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汇总4篇)
【导言】此例“《阿里山纪行》(汇总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第一篇】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中国台湾学者的邀请,赴中国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中国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此文。
2、导语
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
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
二、朗读课文
配景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中国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阿里山是中国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有着“莽莽不尽的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有着一种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作者置身于阿里山时,确实被那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阴凉的世界、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所吸引、所陶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所以情不自禁地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十八 阿里山纪行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五、精读课文3——9段。
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
课文第3段是过渡段。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
第4段,写潭水清澈。
第5段,写林区的宁静。
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
第7段,描写无边无际的森林。
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
第9段,写“神木”经历的一次巨创。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第二篇】
阿里山纪行·同步训练l.给下列加粗字注音。一泓( ) 莽莽( ) 溢出( ) 镶嵌( )鱼鳖( ) 静谧( ) 红桧( ) 孕生( )2.解释词语匹敌:____________________骤然:____________________恍如隔世:________________静谧:____________________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堪称:____________________谛听:____________________山岚:____________________3.精读课文3-9段。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课文第3段是________。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第4段,写谭水清澈;第5段,________;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第7段,________________;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第9段,________。(要把握文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一、阅读《阿里山纪行》的节选部分,回答问题。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中国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4.用四个字概括中国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加粗的“约”和“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他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于神木“巨创”中,作者发现了丰富、深邃的内涵,你是怎样理解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选文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语言的准确性上去品析。围绕神木百折不挠的精神去领悟。)二、阅读《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回答问题。①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20人,应中国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请,到中国台湾演出河南豫剧。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我们的观众有的是驱车200多公里赶来的,有的是被人用轮椅推进剧场的。有的一来便当起了“义工”,贴戏报、打水扫地、搬运道具,看到什么活儿都抢着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时间,乡音乡韵一片,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场面十分感人。③对台北的河南老乡来说,他们来看家乡戏,主要是来找家乡情的。一位叫贾文斌的老人,在头一天看戏时,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他颤巍巍地说:“我一听到这梆子敲、板胡响就想回家……”80岁的老人说着说着就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一位麻老先生对我们说:“我吃过中国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台北河南同乡会的乔律师说:“我是喝黄河水长大的,生是河南人,死是河南鬼……”他们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默然的神情,那铿锵的声音,不正是深沉的思乡情愫的袒露吗?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哪!④舞台上,一出《卖苗郎》、几句《寻儿记》就使台下看戏的老乡们大哭失声几回。是想到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的父母?是想起了年轻时手拉手陌上采桑的结发妻子?还是想起了当年挥泪“十八相送”的情景?数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⑤屋外的雨还在无休无止地下着,下雨的天气给人带来惆怅。雨如信使,传达着一种情思,创造着一种怆然悲凉的气氛。我们归来时,老乡们冒雨赶来送行。车开了,透过雨幕,我只看到了使劲挥动的手,却无法看清他们脸上流的是雨还是泪……我在心里向老乡呼唤:回家看看。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晚辈们会采下让你尝鲜;秋后,房前屋后,坡上路边,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会摘下送你手边。再听几回地道的家乡戏吧,原汤原水原汁原味……⑥雨,台北的雨,不停不歇,下着,下着……9.《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文中多次写到雨,你认为雨有什么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在文中找出几处富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或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试各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体会文中第③段加粗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听了贾文斌老人、麻老先生和乔律师的话,“我”会说些什么?联系文章中心,发挥想像,把“我”说的话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óng mǎng yì xiāng biē mì guì yùn2.匹敌:对等;相称。骤然:突然、忽然。恍如隔世:好像隔了一世。多用来形容对时间的变迁事物的变化的感慨。静谧:安静。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堪称:可以称为。谛听:仔细听。山岚:山中的雾气。3.第3段是:过渡段;第5段:写林区的宁静;第7段:描写无边无际的森林;第9段,写“神木”经历一次巨创。4.香、高、粗、老5.“约”和“或许”都是表示估计,不确定。说明树龄三千年、被称为“神木”的原因并没有经过精确的考证,不是精确的数字与实际相符,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6.因为即令受此巨创,但还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他那“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的精神依然存在,所以他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7.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在遭受巨创之后他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那种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这正是神木的丰富、深邃的内涵。8.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而阿里山又是中国台湾的标志性风景区,最后一段揭示了神木的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深邃内涵,所以也揭示了全文的思想内涵。9.既指台北冬季下的雨,也指浓浓的乡情、亲情。10.“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肥嘟嘟”、“红丢丢”11.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例子略)12.表现了贾文斌看到祖国同胞的兴奋、激动的心情,也表达了台湾同胞深深的思乡之情。13.略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 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
三、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师引导、点拨的方法。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主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品味。
3、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四、媒体设计:投影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查预习
1、 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跟唱,营造气氛,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简介阿里山
3、学生交流预习情况(积累的字词)
简介阿里山 简介作者
找出文中生字词注音
二、整体感知
假设在座的都是游客,而你是个小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阿里山的旅游解说词。
温馨提示:可小组合作讨论,找出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安排好说话的顺序就行了。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
步骤:1、小组合作朗读交流,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
归纳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台北松山机场——中国台湾中部城市嘉义——阿里山站——神木
明确知识点:移步换景
2、请个同学上来做导游,要求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和主要的景点,并注意礼仪常规
三、讨论探究
(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交代的?
(2)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里?学生找出后,教师归纳并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
四、品味语言
作者把阿里山的景色描写的很美,请自选一处你喜欢的景色欣赏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提示:可从修辞、节奏、感情等角度考虑)(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朗读方式品读课文,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阿里山如诗如画的风光)
师生互动: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从感情的角度品味神木一段时,对神木的“神”需重点分析。(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中国台湾遭受的风风雨雨,由第六小节“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第八小节“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联想到有着古老而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进而体会作者渴望祖国同一的感情。
五、 拓展延伸(多媒体投影)
阿里山的美是人工雕凿的美吗,由此可见中国台湾人的旅游景点有何特色?同学们假期也游玩过很多地方,远至北京、海南,近至镇江、丹阳,甚至后巷的江边。请你描述一下游玩过程中欣赏到的美景。
明确:自然、朴素的美
五、学习反馈。
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即本课达成目标)你对本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六、布置综合实践作业
如果我们大同要搞旅游开发,你准备怎样设计,请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或画出切实可行的简图。(注意:抓住大同的地理位置,经济特征,文化氛围以及民风民俗等特点。)
七、板书:
阿里山纪行
风 古式的火车
景 清澈的水潭
美 静谧的森林 爱我河山
如 厚密的青苔 爱我中华
画 无边的林海
神奇的神木
教学反思: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3.欣赏本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授课过程:
一。导语 :
1.提到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同学都了解它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2.老师小结:提到中国台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发达的影视业、便利的交通、美丽的夜景等。其实中国台湾虽小,但它却有着宜人的风景。今天我们就学习1篇介绍阿里山的文章。因为在中国台湾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中国台湾?”
2.本文作者吴功正,他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中国台湾学者的邀请,赴中国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在此期间,他游览了阿里山,并深深陶醉于此。他想应把美丽的阿里山的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于是这篇文章就产生了。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中国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老师小结:这种写作的方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
3.作者真正开始描写阿里山的景色是从第几节开始的?
(第四节开始)
4.那么第三节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承上启下)
5.第一节不写景与课文有何关系,可否去掉,为什么?
(不可,作用是奠定抒情基调和引出下文。)
6.文中一共描写了几幅画,请同学们试着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
(深山水潭、青苔幽径、原始林海、千年神木)
三。欣赏美景,赏析语言。
1.配乐朗诵每幅图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语言的特点。(老师提醒从修辞手法、语言的节奏美、图画的情韵等角度去讨论。)
3.老师小结:A.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适当运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B.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富有美感。
四、拓展与讨论
1.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这说明什么?
2.假设在坐的是游客,而你则是小导游,请设计一段阿里山景区的解说词。
下一篇:《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