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落花生》有感【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读《落花生》有感【优推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读《落花生》有感【第一篇】

导入:质疑笔名,引起疑问

师:“落花生”不仅仅是种农作物的名字,还是我国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的笔名。有的孩子要问了:老师,我们的资料上写,他的笔名是“落华生”啊!—— 因为那个年代人们常常把“花”写成“华”,所以“落华生”其实就是“落花生”。你对这个笔名有什么疑问吗?

生:好端端的一个人,干嘛起个落花生的笔名啊?

师:问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许地山的散文名篇(板书课题)。咱们看看能不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同时还要看看,这篇著名的散文到底好在哪?

检查预习:找准起点,夯实基础

师:课文都预习过了。有信心把课文读对读顺的,请举手。(学生举手示意)哟,都有信心,那我就考考你们。也不多考,就考两道题,请看第一题。(幻灯出示一组词语:分辨尝尝便宜石榴)请你们四位起立,依次读这四个词语,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们读的这四个词,读音上有什么特点?(生读)

生:我发现这四个词语的第二个字都是轻声。

师:果真如此,我出示的这四个词的末一个字都是轻声。所以刚才有两个同学读得不太准,第二个字要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像这样——(师范读。生再次齐读。)

师:好多了,第一关顺利通过,请看第二题(幻灯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谁来读读这段话?(一生读)你读得不错,这段话可不好读了。有几个多音字,他读对了其中的三个(幻灯片中“空地”“种花生”“买种”三个词语中的多音字变为红色),很不错!这个词(指“播种”)有点疑问,在这儿应该读什么?

生:是播种(zhong)。

(师引导学生弄清读音后齐读)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附加题,刚才这个字(指“园”)他也读错了,谁听见了?他读成什么了?

生:应该是“后园”,他读的是“后院”。

师:听得非常仔细。可是,为什么写“后园”而不是“后院”呢?这两字有什么区别?

(师引导学生弄清两者区别)

略读“种”“收”:引导发现,主动求知

师:还是第一自然段。老师想请大家再读读,读着读着,哪个标点符号,哪个词,突然就跳进你眼睛里了?

生:跳进我眼睛里的是那个“居然”。我觉得收获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用“居然”这个词呢?

师:收获了,他的家人事先想到还是没想到?

生:没想到。

师:没想到,所以用居然。为什么就没想到呢?别着急回答,看你们能不能联系上下文找找答案。

生:因为没过几个月就收获了。

师: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

生:要短。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看看母亲说的话,你能发现原因吗?

生:因为它本身是荒田。

生:这是我们姐弟几个第一次种花生。

师:又是荒地,又是第一次种,没经验,结果种出来了。意外不意外?

生:意外。

师: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意外的高兴用个词叫什么?

生:激动。

生:喜出望外。

师:瞧,他说的词多好,喜出望外。那是惊喜啊!就让我们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来读读这段话。(生齐读)

师: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它们之间应该是顿号,不应该是逗号。

师:他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判断,并列词语之间是顿号,这里却用的是逗号。问得好,为什么呢?

生:我想可能这些事情是间断的,所以才要用逗号。

师:你的意思是,每件事情都隔了一定的时间。那买种啊,翻地啊,播种啊,这几件事本身是一下就能完成的吗?

生:不是。也持续了一定的时间。

师:说得好,这么一猜就有答案了。其实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产生的。如果想要表达语气舒缓、时间较长的感觉,就用——(生:逗号)是的。如果你们在写作文时有这样的需要,并列词语之间也可以用逗号,而不是顿号。恭喜大家,两关都通过了。

师:这一段话,寥寥数语,就交代了种花生、收花生两件事。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看除了这两件,还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生自由读文寻找答案)

生:还写了尝花生。

师:你们找找看,文中真正写“尝花生”是在哪儿?

生:“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

师:这会儿尝了没?(学生摇头)还没呢!真正写尝花生的,看看课文的结尾,就那么一句话。说花生做的食品都——

生:吃完了。

师:是啊,就那么一句。还写了什么事?

生:还写了议花生。

师:是。其实那天晚上我们是边尝边议,可是经过刚才大家的寻找,发现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都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却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生:因为议花生这件事,让作者获得了终身受益的启示。

师:这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重点的部分作者写得详细、具体,而次要的部分写得简略。这是这篇著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你看咱们已经看出来了,就是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咱们平时写文章也不能平均用力,也得分主次,主要的详写,次要的略写。

精读重点:质疑问难,变教为学

师:下面我们就直奔重点,看看那天晚上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围绕花生都谈论了些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3-15自然段,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生默读课文后自由质疑)

生:为什么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

师:父亲回家那不是应该的吗?问题在哪?

生:为什么父亲的到来实在很难得?

师:你问得多好,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对不对?可是作者却说父亲来了实在很难得。猜猜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父亲工作太忙了。

师:快速地翻一翻课后的资料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他忙些什么?

生:他的爸爸是一位爱国志士,可能……在和中国台湾交流。

师:呵呵,那倒不是。因为大家不了解背景,我简单地介绍一下。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许地山就跟随他的父亲来到了大陆,那个时候许地山的父亲在广东一带做知县,平时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所以很难跟家人在一起团聚。而那天晚上父亲也来了,所以说——

生:实在难得。

师:是的,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是的,父亲和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的母亲—样爱孩子。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个可贵指什么?

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先得知道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问题提出来了,靠谁解决?

生:靠自己。

师:我最欣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为了更好地读书思考,老师这儿有个友情提示,先围绕问题读课文,就读第10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再把自己的理解简单地批注在旁边。写完了可以和同学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听听别人的意见。

(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

生:我觉得花生的品格最可贵,父亲就是要我们像花生一样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炫耀自己。

师:有两个词我特别喜欢: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谁能读读这段原文?

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你们也想想:父亲说花生就说花生吧,扯上桃子、石榴、苹果干什么呀?

生:因为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都非常漂亮,而且是挂在高高的枝头上,如果像桃子、石榴、苹果这样张扬自我,我觉得很不好。

师:大家想一想,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那儿,就是在炫耀吗?——摇头了。不是。那是它生长的特点呀,对不对?它就长在那儿!你说苹果要是长土里去那还叫苹果吗?

师:刚才这个孩子的发言有一点我很欣赏,就是她发现了父亲其实是在拿花生跟和它的生长特点截然不同的桃子、石榴、苹果比,干什么?

生:作比较。

师:聪明!对比啊!对比的结果就是让我们更加体会到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像刚才那位孩子说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外表不好看的花生却能默默地给人带来好处,真的是更可贵,更让人钦佩。让我们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花生的这份可贵。

(练习读,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点评: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改变教学的方式,变教为学,从问题入手,再次引导学生质疑,并将解答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孩子们边读书边思考,解答自己发现的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深化主题:品词析句,深刻体悟

师:课文读到这里,孩子们,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生:不是。是在讲做人的道理。

师:哪句话明白地告诉我们,在讲做人?

生:“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真有眼光。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做人外表可以丑陋一些,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

师:她的意思是说,外表丑一点没关系,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少年许地山也正是这样理解父亲的话的,他说——(幻灯出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生齐读。)我发现齐读的时候我听不出你的理解。谁能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

师:什么是体面?

生:体面就是——

师:有点困难。看看我今天穿得体面吗?——还行。穿得好看叫体面。长得帅那也叫体面。体面就是外表光鲜好看。讲体面有没有错?

生:没有。

师:比如说我今天穿得邋里邋遢地来是对你们的尊重吗?不是,所以讲体面并没有错,关键是不能——

生:不能只讲体面。

师:是的,不能只讲体面。不能只讲究外表光鲜好看,只顾自己生活的安逸,而要做有用的人。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什么是有用的人呢?

生:他得乐于帮助别人。

生:就是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师:能举个例子吗?哪些人是有用的人?

生:警察。

生:为人分忧的人。

生:还有义工。

生:就像玉树地震中那个阿福为了救人而牺牲了。

师:说得多好啊!谁能像他这样说说。

生:我觉得清洁工也是,每天早上起得很早在默默奉献。

生:我们要默默地做奉献,不图虚名。

生:我觉得老师就是这样默默奉献的人。

师:谢谢你,孩子。只要你们学有所获,我们的付出是心甘情愿的。刚刚大家说了不少,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他们的工作看似不起眼,但是都对这个社会有用。我们做人就要做——

生:有用的人。

师:不要做——

生: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老师也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他留学西洋多年却从不穿西服,不抽烟不喝酒,大部分收入都用来买书;在香港大学任教时,他以系主任的身份每周还上 20小时的课;抗日战争时期,他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号,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著名作家郭沫若评价他说,他有献身精神,对于名利竞逐,极其恬淡。他就是本文的作者——许地山。他曾说——(幻灯出示)

生:我要做花生一样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付出,为中华而奉献。

师:现在知道许地山为什么将“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了吗?

生:因为他要提醒自己,时刻要做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师:这篇文章谈沦的是落花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

生:借物喻人。

点评:由花生联系到人这是本文的中心所在,教师紧紧抓住“只讲体面”和“有用的人”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结合生活进行体验,理解了课文深层的内涵,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布置作业:读写结合,读活用活

师:课文学到这儿,这节课快要结束了,老师最后有个小小的请求。在我兰州的班级里有个同学,他叫小鹏,大鹏展翅的鹏。这个孩子的父亲是我们兰大的保安,而其他孩子的父母亲大多都是大学教师,所以小鹏在班里常常抬不起头。学了这篇课文,我想请大家给小鹏写封信,用你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鼓励小鹏,让他抬起头来,和你们一样的自信、幸福。你们可以把写好的信发到我的邮箱里(幻灯出示邮箱地址)。老师期待你们的信可以改变小鹏。

总评:

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课堂伊始,老师就让学生自己读书,发现问题,找到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再将解决问题的权力大胆地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合作、交流使问题得以解决,在这中间教师顺学而导,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想学、要学的欲望,真正做到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直奔重点,读写结合

课上有两个结合:一是文章与习作的结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帮助学生总结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和“借物喻人”两大写作特点,并提示大家今后的习作也这样做,真正使课文成为例文。二是主题与习作的结合。在学生品词析句,结合生活体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后,创设了习作的情境,让学生给有自卑心理的小鹏写信,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达到了读写结合的目的。

赛课感言:最重要的,是“人

张玉栋

这三个月我读许地山的文章、传记,读关于他的介绍、评论,还读他父亲的诗以及他为他父亲的文集写的序;我读许许多多我找得到的这堂课的实录,知名的、不知名的,新颖的、老套的,我统统都读,不 但读还做笔记;我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默读朗读诵读,逐字逐句地读,从读不懂到读明白,从没感觉到被感动。我就这么读啊,然后设计、实施、反思、修改,再实施、再反思、再修改。挺痛苦,挺熬人。可是,没有之前对书籍的钟爱,没有之前读的书做底子,我读不了许地山;没有之前自己阅读学习的经历,没有之前对阅读教学的真切认识和独特体会,我甄别不了优劣,做不出内容和方法的选择;甚至没有之前养成的思考习惯和一颗敏感的心,我都无法“披文以人情”,不能真正读懂课文、读出感觉。

备课已是如此,上课更非一时之功。如果没有平日里对孩子的亲近、喜爱,课堂上怎么能营间民主、平等的意识,课堂上怎么能放下老师的架子,领着学生一起学?如果没有平日里思维与表达的训练,课堂上又怎么能恰当引导、适当启发、适度评价?

美国作曲家科普兰说,当我们聆听一位作曲家的作品时应该记住,我们是在听一个人,一个具体的人连同他特有的个性。我以为我们在听一位老师的课时也应如此。我们当然要注意他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教的效果,但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这一切背后的那个人,而且是“具体的人连同他特有的个性”。我们的孩子需要的并不是一位得过特等奖或者这个奖那个奖的老师,他只需要一位好语文教师。这样一位好语文教师,他是喜欢读书的,没有停止学习、思考的;他是热爱生活的,还能够感受、希冀的;他是亲近孩子的,可以真诚地关注、倾听的。

听一堂课带给我们的兴奋总是有限,可如果我们能窥探到这课背后那执教的具体的人,能由此激励自己改变,或者说找回自己的生命力,那真是善莫大焉。

是的,如果您有机会见到我,您会觉得,我不只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而已,还是一个快乐天真、从容淡定的小伙子;我也不是只会上《落花生》而已,我兴许还上得好语文课,兴许还是个——“好语文教师”。

读《落花生》有感【第二篇】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人”道理。

3、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能背诵课文重点语句。

4、能用自己话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好处。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道理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人”道理。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道理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赞颂花生顽强生命力语句。

教学准备

老舍《落花生》和《白杨礼赞》《松树风格》《梅花魂》等文章;

演示文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类比导入,揭示主题

梅花、竹子历来被中国人所喜爱,他们清高、淡雅和坚贞往往被用来比喻有气节、有骨气、有灵魂人。比如诗人郑燮在《竹石》中描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此抒发自己不畏磨难铮铮铁骨。比如陈慧英《梅花魂》中外公说: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出了许多有气节人物,他们不管受到怎样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腰。他们就像梅花一样!这些诗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看似状物,实则是写人,告诉我们做人道理,这就是“借物喻人”或“借物喻理”。今天,我们再学习1篇这样文章《落花生》,看看作者许地山是如何通过写落花生来告诉我们做人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把课文读正确。)

1、学生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查朗读,提示重点字词读音与结构,如茅、榨、榴等。

(要求会书写,会组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

1、你对课文哪一部分最感兴趣?根据学生回答引入课文学习。

2、集体读第一段,了解种花生、收花生。重点体会“居然”一词:

⑴读出花生收获后一家人意外、惊喜。联系生活,会用“居然”造句。

⑵种了就是想收,为什么收了却又说没想到?没想到什么?为什么没想到?感悟、体会花生顽强生命力。

四、品读课文,研析重点

1、花生顽强生命力令我们惊喜、赞叹,同样也让母亲高兴。在第二段中有一句话表现了母亲高兴,谁能帮我们找出来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过渡:是啊,一次没想到收获,也要过个节来庆祝,可见这一家人对生活是多么热爱。这收获哪里是花生,分明收获对生活热爱和积极乐观生活态度啊!

2、读一读4~15段,看看这热爱生活、积极乐观一家人是如何边吃边议论花生?

读“吃花生、议花生”内容。

过渡:兄妹们所说花生好处是显而易见,而父亲指出却是花生容易被人忽视特点,而这容易被人忽视恰恰是花生最可贵好处。

3、默读父亲话:

(出示演示文稿──父亲一段话:花生好处很多,……)

要求:读这段话,你能读懂什么?还有没有不懂?

⑴根据你对父亲话理解。完成下面表格:

比较花生苹果、石榴、桃子

不同点

相同点

启示

⑵反复读一读“我”说话:“那么,人要做有用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人。”联系生活,先想一想“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各自含义,再深入体会父亲对我们期望。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朗读最后一段,找一找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父亲话给“我”很深印象。体会“印”字用得准确,体会父亲话对“我”一生影响。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食品都吃完了,父亲话却深深地印在我心上。”许地山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长大后他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人,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他说过这句话:

出示演示文稿:

我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人,有用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六、作业

语文能力提高仅凭课堂上学习和看几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要做有用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人”,更多了解借物喻人写作方法,老师推荐几篇文章和几首乐曲,希望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能选择自己喜欢认真读一读,听一听,相信你一定能从中享受到书籍和音乐带给你震撼、快乐以及幸福。

书籍(文章)。

老舍《落花生》、茅盾《白杨礼赞》、陶铸《松树风格》、陈慧英《梅花魂》、周敦颐《爱莲说》,读一读这些文章,把点明中心句子画出来。

乐曲:《小草》、《劳动者之歌》。

〖板书设计

落花生顽强生命力

物有用

默默地奉献

做一个对别人有用人

读《落花生》有感【第三篇】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语)。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自已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包蕴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我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步骤,然后以人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读,自己学,接着把自已读懂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学生体会出花生品格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你觉得该怎样读这两段话,才能表达出你当时的感情呢?大家来评评谁读得最有感情,学得最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读者声情并茂,评者真诚中肯,在读与评中学生与“父亲”产生了情感共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与发展。

读《落花生》有感【第四篇】

教学目标:

1、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初步掌握分清文章的主次,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

教具:课件、表格

课前准备:

1、让学生了解有关花生的常识和生长特点。

2、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

3、思考预习中的三个问题:

(1)我们平常吃的花生,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

(2)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

(3)读读文中“爸爸”说的话,想想它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进入情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请大家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当学生提到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时,出示课件一:落花生的生长过程)

二、自由读文,理清文章脉络

1、轻声快速读文,了解内容。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相机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尝花生  谈花生)

2、把各部分内容所在的段落找出来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用了几个自然段?从吃花生到议花生,从议花生到议人生用了多少时间,用了几个自然段?由此可见,主要部分是什么?我们读﹑写文章都要抓住主要内容。)

三、抓住重点,自学课文3_15自然段

[过渡: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文章的主要部分,也就是3——15自然段。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轻声读﹑快速浏览等)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

1﹑学生读文,自学课文。

2﹑指名汇报,了解结果。(点拨:在谈花生这部分中,父亲要孩子们讨论的话题是什么?相机出示课件二:姐姐、哥哥、“我”谈花生的画面)

四、相互交流,探究学习重点内容

(过渡: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父亲是怎么谈花生的?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父亲第一次是怎么说的?)

1。学习第十段(出示课件三:第十自然段)

(1)生齐读,看看父亲用了什么事物和花生作比?怎样比?

(点击课件,读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位置

挂在枝头

外表

矮矮地长在地上

印象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3)汇报学习情况(出示课件四:表格)

(小结:由此看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2。学习第十二﹑十三自然段

(1)让我们再看看父亲第二次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五:第十二自然段)指名读,说说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过渡:是啊,爸爸教育孩子们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不慕虚名,默默奉献。怎么读爸爸的话?)自由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过渡:许地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学习第十三自然段

(出示课件六:第十三自然段)

a、指名读。理解“体面”及句子的意思。

b、引读第十三自然段(许地山懂了,同学们也懂了)人要做……不要做…

(3)分角色朗读父亲和许地山的话。(出示课件七:父子的两段话)

(4)实话实说(出示课件八:实话实说):

在现代社会里,你喜欢做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人,还是喜欢做爱炫耀自己的人?怎样做?

3﹑小结课文:(父亲以“落花生”作比,要求子女们为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求虚荣,给作者许地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许地山以后不仅写了《落花生》一文追忆父亲的教诲,而且以“落华生”为笔名勉励自己。)

五、背诵喜欢的段落(过渡:这篇课文朴实无华,使读者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感染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相信也感染着你,把你感受最深的自然段读一读,背一背。)

1﹑自由练习背诵喜欢的段落。

2﹑检查背诵情况,交流背诵的方法。

六、拓展练习(出示课件九)

1﹑人们常常从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点做人的道理,这叫“寓理于物”或“借物喻人”。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相机点拨:煤炭—燃烧自己,给别人光和热;石灰—粉身碎骨为人类;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春蚕—吐尽蚕丝为人类;粉笔—耗尽自己,给人类带来知识和力量;扫帚﹑环卫工人—留得一身脏,换来万人洁。)

2﹑教师小结。

文本框: 寓 物 于 理

板书设计:

种花生﹑收花生(1)

17 落花生        尝花生(2)

谈花生(3_15)△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

教学反思:

这是我在教学《落花生》这一课时的一个小插曲。从这个教学案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就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学习的多元化、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的理解各不相同。我想,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体验。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不同想法,我庆幸自己当时没有抑制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感受,也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认同我的想法,按原计划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即引导学生学习花生的默默无闻,不炫耀,不张扬),而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即: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落花生那样,不注重外表;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善于表现自己,像人们展示自己的才华。)这就是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即阅读就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上学生的理解远比老师教他的丰富而深刻,而且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赋予老教材以新的含义,提升了教材的价值,体现出教学的现实意义,把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精神领域。

20 889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