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登鹳雀楼》课教案【通用12篇】
通过分析诗句,理解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何更好地感受诗意?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小学语文古诗《登鹳雀楼》课教案”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小学语文古诗《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小学语文古诗《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登鹳雀楼》。
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5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了长期合作学习的训练以后,已经具有了一些自学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对于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由交流可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习的目的。
设计理念: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所以在本节课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理念:
1.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
1.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
2.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
一导入:
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
《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两岸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二检查预习,呈现目标。
1.出示整首诗文。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相信每个人都能把这首诗读的正确、流利,现在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
(这里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本诗题目的读法:登/鹳雀楼)
2.师:请大家想一想,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学习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在旁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默写。
3.提出合作时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习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合作交流前面总结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适时指导。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请一组派代表介绍作者情况。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唐朝著名诗人。但作品在《全唐诗》中只流传六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如《凉州词》。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
2.请一组派代表谈谈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整体感知诗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释。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深刻内涵及意境。
3.指导诵读。
(1)师: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学生自由谈想象的画面及感受。
(2)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
再指名读前两句,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宏大气势。借助课件里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体会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的雄伟和壮丽。再请学生配乐朗诵。
师: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
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
(3)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
这里我请几名学生展示配乐朗诵,根据每人朗读时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最后齐读一遍全诗。
4.指导背诵。
请两名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说一说怎样可以很快的背下来?向学生渗透:理解记忆的方法和“熟读成诵”的道理。
学生自由背诵。
在班内展示背诵。
五课外拓展练习。
1.默写《登鹳雀楼》。
2.搜集王之涣的《凉州词》,试着背下来。
小学语文古诗《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 篇3
一、课文说明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卡片、配乐朗读带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二)学习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古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习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学生读古诗(集体读、分男女读、小组读、指名读)巩固生字的读音。
6.结合挂图,体会意境。
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述:一轮红日傍着山巅逐渐落下去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7.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三)朗读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韵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朗读带,引导学生反复按照朗读古诗的节奏,整体感知古诗语言轻重音,语速语调,节拍停顿的变化形式的节奏美。
3.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古诗,(自由读、互读、指名读、赛读、配乐读)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景象,背诵古诗。
(四)作业。
有韵味地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生字,培养兴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读准字音:这些字中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3.记住字形,你会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用形象记忆法记“日”,先让学生认识“日”最早的写法“☉”;熟字记忆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中加横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导书写:
①弄清笔顺:
白:
日:
目:
人:丿人
入:入
②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③学生书空生字,强化字的笔顺。
④学生在写字本上练习描红、书写。
小学语文古诗《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
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
挂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
2、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师出示板书,并解题)
3、(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二 、新课讲授
(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习第一行诗句
1、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日”:太阳。“尽”:完了。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
3、“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
学习第二行诗句
1、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
3、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
4、师读: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过渡: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读一下诗文,想一想?
2、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
3、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4、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5、(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6、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读指导
1、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2、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3、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三、小结
1、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1、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五、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小学语文古诗《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欲”“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简单理解诗意,并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体会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简笔画
一、导入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学生都喜欢画画,今天老师也画一幅画送给大家好不好?(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高山、黄河、夕阳、鹳雀楼、诗人,每画一种,都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
师生共同板书课题:鹳雀楼(齐读)
相机简介鹳雀楼,引出诗人王之涣
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大海。他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把诗人画到鹳雀楼顶层):我们来试试,哇!真的看到了!那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师:你太聪明了,和大诗人王之涣想的一样。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把他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了一首古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课件出示课文)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17课《登鹳雀楼》。
师: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登什么?
生:登鹳雀楼
师: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在“登”的后边做一停顿,让别人一听就知道,作者登上的这座楼叫鹳雀楼,再读课题:登/鹳雀楼
师:你懂的可真多!题目中的“雀和楼”都是本课的生字,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观察占格位置。(引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记生字)
师:编歌谣“雀”:少写一笔,住多一横
师:让我们一起把“雀”字送回到田字格中(师范写,生书空)
学生先描红,再临写。
师:编歌谣,区分形近字。有木是高楼,有竹是背篓,用手搂一搂,数旁在后头。
学生说关键笔画,描红临写“楼”
二、检查预习,指导朗读。
师:课文预习了吗?
师:这些生字都认识了吧?我们开火车读一读。
师:这列小火车开的是又快又稳。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师:通过预习,把古诗读的如此的流利,你们真了不起!老师想和大家比赛读这首诗好吗?
师:那老师先来吧!请同学们做评委。
生:给老师打一百分!
师:谢谢同学们!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
生:因为老师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儿?
生:老师的声音很响亮。
生: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慢,“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梯一样。(师边听边在诗中画出停顿符号,着重号)
生:老师还带上了表情读!
师: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下面组内练读古诗,每组推选一名同学和老师比赛。
师:同学们读的真棒,愿意和老师合作读一读这首诗吗?
师:我们一起读题目,然后我读一行,你们读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哦。
师:白日依山尽
生:黄河入海流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师:合作真愉快!想不想再来一遍?
师:那我们换个方式,这次我读的声音低,你们读的声音高,怎么样?
师:白日依山尽
生:黄河入海流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师: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现在咱班的男女生合作一次好吗?
三、体会诗意
师:同学们合作的太有默契了,现在让我们休息一下,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用那句诗可以描述此景呢?
师:再看看到了什么?(奔腾的黄河水滚滚地流入大海)
师:怎样才能看到更远的景色呢?
师: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这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同学们学的真认真,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
师:我说句子,你们接诗句,看谁厉害。
师:傍晚,太阳靠着远处的群山慢慢落下。
师:滚滚的黄河水流入大海。
师: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四、拓展迁移
1、小明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但舅舅却对他说:“__。”鼓励他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背诵古诗
师:我们班的孩子太棒了,我想现在有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古诗了,如果加上动作就更利于我们记忆背诵了,全体起立
师:自己加上动作试着背一背。
师:会背了吗?谁愿意背给老师和同学听一听呢?
师:放学回家后,谁愿意背给妈妈听?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到家了应该怎么说?
师:回家后,谁愿意背个姐姐听?现在我当你姐姐,你该怎么说?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现在,我当你奶奶,奶奶年纪大了,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师:请同学们回到家后,把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
小学语文古诗《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雀”和“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2、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3、师板书课题,学习“雀”和“楼”
4、简介鹳雀楼: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借助拼音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不懂的字词旁画上“?”号;
出示诗句,检查学生的朗读: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穷、更、入】这几个生字比较难读。指名读,齐读一下难读的生字。
指名1人读古诗。
同桌互读互听
三、品读古诗
过渡: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1、学习第一句诗。
⑴小朋友先读读第一句诗,再看看文中的插图,你都看到了什么?(点名“白日”指傍晚时的太阳)
⑵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再去看看吧。
师配乐深情叙说: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落下,余晖染红了天边的云彩,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波涛汹涌,流向远方,流入大海。
⑶如此壮观、美丽的景象,让诗人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白日…,黄河……。
⑷现在,你明白了诗句中的“依”是什么意思了吧?(挨着、靠着)
那“依山尽”就是指太阳挨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⑸诗人站在鹳雀楼上,不仅看到了夕阳西下的美景,还见到了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正流向大海。
⑹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滚滚的黄河水,想像它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老师相信,你们能把这句诗读得更好!
(视频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生自由练读。
⑺指名1人读。若读不到位,师加以指导。
小结学法:这句诗写出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板书:看)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这句诗的?(借助文中插图,发挥想象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大帮手,读好诗句)
对呀,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插图,想象画面,来学习古诗,今后,大家一定要常运用这个方法。
2、学习第二句诗:
⑴站在鹳雀楼上,面对这样壮观的美景,诗人不禁心潮起伏,引读(第二句)(背景图:鹳雀楼)
⑵理解“欲”、“穷”在板书上点出“欲”,“欲”在字典里由四种解释(课件出示:①欲望②想要③需要④将要),你觉得这句诗中该选哪种意思呢?(课件闪出“②想要”)
⑶“目”指眼睛,“千里目”诗一种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必须要。
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⑸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生自由谈。(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生自由谈。出示:
(1)学期结束了,我希望好朋友不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用诗句鼓励他,愿他学习:。
(2)爷爷奶奶希望爸爸妈妈努力工作,不断进取,越来越出色,祝他们工作:。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和感受吧!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的决心。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课件出示画面、古诗。再把这首诗连起来读读吧!
情境中背诵
伴随着优美的古筝曲,练着把这古诗背一背。谁来背?指名2人背。
齐背。
反馈练习
回忆古诗填空:见《补……》第47—48的第1题。
3、拓展练习
王之涣还写了很多诗呢,今天,我们再来看他写的另一首诗《凉州词》
课件出示: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带领生齐读一下。
四、学习生字
指导书写:“雀”和“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剩下的生字。
3、正确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二、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依入欲穷目更
指名读,齐读
2、说说哪一个字最难记:
重点指导:入欲更
3、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师范写:入欲更
4、学生描红临写。
三、正确完成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八()穷()衣()日()容()
入()究()依()目()欲()
2、默写这首诗,同桌互查。
3、完成《补充习题》
小学语文古诗《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难点
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1、读课文三遍,包括课后生字。
2、勾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给田字格中的生字注音。
4、给生字组词,至少两个,鼓励找四字词语。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著名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色,留下了传送千古的名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生读题,学习题目中的三个汉字,只要求认。
二、读熟古诗,认识汉字。
1、师:王之涣笔下的黄鹤楼是什么样子的呢?先听老师读一读,一边听一边划出停顿来。
2、师: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帮助下,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自己试一试吧!生读完以后,交流展示。
3、诗歌读得这么好,汉字娃娃一定记得很熟!咱们来打打招呼吧!
生:自由读汉字,交流识字方法,组词。
4、把汉字娃娃送回到古诗中,你一定读得更好。生再读古诗。
5、师:孩子们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能看着这样的情景背诵吗?练习背诵。
三、书写生字。
1、师:调皮的汉字娃娃要孩子们送他们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里呢?(田字格里面)。
2、今天要求写的汉字娃娃很少,你能写好吗?找找这些汉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交流写字要领。
3、师:咱们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一看二写三对照。生摆好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然后开始书写,努力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生写完以后,展示,交流,评奖。
四、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读读王之涣的其他古诗。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
识鸟学字,揭示课题。
1.出示鹳图片,认识这种鸟吗?这种鸟有个美美的名字,叫鹳。板书:鹳齐读鹳。这种鸟很特别,发现了吗?它的尾巴特别长,是一种长尾巴鸟。一般,表示长尾巴鸟的字,用鸟字旁。再读。
2.出示雀图片,这又是什么鸟呀?(麻雀)我们发现麻雀的尾巴和鹳的尾巴明显不一样,颧的尾巴长,雀的尾巴短。对,这是一种短尾巴的鸟。
我们来看这个雀字,板书(雀)上面一个小,下面加个隹,注意小的竖钩要变成竖。这是长丿,要写舒展,课文中还有很多长丿的生字。
隹是一个新偏旁。隹是一类短尾巴小鸟的总称。
3.鹳和雀,是两种不同的鸟,但是放在一起,指一种鸟类,就是:鹳,黄河边的一种水鸟,人们习惯叫它鹳雀。跟老师读。
4.出示鹳雀楼图片,这是什么?这是一座古代的楼台。名字叫鹳雀楼。板书:楼
猜一猜,为什么这个楼有这个名字?据说常有鹳雀在这里停留,所以称之为鹳雀楼。
读读这个名字。鹳雀楼有三层楼,很高,可以登高望远。
5.这首诗是作者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以古诗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登齐读古诗题目。
指导读诗题:登鹳雀楼,鹳雀楼楼的名字,要连读。
小学语文古诗《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2、学习吟唱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活动准备:
PPT、flash
活动重点:
学习吟唱古诗。
活动难点:
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师:噢,看到了一座塔楼。其实,这座塔楼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他登上了这座鹳雀楼,看到了很美丽的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古诗《登鹳雀楼》。
2、欣赏古诗
师: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才可以写下这么美的古诗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吧!
二、理解古诗大意
1、出示落日图片,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
师:从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那太阳是怎样落下去的呢?
师:太阳挨着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白日依山尽”这句诗句。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
2、出示黄河图片,理解诗句“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师:这条河叫黄河,黄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黄河入海流”。出示诗句“黄河入海流”。
2、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现在诗人站在鹳雀楼的底楼,但是他想要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那他该怎么办呢?(走到更高的楼层上,就能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了。)出示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幼儿吟唱古诗
1、欣赏吟唱
师:这么好听的古诗,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念一念吧!
2、认字吟唱:根据出示的文字吟唱古诗
3、动作表现
师:现在我邀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古诗的内容。(请个别幼儿演示)
四、结束总结
师:古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今天回家有一个任务请你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可以用到这句话的好吗。
小学语文古诗《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
3、初步理解诗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思》)
2、集体背诵,问:诗的作者是谁?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齐读
4、简介
二、 解题,简介作者
登楼之后,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 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诵读全诗,想一想:诗人站在颧 雀楼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人看到了什么?
(1) 教学生字:依,入,指名试读。
怎样记住依
人和入这两个字的区别在哪里?
(2) 组词练习:衣( )( )入( )( )
依( )( )人( )( )
(3)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
3、诗人想到了什么?
(1) 教学生字:欲,穷,目,指名拼读。
谁能想出好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
组词练习:日( )( )( )目( )( )( )
(2) 指读三四行诗句
四、 课堂作业
1、读读、抄抄下列词语,准备听写。
山 白日千里目海 黄河一层楼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山 白日千里目海 黄河一层楼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1) 仔细观察插图,指图上楼、太阳、黄河的位置。
(2) 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
(3) 出示:依有三个意思:A靠,依靠 B按照 C顺从
白日依山尽的依是什么意思?靠
白的意思也比较多,如A跟黑相对 B清楚、明白 C亮 D空白等
尽的意思有A完B达到极点 C全部用出 D所有的等
诗中的尽是多少
(4) 想一想:第一二行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看到的,他看到了什么?把你所想像到的景象说出来。
(5) 朗读第一二行诗句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 诗人想到什么?
(2) 欲穷千里目是什么意思?
出示:欲,A欲望B要、希望C需要D将要
穷,A贫穷B完、尽C达到极点D推究到底
目,A眼睛B看C大项再分的小项D目录E标题
千里的意思是很远很远的地方
选择恰当的解释,想一想,欲穷千里目这句诗的意思
还得怎么样
更,A越发,愈加,更加B再,又
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可见这时诗人还站在哪一层?
(3) 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讲一讲
(4) 朗读第三四两行诗句
(5) 指读全诗
三、朗读指导
1、划出停顿处
2、练习朗读
3、指读评议
四、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欲,谷的`捺改成点
楼,左窄右宽,共十三笔
2、其他要描红的字
穷:穴字头写的扁而宽
3、描红练习
五、 课堂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 白日依山尽,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想
更上一层楼。
18、青松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指名背《登鹳雀楼》
2、今天我们要学习陈毅爷爷写的一首诗《青松》
3、板书课题
4、简介陈毅
二、初读指导
1、师范读
2、自由试读,画出生字词
3、出示第一二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1)揭示生字:雪 压 挺 且
(2)联系上下文,结合看插图,初步理解雪压挺的意思
(3)指名试读第一二句
4、出示第三四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化是融化的意思
(2) 待到的待读第四声,意思有A对待B招待C等待D需要E打算等,在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中,待的意思是等待
(3) 各自试读,指名朗读第三四句。
三、精读训练
1、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2、你已经基本理解了意思还有谁能联系课文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来讲讲诗句的意思
3、指名读第三四行诗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 高洁是高尚、纯洁的意思,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2) 这是不是仅仅指青松来说的?
(3) 小结:通过写青松来赞颂跟青松一样的人,要经得起恶劣环境的锻炼和考验
4、朗读全诗
5、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
6、各自练说,同桌互说,指名当众讲诗的意思
四、课堂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和字,组成新的字,再组词
且( )( )化( )( )
2、比较下面的两组字,再分别组词
且( )花( )青( )睛( )
直( )化( )情( )晴( )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化:左边是撇不是横
压:注意横的长短
2、其他要描红的字
且,第五笔的横最长
3、描红练习
二、朗读指导
1、指导停顿
2、小结:讨论停顿处理
3、研究基调:赞美青松
4、练习朗读,指读评议
三、背诵指导
1、熟读全诗,自己试背
2、练背指背
四、课堂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板书: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景(所见)不怕重压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情(所想)高尚纯
小学语文古诗《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小学语文古诗《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读:
1、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读中想象画面,读出意境。
说:
3、联系生活和画面说说“依”、“尽”、“欲”、“穷”的意思。
4、说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任务一:读准题目
1、板题,读题,认读写好“楼”字。
2、用“登”字说话:登泰山、黄山……登沭滨大厦、东方明珠……
任务二:读准节奏和韵味
1、范读。
2、自由读。
3、指名读。
4、齐读。
任务三:读想象画面
读一句
1、诗人等鹳雀楼看到什么景物?(看:白日、黄河)
2、自由读,想象画面。
3、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相机点拨理解“依、尽”。
4、加上动作读出自己的感受。
读二句
1、诗人想到什么?(想:)
2、自由读。
3、说说诗人想到什么?相机点拨理解:欲、穷。(板书:欲穷、上)
4、加上动作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加上动作感情背诵全诗。
任务四:拓展运用
新年,收到表格短信,他祝我新的一年,学习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还可以祝福什么?工作、生意、研究、成绩……给你的亲戚朋友送上一句祝福?
小学语文古诗《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以及《登鹳雀楼》公开课教学设计的有关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以上的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古诗《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今天,再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板书:登鹤雀楼)
1.释题:鹳(guàn)、雀(què)(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傍晚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象。(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
(太阳.黄河)
(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
落日,诗中称为“白日”。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
(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样?(多媒体展示)
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后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结合进行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学生口头填写)
(滔滔地.滚滚地.汹涌澎湃地)
(8)指导朗读第两句。
讲解: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第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
(9)学生读第句,此时诗人产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远一些。教学:欲:“要”的意思。
(10)讲解第句。
千里:形容很远很远,并不是刚七千里。穷:穷尽,尽头。更:再。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远很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11)指导读第句。
指点:诗人登高远望,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所以常常被人们引用。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语: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游览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欢游览名山,许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教学生字:寻经xùn.者zhě.遇yù。)
一、指导释题。
寻:寻找.寻访。隐者:旧时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帮助收拾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看见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五、理解诗句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à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一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1)现在来学第句
(2)指名读第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蒙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读第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指点: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9.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讨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六、背诵课文
七、扮演角色对话:一人扮诗人,一人扮童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