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铁牛》教学案例及反思(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捞铁牛》教学案例及反思(优质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捞铁牛》|人教版【第一篇】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学会生字新词;学习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2、能力方面: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会用“熟悉”、“出色”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及其他发展方面: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懂怀丙捞铁牛时做了那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录像、实验演示器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按生字表学生字,读准字音。

2、练习读熟课文。

3、在教师指导下查字典,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字新词(浮桥、淤泥、笨重、出色、工程家等)。

4、默读全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分段

四、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学生自由读第一节, 思考;为什么要把铁牛捞起来?

二、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

三、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二大段

1、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练习概括段意。

3、学生大组交流段意概括情况。

(二)学习第三大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中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得是什么?

2、学习第一节:

①自由读,尝试针对段落提出问题。

②理解段中“试试”的含义。

3、学习第二、三节:

①师范读→生小组学习→结合课件●板画,弄清怀丙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

②指导学生交流学习情况,明白段中“摸清”、“很大”、“并排”、“结实”、“很粗”等词的含义及“先”、“然后”、“再”、“又”等词的先后顺序。

③生小组自学→师指导部分学生演示“捞”的过程,弄清铁牛是怎样被浮力“捞”起来的。

④指导学生交流,明白“沙减少→船上浮”的关系及“浮力”等词的意思。

⑤指导学生朗读;结合录像,引导体会文章的意境。

4、生尝试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四大段

指名读段,生概括段意;结合课文理解“出色”。

(四)生根据各自兴趣,自由读课文中的任意段落。

四、发散思维

1、为什么和尚不把铁牛直接拉到船上载回来?

2、为什么船上要装很满的沙?

3、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铁牛“捞”回来?

五、质疑问难

学习了这课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六、课堂练习

填空——课文第四小节。

七、总结(结合课文内容及思想、情感、科学等教育)

(略)

八、课后作业 (2、3题选作一题)

1、造句:“熟悉”、“出色”。

2、画出怀丙准备工作的简图。

3、我和怀丙比智慧。

附:板书设计 

17、捞铁牛

怀丙------“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摸位置

准备捞:大船并排拴紧、结实木料搭架

装满泥沙、 粗绳

捞回来→利用水的浮力

┕→出 色 的 工 程 家←┘

第三课时(略)

(主要安排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教学内容)

《捞铁牛》|人教版【第二篇】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辅以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演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用科学,

2.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 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扰铁牛的经过。

2.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1. 演示所需的材料:玻璃缸、装有石子的圆口瓶、木尺、棉线、铁块。

2. 覆盖式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质疑激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捞铁牛》。齐读课题。你们读了课题,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捞铁牛?捞铁牛有什么困难?怎样捞铁牛?铁牛捞起来了吗?)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 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读中,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宋、拴、尚、绳、绷”的字音。强调“拴、潜、陷、铲”是前鼻音,“潜”读去声。“宋、尚、绳、绷”是后鼻音。和尚的“尚”读轻声。

3. 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 从课题上看重点应该写什么?

(2) 默读,找出描写捞铁牛的经过部分。(课文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段)

(3) 可见课文可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4) 如果捞铁牛的经过部分再分为“准备工作”和“捞出一只只铁牛”的两部分的话,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四部分)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四部分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三、深入深究,读懂课文第一部分。

1. 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因为八只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河水冲断浮桥,铁牛也就被冲走,陷进淤泥。要修浮桥,必须要捞起铁牛。)

2.比较句子:河水冲断浮桥,铁牛也就被冲走,陷进淤泥。

河水冲断浮桥,铁牛都就被冲走,陷进淤泥。

“也”换成“都”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单就一句话说,“也”或“都”都可以,意思也明白。但就联系课文和故事来说,两个字的作用是不同的。“也”与上文呼应表示同样。如果不用“也”而用“都”,这句话就只是讲铁牛是被冲走这一件事。

3. 铁牛有多笨重呢?据记载,黄河大铁牛最轻的有吨,最重的达吨。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没有)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没有)可见,要打捞这八只大铁牛是多么的不容易!

4. 指导读句子:“人们议论纷纷。”理解“议论纷纷”

5.指导读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怀丙站出来说话了,你们从他的话里听出了什么?

——他当时胸有成竹,所以才主动要求打捞铁牛的。

——他是一个虚心的人,明明胸有成竹,却还说“试一试”。

6.比较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要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还”换成“要”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还”常常用于讲同样的情况,有表示现象继续的作用。怀丙的这句话前后讲的都是水,铁牛被冲走的是水,把铁牛送回来 的是水。用“还”很自然。如果用“要”,就不一定有这种继续的意思。

7. 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四、学习第二部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1. 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现在我们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表示捞铁牛顺序的词语。(先……然后……再……又……)

2.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重点。

3. 师生交流,概括出要点:(1)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2)准备两只大船,船里装满泥沙;(3)两船拴紧,跨船搭架;(4)铁牛和木架两端,用绳子相连。

4. 用覆盖式投影再现这次的准备工作,再请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准备工作。(用上“先……然后……再……又……)师生评议。

5. 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充分的准备。)

小结:认真读书,读懂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一种读书方法。

五、学习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认真读书,思考:(出示投影题)

1、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

2、想想带点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

3、学生自由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4、师生交流。

(1) 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水的浮力)读出关键语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看有关“水的浮力”的演示:在玻璃缸中装入大半缸水,缸内盛一装有石子的圆口瓶,缸口上架一木尺,木尺的两端系上棉线,线下吊一铁块,沉入缸底。教师将圆口瓶内石块儿逐一取出,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缸底的铁块为什么会往上生?)通过观察交流,得出结论:利用了水的浮力。

(2) 交流:带点词语之间的关系。

① 学生读这段话。

② 带点词语:“泥沙减少……船身向上浮……绳子越绷越紧……把铁牛向上拔”,这些词语之间可以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铁牛被向上拔。)

3.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强调:带点词语表现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词语要朗读的特别分明。两个“慢慢地”、“越绷越紧”这几个词语也要读出味道来。学生读后评议。

4.读第五自然段。

(3) 学生读。

(4) 引导质疑: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铁牛太沉了,没办法拉上船;即使拉上船也因为太沉,不容易划到岸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可以省力气。)

(5) 多么聪明的和尚呀!把第四、五两自然段读一读。

5.读第六自然段。

(1) 学生读。

(2) 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一下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从淤泥里拖了回来。)

小结:同学们通过一段一段地读课文,读懂了内容,要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六、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 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 师生交流: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七、 回顾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 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可以分成四个部分:(1)铁牛陷进了淤泥,怀丙和尚说他有办法捞。(2)怀丙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3)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4)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2. 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练习说,全班交流。(拴浮桥用的铁牛陷进淤泥,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他不愧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八、延伸课外。

1. 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他打捞铁牛的办法确实好,不过,他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16船泥沙,以现代的环保观点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泥沙铲到黄河里去会阻塞航道,还会污染河水。)你们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捞出铁牛,又注意了环保?

2.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创新。(实际上只要用四只船就可以解决问题。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搭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的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面两边,让水手们把泥沙铲到空船里,再将铁牛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两只船去拴第二只铁牛,等前面两只船把铁牛运回来后,在分别靠在这两只船边上,再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方法来回七次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而不用向黄河里铲泥沙。)

3. 要是现在打捞水底沉物的话,有没有其他办法?结合学生查阅的资料,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知识。或者由教师适当地介绍,现代有哪几种打捞方式。(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和解体打捞)

九、板书

捞铁牛

怀丙 聪明 了不起 谦虚

潜水找牛

准备工作 装沙上船

拴船搭架

拴牛连驾 科学成就

铲沙下船 浮力 人民的智慧

打捞工作 拖牛靠岸

拖牛上岸

十、布置作业

选做: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呢?(可以和同学讨论合作完成)

《捞铁牛》|人教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学习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并运用学到的方法读懂课文。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弄清怀丙和尚做了哪些工作才把铁牛捞上来。

2、理解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道理。

3、学习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并运用学到的方法读懂课文。

教学准备

实验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科学吗?爱科学吗?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科学的奥秘吧。

老师做有关“水的浮力”的演示,质疑:

怀丙和尚说他用什么办法能把大铁牛捞上来?怀丙和尚是怎样“叫水”把大铁牛“送回来”的?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投影)让生自由读文,思考: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潜水摸牛→备船装沙→拴船搭架→拴牛绑架)

2、指导朗读,注意:动词要读重音,把这些准备工作突出出来。

三、学习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同学们合作学习,要求认真读书,思考:(出示投影题)

(1)怀丙和尚把准备工作做好后,是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

(2)根据课后思考·练习3的提示,想想带点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

1、学生自由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2、师生交流。

(1)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水的浮力)读出关键语句:“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师做“捞铁牛”的演示:

(2)交流:课后思考·练习3中的语句。(出示投影)

①学生读这段话。

②带点词语:泥沙减少→船身上浮→绳子越绷越紧→把铁牛

向上拔

(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铁牛被向上拔。)

3、指导朗读。(带点词语要朗读得特别分明。两个“慢慢地”、“越绷越紧”要读出味道来。)

4、师读第五自然段。

(1)引导质疑:怀丙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呢?

(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可以省力气。)

(2)多么聪明的和尚呀!把第四、五自然段读一读。

5、师读第六自然段质疑:

“这样的办法”是指怎样的办法?

6、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知道了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来拔铁牛的,那么我们再回头看看怀丙和尚为什么要做那些准备工作?

(如:潜水摸牛为的是更好的确定打捞办法;备船装沙为的是铲掉泥沙后船身可以向上浮;拴船搭架为的是使船只平稳增加浮力;用两只船是考虑牛笨重,需要极大的力量;拴牛绑架为的是船只上浮时,能把铁牛从淤泥中拔出来。)

师小结:从这些准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怀丙和尚以科学的态度做了细致、周密的思考和安排,说明他有聪明的才智。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齐读课文,思考:这段写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写和尚是谁,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和尚的赞颂之情。)

2、为什么说怀丙和尚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呢?

五、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出示投影)

六、延伸课外

想象一下,在当时还有什么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要是现在呢?

(让学生明白,在当时怀丙和尚的打捞方法是最好的办法。现在科学的打捞办法有:浮筒打捞、浮吊打捞……)

板书设计

准备:潜水摸牛→备船装沙→拴船搭架→拴牛绑架怀丙和尚

文本框: 捞铁牛

利用浮力

打捞:泥沙减少→船身上浮→绳子绷紧→铁牛上拔出色的工程家

《捞铁牛》|人教版【第四篇】

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而不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捞铁牛》时,我就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例如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首先让学生在熟读进而记住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然后帮助学生总结出概括段意的一般方法。这几个环节是在落实“初步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这一目标,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运用了哪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先……然后……再……又……)接着通过覆盖式投影片按顺序分步演示这四项准备工作,并体会这四项准备工作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进而总结出:写文章应做到“言之有序”。这几个环节是在落实“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这一教学目标。

20 21019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