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优秀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观潮》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优秀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观潮》课堂实录【第一篇】

教学设想

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观潮》是1篇讲读课。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的开始部分,我首先提出个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播放“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的录像,让学生在“观”中如临其境,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之情。并为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作了铺垫。

2、小组合作,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我采用异质合作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小组里学生交流得出讨论。如: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是课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先组织学生观看多媒体教学片,再由小组讨论学习,生生互动,教师点拔,解决疑惑,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尝试教学,突破难点:

尝试教学以“先练后讲”、“先试后导”为主要特征。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的做法。本节课理解课文中描写“潮来之时”的景象,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采用尝试教学,学生在小组互相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读──划──议──悟”然后进行组织交流,教师从中点拔。在尝试中学生印象深,理解透彻,教师也不必花费大量力气讲解,恰到好处地解决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潮来时雄奇、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之情。

2、学习作者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事物和抓住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3、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赏析佳句的能力。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a级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准备

挂图、电视机、录相机、录像带、幻灯片。

座位排列

采用异质分组5~6人一组,成马蹄形。

注:a级生为优等生,b级生为中等生,c级生为学困生。

评价:优☆☆☆、良☆☆、及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抓中心句,导入新课:

⑴ 质疑:

围绕第一自然段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提出问题。

(个体活动。)

⑵ 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学生查字典,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

2、播放“潮来时”的录相:

师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生在静观中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全体参与。)

3、提问:

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潮来之时”的景象呢?

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汇报。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描写“潮来之时”的片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1、用“  ”画出描写“潮声”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潮形”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观潮人们情绪的词语。

学生采用“读──划──议──悟”的学习方法:

生边读课文边分别画出描写“潮声”、“潮形”及人们情绪变化的句子、词语。

(个体活动。)

2、分析这些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组内讨论交流,a级生带动c级生。

3、这部份通过哪几方面的描写来体现“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组际交流)达成学习情况:

c级生:能比较准确地画出描写“声”、“形”的句子。

b级生:能准确全面地画出描写“声”、“形”的句子。

a级生:能准确地画出描写“声”、“形”的句子及人们情绪变化的词语,能较清楚地说明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是以声、形、观众情绪变化这三方面来写的。

(全班齐读,小组读,互评。)

4、师生共同评价给予激励。

5、指导朗读,赏析佳句出示幻灯片(描写声、形的句子):

⑴ 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⑵ 读描写“潮形” 的句子。

⑶ 读“潮来之时”这部分。

⑷ 让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为什么喜欢。

(学生在找、读、议中产生共识。)

(小组合作学习。)

派代表汇报。

6、作者是依怎样的顺序来观察“潮来时”的景象?

让学生理解“潮来前”江面平静与“潮来后”江面恢复平静,两个“平静”意思不同。

(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来说明。)

(个体活动。)

三、总结全文

1、总结写法(点拔、引导):

⑴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⑵ 从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变化的特点。

2、回扣题目,强化写作方法:

学生从文中体会到,并能概括出“观”:

看、听、想、多种器官一同活动才叫“观”。

四、巩固练习知识延伸

1、配乐朗读,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并选择其中两个词造句。

3、写1篇“观潮”的导游词。(学生选做。)

4、用一、两段话描写你留心观察后的某一种事物,要抓住它的特点。(a级生。)

板书设计

潮来之前   平静

声: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钱塘江大潮  潮来之时

(天下奇观)        形:一条白线 拉长变粗 白色围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

潮过之后     余波汹涌 恢复平静 上涨两丈

《观潮》课堂实录【第二篇】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

师: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生:大潮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声音非常大,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大潮给我的印象是它气势非常的雄伟。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真不错。

生:我不明白的地方是课文中“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句话前面说白线很快地移来,后面又说它拉长变粗是逐渐的,我不明白这里前后是不是有点矛盾呢?

师:她真会动脑筋!

生:我不懂的地方是课文中为什么用白色战马,而不用别的什么马来形容大潮呢?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嗯,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师板书:闷雷滚动、白线)

师:那么大的潮为什么会是一条白线呢?

生: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就是人们在地平线上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所以这时的潮头看起来像一条白线。

师: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才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

生:喊!

师:怎么喊?

生:快看呀!大潮真的来了!

师: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就是“沸腾”的场面。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生:我想这里是进一步说明钱塘江大潮很大。因为江面很宽,那么宽的江面全都是潮水,所以我从这里体会到它气势雄伟,

师:你体会得真好,“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师:请一名同学来读这个句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我们脑海中出现了那条白线慢慢拉长变粗,向我们涌来,最后整个江面满是潮水。师:咱们一起再体会着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生:大潮越来越近,就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师:喜欢这个句子的举手!

师: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再自己多读几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最好。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我觉得浪潮就象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气势非常雄伟,声音非常巨大,大潮好象千万辆坦克发动的声音。

师:你体会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师:读得棒极了!我都被大家的朗读给震撼了,学到这儿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大潮的样子?

生:想!

师:现在你们就站在海塘大堤上,每位同学就是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中的一员,你们现在观潮是什么心情?

生:大潮真是雄伟,我觉得钱塘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真是名副其实!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

生:想!

师: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平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观潮》课堂教学实录【第三篇】

[情景说明]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夸张、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地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们交流是本课的重难点。

本文作为1篇写景的文章,说不上有什么特别的感情成分,似乎不容易激发学生的感情。一线的课堂也不可能篇篇课文有课件、录音的准备,仅凭着两幅挂图以及课本我们就开始上课了。

可是在两个班同样的教案同样的教师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通过反思,通过检讨,我们看到了教者不同的教学状态所造成的教学效果真的完全是不一样的。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简案)一:

一、导入:题目观潮是什么意思?释题导入。

二、自由读课文。

三、课文中描写的主要是钱塘江潮来的情景,你最喜欢潮来前、潮来时还是潮来后?

四、学习新课文。

1、你最喜欢课文哪部分描写的潮?为什么喜欢?

2、按学生的汇报顺序,可以先学潮来前的部分,也可以先学潮来时的部分,或是潮过后的部分。

3、各部分要点:

a、潮来前:潮的位置,观潮的人多吗?他们有什么反应?

b、潮来时:江面上出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景象?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到惊奇?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课文中适当批注。请生说说大潮来时的声音和形态。注重朗读语句训练。

c、潮过后:江面又是什么样的情景?

五、小结。

教学片断二:

(课上心情平淡,按教案按部就班地讲着,教案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要说孩子们都不愿意读,有几个读的也读不出潮来的气势。)

师: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你们看到了哪些奇特的景象?

生1:我喜欢:“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起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你喜欢从远处看潮的情景,是吗?

生1:是的。

师:还有没有同学喜欢其他的?

生2:我喜欢:“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你为什么喜欢呢?

生2:这一段写得非常美。

生3:这段写潮来的样子写得很有气势。

师:从哪里看出潮很有气势?

生1: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生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两丈有多高?

生3:一丈是3米多,两丈就是6米多。

师:那有将近三层楼高呢!

生齐:哦!

师:这么高的浪潮是不是很少见?那谁来把潮来的气势读出来呢?

生4:我来读。午后一点左右……

师:刚才那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5:不好!他没有感情!

师:那谁来读?

生6:我来读。午后一点左右……

师:这位同学读出气势来了吗?

大家默然。

师:还有同学愿意试下吗?

(孩子们很安静,但是也表现出了另外一种漠然,很显然,他们没有进入到课文里面去,问了三次以后,班上陷入冷场。)

……

课堂片断三:

(我想问题是不是出在老师本身自己的状态上,所以在另一个班重讲时,决定在细节部分稍作改动,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精神状态的变化!)

师(亲切地):大家最喜欢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潮?

孩子们叽叽喳喳。

大部分生表示:喜欢3、4自然段。

师: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呢?

生1:这部分写的潮特别有气势!

生2:这部分写的潮特别具体、生动、形象。

生3:这部分的语言也很优美!

……

(孩子们找出了许多乱七八糟的理由!)

师(高兴地):既然大家这么喜欢这两个自然段,咱们就先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吧。

(孩子们一听,眼睛都亮了,他们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意见得到了老师的尊重。)

师(微笑着):那现在大家就自读3、4段,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就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好吗?

(学生们立即进入状态,放声朗读,个个读得主动、投入。他们都铆足了劲准备展示自己的风采呢。)

(开始交流了。)

生1: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他读得很努力,但气势还不够。我不动声色,没有直接点评他朗读的优劣,而是引领学生都来用手做做翻滚的动作,边做还边配上音——“呜——哗——!呜——哗——!”)

师:浪怎么样?

生(异口同声):大!猛!

师(追问):两丈多高能有多高?

生2:我知道,一丈等于三米多,两丈是六米多,我想,能比二层楼高吧?

师(高兴地):你说得太对了!不过,告诉你们,两丈多,可能有三层楼那么高呢!全体学生:哇,这么高!

师(兴奋地):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学生争着起来读,个个读得津津有味。

生1: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他读的声音仍然有些平直,感情不够充沛。

师: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就开始等啊、盼啊,终于听到了隆隆的响声,看到了潮水的影子。如果你就是观潮的人,此时的心情如何?你会怎样做呢?

生2:我会兴奋地挥舞着手高喊:潮来了!潮来了!

生3:我会拿起照相机赶紧拍照。

生4:我会高兴的跳起来,向潮来的方向张望。

(我让学生扮演观潮的人,想象模拟当时的情境。)

师(高喊):潮——来——了——

学生有的欢呼雀跃,有的下位张望,有的做拍摄动作……教室里热闹非凡。我又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沸腾”、“人声鼎沸”的含义。再让他们读时,大家都读得兴味盎然,语调富有变化,感情处理得当。同学们纷纷举手要求站起来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1:我喜欢“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生2:我喜欢“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生:我喜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个句子!

师(欣喜地):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齐刷刷地都举起了手,我自己也把手举得高高的。

师(兴奋地):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能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

[教学反思]

在讲《观潮》一课前没有做好硬件的准备倒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做好精神、状态的准备。假如我平淡地、按部就班、毫无激情地按教案讲着一个个知识点,学生们也只是浑浑噩噩地听着,做着笔记。再来要求他们激情飞扬地把课文里潮的那种壮观、那种气势读出来,简直就是不可能的!最后是身为老师的自己都难以把潮水的壮观、气势范读出来了!思及此,自己的缺乏情绪,仿佛有了一种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我的这种感觉是受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窦桂梅教师的课和报道的启发,《游园不值》——也不是1篇容易讲出激情来的课文,而且还是古诗。可是印象中的窦老师却是激情澎湃的,那节课也是异常地成功。听她讲课会让你似乎无法不集中精力,似乎无法不受她的感染。所以,从那次起我彻底相信了“激情”是有魔力的。

何谓“激情”?字典上的解释是:强烈而激动的情感。也有很多人给出其他的更具体的解释:1、形容振奋人的情绪、激发起人的平静心情、令人雀跃兴奋、喜悦自信、表露人对前景充满希望与渴求的美好祈盼和动力!2、令人神往去拥有,是一个有驱动力的形容词,它放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将具有一泄万里的雄壮画面,这便是激情,它又具有魔力与吸引力,吸引着无数的人去爆发!

我认为作为教师,课堂上所需要的激情就是教师自己能够首先融入到课文中,用每1篇文章感动自己,在课堂上再一次重现你的感动(或是激情)用以来感染你的学生。也就是窦桂梅老师讲的教师首先自己应该有那个“精神气”,才能够让你的学生不再总是蔫蔫地,漠然地无动于衷。当我们全心投入地“欣赏”1篇文章时,每每讲到激动处,激情飞扬;讲到愤慨处,扼腕长叹!学生又怎会不融入其中呢?

当我在另一个班重讲《观潮》一课时,当我兴奋地说:“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这句。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时,孩子们听说老师要与他们比赛,个个毫不示弱,读书的兴致更高了。宣布师生比赛开始后,我首先声情并茂地读完此句,不着痕迹地起到了示范作用,学生对我精彩的朗读抱以热烈的掌声。轮到学生读时,我让他们个人读、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变换形式,人人参与,大家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看着学生一张张兴奋的小脸,我明白,此时的他们真正体验了朗读的乐趣。

学生的交流比较丰富,但也不免全部合理清晰。为了让学生理清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我将3、4段的话打乱顺序出示在投影上,让学生重新排列。学生通过思考后弄清了作者正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抓住了浪潮由远及近样子及声音的变化写的。顺序理清了,为了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浪潮越来越近、越来越高,声音越来越响的感觉,我别出心裁,将学生分成四排,第一排读第一句;读到第二句时,第二排加进去;读第三句时,第三排加进去;最后一句,全班齐读。新颖的朗读方法再次激起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一浪高过一浪的声音,将大潮越来越近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整体激情朗读,不仅让我激情澎湃,全班同学也跟着激动起来了。

一线的课堂不可能奢求有太多硬件上的准备,但是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注入激情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正是教学的激情才使我们的教学卓有成效。教学的激情,可谓艺术中的艺术,只有依靠不断地学习,才能厚积薄发,只有依靠富于创造性的课堂设计,在课堂上以生动的语言,恰如其分的表情,充满激情的情绪调动,步步深入的精辟分析,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激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用我们的教学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吧!让我们怀着激情全身心地投入,真正进入到课本的意境,最终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专家点评]

程青老师执教的《观潮》的确独具匠心,整个课堂体现了四大特点:

一、教师在课堂上始终充满着饱满的激情,这种激情与潮水来势“快”、“猛”的自然景象相互交融,引人入胜,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使学生增强了读和悟的情趣。

二、别具一格地组织学生朗读。从课堂情景来看,教师不但重视训练学生的朗读,还通过各种各样的读法来使学生感染潮水涌来时奇特的自然景观。特别是教师因地制宜创造性地组织学生“一个组读”“二个组读”“三个组读”“全体齐读”来“连贯朗读”一层层加强潮水涌来时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的巨大声势。

三、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感悟。新课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程青老师在这堂课上把握了这个要求。比如“滚动”,以极快地手势解释;“横贯”让学生想像手牵手运动的气势;“两丈多高的水墙”引导学生由高大的层楼想起……此时此刻,如置学生于奇景之前,深感浩浩荡荡之宏大气势。

四、 比较完美地体现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和学科性。

程青老师执教的《观潮》课堂上师生激情奔放、相互感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很好地把握住了语文的学科性、从组织朗读训练到指导词、句、段的理解。始终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教师最后一句“你们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犹如画龙点睛,从教学看,深化了中心思想;从效果看,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和基础知识。 (饶亚军)

《观潮》课堂实录【第四篇】

潘老师的说课的确说得好,很全面、很系统、很清楚,确实是真正意义上的说课,有许多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

首先,从总体上看,内容十分全面,凡是说课所要说到的基本内容,如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及相关的教学理论,无一遗漏,全都说到了。再者,在陈述这些内容的时候,又全都严格按照说课的程序(即先说教材,再依次说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一一叙述。整个说课过程有板有眼,有系统又有条理。各部分内容既相对独立,又连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整份说课稿,可以说组织得天衣无缝,结构十分严谨。再还有,说的内容正确,选准了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和科学地处理了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学训练的关系及各个知识点内部的纵横联系,做到了说课与课堂教学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除此以外,还有以下突出的两点,值得肯定:

一、说课语言简洁、平实、表述准确,整个说课过程几乎没有一句多余的话,特别是在说教学过程的时候,注意了说课语言的综合运用,即既有讲述语言,又有教学语言和朗读语言,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具有课堂教学的真实效果。如教学过程中的“导课”,“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这一句是讲述语言,接下去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就变成了课堂教学语言。这种教学语言一直使用到这个环节的教学结束,才又改用“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根据……”这种讲述语言。可以说潘老师在说教学过程的时候,基本上全过程地恰当地综合使用了多种语言,这是相当突出的,它也充分说明潘老师具有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说理是说课的重要标志。潘老师在说课中,不但理说得十分充分,而且很全面,他在确定教学重难点时说理,在说教法、学法时说理,在说教学依据时说理,在说导课时说理,在说课堂小结时说理,在说板书时说理。还有,潘老师说理的形式多样,有整段的集中说理,也有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的三言两语,画龙点睛式的说理,特别是凡重要的教学行为,潘老师都注意说清理论依据,这更是小学语言说课的典型做法,是说课区别于备课和其他任何教研形式的显著标志。也正是由于潘老师在说课时突出说理,所以使得潘老师说的课更具有科学性和更令人折服。总之,潘老师说的课特色非常明显,如他不是简单地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而是在详细分析单元训练重点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自然地把教学重、难点揭示出来;如他在陈述具体的教学过程前,先述说自己的总体教学思路以及为什么要如此处理教材的理由,从而为后续的教学过程预先作好了理论上的论证,也便于听者更深刻地了解他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必然性和科学性。当然,潘老师如倘能在第一部分说教材时,先说说全课的教学时间和重难点,在说第一课时再概括分析一下这个课时所涉及的教材,整个说课可能会更完美一些。◆

《观潮》课堂教学实录【第五篇】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

师: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生:大潮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声音非常大,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大潮给我的印象是它气势非常的雄伟。

师:那你所说的气势是你听到的还是看到的呢?

生:是我看到的!

师:能看到气势吗?

生1:我觉得气势是想到的。

生2:我觉得气势是感觉到的。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真不错。

生:我不明白的地方是课文中“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句话前面说白线很快地移来,后面又说它拉长变粗是逐渐的,我不明白这里前后是不是有点矛盾呢?

师:她真会动脑筋!

生:我不懂的地方是课文中为什么用白色战马,而不用别的什么马来形容大潮呢?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嗯,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师板书:闷雷滚动、白线)

师:那么大的潮为什么会是一条白线呢?

生: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就是人们在地平线上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所以这时的潮头看起来像一条白线。

师:原来是这个原因,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才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

生:喊!

师:怎么喊?

生:快看呀!大潮真的来了!

师: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就是“沸腾”的场面。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师: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

生:我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话写了“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这句话也就是在写潮来前,人们已是人声鼎沸,所以在这里他用了一个“又”字。

生:先听到隆隆的响声,人们就议论纷纷,现在既听到声音,又看到形状,所以是又沸腾了。

生:前面已经喊了一次“潮来了!”这里是真的潮来了,所以又喊了起来。

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生1:我认为刚才这个问题并不矛盾,课文中它逐渐拉长变粗,我们在美术课学过远小近大的道理,那是一种视觉效果,所以我认为这里并不矛盾。

生2:我想这里是进一步说明钱塘江大潮很大。因为江面很宽,那么宽的江面全都是潮水,所以我从这里体会到它气势雄伟,而并不矛盾。

师:你体会得真好,“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师播放大潮由远及近的画面。)

生:(不由自主)真美啊!

师:请一名同学来读这个句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读“那条白线……横贯江面”)

生:我们脑海中出现了那条白线慢慢拉长变粗,向我们涌来,最后整个江面满是潮水。

师:咱们一起再体会着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生:大潮越来越近,就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个句子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再自己多读几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最好。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段录像。

(师播放大潮通过时的电脑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生1:我想到书上“飞奔而来”这个词。

生2:我感到潮水真是“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板书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生3:我觉得浪潮就象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气势非常雄伟,声音非常巨大,大潮好象千万辆坦克发动的声音。

师:你体会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生3:我怕读不好。

师:你刚才体会得这么好,一定能读好!同学们,你们觉得呢?

(教室一片鼓励的掌声)

(生3读句子)

师: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地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该轮到我为你们喝彩了,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读得棒极了!我都被大家的朗读给震撼了,学到这儿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大潮的样子?

生:想!

师:现在你们就站在海塘大堤上,每位同学就是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中的一员,你们现在观潮是什么心情?

生:激动!

生:着急!

生:兴奋!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播放大潮来时全景画面,学生发出惊呼。)

生1:大潮真是雄伟。

生2:我觉得钱塘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真是名副其实!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

生:想!

师:那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自述)

生1:我讲给我邻居姐姐听:姐姐,今年暑假我到钱塘江去了一趟,我们很早就到了那儿,直到午后一点左右,才听到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一样……

(三名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师: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放画面,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大家高不高兴啊?

生:高兴!

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生:好!

(两名学生配解说词)

师: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平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

20 191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