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最新2篇

楼上 分享 时间:

设计简单易懂的数学教案,通过生动的游戏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数与量,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何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呢?以下小编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相关内容,供大家借鉴参考,感谢支持。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会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学生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再动手实际量一量,进一步学会使用测

2、量工具和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从而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激疑

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长度单位:米(m)、厘米(㎝)

②1米=100厘米1m=100㎝

2、今天,米和厘米又来找我们做朋友,想了解同学们对它们俩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你能不能正确的应用米和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说:黑板的长、桌子的高等

二、互动解疑

1、黑板的长是多少?

①估一估

2米、3米、5米……

②量一量,谁估计得更准确

③分组测量,汇报结果

2、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测量时尺子不够长,量完一次就做一个句号,数数量了几次,还剩多少,最后得出结果。

三、启思导疑

1、量自己的身高、步长

①先估计,然后同桌合作量一量。

②交流讨论

2、完成试一试

①先估测

②再量一量

③最后填出具体的数值。

四、实践应用

1、在○里填上“<”、“>”或“=”。

①25厘米○2米②100厘米○1米

③51厘米○49厘米④98厘米○89厘米

⑤1厘米○1米⑥10厘米○1米

⑦33厘米○3米⑧6米○600厘米

2、填一填。

①1米=()厘米②12米+7米=()米

③13厘米+8厘米=()厘米

④2米+45厘米=()米()厘米

⑤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

⑥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估一估量一量

先估计再测量

不够整米,剩余部分用厘米做单位。

延伸阅读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加深对米、厘米的认识。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重难点:

估计、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用正确的单位表示。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米尺、卷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说1厘米和1米在你的印象中是多长。

1厘米和 1米间有什么关系?

估计黑板的长大约是多少,再量一量。(不是整米数时,不足1米的部分用厘米作单位,引出既有米也有厘米的复合单位。)

二、试一试

小组合作完成测量课桌、黑板、门的高或长,填入书本。

三、练一练

1、第1题,先估计,再量一量。(同桌之间互相量)

交流反馈时说说有什么发现。

(1)身高和两手侧平举时两指尖的距离差不多。

(2)当没带尺子时,测量不太长的物体可用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来量,如用拃来量,估计再量一量一拃的长度。

(3)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可用步距来量。

2、第2题,仔细观察图意,然后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淘气的身高大约是门高的.一半,机灵狗的身高大约是淘气的一半。(重点让学生明白一定要认真读题,认真思考。)

3、第3题,让学生理解题意,再算一算,交流自己的想法。

4、第4题,独立完成,先估计再量一量,填一填。

四、总结

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反思

《估一估,量一量》一课,有了前面对厘米和米的认识,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也还有部分学生对几厘米不理解,没有将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和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练一练中第2题,有的学生拿起尺子去测量小明的身高,还有的学生凭自己的想象乱猜,可能根本没看见门的右边写着2米的字眼,这一块正是我上课的时候经常需要强调但又常常不能做好的地方,我认为还需要从自身出发,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加强在学生心中的威信,这是我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小班体育教案精编2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

20 40454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