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案(通用2篇)
通过讲述猴王的传奇故事,探讨勇气、智慧与反叛精神,启发学生思考自我价值与社会角色,如何理解这些主题呢?下面由阿拉题库网友分享的“《猴王出世》教案”,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猴王出世》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1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以“古典名著之旅”为专题,要重点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猴王出世》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只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这石猴是集猴、神、人三者为一体的神话人物形象。首先他来历非凡,是一个感受日精月华的石猴,出世充满了神奇色彩。其次他更具有动物特点──野性、机灵、顽皮。第三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机警、聪明、勇敢及心想他人的可贵品质,有时还透着天真、活泼的稚气。作者巧妙地将他的动物特性与聪明勇敢的人格化个性和谐地融为一体,使这个形象以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学情分析
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孙悟空,因此帮助学生感受它最初的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就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理解的词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猜测。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感受猴王的形象,突破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思、议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更加鲜明。
教学目标
1.会认“芝、遂、迸”等1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呵”。
2.用学到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读懂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3.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特点。
教学重点
运用学到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读懂课文。
教学难点
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特点。
教学策略
1.识字教学
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有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能借助拼音会读这些字即可。课文中还有些词语,能知其大意即可。实在不懂的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朗读教学
以读为主,用自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理解的句子,可以略作讲解,但不要逐字逐句地解释。
3.语言运用
在读懂课文写了什么的同时,还要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在课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表达的方法。让学生抓住优美的语言文字,品味经典名著的魅力。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和小说《西游记》。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西游记》动画片主题曲《猴哥》。这首歌唱的是谁?(孙悟空)他是四大名著中《西游记》的主人公之一。
2.这本书你们看过吗?(出示长篇小说《西游记》)大家对《西游记》里的故事应该都不陌生,里面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的人物形象。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喜欢这个人物的理由吗?
3.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1篇课文《猴王出世》。板书课文题目。生齐读课文题目。(板书:猴王出世)
设计意图提起孙悟空,学生们都很熟悉,都能说出关于孙悟空的几件事情,通过播放《猴哥》这首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板块二
检查预习,关注提示
1.你是怎么预习这篇白话文的?
课件出示
l
圈画生字词,读熟课文。
l
结合注释读通课文。
l
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来学习。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お
3.本文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可以猜猜大致意思,然后继续往下读。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设计意图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但让学生读懂白话文有些难度。给予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让学生读通、读懂课文,使课堂的学习效率更高。
板块三
初读课文,了解出世
1.学生默读课文,找找阅读提示里那两个问题的答案。
2.学生交流:石猴是从哪儿来的?结合课文说一说。(是从仙石里蹦出来的)
3.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它为大家找到了水源和安身之处,简单地说它是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4.根据这两个问题,可以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板书:出世、成王)读到这里,石猴给你留下的印象又是怎样的呢?(神奇、活泼、勇敢、无畏、自信……)
5.小结过渡:仙石迸裂,化出一个顽皮可爱的石猴,往水帘洞一跳,跳出一个猴王,从这里开始,美猴王的形象,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板书:仙石迸裂顽皮可爱)那么,作者吴承恩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把这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猴的生活,去发现,去感受吧。
设计意图细读本课的“阅读提示”,其中蕴涵着以下信息:其一,课文写了石猴的来历和石猴成为猴王的经过,这是主要内容;其二,课文先写石猴的来历,后写石猴成为猴王的经过,这是课文的写作顺序。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就对文章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板块四
品味语言,感悟形象
1.学习“猴王出世”这个部分,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
(2)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话。お
①指名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②读这段话,体会语言的韵律和节奏,读出石猴的快乐和自由。
(3)提问: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观察发现。
课件出示
l
关注语言形式——对联、排比、精练。
l
关注语言内容——饮食、交友、起居。
l
关注语言节奏——三个字(动词+名词),短促有力。
(4)细细品读,把握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读出活力。
(5)在朗读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在句子旁边写上批注,全班交流。
(6)教师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顽皮的石猴,所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或者说,从这样的语言里我们读到了一只活泼可爱、顽皮的石猴。像这样内容与语言高度统一的句子,就是经典句子。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经典的句子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2.研读“石猴成王”这个部分,感受语言的魅力。
(1)快速浏览“石猴成王”这一部分的内容,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
(2)组织交流,引导品味、感悟语言。
课件出示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①石猴是怎样跳进水帘洞的?学生边读边模仿石猴的动作,体会石猴进洞时动作的轻巧。
②朗读这句话,体会石猴的勇敢。文中还有一处体现了石猴的勇敢,请找出来。
课件出示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3)众猴连呼了三声,只有石猴回应并要求进去,对比之下更体现出他的勇敢。众猴看到石猴进洞后都有哪些表现?
课件出示
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
①读句子,圈出动词。结合表演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②指导朗读,体会其他猴子的胆小。
(4)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为什么石猴能称王了吧!(板书:跳水寻源敢作敢为)
设计意图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抓重点句子,突破重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名著语言之精妙。让学生将阅读的兴趣转移到语言表达上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板块五
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1.课文记叙的是孙悟空的出世,选自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第一回,你还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吗?(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女儿国……)
2.《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的语言非常优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自己心中都有了一个猴王形象,它不只是一只猴子,更像一个自信、勇敢的人。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电视剧和动画片能让我们快速了解《西游记》里的故事,但相比之下,原著更加精妙,请同学们一定要好好读读这本书。
3.同学们读过《西游记》后,我们要召开一个故事会,每人准备好一个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设计意图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增强学生主动读书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课文里的优美语言,让学生因喜爱美猴王而走进经典名著《西游记》,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兴趣。
教学反思
1.《猴王出世》是1篇略读课文,我重点抓住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语句,并对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感悟。主要釆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使学生对经典的语言产生敬佩、欣赏之情,进而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2.在研读“猴王出世”的部分时,以读为主,通过默读、浏览,找出重点语句,再指名读、品读、齐读,让学生自己发现古代白话文语言的规律和韵律美,初步感受古文和经典的魅力。
3.在教学“石猴成王”这部分时,以读促悟,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默读、浏览等多种方式展开。让学生“读”出自己心中的“美猴王”,感受到石猴是一个集猴、人、神于一体的形象。指导学生学会做批注,注重学法指导。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表达方法,感悟石猴的形象。
《猴王出世》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16个生字,读记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小说的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播放《西游记》片段)大家对《西游记》都不陌生,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生自由交流)
2.是呀,他神通广大、机智勇敢的形象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关于他的课文《猴王出世》,齐读课题,介绍作者。
二、了解大意,整体感知猴王形象
1.根据文前“阅读提示”,明确问题。
(课件出示: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2.课文是1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所以有些句子会觉得不好读,不好懂。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交流自学情况,说说自己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了什么。或现在还有什么不懂的?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
3.交流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石猴是哪里来的。(板书:出世——仙石迸裂)
(2)学生尝试说说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板书:成王——跳水寻源)
(3)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一个怎样的猴王?(神奇、活泼、勇敢、无畏、自信……)
4.小结过渡:仙石迸裂,化出一个石猴,往水帘洞一跳,跳出一个猴王,从这里开始,一个美猴王的形象,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那么,作者吴承恩先生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猴的生活,去发现,去感受。
三、品味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学习“猴王出世”,感悟语言的“精炼”。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
2.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指名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2)读这段话,读出石猴的快乐和自由。
3.师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观察发现:(1)关注语言形式——对偶;排比;精炼。(2)关注语言内容——饮食、交友、起居。(3)关注语言节奏——三个字(动宾结构),短促有力。
4.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读出活力。
5.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上批注。
6.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跳跃的猴子,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或者说,从这样的语言,我们读到了一个活泼可爱、顽皮跳跃的猴子。像这样内容与语言高度统一,这就是经典。课文还有哪些这样经典的句子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研读“猴子称王”,感受语言的魅力。
1.快速浏览“石猴称王”的内容,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
2.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
(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①石猴跳是怎样跳进水帘洞的?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②朗读体会。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
①读句子,圈出动词。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②指导朗读,体会猴子的“胆小”。
四、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我们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相信大家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用四字词语说说。
(活泼可爱、机智勇敢,敢作敢为,身手不凡……)
2.课文记叙的只是孙悟空的出生,是古典小说《西游记》的第一回,那你还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学生讲述《西游记》的故事)
3.播放《美猴王》主题曲,师: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猴王的风采!
五、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积累欲望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她的语言非常优美。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们喜爱。希望同学们都能读到原著,切身感受古典文化,感受经典的魅力。
2.同学们读过《西游记》后,我们要召开一个故事会,每人准备好一个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教学板书]
出世:仙石迸裂——顽皮可爱
成王:跳水寻源——敢作敢为
顽皮可爱
[教学反思]
这是1篇略读课文,由于时间有限,我应更好的关注学生的情况,如问题研究价值不高,可以对问题进行二度开发。这节课中提示语中的两个问题:一是石猴是从哪来的?二是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当时想孩子们对《西游记》早就耳熟能详了,对他们来说这两个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内容就不需要研读了,只要品味语言就行了。因此,我从研究语言入手,重点体会通过语言刻画人物,研究人物语言和性格的关系,进而掌握人物形象。
不足之处:课上学生的表现不够活跃。我思考可能有以下原因: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可能没有对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或者说故事情节孩子们是有兴趣的,可古代白话文的形式让他们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喜欢阅读古典名著,乐于品味古典名著,应在教学这一单元之初就有意渗透古典名著的魅力所在,或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读名著,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上一篇:《名人传》序教案汇总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