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教案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赠汪伦》教案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赠汪伦1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感悟古诗的意境、感受友情的真挚

2.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诗

3.随文识字训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你愿意告诉老师你的好朋友是谁吗?你为什么喜欢和他做好朋友呢?

2.好朋友之间就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样才能使你们之间的友情更加真挚,更加深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友情有关的古诗,大家齐读课题-----赠汪伦。

二、初读古诗 整体感悟

1.作者简介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以前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你能简单的介绍一下李白吗?

2.解释题目

大家看,题目中的“赠”就是送给的意思。例如某同学转学,宋老师赠给他一本书做纪念。这首诗就是李白作为一份礼物赠给汪伦的、写给汪伦的一首诗。大家再读课题。出示词语:汪洋大海。师解释

3.范读古诗

李白究竟为汪伦写下了怎样的一首诗呢?现在就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古诗,边听边想,看看你的头脑中都浮现了哪些画面?指名回答。(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李白与汪伦离别的场景,描写离别场景的诗叫---板书:送别诗)

4.生自由读古诗

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借助书中的拼音,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一定要做到读准字音,熟记字形。

5.指名读古诗

谁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

6.指导朗读

孩子们,古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诵读古诗时一定要讲究停顿,板书|,大家读到划线处要稍微停顿一下 ,大家再练一练。

7、多种形式展示读

谁想试一试?小组展示读(板书重点词做标记“将、忽、深、及”)男生读、女生读

三、细度古诗、理解感悟

(一)前两句疑难解析

1.孩子们现在请你默读古诗的前两句,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词的意思?

“舟”板画:舟的字理演变,舟就是指小船。乘就是坐的意思。例如乘车、乘飞机就是坐车、坐飞机的意思。乘舟就是坐船的意思。

出示词语:“乘风破浪”板贴,大家齐读词语,师解释意思。

2.“闻”的本意是指用鼻子闻一闻,在这里“闻”是听到的意思,出示词语“百闻不如一见”板贴,大家读词语,师解释意思。踏歌声:是指一边唱歌一边用脚打节拍。)

3.你们真了不起,读懂了这么多词语的意思。大家再读前两句,找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哪个词不懂,大胆的说出来?“将欲行”师解释:(将:即将、将要。行:离开。将欲行的意思就是即将要离开,但是还没有离开。)

4.当李白坐船要离开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汪伦一边用脚打节怕一边唱歌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为李白送行,这能说明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感情怎样?

5.重点理解词语“忽”:

忽是什么意思?忽然突然的意思。孩子们,如果你和你的好朋友即将分别,当你坐在火车上,随着汽笛的鸣叫,火车马上就要开走了,就在这时,你的好朋友忽然出现在你的面前,你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

6.指导朗读前两句

当李白忽然听到汪伦的歌声时,和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大家再读前两句,用心去体会一下李白当时惊喜的心情。

7.解释前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什么意思?

(二)后两句理解感悟

1. 欣赏桃花潭图片,理解“千”尺

这就是李白诗中的桃花潭水,课件图片桃花潭水: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桃花潭水吗?“深千尺”这里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千”和“百闻不如一见”中的“百”都是虚指词,不表示具体的数字,在这里千尺表示水很深很深。

2.出示词语:“桃李满天下”读词语,师解释

3.重点理解“不及”

不及就是不如的意思,出示词语:及格。这里是拿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李白的情意做比较。虽然桃花潭水很深很深,但是也不如----

即使桃花潭水深千尺,也不如-----

纵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不如-----

4.这两句,在诵读是一定要读出汪伦对李白的一片深情厚谊。谁想试一试?全班读

5.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6.(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李白为什么说汪伦对自己的情意如此之深呢?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李白是唐朝非常有名的诗人。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希望能和李白成为好朋友。可自己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小村民,想见到李白都不容易,怎么才能和李白成为好朋友呢?于是汪伦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的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桃花是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但并没有桃花。万家酒店呢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虽然汪伦是用计策将李白骗来,但是李白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一片真情所深深的感动了!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对李白盛情款待,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游览,结下了深厚的情意,分别时,汪伦踏歌相送,于是李白日后便写下了这首--《赠汪伦》。)

7.看画面想像

课件出示画面:现在李白与他的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今日一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大家想一想,此时此刻 ,他们的心中会想些什么?正因为感情深厚,所以离别时才觉得留恋,舍不得!

8. 大家看“情”什么偏旁?树心旁是心的变形,和我们的心情有关。这有几个词语:亲情、友情、真情、深情,齐读,师解释

9. 同学们你们记住这些生字朋友了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听句子猜词的小游戏,老师说一句和这个词语相关的一句话,你猜一猜是哪个词?

10.配乐真情诵读

如果我们把这些生字朋友送回到古诗中,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大家齐读古诗,用心去体会去感受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

四、知识拓展

1.送别诗拓展

《赠汪伦》是一首送别诗,我们学过了很多古诗,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也是送别诗呢?

2.师朗诵(友情)

孩子们,珍贵的友情是我们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心朋友,那么对待朋友,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有阳光;只要心中有情,就会有宽广的胸膛。老师写了一首诗歌题目是<友情 >,师诵读诗歌。

友 情

友情是一朵清香的茉莉花

洁白的外衣是永恒的主题

友情是旅途里的驿站

等候你疲惫时停靠的港湾

友情更是一本好书

教会你获得珍贵的财富

真正的友情是没有贫贱之分,

没有权贵之分,

只要我们彼此播下的是真情的种子,

那么我们收获的必将是真情的果实。

赠汪伦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赠”。

过程和方法目标:读懂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联系生活进行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珍惜纯洁高尚的友情的思想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谈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幻灯片1)

一、 交流课前收集的李白资料: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让你们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谁能把想到的告诉大家?(生如数家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

师:孩子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生齐呼:《赠—汪—伦》(抽生板书课题,给“伦”注音,并教读)播放幻灯片1

师: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赠”就是“送”,“汪伦”是“人名”。)

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一一提出:我想知道汪伦和李白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李白会写诗送他?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

师总结:(播放幻灯片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他爱游山玩水,留下了近千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二、 故事导入:

师:有同学想知道李白和汪伦的故事,现在老师讲给你们听。

三、 初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播放幻灯片3)

1、自由练读,要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在读中学会“赠”字。

3、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时评价学生,鼓励学生。

师: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师适机赞美: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

师:李白乘船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汪伦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满脸惊喜地转过身来,所以第二句诗该读出“惊喜”的语气。(范读)

四、 在具体的诗境中理解词意和诗意,感受朋友间的浓浓情谊。

1、感悟第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播放幻灯片4

师:欲是什么意思?

师:连字成句,说说整句意思。

(李白乘着小船将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踏歌的声音。)

师:你还知道那些含有“欲”字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欲把西湖比西子。)

2、师总结:在这些诗句中“欲”都是将要、想要的意思,同学们在今后学习古诗时,如果遇到“欲”字可以试着把意思带到诗中理解。

3、指导朗读。师:请把依依不舍的感情融入文字,深情朗读。

4理解第二句:忽闻岸上踏歌声。

师:闻是什么意思?踏歌是什么意思?

(闻就是听到的意思。踏歌就是一边用脚打着节拍,一边唱歌。)

师:理解整句诗的意思。前两句古诗连起来理解意思。

师:你还知道哪些含有“闻”字的诗句?(柴门闻犬吠。)

5师总结:在这些诗句中“闻”都是听到的意思,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思考归纳总结。

6、指导朗读前两句古诗,在读中感悟诗人恋恋不舍,又饱含感激之情。

7、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播放幻灯片5

(1)不及:比不上。

(2)让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然后和前面的两句连起来,理解整首古诗的意思。

(3)指导学生把李白和汪伦的深厚感情带入文字融入诗句。

这首诗后两句该这样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应该读重音,才能表示汪伦对“我”的情意深。(指名反复试读)

师:千尺是多深?1米=3尺,1千尺=米……。我们教室的高是4米,1千尺相当于84层教室那么高的楼房。

师:桃花潭真有那么深吗?

(桃花潭并没有那么深,这是‘夸张’的写法。)

那为什么说‘千尺桃花水’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里又用了‘比喻’,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比作桃花潭的水深。“不及”就是“比不上”,先突出这桃花潭水的深,再说明比不上汪伦的情意深,以此表现情意的深厚。看看图中二人抱拳相向,就可体会他们依依惜别的深情了。

那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千尺”也应读重音。)

(4)诵读整首古诗。(男女分别读,闭上眼睛读,站起来读,摇头晃脑读……. )

五、创设情境,让诗句走进生活。

同学们,你们马上就要毕业了,面对着朝夕相处的好朋友,诗中的哪两句最能表达你对她的感情?名字可以换成你朋友的名字。

六、课外延伸,一首离别诗引出一组离别诗。(播放幻灯片6---8)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知道的古诗中,还有那些事离别名句。

七、课堂总结:

老师希望这些千古留芳的名句,在我们的心中永远灿然开放。让我们记住这些美好的感情吧!

八、布置作业:(播放幻灯片9)

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加入你想象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

板书设计:

赠汪伦

唐李白

依依不舍

深情厚谊

《赠汪伦》教学反思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四年(755),是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到泾县,游桃花潭后和友人汪伦分别时所作。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曾经做过县令,辞官后居泾县桃花潭,家有别墅。他豪爽好客,同李白等诗人相友好,常有诗文来往。李白这次来访汪伦,汪伦以美酒招待他,李白临别时写增此诗。我在教这首诗时从以下做。

一、故事引路,激发兴趣

学生大都爱听故事,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既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于是,紧接着复习,我设置了这样的过渡语:“由于李白才华横溢,性格豪爽,喜欢亲近大自然,安徽泾县桃花潭的汪伦便诚邀李白去做客。”接着,我便有声有色地讲起《李白“受骗”桃花潭》的故事。当讲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与“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并无万家酒店”这些内容时,我一方面模仿古人的语气“子乎者也”了一番,另一方面又用解说者的语言旁白了一下。学生在哈哈大笑之余,不禁被汪伦的巧妙机智所吸引。到后来,他们自然而然地想知道李白写诗怎样答谢汪伦。

二、自学诗句,理解诗意

俗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赠汪伦》这首诗本身较浅显,诗意较明朗,现在有讲故事时的旁白作范例,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更是如鱼得水。因而,当我出示教学挂图,让他们说说哪一个是李白,哪一个是汪伦并说明理由时,学生摆出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一句。当我要求他们说出诗句意思时,许多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学生还在领会“忽闻”的基础上添上了这样一段话:我循声望去,原来是我的好朋友汪伦来送我了,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趁势引导学生说:“别具一格的邀请,与众不同的送别,深深感动了李白。因此,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学生不约而同地朗读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理解了“不及”的意思后,诗句大意也就迎刃而解了。在领会了诗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以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比选用了“即使……也……”的关联词语连接诗句意思。

三、诵读感悟,体会感情

借助故事引路与学生的自学理解,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难度已经不大。因此,我☆☆便布置学生结合诗句回忆故事,模仿当时李白吟诗的语气诵读,让他们在诵读中反复感悟。接着,我便引导学生对两句诗进行比较,说说在写法上有何不同,共同的目的又是什么?学生发现叙事是为抒情作准备的,如果没有叙事中的“忽闻” 而受感动,就不会有抒情中的“不及”进行对比。最后他们都能抓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来体会,领会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名诗诵读,课外延伸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在课前我也布置了大家收集这类诗,这时请同学们将你们所收集的计拿出来和同学们分享。结合学生交流的情况,学生一起来诵读一首离别诗。

小学三年级语文《赠汪伦》知识点3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赏析: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赠汪伦》教案4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赠汪伦》。

3、理解古诗的大意,掌握“将欲、闻、千尺、不及”的意思,了解“踏歌”的大意和夸张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和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教读课题。赠:送。复习《赠刘景文》,简介汪伦,题目的意思是诗歌送给汪伦。

2、简介李白。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古诗

1、简介李白和汪伦的关系,引出诗歌,教师范读一遍。

2、拼读生字,指导看课文插图,初步了解诗歌大意:事情发生的地点是桃花潭,人物有汪伦和李白,找出他们所站的位置。

3、学生试读诗歌一遍,再次拼读生字。

4、出示生字,指名认读生字。

5、多媒体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名教读。

(二)研读古诗

1、指导按朗读节奏读诗歌。(要求学生画出停顿节奏)

2、理解诗歌第

一、二行。

(1)学生说说题目意思,出示注释:送。

(2)李白是什么时候送这首诗给汪伦的?(李白要离开汪伦家的时候。)

(3)在这首诗中,哪句说到李白要走了?(李白乘舟将欲行。)用你的理解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已经走了吗?(指图)哪个字是代表“走”的意思?哪个地方表示“就要走”?

出示:就要)

(4)面对好友李白的离去,汪伦舍得吗?(舍不得)

那他舍不得的表现是什么?或者说离别之时做了些什么?(指图)但汪伦在这儿是踏地作节拍。读第二行,他还做了什么?(师讲解:踏歌)

(5)汪伦踏地而歌送李白,李白事先知道吗?

师吟诵: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之前不知道,因为是他忽然听到的歌声,说明他之前不知道汪伦会来。)好一个“忽然听到”,“闻”,听的意思。以前我们学过的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是同样的用法。(出示:听)

(6)这就怪了。好朋友要走了,怎么去送人家不事先约好呢?汪伦也真是的!

(7)离别总是叫人伤感的,既然伤心,干脆选择悄悄地去,李白很为朋友着想呢。大家再想一想,李白站在船头,即将离去;汪伦站在岸上,踏歌相送,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感动的送别图!此时此刻,李白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如果你是李白,你会说(随机抽点)

(8)(演汪伦):我一定盛情款待!好山、好水、好歌、好酒,任君挑来任君选!

我送一首诗给你: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9)是呀,面对着对自己情深义重的汪伦,李白泪水涟涟,他低头正好看见清幽的`桃花潭水,心想:潭水深(千尺,出示注释),可再怎么深,也比不上汪伦——

于是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歌诵情谊的名句送给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比不上)

(10)今天,我们的学习充满着激情,李白和汪伦这两个名字,这段深深的友情,已嵌入了我们的脑海。我想采访一下大家,今天的学习让你懂得了什么?(出示:情深似海)

(三)回顾全诗

1、听范读。

2、跟读,回顾全诗内容。

(四)看视频,入情入景体会汪伦和李白的深情。

三、学写生字。

四、总结:祝愿小朋友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交到许许多多的知心朋友,像李白和汪伦一样情深似海,心里永远是温暖的。

《赠汪伦》赏析5

古诗词难教,很大一个原因在于诗的意境难以带领学生进入,因为古诗的写作年代久远情景难以再现,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诗的语言非常凝练且有很大的跳跃性,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诗人的情感也与学生有很大的距离。

一,说教材

《赠汪伦》这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都难以估量。诗中展现的是令人荡气回肠的纯真友谊。诗中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声色并茂,情景俱佳的写意画。桃之夭夭,潭水清澈,轻舟欲行,踏歌声起,主客两依依。这是多么让人刻骨铭心的送别场面哪!是何等深厚的友谊将两位诗人一线牵。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 孩子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定会浮现出自己能感触到的画面或场景,一定会与李白一路同行……孩子们在读诗时,也许,会被这份千古绝唱的友谊所感动。也许, 孩子们会对"桃花潭水深千尺"充满神往,却对"不及汪伦送我情"感到难以置信。但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对于李白汪伦友谊的理解和感悟必然是不同的。因而,如何让这时空交错的古人和今人在"友谊"这个主题上,抓住情感这个切入点是本课的关键。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或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古代诗词语言精美,生动,教学时切忌逐字逐句串讲支解。本设计有效利用音乐,诵读,想象,媒体教学等手段,抓住"情感"这一主线,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借助想象,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的确,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就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知识能力:

学会"赠,汪,伦,乘,舟,欲,踏,潭"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方法:

学会想象诗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3,情感态度:

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李白和汪伦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聚散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古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这节课我发酸运用下面的教学方法:

1,想象入境法。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

子曰:"不悱不启",教师应做好学生求知路上的引导者,适时启发,适势启发,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本课我抓住关键词语'忽''不及'深入理解,进而领悟全诗情感,结尾孩子的顿悟便如水到渠成,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诗既可唱,又可观,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我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像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汪伦兄不是说好了吗 不用来送了,怎么又来了 "让师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是美的,想象是美的,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成功的古诗文教学。

2,熟读成诵法。

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因此古诗教学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古诗教学就是读悟教学,就是知识的理解,情感的共鸣,审美的感悟。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初读,读准字音,再读抓住"将欲行忽不及" 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感动在一片浓浓的情谊之中,纵然桃花潭水深千尺,也不及汪伦送我情呀。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事实上诵读遵循了形象感知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领悟其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在这课里,我让学生反复含咏,回环复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出示诗句),接着让学生三读诗句:

你就是李白,听着这歌声,看着这踏歌。你会脱口而出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你就是李白,听着这歌声,看着这踏歌。你会不由自主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你就是李白,听着这歌声,看着这踏歌。你会满怀深情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让学生多读,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 "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联系扩充法。

教材定位从题材走向素材。"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是教学的例子,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是教学的起点,但绝非教学的终点。教学也不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结合课程标准推荐篇目,精读一首,带读几篇,丰富其文化底蕴。老师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 出示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弄清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通过吟诵领悟了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其实心底流淌着的都是同一份永恒,珍贵的真情。我还让学生把课前搜集,吟诵的有关送别的诗,进行交流,更是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筛选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形成了一个知识组块。

这样就能跳出教材用教材,不死啃教材,注重了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和生成,将教材从题材走向素材,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把与教材相关的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语文资源引入了课堂,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向生活,并关注学生对教材的多元反应,体现开放,注重生成,关注文化。

五,说学习方法

1,再现形象法。

好诗一般都有鲜明生动的形象。经常在头脑中再现诗的意境和画面,背诵时就会流畅自如。例如:在这节课我首先是让学生学习古代的相送礼仪"踏歌",把学生的意境带到比较远的时空,从而拉近了古今的距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有是让学生通过师生扮演角色进入李白和汪伦相送的画面中,既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又能使学生头脑中浮现了相送的场面,同时也挖掘出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动,为诵读作了很好的铺垫。还通过插图的再现,古乐的播放为学生提供可视,可听的画面,音乐,缩短时空距离,渲染气氛,穿越时空,沟通情感,让学生逐步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想象能力。

2,朗读感悟法。

古诗教学中要采取范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应帮助他们确定感情基调,再看看哪些是表达这种感情的关键字,重音就可以落在这些关键字上,然后指导处理个性化诵读。

3,资料整理法。

古诗题材广泛,影响深远,年代久远,学生要学一首古诗了,首先要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不断地筛选,找到有用的资料,在这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资料的搜集,整理,综合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引发热情。通过联系生活,踏歌舞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在师生交流中,画面——送别图,故事——十里桃花 万家酒家等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读准字音,熟记生字,感知古诗大意。

3, 诵读古诗,悟意明理。读悟的基本思路应是语感—— 文感—— 情感—— 美感。在这个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本真,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带有情境的读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想和情感的强烈震憾中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感受和再现作者的情思。

4,迁移延伸,拓展诵读。

通过1篇带动多篇,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挖掘了诗的文化底蕴。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能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我尽量做到文句简洁提纲挈领,用最简洁,明确的词句概括体现出诗句内容的词语,使学生对此一目了然,并能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附板书:25,赠汪伦

水深---情更深

总之,在课堂上,我就相信了学生,给他们创建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所谓当局者迷,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

20 1256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