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案【参考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岳阳楼记教案【参考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岳阳楼记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一、导入

以1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岳阳楼记》教案。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 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②;雾气充满天空。 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岳阳楼记》教案》。

五、补析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含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爱慕称赞,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评析:

方伯荣老师设计的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一、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二、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三、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四、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 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课时【第二篇】

一、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课文。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1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 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 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 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4、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先后 叙事:重修岳阳楼 作文以记

天天 ↓ ↓

下下 写景: 暗 明

之之 抒情: 悲 喜

忧乐 ↑ ↑

而而 议论: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

忧乐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优质教案【第三篇】

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 他们“创造”的积极性)

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陶行知的《创造宣言》。

教学目标

1.巩固驳论文的知识,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与文中的人物近距离接触,感悟自信。

3.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标题的含义

“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辞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读准字音

崇拜(chóng) 伤痕(hén) 中伤(zhòng)

塑像(sù) 遁词(dùn) 哑口无言(yǎ)

鲁钝(dùn) 自暴自弃(qì) 走投无路(tóu)

玄奘(zàng) 懦夫(nuò) 屋檐(yán)

樵夫(qiáo) 豢养(huàn) 陡然(dǒu)

烟囱(cōng) 繁殖(zhí) 灌溉(guàn)

懒惰 lǎn duò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

道统: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

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 :离开。

整体感知

1.看完整篇文章后的感觉是什么?文章中的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大量的人 、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

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是: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 ,等死而已。

3.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5.文章题为《创造宣 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层次划分

6.这篇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1~3):由艺术家造石像谈起,引出教育家的创造不同于前两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第二部分(4~10 ):作者罗列出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以一连串的不可争辩的实例,一一予以反驳,从中确立起“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三部分(11~15):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第四部分(16):作者以排比的手法,发出创造宣言。

深入探究

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不识字的慧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 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结论: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

3.“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材。

4.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快速看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你觉得东山樵夫可爱吗?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

东山樵夫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5.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课堂小结

创造宣言

驳—        举例        —立

环境太平凡   (石头——不朽的塑像)   时时

生活太单调  (监牢里——《正气歌》)  处处

年纪太小  (莫扎尔特——音乐家)  人人

太无能了  (慧能——传黄梅教义)

走投无路  (玄奘——取得佛经)  创造

写法探究

1.有破有立,既摆出错误观点,又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主张。

文章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因而不能创造”的两个借口,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选 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选出不单调”的主 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明确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2.叙议结合,以议为主。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3.运用大量的排比、比喻。层层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励我们树立自信,勇于创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

品味语言

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

总结:运用排比,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

总结:运用排比,强调 在单调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总结:运用排比,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就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

总结:运用排比,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总结:运用排比,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潜能。

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总结:运用排比,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 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 ,繁殖创造之森林。

总结:运用排比,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 成就的取得。

8.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总结:运用比喻、排比,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9.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结束课堂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 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就来源于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

岳阳楼记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文言文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丰富知识面。

3、了解文章主旨,体味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4、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评价任务:

1、通过检查预习情况,检验学生对文学常识及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中的语句断句,并能较流畅地朗读课文。

3、再朗读课文,在老师指导下能不能试着将课文翻译出来,并能把握课文内容。

4、探究问题,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5、比较一下,这篇课文与前几篇以岳阳楼为题材的课文有什么异同?教学过程:

一、导\\。(切入、引导、激发)

同一个岳阳楼,一样的洞庭湖,由于观赏者的处境和心情不同,而流露出不同的情感。本节课我们再来看看袁中道笔下的岳阳楼又是怎样的呢?它与前几篇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积。(记忆、积累、巩固)

指导语:俗话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我们学习每一课,都要学会积累一些文学知识及基础知识,以便于以后的学习。下面我们通过几个练习题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积累的情况。

教师出示练习题——多媒体投影。

1、介绍作者。

学生活动:指名完成投影中作者介绍填空。

教师活动:学生回答后,明确答案并作简要评价。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号凫隐居士,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

2、生字注音。

学生活动一:指名读出加点字的读音。或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注音。教师活动:多媒体出示注音,与学生的答案作比较,纠正错误,或强调易错处。

学生活动二:正音后,齐读字词,加强记忆。

淼(miǎo )屏息(bǐnɡ )裣衽(liǎn rèn)诎(qū) 。.。.。

妖蒨(qiàn)泫然(xuàn)玄鬓已皤(pó)增堞(dié) 。.。.

三、读。(朗读、批注、感受)

指导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了进一步感受此文,下面我们按照要求来朗读课文。

活动一:教师读课文(有条件者可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准字音,及朗读节奏。

活动二:学生自由朗读,试着将课文读熟练、流畅,体味作者写景与抒情。活动三:再读课文,用铅笔圈出较难理解的字、句和不好停顿的句子。提示:学生朗读的同时,教师应到下面巡视,收集信息,为下一步的点拨作准备。

四、点。(点拨、引导、示范)

指导语:课文我们就读到这儿,同学们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提出不理解的词、句或不易掌握停顿的句子。(教师巡视下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如果课件中存在,就可以出示投影;如果课件中没有,可以直接讲解或指名学生帮其解决。)出示投影(可以练习的方式完成):

(一)断句:

学生活动一:你点我断。

活动要求:生生互助。

活动方式:学生提出自己读不准的句子,请求其他同学帮助断句,并作示范性朗读。

活动缘由:由于这是篇文言文,而且有些句子断句较难,不容易把握。运用这种方法既能体现生生互动,达到“兵教兵”的效果,同时检查学生对课文朗读的情况。

活动示例:

◆及春夏间,九水发|而后有湖

◆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

◆盖从|君山酒香、朗吟亭上|望洞庭

◆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

◆炮车云|生

(二)词、句。

学生活动二:你点我译。

活动要求:生生互查。

活动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互查互练。一个小组提出认为较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提请其他小组来解释或翻译。被提名的小组可以以一名同学为主答手,回答不出时,可以向其他成员求助。整体活动时间为5分钟。

活动设置缘由:通过这种活动方式达到学生对课文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目的。从而打破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翻译的方法方式。

活动示范:

◆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委,汇积。 。

译:洞庭湖是沅水、湘水等九条河流汇积而成。

◆九水方奔腾浩淼,以趋浔阳淼:同“渺”。 。

译:九条河流之水奔腾浩荡,直奔浔阳

◆竭九水方张之势,不足以当巴江旁溢之波,九水始若屏息敛衽而不敢与之。.。.

争。

屏息,屏住呼吸,抑止气息。裣衽,把衣襟夹在带间,表示敬意。

译:竭尽那九条河流的正涨潮的势头,不足以抵挡长江旁溢的波浪。这九条河流只得像人屏住呼吸裹紧衣服一样不敢和长江争雄。

◆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也

译:看尽它变幻无穷的吞吐之态,这是岳阳楼奇特的地方。

◆政须君山妖蒨,以文其陋。.。

政,通“正”。妖蒨,妩媚文,装饰。 。

译:正好必须以君山的妩媚来文饰它的丑陋。

◆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

译:所以楼的观览,有水而显得雄伟,有山而显得美丽。

◆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译: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左迁,贬官。

译:从前滕子京因在庆州统领军队抗敌的事情被贬官到这里,因不得志而心情忧郁,扩大原有城楼的规模而有了现在的岳阳楼。

◆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

译:后来执掌法律的官员以耗费国家资财的罪名上奏弹劾。

提示:此步骤为灵活多变的,要根据学生上一环节自学情况来定,如果学生整体程度较好,在字、词、句方面没有疑难,则可以直接转到下一环节。如果使用多媒体来操作,教师在准备过程中,应备好学生这一“课”,认为哪些是学生不会的,哪些是学生一看就理解的。为适应不同人群,教师在准备课件时须多选择些词句以备用。

五、议。(合作、探讨、交流)

1、议水奇之故。

问题设置: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洞庭湖水“奇”的原因,大家来探讨一下,课文从几个方面突出水“奇”的?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第一段;同桌之间合作、交流;对课文作必要的批注;展示成果)

展示要求:学生以同桌为小组合作探究,并指派代表回答,每小组回答一处,如有错误,其他成员或小组可作补充。

教师提示:可用课文原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展示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展示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展示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摇荡乾坤八百里。”

展示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变态”。

展示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

展示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蒨”弥补了缺陷。展示七:如果没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览无余,比较单调;有了君山,就富于变化了。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相应的评价。

教师小结:袁中道的文章客观、准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在文中谈到如此盛大的水势,目的就是为突出岳阳楼的景观之美原因,就在于“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2、议情感之变。

过渡语:景是情的依托,情是景的灵魂,情与景自然交融,才能写出好文章来。我们感受一下作者是如何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的?

设置问题:找出文中表作者因景变而发生感情变化的句子,对于这情感的变化,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活动:学生读课文第二段;标出作者触景生情的句子;合作、交流探讨对语句的理解;讨论成熟后举手口头展示。

教师活动:点拨、引导、评价。

学生展示一: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学生展示二:作者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感情相当放任。

教师小结:作者袁中道的这种写法,与他的反对复古拟古的主张是一致的,他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时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

3、议人生之苦。

教师指导语:作者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慨,为什么还要提到其他的人物呢?

质疑探究设置: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哪些历史人物?有何用意?

学生活动:找出课文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合作探究,讨论写其他历史人物的作用;回答展示。

活动要求:以前后位为一小组,展开讨论,探讨出作者的写作用意。预设时间为3分钟。

学生展示回答一: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宋朝滕子京、范仲淹,联系了修建岳阳楼的滕子京因在在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宾客间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展示回答二:用这样的联系来对照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慨。

教师评价。

教师课件补充:

袁中道认为滕子京不应该哭,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朝廷为著名的谏议,在地方也是著名的将帅,又有范仲淹这样的知己,到了岳阳这个地方,用不了多久,就该有政迹可报,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这个样子,四十多岁了,头

发都白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作出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又是面对“寒雁一影”这样的遭遇,“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这不仅是为自然现象而哭,更是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

设计意图:以上几个思考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几个问题进一步了解课文,因此,应完全交给学生合作探讨,老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回答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回答得不够完整、全面。所以,同一个问题最好多找几个学生作补充回答,直到回答得较全面为止,教师不必过多地参与。但可作评价或小结。

六、引。(比较、拓展、延伸)

指导语:文“饭”诗“酒”,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以岳阳楼为主题的课文,有散文,有诗歌,下面我们探讨一下,诗与散文的情感变异。

教师出示多媒体投影:

拓展探究一:孟浩然、袁中道表达的思想境界与杜甫、范仲淹有什么不同?设置意图:让学生从单元主题出发,了解同样都是以洞庭湖为题材的诗文,但其从中提炼出的立意、表达的思路、描写的方法和文章的风格却各具其妙的核心。

教师指导:结合课后练习题三,合作完成探究题一。

学生活动:你一言我一语,比较;回答,归纳。作简要笔记。

教师评价。

教师出示多媒体投影明确:

杜甫、范仲淹总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表达出了宏大思想境界。而孟浩然、袁中道的诗文只限于自己个人的政治命运,思想境界很狭小。

拓展探究二:对比所学内容(《诗两首》、杜诗《登岳阳楼记》与本课《游岳阳楼记》、范文《岳阳楼记》),归纳概括诗歌与散文的异同。

设置意图: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了解同一题材下,诗歌与散文的特点。活动方式:师生共同探究。

提示:由学生比较回答,教师作引导,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小结归纳。学生积极参与探讨,教师给予引导、点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针对性地评价。

多媒体出示参考答案:

⑴诗言志,“志”是独特的情感世界、个人的感情,而文以载道,文章的社会功能,比诗歌严肃得多,也沉重得多。所以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⑵歌与散文的“意”,也就是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就是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内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饭,诗歌就是把米酿成酒。饭没有改变米的形状,而酒把米的形状和质地都改变了。诗歌是想像的、变异的,而散文则比较写实。

教师简要板书:

比较:诗歌言志

散文写实

教师小结:

过古代诗文的对比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古代诗歌与散文的不同文化魅力,同时,也学习了同一题材,不同写作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希望同学们能汲取前人文化的精髓,巧妙运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通过物象表达自己的情感,不断创作出佳作。

板书设计:

游岳阳楼记

袁中道

吞吐之变态

千里一壑,粘天沃日

散文写实

教学反思:

亮点:本课堂采取导、积、读、点、议、引等几个环节进行了文言文教学,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同时还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这样,既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把文言文当作古汉语课来上,将1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也避免了脱离双基,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合上书本却一脸的茫然。

不足:但这一课堂设计也存在着一个最大的不足,就是一课时的时间确实有些紧张。学生虽然都很积极参与,一堂课下来,学生搞得筋疲力尽。

建议:由于问题的设计深浅不一,在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中,应首先备好自己的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来选择教学的问题设计。

20 2235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