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质8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篇】

一、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课)练习十七4—9题和思考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让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类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问题的探索与解决过程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把计算教学和运用教学结合起来。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应用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并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课件

2、兵乓球拍和兵乓球学具

3、课堂练习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老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加减和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相关练习,前面的练习同学们掌握得不错,不知今天能否继续发扬你们的优势?下面来几道口算试一试你们的“功力”

(放课件2,练习1)。请一位同学说出答案。

[设计意图:结合我校开展的计算课题研究,

复习简单的小数加减运算,由浅入深,先激发

学习兴趣。]

二、小数混合运算

老师:同学们的口算果然厉害,看看小数混合运算。能否依然“百发百中”(放课件3,练习6),做四道练习,安排男生和女生各做2道,进行比赛,然后请4位同学上黑板板书。

[设计意图:这4道练习分别有2道有括号2道没括号,让男女生竞赛,谁又快又准,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节省时间,加强和巩固学生的混合运算能力。]

男同学: 女同学:

老师:果然“名不虚传”。下面谁能告诉老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步骤是什么?(提问)小结,展示课件4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己运算,自己总结计算步骤,

还学习主动权给学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决解实际问题

1、完成练习十七第8题。

老师:同学们,数学离不开生活。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是需要我们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今天我们运用小数加减法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看大家能否学以致用?(出课件5,练习8),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提问。

(不用算结果,只说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小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并说出解决的方法,因时间关系,

可以不计算,但基础好的同学会很快把结果计算出来。

由浅入深,这道题较简单,学生学习的难度不大,有积极性。]

2、完成练习十七第7题。本节课的重点和亮点,用学具配合提出问题。

老师:在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与数学

有关的问题,例如下面这题(展课件6,

练习7)让学生先看图,了解题中的信息,

提出问题再解答。按4人小组分发学具,

每人提出一个问题,并拿着学具说出自己的问题,学生会提出6种问题,先请

4位不同问题的同学上黑板板书。把学具贴在黑白,并列式计算。后2种方法提问学生,老师板书。

[设计意图:运用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把学具展示在黑板,可以节省学生写文字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完成P103思考题--拓展延伸:

老师:同学们从窗外扔过垃圾吗?(有、没有)。对,不能随便扔垃圾,要爱护我们的环境。还记得我们学校举行的科技节的其中一项3楼“扔鸡蛋”比赛吗?大家知道鸡蛋这样扔下来一定“粉身碎骨”,为了使鸡蛋完好无损,我们参赛的同学花了很多心思去解决这个问题,还有一些高空坠物地知识,你们知道吗?

物体越接近地球速度越快,地心吸引力的作用。

(展示课件7,让学生读题)打开书本P103,

看思考题……在书上的图示写一写这4秒钟分别的行程。

然后,老师在黑板画图分析,先算出每一秒落地的距离,然后把这4秒加起来,让学生明白并不是第四秒是问题的结果。

[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二是解决一些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问题,进一步巩固多步骤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4、记账本的计算知识。

展示课件8,师问:不

知同学们见过这种表格没有?

(没有、有)。在哪里见过?

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

(这是一本记账本,所有

单位或一些家庭都要会用的,

目的就是为了把每日的收支

情况记录下来,好为生活和

工作作具体的安排,这是学会理财的必修课。说说怎样计算,不要求计算结果。小结

板书:上次结余+收入-支出=现在结余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知识,并掌握如何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表达能力。]

四、知识迁移,小数的加减解分数化成小数计算。

老师:我们已经学过小数分数互化,

谁能举出一些例子?提问,

老师板书:例如2/100=、

3/10=

老师:既然大家掌握了小数分数的互化,

下面这道题估计也难不到我们四(3)班

的同学,请看题(出课件9,练习9),

请四位同学上来板书。

[设计意图: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既掌握小数的加减,又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加减,了解知识间相互的联系,进一步巩固小数的加减运算。]

五、小故事,讲大道理。

老师:同学们做了不少题了,有点累了吧,为了奖励同学们的优秀表现。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好不好?展示课件10、11。这是前苏联“联盟一号”飞船因工作疏忽,遗漏了一个小数点导致飞船和科学家一起坠毁的悲剧。

[设计意图:在学生做了不少练习的时候,适当放松一下,调节学习气氛,通过小故事讲大道理,教育学生学习和生活都不能马虎的道理。]

六、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总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了解学生的真正收获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明确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之间的关系;

会进行假分数和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互化.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假分数和整数互化、假分数和带分数互化的过程,掌握它们互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会进行假分数和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

会进行假分数和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互化.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教师出示几道口算题,让学生回答.

通过出示几道口算题,明确分数的意义,为下面整数化假分数作铺垫.

1.口算.

÷15;-;×;

×;÷

2.口答.

(1)各表示什么意义?

(2)2个是几分之几?

5个是几分之几?

12个是几分之几?

二、整数化假分数

1.提出“把1、2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尝试,然后交流结果.

教师提出问题,先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然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明确解答的过程.

师:把1、2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学生思考,自主尝试,然后教师在标有1、2、3、4、5的直线上表示出来.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里面有3个,是,2里面有(2×3)个,是。

……

2.

教师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自己结论.

师:整数怎样化成假分数?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师:以指定的分母作分母,分母与整数的乘积作分子.

3.练一练

熟练掌握转化方法。

(1)把2、4、7分别化成分母是3、2、3的假分数;

(2)把3、4、5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师引导学生:整数(0除外)可以化成分母是任意自然数(0除外)的假分数。

三、假分数化整数或带分数

1.出示例题

教师出示例题,师生一起解决.

指导学生写出假分数和带分数,再让学生观察,讨论直线上同一个点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使学生了解对应的假分数分子除以分母,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学习.

问题:把下面直线上的点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出来.

(展示图片:例题二)

师生一起解决.

师:直线上同一个点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是怎样的?

2.假分数化带分数

1.师:怎样把化成带分数?

(教师用课件“分数的再认识(二)”演示)

2.练习:把、、化成带分数。

方法:假分数分子除以分母,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

3.带分数化假分数

师:怎样把、、化成假分数?

(教师用课件“分数的再认识(二)”演示)

方法:用带分数的分母乘以带分数的整数部分,所得的积再加上分子即得假分数的分子,假分数的分母与带分数的分母相同。

4.试一试

列出式子,让学生解答.

通过“试一试”让学生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问题: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生:=15÷7=2……1

=24÷8=3

……

四、练一练

让学生自行练习.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2题,先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然后自己完成,再全班交流.

第3题,是试一试的变式练习.指导学生弄懂题目要求,再自己涂色.

板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篇】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注重情境创设,产生认知冲突。

本节课结合学生学过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教学。新课伊始,提出问题: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上表示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制作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呢?然后引出要学习的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

2.重视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并结合上节课的已有经验,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感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知道中国最南和最北的位置吗?你知道两地的天气情况吗?

(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自由交流)

2.你还记得折线统计图吗?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3.以表格形式出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

提问: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上表示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制作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检验已学知识,为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猜想复式折线统计图:请大家迁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想一想,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特点呢?(学生自由交流)

(2)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教材84页4月7日~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①观察、汇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组成。

②讨论怎样读复式折线统计图。

小组讨论,得出: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与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相同,可以横向观察、纵向观察、对比观察等。

③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获取信息。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说一说获取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讨论,用知识迁移法来学习新知,使学生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同时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从而可以更好地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

2.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课件出示课前制作的曾母暗沙和漠河县两地xxxx年4月7~10日最高气温的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对比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填写下表。

相同点

不同点

单式折线

统计图

(1)有标题、横轴、纵轴、单位名称。

(2)确定每一格代表多少单位。

(3)先描点,再连线,连线要用直尺。

只有一条折线。

复式折线

统计图

(1)有两条折线。

(2)有图例。

(2)小组合作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通过对比,你发现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优势?

预设

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出两组数据数量的多少、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还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3.读统计图,解决问题。

(1)两地哪天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大?相差多少?

(2)两地最高气温相差25℃的是哪天?

(3)曾母暗沙的最高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漠河呢?

(4)从总体上看,两地这几天的最高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够从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理解。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篇】

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于方程这部分内容在本学段有以下几个具体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

3、了解方程的作用,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4、能解简单的方程。

在这一节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初步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它解简易方程。

这一课时是对前期知识进一步深化,担负着教学列方程和教学解方程的双重任务,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稍复杂的方程”这块内容分三个例题,例题1:ax-b=c及其应用;例题2:ax+bx=c及其应用;例题3:ax+bx=c及其应用。这节课要思考的主要是探究学习例题1:形如ax-b=c的方程及其应用,本节课作为学生初次接触“稍复杂的方程”的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作用,初步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它解简易方程。这一课时是对前期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学习的困难之处是根据题目里的已知信息列出等量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稍复杂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抽象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探索列方程解决较复杂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篇】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P7及练习二第3、5、6、7、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有关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认真计算与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点出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都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都比被乘数大。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6 7× ×O

×2 × ×6 ×5 4× 60×

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2、思考并回答。(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

二、情景引入

1、教学例5。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非洲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取信息:

所求问题:(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所需条件:(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倍)

思路分析:

(1)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倍数的含义:谁来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倍”是什么意思?(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野狗那么快,还要快。)

(2)追问提高学习新知的兴趣:

①非洲野狗能追上他们吗?(非洲野狗追不上鸵鸟。)

②“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该怎样列式计算呢?(生回答:56×)

③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小结: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让学生独立计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并集体订正。

(4)指导学生用估算进行验算: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及结果,你认为对吗?你是怎么验证的?(板书验算,完善课题)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验算的方法:

①用原式再计算一遍。

②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

③观察法:观察小数位数或第二个因数比1大还是比1小。

④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师小结: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来检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用那一种就用那一种来验算。

(5)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书上的小朋友算得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因数中,56是整数,因数中只有1个小数,所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应该点在2与8之间,即积应为。

师:很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每个小朋友都要养成认真做题、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千米/小时,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样?非洲野狗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由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刚才有同学提到56×式子中第二个因数比l大,所以积就比被乘数大,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用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四、课堂小结。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作业:5、6、7

课外作业: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10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

20 2322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