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教案: 大象的生态与保护样例优推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一年级科学教案: 大象的生态与保护样例优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一年级科学教案: 大象的生态与保护【第一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教学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

一、聚焦。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板书:认识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导入本课,体现了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将两种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用布袋装起来,让学生用“摸”“看”的方法猜测是什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直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上的不同。

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课件演示:“平铺一层”)。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指导学生理解平铺的方法,并学会操作及记录数据。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设计意图:用“比一比”的形式开展一个发散式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摆放方法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怎样才能将四种形状的物体尽可能多地平铺到盒子中。当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时,数量肯定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学生自己在活动后产生的疑问。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会产生影响,这样知识对于学生是认知上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

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将摆放的方式及对应的数据汇总在一起,方便学生观察、比较。对于螺母的不同摆放方式,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做一遍,亲身体验一下:物体是立体的,是有很多个面的,每个面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以不同的面放进盒子时,它们在盒子中占据空间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立”“侧”,装的数量都不一样。

设计意图:学生大胆表述他们的想法。因为通过活动,学生已经意识到平铺的面不同,会影响到摆放的数量,但是这只是学生心里的感受,还需要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够与伙伴分享。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

分析: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如果学生认为是因为“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乒乓球和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

一年级科学教案: 大象的生态与保护【第二篇】

这篇课文写王宁在班会上选自己当劳动委员的事。赞扬了王宁虚心好学、乐意为大家服务的好品质。希望你们向王宁学习,热爱劳关心集体、乐意为集体做好事,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我选我》教学设计5,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年级科学教案: 大象的生态与保护【第三篇】

1、蜗牛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2、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靠齿舌吃食物。

科学探究目标。

1、尝试用集体的智慧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

2、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2、体会计划的重要性和集体智慧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环境对小动物生活的重要性。

学生:几只饥饿的蜗牛、菜叶、透明盒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蜗牛、微视频、课件等。

一、聚焦。

1、出示鸟窝、蜂巢、狗窝等图片。

2、蜗牛的家是什么样的呢?教师收集学生饲养蜗牛的照片、文字等信息。3、投影展示同学们饲养蜗牛的图片、文字情况。说一说:在给蜗牛建“家”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蜗牛对环境的要求,如建好的“家”应该放在怎样的环境中,蜗牛的排泄物是否需要处理,如何防止蜗牛爬出去等。

4、问题研讨。

(1)你们的蜗牛饲养在哪里?你们给蜗牛喂了哪些食物?你们还为蜗牛做了什么?学生回答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回答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3)想一想,要让蜗牛好好地生活下去,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5、教师将学生们的回答汇总成班级记录单。

(1)能让蜗牛四处爬行的空间。

(2)有它们爱吃的食物。

(3)要保持潮湿。

(4)能让蜗牛生活又不让它爬出去。

6、让学生把蜗牛的“家”画下来。

二、探索。

1、观察蜗牛在“家”是怎么生活的,放入菜叶等食物,观察蜗牛是怎样进食的。2、提醒学生需要安静细致地观察,如果蜗牛距离菜叶有一段距离,还要提醒学生把蜗牛轻轻地放在菜叶上。

3、给学生一段时间,他们会有新的、有趣的发现,例如蜗牛吃食物时嘴巴和触角的动作,菜叶上留下了爬过的痕迹、吃过的痕迹等等。

4、小组活动,把蜗牛进食的情况用图示记录下来。

三、研讨。

1、蜗牛生活需要什么?

2、我们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一年级科学教案: 大象的生态与保护【第四篇】

1、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

2、水和洗发液一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语音简单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4、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观点,乐于讲述自己观点。

2、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教学重点: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

水、乳白色洗发液、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木块、活动手册、观察记录单。

一、聚焦导入: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请同学们说一说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关于水你都知道什么?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板书:观察一瓶水)(学生观察矿泉水)。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对水的认知和激发新的兴趣,了解学生对水的概念掌握情况。

二、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

1、观察方法的研究出示洗发液的瓶子(撕掉上面的标签),请学生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学生可能会猜是沐浴露、洗手液,适当表扬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同学,告诉学生是洗发液)。怎样比较观察水和洗发液?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习中用了哪些观察方法学生提议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因为洗发液不能食用,在此教师要及时提醒不能用“尝”的方法,强调任何场合都不能用“尝”的方法)。(学生观察比较矿泉水与洗发液并回答老实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观察方法,教师提示注意事项和安全要求,再次对前四课观察活动做了巩固和发展。

2、学生观察水和洗发液的不同和相同。

(1)看一看教师提问:大家一起来观察水和洗发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它们颜色的不同,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乳白色与无色,透明与不透明,对比观察)教师记录学生的汇报。

(2)闻一闻教师提问:水和洗发液还有什么不同?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气味不同呢?学生提议闻一闻。教师示范闻的标准操作方法,并指出这样做对安全的重要意义。(闻的标准操作方法:打开瓶盖,左手持瓶身,右手从瓶口上方将空气扇向鼻子,闻到气味即可盖上瓶盖。)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教师记录学生的汇报。

(3)摸一摸教师提示:水和洗发液除了颜色、气味不同,它们用手摸起来一样吗?怎样证明洗发液要比水光滑?再用拇指摸一摸。教师讲解手摸对比方法:用玻璃棒在洗发液中沾一下,滴到食指上,再用拇指搓捻;用同样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进行对比。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教师记录学生的汇报。

3、总结水与洗发液的异同。

三、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1、不同教师把洗发液和水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里让学生与木块对比观察。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能流动。

(2)水和洗发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状,木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改变。

2、相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水、洗发液、木块有没有相同之处。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上面的现象,发现尽管水和洗发液在不同容器里形状不同,但它们仍然有形状,只是形状不固定。

3、总结水、洗发液与木块的不同和相同教师请同学根据板书总结它们的不同和相同。学生发表观点:我们发现尽管水、洗发液的形状可以变化,木块形状不变,但它们都有形状。

四、完成班级观察记录单和活动手册。

1、教师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执笔,全班同学一起根据观察结果共同完成班级记录单。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班级记录单,完善自己的活动手册第1课内容。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用图表进行信息交流。从课堂环节二、三开始教师帮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课堂环节四有同学将自己的观察结果整理后形成班级记录单,再从班级记录单中抽取相应信息填写自己第1课的活动手册,使各节课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3、拓展延伸回家后完成活动手册上“看谁流得快”活动。

一年级科学教案: 大象的生态与保护【第五篇】

[学习目标]。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示单元主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水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可以让家长帮忙)。

教学目标。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板书:

搜集树叶生命特征。

作业:

寻找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

教学目标。

1、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2、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3、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2、情感、态度、价值观:

3、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

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作业。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

五、板书。

大树小草区别。

常见的植物根茎叶。

教学目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教学重点。

1、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

2、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教具准备: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汽车、缝衣针、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你能使缝衣针吸起曲别针吗?

二、活动:磁极的相互作用。

1、确定教室里的南北方向。

2、学生判断磁铁的s极与n极的指向。

3、提出问题:把两个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讨论、猜想。并提出注意事项:实验时,周围不能有其它磁铁的干扰。

4、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小组实验:把两个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个玩具小汽车上,多次变换磁极相对的方向。

(1)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2)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尝试用其他方法验证刚才得出的结论(水浮法、悬挂法)。

6、全班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7、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指导填写实验记录。

8、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板书设计:

磁铁的正负极磁极的相互作用出现的现象。

作业:

总结观察现象。

课后反思:

通过磁极小游戏,吸引孩子们观察磁铁正负极原理,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究,在课堂上通过动手实验,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准备: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小瓶盖或小木块,搭"桥"用的小纸条,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过蚂蚁吗?蚂蚁是怎样的?能画一只大蚂蚁吗?让我们仔细观察观察蚂蚁吧!

二、观察哪一只蚂蚁。

1.选择观察瓶里的蚂蚁,还是放在白纸上的蚂蚁?

三、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好一些?

1.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既能看清楚,又不会到处乱爬?

2.用什么办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么办法可以使蚂蚁不乱爬?

四、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1.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

2.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注意控制观察时的呼吸,别吹走了蚂蚁。

五、讨论蚂蚁身体的特点。

1.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2.和蜗牛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3.和蝗虫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六、试一试。

1.看看瓶盖上的蚂蚁的行动,试着解释蚂蚁怎么不到处乱爬了。

2.如果再放一个瓶盖,在两个瓶盖上搭一座"桥",猜猜蚂蚁会怎样?

3.试一试。

七、送蚂蚁回家。

这些蚂蚁原来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就把它们送回什么地方吧。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在送小动物回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会有新的观察发现呢!

一年级科学教案: 大象的生态与保护【第六篇】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示单元主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水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可以让家长帮忙)。

一年级科学教案: 大象的生态与保护【第七篇】

1、了解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本特征。

2、知道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

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小动物的探究过程。

2、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鱼的主要特点。科学态度目标发展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观察结束后把小动物放归大自然,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点:观察鱼的身体特征,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教学难点:观察鱼的运动和呼吸。

学生:鱼、鱼缸、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备用鱼养在鱼缸里、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一、聚焦新课。

1、课件出示谜语:没胳膊没腿,从来不离水。走路不用脚,摇头又摆尾。(谜底:鱼)。

3、教师:大家发现了没有,能看到鱼的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水。鱼的生活离不开水,它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鱼,探索鱼身上的秘密。(板书:观察鱼)。

二、观察描述鲫鱼。

(一)观察与画鱼。

1、教师导入:鲫鱼是我们常见的鱼类,今天老师带来了鲫鱼跟我们一起来学习科学,你了解鲫鱼吗?知道它的身体特征吗?观察你们小组的鲫鱼,并将观察的鲫鱼画在活动手册上,看谁画得像。教师示范,边观察边画:先画出躯干(呈梭形,两头较尖),再画出头、眼睛和鳍等,最后画鳞。请你也将你们小组的鱼画在活动手册上。

教师提示。

(1)从侧面观察鱼,边观察边画,画得越像越好。

(2)不打扰小鱼,观察过程中保持安静,不可用手及其他物体触碰水和鱼。

2、学生观察并记录下鱼的外形特征,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交流。学生边展示边介绍自己观察到的鱼的身体特征,教师适当追问并补充。

预设:

(2)鱼的身体上有很多鳍。追问:鱼有几个鳍?分别长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教师介绍:鱼长有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

(3)鱼的身上有鳞片,鳞片呈半圆形,有光泽。

4、交流之后学生再观察,完善自己画的鱼。

5、通过比较鱼和蜗牛身体的软硬不同,引出鱼长有骨骼的知识。鱼的骨骼坚硬,课件出示鱼化石的图片,再一次突出鱼有骨骼且坚硬的特征。

(二)观察鱼是怎样呼吸的。

1、教师:鱼嘴和鳃盖不停地一开一合,这是在干什么?

2、引导学生说出鱼在呼吸。

3、设问:你知道我们人是靠什么来呼吸的?鱼又是靠什么来呼吸的?

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自己的呼吸和鱼的呼吸的不同之处,讨论鱼在水中是如何依靠鳃呼吸的。

5、教师课件展示鱼鳃的图片,并播放鱼的呼吸的微视频,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鱼的呼吸过程。

(三)观察鱼是怎样运动的。

1、教师:鱼没有脚,在水中是靠什么来运动的?请你仔细观察,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们。

2、学生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教师提示:如果鱼在此过程中比较安静,可用棉签轻轻触碰鱼的身体,再观察其运动。

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用手模仿鱼鳍的运动。

4、小结:鱼是靠身体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运动的。

三、研讨小结。

1、今天我们观察了鲫鱼,说说你对鲫鱼有哪些新的认识。

2、说说鱼在水中是靠什么运动、靠什么呼吸的。

一年级科学教案: 大象的生态与保护【第八篇】

1、科学概念目标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1、小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

2、全班:《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3、个人:“轻重”两字打印。

一、聚焦(预设5分钟)。

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

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二、探索1:单个物体观察(预设10分钟)。

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过渡:老师今天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出示幻灯)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8种常见的物体。

2、激趣: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

3、说明要求: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讨论:万一几个人要观察同一种物体,那该怎么办?(引导:可共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4、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察。

5、组织交流: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板书揭题:发现物体的特征)。

三、探索2:两个物体比较观察(预设18分钟)。

2、活动手册指导说明翻开活动手册第1面,要求学生先写上日期,再说明“水”和“空气”这两列以后再补充,然后指导贴图,并提示可以更改物体的名称,把“木块”改成自己观察的其他物体。

3、强调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比较观察。扶:抽2个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演示,并指导粘贴或书写记录。

4、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和记录。

四、研讨(预设7分钟)。

1、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填到全班记录表上,有争议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2、机动:你有什么收获?还想研究什么?

一年级科学教案: 大象的生态与保护【第九篇】

二、了解植物的构成。

1、聚焦:我们来观察一颗植物,怎样观察?

2、探索:

(1)、出示图片观察:一株完整的植物是有哪些部分组成的?

(2)、观察自己准备的植物,是否具有植物的这些部分。

(3)、通过观察活动,你知道了什么。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你说说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

作业布置将你观察到的植物画到《科学活动手册》上。

一年级科学教案: 大象的生态与保护【第十篇】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认识生活和学会生活的能力。

1、课件。

2、作业本。

1、教师:厨房是干什么用的?你觉得厨房应该是什么样的?

2、学生回答。

3、出示厨房图片:你观察过你们家的厨房吗?你知道厨房里都有些什么物品?

4、学生讨论、汇报。

5、厨房里管线多,电器多,风、水、火、电样样俱全。管线有水管、燃气管、排气管、暖气管等;五金电器少不了燃气灶台、抽油烟机、水池龙头三大样。现在又添了微波炉、干燥消毒碗柜、洗碗机、粉碎机、各种炊具等新品种。当然还少不了米面油盐。

6、教师根据图片画出厨房的布局简图,学生观察。

7、学生活动:画出自己家厨房的布局简图。

8、评价活动。

9、出示水池图片。

10、教师:厨房中水池的作用非常大,如果处理不好水池,会给家庭生活带来很多不方便。

11、介绍水池的结构。

12、作业:观察家中的水池并向家长提出自己的问题、意见和建议。

20 27446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