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及反思(精选5篇)

奥运 分享 时间:

通过活动引导小班孩子理解他人财物的重要性,培养尊重与分享的意识,促进良好社交行为的形成,是否能有效减少争抢现象?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及反思”,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大家吧!

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及反思

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及反思 篇1

设计背景

小班幼儿刚入园,自我意识较强,随意性也很大,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容易拿别人的东西,还有个别幼儿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为此设计本课教育幼儿,想要别人的东西时要经过别人的允许,并且通过学习,知道如何借东西。

活动目标

1、知道未经别人的允许不能拿走别人的东西。

2、学习如何向别人借东西。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教学难点:

看到喜欢的东西,能够使用文明语言向别人借。

活动准备

1、玩具“机器猫”一个。

2、故事图片《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3、幼儿自带一件喜欢的玩具。

活动过程

一、以玩具“机器猫“导入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要和我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

(出示玩具“机器猫”)师:“它是谁呀?听!它怎么了?”

“呜------,机器猫哭了?为什么会哭呢?谁来猜一猜?”

幼儿回答:“生病了,迟到了------”

师:“也许小朋友们的猜都有可能,那到底机器猫为什么会哭呢?小朋友们知道吗?”“原来呀,机器猫被丁丁偷偷的带回了他的家,到了晚上,机器猫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要找妈妈了,想回自己的家,所以它就哭了。唉!有小朋友也许要问老师,机器猫为什么会被丁丁偷偷的.带回家了呢?原来呀------”

二、边出示图片边讲故事

1、教师引导幼儿看图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一边出示教学图片,一边和小朋友讲述故事内容)

2、提问:

(1)现在小朋友明白了没有,机器猫为什么会哭呢?

(2)丁丁把机器猫还给毛毛了吗?丁丁是怎么对毛毛说的?

(3)如果你是毛毛,你会对丁丁怎么说?

3、讨论:

小朋友,刚才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丁丁是因为太喜欢机器猫了,才会把它带回家,可是他这样做对不对呀?那如果是你的话,你非常喜欢别人的玩具或者东西的话,你会怎么办?

幼儿回答:“不能抢,要借------”

师:“借的时候怎么说?”“那好,咱们现在就来做个游戏,它的名字叫借玩具。好了,现在小朋友们都把玩具请出来吧!”

三、出示幼儿自带的玩具,学习向别人借玩具。

1、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玩具名称和玩法。

师:“哇!这么多漂亮的玩具呀!老师都想玩一玩呢?可是,你们带来这么多的玩具,有些老师认识,有些老师还不认识呢?也许有的玩具还很能干呢?可是老师都不知道他们的本领,谁能把自己的玩具介绍给大家认识,让更多的小朋友也喜欢它,好不好?”

(引导幼儿大声介绍自己的玩具)。

过渡语:呀!小朋友的玩具都很漂亮,老师也想玩呢?你们愿意借给老师吗?好,那我就来试试看。

2、教师示范向小朋友借玩具:xxx,你的玩具真好玩,我也想试一试,你能借给我玩玩吗?

3、幼儿互相向同伴借玩具。

过渡语:你们想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吗?那你们也去试试看,能不能像老师一样借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千万要记住,要有礼貌,声音要响亮,这样别人小朋友才会喜欢你,才会把玩具借给你。好,那我们就行动吧!想借谁的,就走到谁跟前去,快点,小心你喜欢的玩具被别人借走了。

(引导教幼儿借玩具,可以叫借到玩具的小朋友上台来说说,他是怎么借到的)

四、玩玩具,结束课堂

师:“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开心吗?小朋友不仅知道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还借到了自己喜欢的玩具。呀!你们是在太棒了,又学到了一个本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好,你们现在尽情的玩玩具吧!”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玩具。

活动延伸:

1、讨论:幼儿园的玩具能不能带回家?

2、定期让幼儿从家中带来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图书与同伴分享。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幼儿知道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并且学会了借别人东西的技巧。效果很好,幼儿课堂兴趣高,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但是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只局限于本节课,我认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就是培养生活习惯”。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重点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小事做起。所以,我们应该把行为习惯的培养用游戏或集体活动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进步,为幼儿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及反思 篇2

一、教学目标

本次小班社会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旨在引导幼儿认识物品所有权的概念,理解尊重他人财产的重要性,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意识。通过活动,使幼儿学会分辨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别人的,并养成不随便拿取他人东西的好习惯。

二、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通过讲述一个小故事,让幼儿初步了解物品所有权的概念。故事讲述了小动物们各自拥有的玩具,并强调每个小动物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玩具,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2、互动讨论

引导幼儿讨论:如果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在别的小朋友手上,应该怎么办?通过提问,让幼儿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给予正面引导。

3、角色扮演

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模拟真实场景中的情况。例如,设置一个玩具商店的场景,让幼儿扮演顾客和店主,通过购买玩具的行为,让幼儿体验到购买是获得物品合法途径的重要性。

4、总结归纳

在活动结束前,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重点,强调不拿别人东西的重要性,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这一点。

三、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整体较为成功,幼儿参与度较高,对物品所有权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故事引导不够生动

虽然通过故事导入的方式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但故事内容较为简单,缺乏生动的情节和角色,导致部分幼儿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使用更具吸引力的故事或动画来引导幼儿。

2、互动讨论不够深入

在互动讨论环节,部分幼儿的回答较为简单,缺乏深入的思考。教师在提问时应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引导幼儿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同时,教师也应给予幼儿更多的表达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3、角色扮演游戏组织不够规范

在角色扮演游戏中,由于场地和时间的限制,部分幼儿未能充分参与到游戏中来。今后在组织此类活动时,应提前规划好场地和时间,确保每个幼儿都能有机会参与并体验到游戏的乐趣。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努力提升教学效果,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社会公德规范。同时,我也会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

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及反思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能主动归还。

2.能辨别不良的行为习惯。

3.养成不拿别人东西的好习惯。

4.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5.喜欢帮助别人,与同伴友好相处。

活动准备

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见资源包)。

活动过程

倾听

1.讲述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教师: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小朋友认真听听故事里都说了什么?

2.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红红哪儿做得不对?为什么?

红红哪儿做得对?为什么?

小结:红红能把幼儿园的小汽车还回来,所以她很诚实,是个好孩子。

讨论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讨论交流:家里的东西可以随便拿吗?

教师:我们都知道幼儿园的东西不能拿,在家里,爸爸妈妈的东西可以拿吗?

小结:如果家长没同意,家里的东西也不可以拿。所以,拿自己家里的物品时,也要征得家长的同意。

2.讨论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玩具带回家。

教师:如果你喜欢小朋友的玩具,怎么办?如果你想把小朋友的玩具带回家,应该怎么办?

小结:如果征得对方的同意是可以带回家的。

3.讨论借别人的东西要不要还。

教师:如果你借了别人的东西,应该怎么办?

小结:借东西后要好好保管,不能弄脏、弄坏,要及时主动归还。

情境表演幼儿两人一组,表演如何向他人有礼貌的借玩具。

教师:小朋友两人一组,一人在玩玩具,另一人表演怎样向他借玩具。

活动建议

本活动是有关个性与交往方面的社会活动,活动中通过倾听故事展开一系列的讨论,重点让幼儿理解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不良的行为。

活动中,教师可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创设问题的情境,讨论时,也应鼓励、引导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一些行为观念不正确的幼儿,一定要及时帮助其转变观念。在操作的环节,教师要带领幼儿仔细的观察操作单上的内容,引导幼儿进行讲述,幼儿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指导,帮助他们理解操作单上的内容。

本活动可以延伸到日常活动和家庭活动中,当发现幼儿有不良的行为时应及时给予纠正,并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要与家长沟通,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帮助幼儿养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习惯。

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及反思 篇4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本次小班社会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旨在帮助幼儿理解并实践不拿别人东西的社会规范。通过活动,幼儿能够初步认识到物品的所有权,明白不随意拿取他人物品的重要性。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幼儿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对教学内容有所理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二、教学过程实施情况

1、引入环节

我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小动物们的小故事,引发了幼儿对于物品归属问题的兴趣。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对于故事中的情节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讨论交流

在讨论环节中,我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对于不拿别人东西的看法。孩子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表示理解,有的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一环节有效地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互动和思考。

3、情景模拟

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我让幼儿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不拿别人东西的重要性。孩子们在模拟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行为规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反思与改进

虽然本次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可能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关于物品所有权和不拿别人东西的社会意义等方面的知识,以帮助幼儿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社会规范。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学方法上,我可以尝试更多的形式,如游戏、歌曲等,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也应更加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家园共育的配合

社会规范的教育不仅仅发生在幼儿园,家庭也是重要的教育场所。因此,我需要与家长加强沟通,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注意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本次小班社会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我将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引导。

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及反思 篇5

一、教学目标回顾

本次小班社会活动旨在通过《别人的东西我不拿》这一主题,让幼儿认识到不拿他人东西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尊重他人财产权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过程实施与体验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我首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导入活动,故事中涉及了小动物们之间的物品交换和尊重他人财产的情节。孩子们被故事情节吸引,对“别人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观察图片,启发思考

接着,我展示了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图片中人物的行为是否正确。孩子们积极参与讨论,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不拿别人东西的道理有了初步的理解。

3、实践活动,加深体验

为了让幼儿更深入地体验不拿别人东西的重要性,我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例如,在角色扮演环节,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了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场景,通过亲身体验,他们更加明白了尊重他人财产的意义。

三、教学反思与提升

虽然本次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反思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故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在故事的选择上,我可以更加注重故事的深度和广度,选择更具教育意义的故事内容,以更好地引导幼儿理解不拿别人东西的`重要性。

2、实践活动的多样性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可以尝试设计更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如小组竞赛、互动游戏等,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家园合作的加强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因此,我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幼儿的教育和引导,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的反思,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引导。

20 38876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