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案汇总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渔歌子》教案汇总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渔歌子》教学设计【第一篇】
学习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习“塞”、“箬”、“笠”、‘蓑”等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渔歌子》。
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描绘词中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1、通过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词的品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题:
1、联系旧知
a、同学们,还记得白居易的《忆江南》吗?一起来回忆一下。
(学生齐背。)
b、谁来说说白居易《忆江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出示《渔歌子》
是的,同学们,白居易带给我们的是“江花红胜火”的江南,是“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是“风和日丽”下的江南。这江南不止是让白居易忘不了,让我们也忘不了。今天,唐代的另一位词人给我们带来了“和风细雨”中的江南。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相信这“斜风细雨”中的江南一定另有一番风味。
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走近作者:
同学们知道张志和吗?
以师生谈话的形式简介作者。
(先让学生自由说,教师作适当补充)
4、诗、词的区别:
同学们,《渔歌子》它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你知道诗和词的区别吗?
(出示一诗二词,让学生比较发现。先让学生自由说,教师作适当补充)
5、解题。
渔歌子,词牌名。
出示两首《渔歌子》让学生观察,初步了解什么是词牌。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新“词”:
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节奏。读到不懂的地方,可以看注释。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反馈交流:
重点:“鳜、箬、笠、蓑”
3、指导朗读:
同学们,读准字音还不够,还要读出词节奏、停顿。
三、细读品词:
1、读词找景,想像画面。
a、同学们朗读得非常好。在前面,我们提到过张志和不仅是个词人,还是个书画家。所以他写的词就似一幅面。里面有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请你重新读这首词,划出词中藏着哪些景物,用了哪些色彩。
b、交流发现。
c、同学们,这词中有这么多的景物,这么丰富的色彩,俨然就是一幅秀美的山水画。请你再次读词,读到你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或闻到些什么的时候,再停下来。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讨论交流,描述画面。
a、谁来说说,你读着读着,看到了什么?
抓住“山、白鹭、桃花、鳜鱼、流水、斜风、细雨”等景物进行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b、你们看到的画面真美。让我们带着这“美”再把这首词朗读一次。
3、抓住诗眼,体会诗旨。
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同学们,这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呢?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交流总结:词人完全融于大自然,沉醉于无限的诗情画意之中,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因此“斜风细雨不须归”。
4、借助课件,升华情感。
a、播放课件,教师配乐讲读。
(张志和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多么悠然快活,多么自在逍遥!怎么舍得回去呢!)
b、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渔歌子》。
四、诗词链接
其实描写江南的又岂止白居易、张志和,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写下了各种各样的江南,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篇。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们吧。
出示多个诗句
读一读,选择其中一个,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五、挥笔习作
1、学生习作
因为有白居易对江南的怀念,所以有了《忆江南》,因为有张志和对江南的喜爱,所以有了《渔歌子》。同学们你们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又随着诗人词人游赏过江南。请你把心中最美的江南也化成文字吧!
2、交流习作
全班交流,教师评价指导。
六、拓展延伸
必做题:
背熟《渔歌子》,并默写一次。
选做题:
1、收集有关“江南美景”的诗。
2、请你为这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
(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录:
1、(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花朵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江花、江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2、讨论交流,描述画面。
谁来说说,你读着读着,看到了什么?横看成岭侧成锋(读好让你看到画面的那句诗)用杜甫的话说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读)西塞山前春意浓,千朵万朵压枝低。(读)水中闷得很,它们要出来透透气。(读)这细雨如丝如线,轻轻的,柔柔的。(读)真有意思,真悠闲。(读)你们看到的画面真美。让我们带着这“美”把这首词朗读一次
a、我看到绿绿的西塞山。
b、我看到一群白鹭从空中飞过,还边飞边叫呢。
c、我看到桃花盛开。在山前绽放笑脸。柳条在风中舞蹈。d我看到一条条肥肥的鳜鱼不时的从水中跃起。
e、我看到空中飘下了毛毛细雨。f我看见一个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的人正在钓鱼。
3、抓住诗眼,体会诗旨。
你对“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是啊,吹面不寒杨柳风。仅仅是因为风小雨小,不用回去吗?
a、这么一点风一点雨,不用回去。
b、这点毛毛细雨根本没什么关系。还穿着绿蓑衣呢。
c、这里的景色这么好。它舍不得回去。
4、借助课件,升华情感。
是的,你们看。苍翠的山,清澈的水,粉红的桃花,雪白的鸥鹭,肥嫩的鳜鱼,有山,有水,有花,有鱼,有柔柔的风,有细细的雨,怎一个“美”字了得?这里没尘世的烦恼,没有世俗的喧嚣。只有安静宜人的幽境,只有秀美迷人的景致!张志和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多么悠然快活,多么自在逍遥!怎么舍得回去呢!所以他情不自禁的吟出:《渔歌子》学生齐读《渔歌子》。
《渔歌子》教案【第二篇】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忆江南》,引入古诗词意境。
2、出示《渔歌子》,介绍张志和。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
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3、请学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词
1、谁愿意把这首词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边看边小声地读,把生字的读音读准。
2、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3、白鹭、套话、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使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有感情地都自己创作的小散文。
5、出示图象。
观看图像,结合自己的想象,引起共鸣。
6、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体会情感
1、齐读《渔歌子》,说说如何理解“不须归”。
指导学生理解不归哪儿,体会作者不回家,弃官隐居,一去不返的原因。指导学生结合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来理解。
2、带着体会到的、作者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能背下来更好。
3、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读下面的句子,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五、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张志和、白居易,请同学们查找白居易、张志和的诗词,并有感情地诵读,开一个古诗文朗读会,从朗读中赏析古诗词。
《渔歌子》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3、指导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了解词牌及词。
1、我们说,唐诗宋词,它们代表的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字艺术的巅峰。我们在这学期曾经学过1篇词,还记得吗?“江南好”
2、多么美的江南春景啊,以至于白居易直到晚年都对这样的景色念念不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新词。
板书:渔歌子。读一读。这是个词牌名,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般,它与词的内容没什么关系。但《渔歌子》这首词却和《忆江南》一样,词牌刚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再读读这个词牌。
3、从这个词牌,你读出了什么?(引导体会“歌”)“歌”的是什么?再读。
二、读会。
1、来,孩子们,咱们一起去看看,张志和为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老师相信你们的自学能力,咱们先自己读一读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吧。读诗吟词得讲究字正腔圆。开始吧!
2、指读。点评。(板书:塞、鳜、蓑)
3、知道吗,词最初是用来配乐的,是用来唱的,咱们现在边打拍子边歌一曲。(上阙)点评,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4、古人将脚打节拍称为“踏歌”。不是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诗句吗?来,今天,我们也来踏歌。读(下阙)。点评。
5、所谓“手舞足蹈”,这是情到深处、兴致高昂的一种表达。起立,手舞足蹈,读。
三、读懂。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张志和,唐肃宗时有名的才子,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画家。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渔歌子》,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板书:春天)
是啊,这一定是春天。读(春的喜悦)。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斜风细雨,这是春天特有的柔和的景色啊。读(柔和)。
草长莺飞,百鸟争鸣,这是春天了。读(两行)。
是啊,只有新鲜的竹叶和草,才是青绿的,才可能有“青箬笠,绿蓑衣”。读(两行)。
春天来了,青山、绿水、白鹭、红花、青箬笠,绿蓑衣,单看这颜色,张志和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热闹的春天美景。
3、渔翁想回去吗?哪里说了他不想回去?是啊,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想归,不愿归!(板书: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呢?
4、美!说得好!(板书:美)现在,你就是渔夫,你来吟一吟这首词,看看,你觉得什么最美?
第一行:读。你看到了怎样的“白鹭”?(课件)从“白鹭”联想到了什么?不是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说法吗?试读,看看,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指读。指导读。(心胸开阔、意境高远)
青山为背景,映衬着高翔的白鹭,真美!难怪渔翁“不须归”!
第二行:读。
看、怎样的桃花?(追问)(艳若朝霞)闻、怎样的桃花?听,怎样的流水?(缓缓的,淙淙的,粼粼微波)(课件)是这样吗?桃花夹两岸,流水绕青山。这一静一动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再看看,水中有什么?怎样的鳜鱼?由“肥”你仅仅想到的仅仅是大吗?还想到了什么?(味道鲜美)汉字真巧妙,一个字,就使人增添了无穷的想象。水中还有什么?试读,指读,指导读。
这一行中的景物真多!想要读好,可真不容易,谁再来读读?
读。景美,物美,真是“不须归”!
后两行:读。
看看,“箬笠,蓑衣”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穿戴?箬笠是渔翁的箬笠,蓑衣是渔翁的蓑衣,此时,渔翁已融于山水,融于画面,也成了画的一部分。读。
杜甫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微风徐来,细雨濛濛,真美!试读。再读。
能在这样的美景中垂钓,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若你是渔翁,你会怎么想?读。
(课件)青山、绿水、白鹭、红花、斜风细雨,以及和景物已融为一体的渔翁,这样的美景,这样无拘无束的心境,真是“不须归”啊!
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他向往的不就是这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吗?你是张志和,你是张志和,我也是张志和,咱们都来当当张志和吧!指读,指导,范读(课件),试读,齐读。
四、内涵升华。
1、张志和所处的唐肃宗时期,唐朝已经在走向衰败,张志和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于是辞官而去,隐于江湖。
2、张志和有个哥哥,觉得弟弟才华横溢,不施展很可惜,于是也给弟弟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也是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课件)所谓“一唱一和”,这“和答”是对张志和《渔歌子》的回应。
读。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你怎么知道的?一个字(还)。
我就是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也来催催你们,看你们能不能用词中的语句来回答。
师生对吟。
为何不归?(重复)
3、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据他的好友书法家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没有鱼饵,能钓到鳜鱼吗?
但他却说自己钓到了很多。他钓到了什么?
志和志和,心志平和(板书)。隐于山水,才足以淡泊明志;隐于山水,才能够宁静致远。
4、同是垂钓,我们曾学过的柳宗元的诗《江雪》(课件)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又有何不同呢?咱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吧。自己读这首诗。
有什么不同?(体裁、季节、心境)读《江雪》感受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5、看来,张志和比柳宗元更豁达乐观啊!据记载,张志和,终身没再做官,他祭三江,泛五湖,移情山水。他的这首词还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的诗词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让我们再读《渔歌子》,(课件)体会一下春暖花开的江南美景,体会一下张志和超然化外,自由自在的心境吧!
《渔歌子》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准备诗词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回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咏柳》《忆江南》
二、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渔歌子》
2.指名读,读准、读通、读顺。
3.联系你的预习收获,试着有节奏的读。?
三、熟读,理解词意
1.交流预习收获。解决了哪些词?还有那些不能解决?小组交流,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3.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提示:“西塞山前白鹭飞”,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4、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自然景物人颜色动静)
5、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1.师;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古人的语言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炼与绝妙呢?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你能发现其中看似简单普通,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反复斟酌推敲的词语吗?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b,音律不和谐。(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学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渔人: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
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
是一个勤劳的渔人,读这两句诗。
(2)有可能是诗人。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3)(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
2.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师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
(层层递进)
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他甚至把张志和的诗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生读通诗句。
师:此诗与张志和的词,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张词多了几句)
既然模仿张的诗,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看苏轼这诗题下的自注:
题注:“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读,说说你是怎么是理解这段话的?
(师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简单解释,尤其“恨莫能歌者”——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他人难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现东坡对张词的推重心意。)
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
简单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
(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1037~1101)——(730~约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相通了,智慧与才情相融了。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美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现《渔歌子》)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渔歌子》。
七.总结,升华。
有一位诗人说:再美的诗,也美不过春天的一棵树。所以,再好的文字营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边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表达春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