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精编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新闻两则》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新闻两则1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活动内容
围绕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主题,收集、整理相关的历史、地理资料,举行一次追访历史新闻活动。
活动目标
1.体验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相关历史、地理材料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整合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2.能够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创造性地再现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和表达能力,并体会历史人物的内心感受。在分组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养成合作意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加深或拓展对哥伦布航海活动的了解与认识。
活动重点
对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再认识。并感受和学习航海家勇于探索的开拓进取精神,认识到人类历史是不断探索的历史,探索精神永不磨灭的。
活动难点
对开辟新航路做出恰当的评价。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在对这段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恰当的评价。
活动程序
1.全班同学分为三个专题研究小组:航海可行性论证组、航海探险组、重大影响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各小组依据专题确定本组搜集的相关资料。
2.教师提出活动要求:追访历史新闻的设计,要在符合新航路开辟基本史实的前提下,大胆、合理地想象如何生动的展开追访历史新闻的过程。找出有代表性、有深度的问题以备提问。
3.各小组分工开展专题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选择典型资料,编制成追访历史新闻的活动方案或汇报稿,并可选择多种展示方式,准备vcd、多媒体课件等。
4. 以小组为单位,举行追访历史新闻活动汇报会,于活动前做好会场布置。全班同学推举一人扮演新闻发布官、一人扮演哥伦布,每个专题组各推举一人扮演哥伦布的同伴。其余同学作为记者团记者均可自由提问。
教师导言
今年是xx年,五百年前的5月20日,航海家、探险家克里斯多佛?哥伦布在西班牙巴利阿多利德永远地合上了眼睛,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航海家画上了人生的句号。但是,哥伦布开启的航程却才刚刚开始:两个大陆,甚至整个世界的历史都因他改变;而五百年后,后人关于哥伦布的功过是非,仍然没有定论。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他,我们一起来举办一次跨越时空的追访历史新闻活动:回到15世纪末,与哥伦布及其同伴对话,去走探测那位英雄人物,回顾那段伟大的历史。
(通过教师语言的烘托来创设历史情景。)
在课前,同学们已分好了小组,确定了主题,下面就让老师把舞台交给你们。 首先让我们有请这次活动的新闻发布官。
新闻发布官:
尊敬的各位先生、女士大家好,哥伦布一行在经历了240天的远航探险,终于凯旋归来,这不仅轰动了西班牙,也震撼了整个欧洲。西班牙女王在巴塞罗那宫廷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哥伦布等人经过的地方也是人山人海,每个人都想争睹哥伦布的风采。那么我们受西班牙王室的委托举办了这次新闻发布会来详细地向大家介绍一下哥伦布此次航海活动。下面就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这些勇敢的探险者──哥伦布及其同伴。
(哥伦布及其同伴上场)
新闻发布官:首先,我们请哥伦布先生对此次航海活动作一下简要的介绍。
(幻灯片,配以地图)
哥伦布:首先感谢女王陛下对我们这次航行所给予的大力支持。我们在1492年8月3日,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杨帆驶出大西洋,直向正西驶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它就是东方的印度。 我把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
新闻发布官:下面我们就把时间留给此次前来的中外记者们,如果有比较关心的问题可直接向哥伦布先生提问。
记者a:哥伦布先生,您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是什么支撑您最终走向胜利呢?
哥伦布:对地圆学说的坚信,对黄金的渴望,但是我并不认为我这样说就证明我是一个拜金主义者,因为黄金是所有商品中最贵重的,它不仅仅代表着财富,拥有黄金的人不仅能满足现世的需要,还能找到在炼狱中拯救灵魂的方法,走上通往天堂的路。
记者a:谢谢。我非常佩服您这种勇敢执着不畏艰险的精神。
记者b:请问哥伦布先生,是什么让您如此确定这次航海肯定会成功呢?
哥伦布: 因为现在航海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下面请我的助手给大家介绍一下。
(幻灯片:罗盘针,地圆学说,多桅帆船。)
哥伦布同伴:(1)我们造船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能造新式、轻便、安全、多桅、多帆、吃水深、储货空间大、能逆风行驶的大船(2)航海技术改进较大。中国的罗盘针传入欧洲以后,给欧洲的航海事业带来了一场革命。以前欧洲人不敢到大海深处去航行,只能沿着海岸线弯弯曲曲地前进。有了罗盘针以后,船只就可以离开海岸线大胆地航行到适当的航线上,也不怕阴天和大雾弥漫了。(3)地圆学说的流行。我们都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有了一定了解,而且现在绘制地图的技术已经很高,现在欧洲已出现标明海岸线和港口位置的航海图。
记者c:您能否和我们谈一谈在航海途中的经历?
哥伦布同伴:我们于1492年8月3日从西班牙出发。我们的船队由三艘大帆船和87名水手组成。由哥伦布指挥船队一直向西航行,我们对途中见到的每一群海鸟和每一片水草都进行仔细的观察,不放过一点线索。1492年10月12日凌晨,在经过两个多月的航行,久盼陆地而不见,船员中怨声四起,您知道我们带去的水手大都是犯人和死囚,在路上自然争斗不断,那一天就在几乎要发生叛乱的时候,船头上的一名水手突然一声惊叫:“啊!陆地!”原来他在月光下隐隐约约地看到前方有一块陆地。这样我们就到达了印度。
记者d:能为我们描述一下您所登陆的岛屿的情形吗?
哥伦布同伴:“我们到那里的时候,已经12月份了,但是还能听到夜莺在鸣唱,还有其他上千种鸟类出现在这个季节。这里可以看到七到八种棕榈树,这些美丽树木的数量实在难以估计。其他的植物、果实也都一样。在岛上,有不可思议的菠萝丛、广大的可耕田地,还有新品种的蜜蜂,好几个品种的水果,还有从未见过的动物。在内陆,更有许多金矿,蕴藏量之大,不需要计算,就可以看得出来。这真是个惊奇之岛。”
(播放幻灯片──美洲印第安风景)
记者e:当地的印第安人是否欢迎你们,你认为我们真的可以在那寻找到我们想要的一切吗?
哥伦布:他们非常欢迎,甚至把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当成神仙派来的贵客,热情的招待。 因为这些岛屿上印第安人的生产方式还是极其原始的,所以我们带去的所有制品,甚至废物、玻璃碎片和每张用过的扑克牌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宝贝。我们就用这些东西换取了他们大量的贵重物品。所以我敢说只要有50人的军队,我们就能控制所有印第安人,让他们做任何事。
(播放幻灯片──第一次航行中,哥伦布遇到友好的印第安人的情形。)
记者f:哥伦布先生,您为我们带来了福音,您是否打算再次到达那里并征服他们呢?
哥伦布:是的。我们非常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如果我们一起努力的话那里将是我们新的家园。可以给我们带来黄金,更多的贸易、奴仆以及无穷的宝藏。
新闻发布官:非常感谢哥伦布先生及其同伴,由于时间的关系,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互动探究:
老师:通过此次活动你又进一步了解了哪些内容?
学生:我觉得哥伦布的成功离不开他广博的知识、过人的胆识、同伴的支持,离不开他的勇气、决心、毅力和开创的精神。我们在学习上和做人、做事上也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老师:哥伦布的确是一位英雄人物,在我们当今社会里,这种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提倡和学习的。
学生:我知道了哥伦布此次航行的目的,其中之一就是去寻找黄金。
老师:确实,这把“无形之手”推动着人们不惜牺牲生命去冒险。
学生:虽然说哥伦布此次航行动机主要是去寻找黄金,但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有其积极的一面的,因为毕竟发现了新大陆,而且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
学生:但是哥伦布的一个野心就是想征服当地的印第安人。所以哥伦布的航海也是带有很明显的殖民主义色彩。
(引出学生对哥伦布航海的评价。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及时纠正个别偏激的思想,培养公平、公正地对待事件的价值观)。
老师:哥伦布既是伟大的航海家、探险家,又是殖民者、侵略者。他发现了“新大陆”,带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但美洲许多地方遭受了残酷的掠夺和屠杀,日益贫困落后,尤其是给印第安人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不过美洲也由此走出了原始社会,进步了文明时代。如果我们用“进步”和“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我们说,哥伦布航行到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基础上的客观进步性,应该予以肯定。而且不管我们怎样评价新航路开辟这件事,我们都不能否认哥伦布是一位英雄人物。伟人已逝,精神永存。哥伦布广博的知识、过人的胆识以及他的勇气、决心、毅力和开创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师总结:
这节课上,很多同学表现都很出色。收集资料时,老师看到每位同学都在积极参与,而且大家认真分析、讨论,看到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伟大及其实质。老师在你们的活动中,体会到了你们对历史独特的感悟,也让我深悟到同学们的求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希望同学们把这节活动课延伸下去,创办一期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主题的手抄报。
我也祝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勇往直前,一帆风顺!
<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新闻两则》》,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新闻两则》2
一、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点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二、 教学设想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三、 媒体平台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投影仪、dvd机;多媒体课件。
四、 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本课目标
1、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 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 ) 要塞( ) 阻遏( ) 锐不可当( )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 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第 二 课 时
● 教学设计: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1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第 三 课 时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
①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
②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 中路军: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新闻的三个特点 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
记叙的六要素 东路军:较为顽强 但一举击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 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 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教学后记:学生读书开不了腔,须加强指导;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
新闻两则3
[教学目标 ]
1、了解申奥成功的重要意义。
2、了解近两年中国发生的大事。
[教学重点难点]
文中的一些欢腾场面,理解人们的感情。
[主要板书安排]
4 、新闻报道一则
标题:首都各界欢庆申奥成功
导语 :北京申奥成功,人民欢呼
主体:世纪坛狂欢
结尾:中国民族史册上光辉的一页
[作业 设计、安排]
收集了解近两年中国发生的大事。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
1.新闻报道就是对国内外社会中最近发生的具有一定意义的事实的报道。它要求简明扼要,迅速及时,真实准确。
2.读标题。2001年7月31日,中国获得了2008年奥运举办权,当是,作为中国人之一的你有何想法?
二、自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书,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2、自由读课文,读懂什么说什么?
自由汇报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人们的兴奋、激动找出来读一读
师:什么意义,你说说看?
师:请大家齐读这篇报道,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注意请把我们大家的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也融合进去)
3、指导朗读全文
三、再读全文,了解新闻报道稿的结构。
1.师在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2.生根据师的归纳再读课文,再次了解新闻报道。
四、总结
五、作业
希望经常读报,向小星宇电视台投稿。
教后感:
本课的重点在感悟,感受亿万中国人民无比喜悦,无比自豪的心情,从心底里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但在学生交流时,还体会的少够,交流面窄了些,我想如果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再回忆一下、了解一下那段难忘的经历,会说的更好。
《新闻两则》4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新闻常识。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
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常识。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辨字形,读准字音
芜湖( )阻遏( )阌乡( )襄阳( )绥靖( )鄂豫区( )高屋建瓴( )荻港( )歼灭( )溃退( )杜聿明( )阻塞( )要塞( )锐不可当( )负隅顽抗( )
2、解释词语:
(1)排山倒海:比喻力量强盛,声音浩大
(2)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3)惊心动魄:形容(故事、人物)非常感人。
(4)绥靖:安抚,平定。
(5)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
3、文学常识填空:
(1)新闻的六要素是( )( )( )( )( )( )(2)新闻的结构分五部分,即( )( )( )( )( )。
(3)新闻的主要特点是( )( )( )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⑴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并板书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投影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及新闻知识。
⑶检查预习情况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朗读课文,找出这两篇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选1篇完成下面的填空)
标题:
导语:
主体:
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是:
(3)学生交流。教师可作适当提示。
(提示:导语往往是一则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主体,三路三个层次)
3.理清文章的主体层次顺序。
⑴摘读全文,找出第一则新闻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经过:
结果:
(2)熟读、感悟思考:第一则新闻按什么顺序来报道三路大军的渡江作战的?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3)感悟思考第二则新闻主要内容是写南阳,可文中写了许多地方的战况,为什么?
4.语言实践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认为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两则新闻?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5.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加深对新闻文体理解。
练字:以本课生疏的字词为内容。
教后感
八年级语文教案
1.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2、记叙中插入议论的作用
3、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重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二、揣摩语言
1、本文用语准确。找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加以体会。
例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学生找出讨论,每组选出一人发言。
2、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例如: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学生品味语言美,并展现出来。
3、语言的精练还体现在:一、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斩截有力。二、适当采用文言词语。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了发出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说“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另外,还有一些鲜明、生动的用语,如:“甚为微弱”“整天激战”“控制”“封锁”等,不再一一赘述。)
4、体会这两则新闻语言风格有何不同。学生默读感悟。
提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三、阅读训练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②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教学札记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________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为什么?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什么?
3.第(11)句中,战犯汤恩伯对长江防线作了两点判断,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剖析。
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5.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教后感
八年级语文学案
1.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新闻常识。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
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学习重点:了解新闻常识。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辨字形,读准字音
芜湖( )阻遏( )阌乡( )襄阳( )绥靖( )鄂豫区( )高屋建瓴( )荻港( )歼灭( )溃退( )杜聿明( )阻塞( )要塞( )锐不可当( )阻遏( )负隅顽抗( )
2、解释词语:
(1)排山倒海:
(2)锐不可当:
(3)惊心动魄:
(4)绥靖:
(5)高屋建瓴:
二。学习•研讨
1.朗读新闻,看“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边读边找出这两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用一句话概括第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概括。
标题:
导语:
主体:
第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是:
2.学生交流。教师可作适当提示。
3.理清文章的主体层次顺序。
⑴摘读全文,找出这两则新闻写作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经过:
结果:
(2)感悟思考:第一则新闻按什么顺序来报道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顺序?
(3)感悟思考第二则新闻主要内容是写南阳,可文中写了许多地方的战况,为什么?
4.语言实践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认为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两则新闻?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重点指导:
5.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加深对新闻文体理解。
练字:以本课生疏的字词为内容。
学后感
八年级语文学案
1.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2、记叙中插入议论的作用
3、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学习重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二、揣摩语言
1、本文用语准确。找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加以体会。
学生找出讨论,每组选出一人发言。
2、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例如: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学生品味语言美,并展现出来。
3、语言的精练还体现在:一、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斩截有力。二、适当采用文言词语。
4、体会这两则新闻语言风格有何不同。学生默读感悟。
提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三、阅读训练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差异网·》,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②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学习札记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________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为什么?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什么?
3.第(11)句中,战犯汤恩伯对长江防线作了两点判断,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剖析。
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5.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学后感
第一课《新闻两则》参考答案:
课时一
一、3(1)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3)真实、及时、简明。
二、2(1)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这则新闻的前两句。主体:从“二十日起”至文末。3、(1)时间:1949年4月20日至21日;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前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的起因: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30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南岸广大阵地,东路军35万已渡过大部分,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铁路线。(2)按时间和时间发展的顺序来写。从时间上看,中路军最先发起渡江作战,紧接着写西路军,原因是西路军与中路军所遇敌情相似,“所遇之敌抵抗甚为微弱。”虽然东路军与西路军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但东路军遇敌“抵抗较为顽强”,所以另说。(3)这里作者分析双方的军事态势,给我们勾勒出一幅中原战场纵横交错的战局图。把对南阳战场的分析和对中原战场的分析结合起来,分析深刻。
课时二
二、1“至发电时止”“已”“止”等语言简练、准确。2①“突破”用词准确,表现了我军作战迅速、神勇无比。②“不料”突出了战争形势发展迅速,国民党的江阴防线不堪一击,显示我军的神勇、出敌不意、制胜千里。整句充满对敌人强烈的嘲讽之意。
三、1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第一二句 第三至十七句 冲破、横渡、 锐不可当 2、不能改。因为原句中“至发电时为止”一是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体现新闻的时效性 。因为事件仍在发展变化,这样写可以避免作者发稿时和读者看到新闻时,事情发生变化而产生误解。 不能。“歼灭”是消灭的意思;“击溃”是打散的意思。二者语意不同,如果颠倒位置,不符合实际情况。3、实际情况是“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战犯的‘不料’恰恰表明我军的英勇善战,出敌不意。4、客观原因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主观原因是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玩弄和谈阴谋,人心向背,造成被动。5、议论句是“此种情况------有很大关系” 此句恰如其分的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新闻两则5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今日开馆 李靖 摄
长90米的水下扶梯 李靖 摄
水下参观舷窗 李靖 摄
无压容器内的聚光灯 李靖 摄
长江涪陵岸边的水上展厅 李靖 摄
无压容器模型 李靖 摄
三峡工程蓄水前的白鹤梁原貌 资料图片
三峡工程蓄水前的白鹤梁原貌 资料图片
记者帮你解开参观白鹤梁的三大谜团?
华龙网讯(数字记者何青枚18日10:15分涪陵报道)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如同一个水族馆,为保护历史文物、便于游客参观,该项目工程屡有“奇招”。 现在,记者就帮你解开,参观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三大谜团。
如何深入水下参观?
2001年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用“无压容器”方式对题刻密集区进行原址水下保护,即在白鹤梁题刻东区50米段的题刻密集区构筑水下保护体,灌注经过过滤处理的江水,通过循环水系统使保护体内水压与外面长江水压达到动态平衡。游人可步入垂直高度40米、约90余米的亚洲最长的隧道式自动扶梯,深入到40 米下的江底,通过参观廊道中的特制观察玻璃窗欣赏白鹤梁题刻原貌。
如何防范轮船撞击?
三峡蓄水后,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为减少船只航行对白鹤梁水下保护体的威胁,水下保护体、通行廊道连接形成的近10000平方米水域将禁止船只航行和停泊。此外,两块鱼嘴状防撞墩担当“保安”,确保白鹤梁水下保护工程的寿命达百年。
如何清晰观赏题刻?
罩住白鹤梁题刻的巨大的钢筋水泥罐内进行清淤,并启动水处理系统。经过物理过滤和净化的水从底层注入,可达到直接饮用标准,保证游客清晰观赏题刻。同时,水下题刻周围安装了10800盏灯,共有6排、150组灯源,每组灯源由9个小灯组成,而每个小灯里又藏着8个聚光和散光灯。据称,这些灯耗电量仅是普通白炽灯的十分之一,寿命却是其20倍,能使用10万小时。工作人员多次试验后发现将灯装在题刻之上2米至米的高度,能使题刻最清晰。
华龙网讯(数字记者何青枚18日10:20分涪陵报道) “闭关”六年,“水下碑林”白鹤梁题刻终于现身!今日上午10:20分,200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启动暨重庆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开馆仪式隆重举行。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国务院三峡办党组成员张宝欣、重庆市人民政府原顾问甘宇平、重庆市政府副市长谭栖伟、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等领导和专家亲临现场。白鹤梁,这个只有在枯水季节才浮出水面的文物遗址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水下博物馆,从今天开始,人们可以直接深入水下40米观赏它的真容。
水下瑰宝白鹤梁
白鹤梁是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江心的一处小岛奇观。其为一块长约1600米,宽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每年12月到次年3月冬春交替、长江水枯时,才偶尔露出真身。一说因石梁早年常有白鹤群集而得名,又相传唐朝时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得名白鹤梁。
1200多年前,唐朝广德元年,有人在白鹤梁刻下两条石鱼,记录了当时的枯水水位。此后,效仿者不断,形成石鱼雕刻18尾,生动记载了一千多年来长江72个枯水年份的水文情况。古人刻鱼为标,已近似现代水文观测原理,且记录之早,令白鹤梁享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美名。
江水每年枯盈不同,但石鱼现身被当地人视为“吉兆”,预示来年丰收,故有“白鹤绕梁留胜迹,石鱼出水兆丰年”流传。白鹤梁出水逐年成为川江上游的一大盛事,于是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到此题刻。据统计,白鹤梁题刻多达165段,文字内容约三万余字,或诗或文、有记事,有抒情,涉及到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层面。其中还不乏历代名家、文人骚客的真迹。黄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名家的诗文题刻赫然在列,艺术价值极高,因而又有“水下碑林”的美誉。
1988年,白鹤梁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八年“沉浮”白鹤梁
三峡工程修建后,库区水位上涨,白鹤梁将永沉江中,不见天日,而对白鹤梁的保护,一路磕磕撞撞,悬而又悬。
从2003年2月13日白鹤梁水下保护工程正式开工至今,国宝白鹤梁“闭关”6余载。而此前,白鹤梁保护方案的讨论几经波折历时10年。若从最后敲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的“无压容器”方案算起,白鹤梁保护工程遥历8年。
1994年起,国家开始组织专家为保护国宝白鹤梁出谋划策。切割搬迁、复制搬迁的设想先后被否决,直至2001年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院士提出“无压容器”方案,为白鹤梁量身打造“水下宫殿”。即在白鹤梁外修建一个椭圆形罩体,对题刻密集的石梁东区50米段进行保护。通过专门的循环系统,过滤后的长江清水流入罩体,使其内外基本处于水压平衡的状态,也可减少风化、泥沙侵蚀对题刻的损坏。同时,罩子内设参观廊道,由耐压金属和玻璃窗构成,游客可近距离观看“水下碑林”。这一沉箱式的理想保护方案最终被敲定。
2003年2月13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正式动工。然而6年间,工程建设却几度搁浅,悬而又悬。
据了解,整个工程由“水下保护体”、“连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陈列馆”四部分组成。2005年1月,施工方和投资方因经费闹矛盾,最主体的水下工程曾遭拖延,整个工程险些没顶。
由于三峡工程156米的蓄水目标整整提前了一年,若不赶在2006年6月前完成水下工程,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只能瘫痪。而修建水下建筑,又只能在枯水期进行,经协商化解矛盾后,白鹤梁与三峡工程拼命赛跑,总算逃过一劫。
2006年下半年,工程再度停工,这次整整耽误了2年。重庆市政府垫付亿元后,2008年5月工程才恢复建设,电动扶梯安装、“岸上陈列馆”建设等相继开工,而面对三峡工程不断向更高水位目标提前蓄水的信号,工程进度一直令人忧心。所幸8年沉浮,白鹤梁总算“有惊无险”。
独具特色白鹤梁
耗费亿元的白鹤梁保护工程,不仅为世界独具特色的水下博物馆,更为千秋后世最大限度地留存了先祖文物。
据介绍,保护白鹤梁的“壳”实际是一个用钢筋水泥浇注而成的椭圆形水泥罐,周长米,厚米,顶盖高程米,设计耐用 100年。罐体内的水经过物理过滤和净化,有如供人直接饮用的纯净水,江水浑浊时,也可使游客清晰观赏白鹤梁题刻,同时物理净化对文物本身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该项工程技术精深,施工要求高、难度大,亦堪称一绝。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于今日正式对外开放。游人在进入3000平米的陈列大厅观看白鹤梁原始的文字、图片,可亲手操纵水下28个摄像头,放大、拉伸,点击观看题刻景观实况。还可以由岸边的通道入口,步入约90余米的亚洲最长的隧道式自动扶梯,下到40米的江底,穿过140 米水平交通廊道,来到保护体内的参观廊道中。据了解,该参观廊道长约77米,游客可透过23面直径为60厘米的特制观察玻璃窗尽情欣赏白鹤梁题刻原貌。参观窗旁还设有液晶触摸屏,供游客点击听取、观看白鹤梁题刻介绍。此外,少部分身体等各方面合乎条件的游客,可潜水参观。不过,根据水下环境和条件,每批参观人数限制在20人。
上一篇:初一语文上册教案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