学第六节
3、检查: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第六小节。
A、老师根据回答划出2、4两句。
B、请大家自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自个儿读懂它吗?
C、学生介绍读懂的地方,板书:嘴超声波障碍物耳朵
D、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E、请学生上黑板标出超声波传播方向。(生板演,生简评)
4、师生分读第6节。师1、3 生2、4。
5、问:这一节告诉我们什么?
6、赏读:好,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向在座的老师介绍一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齐读第六节)
五、过渡: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后,就模仿它来发明了雷达(板书:雷达)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请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第7节,同时也帮老师设计一个雷达探路示意图的板书。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自学体会。
3、多媒体出示课后第三道填空。(口答)
4、出示设计示意图并介绍设计意图,生评并上黑板板书:天 线无线电波荧光屏
5、集体朗读第7节。
六、总结:
同学们,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呀?(板书:和) 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卡片出示:“仿生学”) 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
当然,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许多地方值得人类利用它来创造发明,为子孙后代造福,这个重任我希望大家能挑起它,有信心吗?
七、作业:
表演题: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儿碰到了夜行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就和飞机说起话来,同学们,它们会怎么说呀?
1、同桌练习,配以动作。
2、请一生上台表演
上一篇:《阿里山纪行》(汇总4篇)
下一篇:《学与问》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