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教语文七上教学用书:《世说新语》两则(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义教语文七上教学用书:《世说新语》两则(精编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义教语文七上教学用书:《世说新语》两则1

课文研讨

一、分章说明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古代小说的说明,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8卷,按内容分为36门。

下面分说课文所选的两则:

(一)《咏雪》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不好,可一望而知。这正是本书叙事的优点。

文章交代咏雪的背景只用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别看这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下面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二)《陈太丘与友期》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本文记陈纪和来客的对话。先交代对话的背景,“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至而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陈纪其时正“门外戏”,故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了对话的地点。写法与前一则相同。

对话可分两层:前一层属于信息交流性质,作铺垫用;后一层是对话的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结尾是: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但陈纪“入门不顾”。

二、问题研究

1.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又: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也有不同解释: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2.《陈太丘与友期》何以不入“夙惠”门?

“夙惠”门是《世说新语》36门中的第12门,专记聪敏儿童的故事。这一则记陈纪七岁时的故事,也表现了他的聪敏,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语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意图是借陈纪的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所以还是放在“方正”门内为好。

故事的结尾亦有争议。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纪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我们不赞同这个说法,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

练习说明

一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两篇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2.《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并感知文章语言精练的特点。本文不是标准的书面体,只能算古白话,但文章不长,两则加起来不足二百字,读读背背,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1.第一问是开放性的,说“家庭气氛”也不限于列出的那些词语,能从整体上感知此刻的家庭气氛更好。答案可从“融洽”“欢快”“轻松”中任择一两个。

第二问:“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按:“儿女”在古诗文中亦有专指子女的用法,如杜甫“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月夜》)“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赠卫八处士》)诸句中,“儿女”皆指子女。

2.第一问是常识性的,有这类常识,读文言文才不至于弄错人称。“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家君”的用法见课文注释。

第二问是探究性的,学生可以发表不同见解。

二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设题目的是积累词语。

1.“俄”,又常与“而”“顷”诸字连用,皆片刻义。“欣然”,高兴地。然,语助,无义;或作“……的样子”。

2.“拟”,比、比拟。这是古义。唐以后才有准备、打算义,如“比拟好心来送喜”(唐代民歌),“也拟泛轻舟”(宋李清照词《武陵春》)。

3.“未若”,比不上。

4.“乃”,这里是“才”的意思。按:此字用法较多,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切忌多讲,碰上一种说一种最好。

5.“期”,约会、约定。“委”,舍弃。

三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设题目的是诱发学生评价诗句的兴趣,评价质量的好坏是次要的,有争论更好。教师可以参考“问题研究”第1点的说法作解释,但无须作定论。

最后一问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自创比喻更好,如果想不出,也可以引下面这首诗为例,让学生说说诗中对飞雪的比喻好在哪里。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教学建议

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它所提供的都是“清谈”的资料──正因为这个缘故,鲁迅称此书为“名士底(的)教科书”。我们要认识这个特点,并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本课的基本教学方式应当是“诵读—讨论—诵读”。下面谈几点具体的建议。

一、预习要求

读课文一至二遍,然后着重准备复述,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二、诵读

课上复述故事要跟诵读结合起来,直至基本成诵;然后讨论练习一的第2小题和练习三,讨论的重点是练习三。最后再背诵课文,完成词语练习。

三、导入  

可以用古代聪明孩子的故事导入  。例如《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学生大概很熟悉,可让他们试讲,然后指明出处,并简要介绍这本书的内容。

四、本文拟用两课时教读,估计时间略有富余,无妨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抄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读后试讲。

有关资料

一、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二、译文

《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版权归本站或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学习欣赏,任何人不得私自转载!※

义教语文七上教学用书:《世说新语》两则2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二)能力调练点

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三)德育渗透点

从古人身上学习吸取做人的道理:人应谦虚;与人相处应落落大方,有礼有节,诚实守信。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作者绚丽多彩的文笔,体会其遣词的隽永。

二、学法引导

学会翻译古文,变单为双,联想推敲补充省略调整词序,语句通顺忠实原意。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借鉴现代文人物分析方法分析古文中人物形象。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制作投影解决字词。

2.学生准备抽取三则中一则表演课本剧。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介绍《世说新语》的有关知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

2.示投影让学生解决字、词问题,教师点拨分析形象。

3.学生认真预习、疏通文章大意。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

1.准确把握重点字、词。

2.流利地翻译全文,达到自动讲述故事的程度。

(二)整体感知

《世说新语》亦称《世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也是同类小说中的代表作。有许多作品,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表彰善良,全书语言精练,善于通过一言、一行来刻画人物肖像和精神面貌,意味隽永,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世说》三则故事,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塑造人物的独特语言风格。

(三)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刘义庆的有关知识以及《世说新语》这部小说的特色。

2.检查预习出示字、词、翻译,点拨重点词义。

3.要求学生根据书后注释翻译三则的故事。

附:译文: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李膺元礼颇负盛名,担任着司隶校尉,到他们上拜谒的,都必须具有清望的名士和他本人的亲戚才能够通问拜见。孔融到了李膺府第门前,对宋门的僚属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僚属通报李膺,引他在李膺面前坐下。李膺问他说:“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呀?”孔融答道:“当年我的祖先孔仲尼与大人的祖先老子有师徒之好,因此我与大人世世代代都有这样的友好关系。”李膺和他的宾僚们没有一人不为他的聪敏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随后入堂,宾僚们把孔融的话讲给他听,陈韪说道:“小时候十分聪明的孩子,长大后未必聪明。”孔融应声说:“想必您小的时候也一定十分聪明。”陈韪被说得一时无言以对。    、

’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陈实)和朋友约定正中午时见面,一同外出。过了约定的时间,朋友仍然不来,陈太丘便径自走了。他走后朋友才来。他的儿子陈元方当时才七岁,正在大门外玩耍,朋友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长时间不见您来,已经走了。”这位朋友便发火骂道:“真不是人!和朋友约好一同外出,却扔下朋友自己走了。”元方便说道:“您和家父约定正中午见面,到了时间您却不来,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朋友听后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向陈元方引咎道歉,元方进入大门不再理他。

奠武将见匈奴使

魏武帝曹操准备接见匈奴的使臣,他自以为形貌丑陋,不足以雄震远国,便让崔琰代替自己,他却握刀站立在崔季珪的床头。接见结束后派间谍询问匈奴的使臣说:“魏王这个人怎么样?”回答说:“魏王声望很高,非同凡响,可是站在床头那个握刀的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啊!”曹操听到这话,派人追赶杀掉了这位使臣。

4.教师再就每一则中重点的难以翻译的语句再重点检查落实到位。

四)总结、扩晨

教师点评翻译的优劣,概括指导古文译法:变单为双,联想推敲补充省略,调整词序,忠实原意。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附参考答案:1.奕世:累世世世代代    2.引:拉

3.顾:理睬    .    4.乃:才是

思考

1.三则故事分别表现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用一句话概括)

2.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3.体会三则故事的语言特点。

(六)板书设计

一  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

(明白、聪明)

词:      诣:前往,到。      通:通报,传达  仆:我(谦称)

奕世:累世,世世代代。    奇之:感到惊奇。

其语语之:告诉。

二  陈太丘与友期:约会,约定时间。

词:    尊居在不:“否”    下车引之:拉

三  魏武帝将见匈奴使

词:    自以形陋:认为    不足雄远国:称雄,震服别人。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

2.体会语言特色。

(=)整体感知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全书语言精练,往往通过寥寥数语就能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生动地勾画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鲁迅称它“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谬惑,一资一笑”。

(三)教学过疆

1.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

孔融:聪明机智

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曹操:好猜忌、嗜杀、残暴。

2.小说通过人物的哪些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

孔融:语言描写

对守门人所言:初步展示(开始)

与李膺对话:逐步表现(发展)

回陈韪之语:进一步表现(高潮)

陈元方: 语言描写

无信——到期不至

无礼:——对子骂父)有理有据

曹操:行动描写

使…代;自…立一今间谍问一闻之,追杀

3.读《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这则故事,体会语言特色

谢公(人名)始有东山之志(指优游山林的意愿),后严命屡臻(下达)势不获已(看情势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座,应声答日:“此甚易解:处则为易‘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过乃不恶,亦极有会。(话说得极有意味)

思考:①谢安听了郝隆的话后感到惭愧的原因。

②本文语言特色。

附参考答案:①谢安始有东山之志,可后来毕竟出山为官了。郝隆所志处山则这处山为“远志”,出山则为小草。因此谢安“出山”则为小草。

②语言隽永,意味深长。

远志:名为药名,更指人的洁身自好的志向。

(四)总结、扩晨

1。《世说新语》善于通过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

2.善于把记亩、记事相结合。

3.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    -

(五)作业

课后练习一

(六)板书

孔融:聪明机智(语言描写

陈元方:明智大方(语言描写

曹操:猜忌,嗜杀一行动刻画

义教语文七上教学用书:《世说新语》两则3

《世说新语》三则

教学目的: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三则短文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主旨。

教学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理解三则短文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主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预习

阅读三则短文,查字典,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课选了三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作者刘义庆(403—444),祖先是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人,后迁居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南朝来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土。《世说新语》当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土大夫阶层的选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2、导语 。

——本课选了三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第一则表现了孔融少年时的聪明机智;第二则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第三则讲的是曹操的故事,用一件小事,表现了曹操的个性。

三、正课

1、朗读例。时了了,大未必佳)。请学生翻译课文,并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时李元礼有盛名:时,当时。有盛名,名气很大。

诣门者:诣,前往,到。

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俊才,才智出众的人。清称,有清高的称誉的人。通,通报,传达。

我是李府君亲:府君,汉时称太守为府君。

君与仆何亲:仆,我,古代谦称。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先君,祖先。师资,老师,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有关“礼”的问题。

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奕世,累世,世世代代。通好,友好往来。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奇,动词的以动用法,对……感到惊奇。莫不奇之,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人以其语语之:第2个语(yu4),告诉。

小时了了:了了,明白,聪明。

韪大踧踖(Cu ji):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

2、朗读(陈太丘与友期)。请学生翻译课文,并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陈太丘与友期:期,约会,约定时间。

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

尊君在不:尊君,令尊,你父亲。不同“否”,没有。

非人哉:不是人哪。

下车引之:引,拉,表示好感。

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3、朗读(魏武将见匈奴使}。请学生翻译课文,并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自以形陋:以,认为。形,外表。陋,丑陋。

不足雄远国:雄,称雄,这里指震服别人。

帝自捉刀立床头:捉刀,握着刀,床,古代的一种坐具。

魏王雅望非常:雅望,高雅的风采。非常,不同一般。

4、提问:课文第1则“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什么意思?孔融为什么要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不一定有出息。孔融也按陈韪的话推理,你现在不怎么样,推想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用反过来推理,批驳了陈题对他的评价,讨回了自己的尊严。

20 4597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