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整理【实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通过梳理语文教学内容,整合教学目标与方法,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下面由阿拉题库网友分享的“语文教案整理”,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教案整理

语文教案 篇1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掌握课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了解虚词的作用。

⑵ 理解课文大意及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

2、能力训练点:

能在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文章的佳处。

3、德育渗透点:

学习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旷达胸襟。

4、美育渗透点:

感悟作者运用对偶写景抒情之美。

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要读得顺畅而声情并茂。然后仔细品味其中某些名句的.含义及作者的政治抱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分析本文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

3、理解文中对偶修辞手法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放碟片等。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不同。

3、体会并理解作者(古仁人、滕子京)的远大政治抱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3、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4、在观察中感受新奇,感受快乐,学会观察方法,养成观察习惯。

5、乐于观察,能发现细心观察,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愿意积累,养成积累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清楚明白地交流所观察内容及感受。

难点: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发现、积累

教学目标:

1、学生在交流各自的发现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2.积累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并作适当拓展,让学生仿照短文试写歌谣,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积累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

教学准备:爬山虎、花卉图片及动画课件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读读写写出示课件: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 自由读记,标出本组所学生字。

⑵ 小组读认,读中正音。

⑶ 全班交流读,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听写词语,注意书写正确规范。

4、选择两个词语造句。(小组交流)

二、读读记记出示课件: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 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 齐读。

⑶ 同桌互读,一人随意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疑说话:

⑴ 提出不懂的词语,共同交流解题。

⑵ 自由选择一组词,说一段话。

三、我的发现

1、出示课件:“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2、出示课件: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细腻之处。

3、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4、分角色读“小林”“小东”的话。

5、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课后从其他阅读材料中摘录类似的语句,积累在摘抄本上。

四、成语故事

1、认识事物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出示课件:《胸有成竹》

2、学生通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4、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明白“观察”与成绩的必然联系。)

5、交流成语含义。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日积月累

1、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作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出示课件

2、学生小组内读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老师巡回倾听,给予帮助。

3、抽读正音。

4、细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

5、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6、拓展:课后有兴趣的话,用一种花名,依照短文的句式说两句话。

六、课后总结。

七、快乐作业。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图画的多次观察,总结观察的方法: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2.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有一定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想到的内容”和“观察的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3.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看法,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4.在有趣的观察活动中,体验观察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出示课件:三幅图看了这儿的三幅图,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不错。

二、眼力竞赛

1、先独立看图,然后在小组内开展竞赛,交流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看谁发现得快,发现得多。

2、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得多,讲解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出示课件

⑴ 可以讲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⑵ 可以讲经过提醒后,第二次发现及心情。

⑶ 可以讲同学就某幅图的争论过程。

⑷ 还可讲第一次与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3、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4、评议“独具慧眼”奖得主人选。

三、交际赏析:出示课件

今天,老师带着我们看了语文书上的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理由三副有趣的图。老师说:“先看第一幅图。”第一幅图像一棵树,下面有两个人头。我根据下面的两个人头,往上看,在我面前有迷迷糊糊的出现了八个人头。我定睛一看,那些苍老的树枝组成起来,的确有八个老人的头啊!八个人头加上下面的两个人头总共是十个人头。我恍然大悟。

“下面看第二幅图”老师说:“我死盯着第二幅图。似乎看出了一点什么东西。”我把白色的部分和黑色的部分分开看。一看,白色的部分显然就是一个杯子呀!那黑色的.部分是什么呢?我仔细查看,原来是两个侧面的人头像。

第三幅图最有趣,我看来看去只能看出一位少女的头像。看不出有什么别的东西,正在我疑惑之时,还是好朋友周思辰点醒了我,她说:“这可以是位老太太的眼睛,这里可以是老太太的大鼻子,这儿可以是老太太的嘴巴”。仔细一看,哎,你别说还真是。

这三幅有趣的图不仅提高了我的眼力,还提高了我们对学习的兴趣。

今天,我们在语文课上看了一幅画,是一棵树。我一看,树下还有两个人头,然后我再仔细一看,树上还隐藏着一些人头呢,听老师说一共有十个人头呢!

刚开始我只看到了树下的两个人头,可我没看到其他的那八个人头,我很着急,我开始仔细寻找,终于在树上又找到了三个人头,可剩下的那五个人头藏在哪里了?于是我问同学,看他知不知道。结果,他又找到一个人头。于是我们俩一起找,终于又找到了三个人头,可最后的一个人头我们怎么也没找到。我们只好问其他同学,在这位同学的指引下,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个最隐蔽的人头,我们可高兴了……

通过这次看画,我明白了:只有认真观察,才能真正地认清事物,发现它最深奥的地方。

我今天非常开心,因为我在课堂上学习园地二,那里有三幅图。

那三幅图都非常有意思,第一幅图是画得一棵干枯的树,上面还有十个人头像,第二幅图只看白色像一个杯子,只看黑色像是两个人头像的侧影,第三幅图是一个少女的头像,我们讨论得非常激烈,也非常热闹,其中我最喜欢第一幅画,因为这幅画非常考眼力,如果你眼力不是很好,就很难能找全十个人头像,这些人头像中有好几个人头像很难找到,那些人头像如果不仔细看,就会以为是一条条干枯的树枝。这些人头像中有老人、年轻人、带着帽子的、带着眼镜的、长了胡子的人。树最下面的两个人头像是最明显的了。

今天这节课真有趣,既增长了知识,还增长了对学习的兴趣,又考察了你的眼力怎么样!真有意思。

今天,老师让我们观察了语文书中语文元地二的口语交际里的三幅画,看这三幅画里有什么隐藏的东西。

第一幅,冷眼一看是一棵树底下有一男一女在聊天。再往上看,竟还有八个人头。

第二幅图很绕人,黑白两色的强烈反差会诱惑你去看中间的白色部分。白色部分像个高脚杯,只是形状很怪。好不容易控制住诱惑去看黑色部分,黑色部分享两个人脸的侧面,他们好像张着大嘴,要去要对方似的。

第三幅图藏东西最多。一眼看上去就像一个女人,穿着皮袄,带着头巾,好像很冷的样子。再一看像一个老太婆,看起来脸色不太好。看下面的黑色部分,好似一只没尾巴兔,又像一只手套。在女人的头上有一根鸡毛,像男人打盹的时候从鼻子里冒出的泡泡。

今天观察这三幅图真有趣,想不到观察也有这么多的乐趣。以后我要多多观察,争取发现更多的乐趣。

四、总结拓展

这些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会得到丰收的喜悦。(师生共同总结观察的方法和习惯:出示课件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平时更要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五、快乐作业。

板书设计:

我看到了……

学会观察

仔细看

反复看

多角度看

正看 倒看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教学内容:习作指导

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让学生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

3.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捕捉内容

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越来越发觉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自由说说自己在课余时间都观察了哪些景物?

二、小组交流,拓展思路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在小组内说一说:出示课件

1、观察过什么事物?怎么观察的?

2、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

3、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有兴趣?听的同学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

三、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1、指名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点评:出示课件

⑴ 其他同学根据这位同学讲的内容取一个题目。

⑵ 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如何使内容写得具体、准确。

⑶ 可以建议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

2、若把自己的观察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得注意什么呢?出示课件

⑴ 把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地方写清楚。

⑵ 不拘形式地写,可自己拟题写1篇记叙文,也可以日记形式选几则满意的日记,进行修改加工写《观察日记几则》。

⑶ 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四、习作赏析:出示课件

美丽的冰花

今天,我起来得很早,刚穿好衣服,就望见窗户上的图案。呀,是啥东西?我耐不住好奇心走了过去。

走近一瞧,我笑了。原来窗户上的图案是冰花呀!窗户上的冰花真是各种各样。有的像百花斗艳,有的像蝴蝶在空中飞舞,有的像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还有的像小溪流水……看到这么多美丽的图案,一个问号就出现在我的头脑中:冰花是怎么来的呢?

我绞尽脑汁,想了许久,可是怎么也想不出答案来。过了一会儿,妈妈醒了,我迫不及待地跑过去,问:“妈妈,窗户上那些美丽的图案是怎么来的呀?”妈妈笑着对我说:“室外的冷气和室内的热气混在一起,气温在零度以下就自然形成冰。在冰形成的同时,由于来自各方的风,抽打在将要结冻的冰上,这样就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冰花──也就是你说的美丽的图案了。”

“噢,是这样。”妈妈的话使我明白了冰花是怎么回事,也清除了头脑中的小问号,我心里十分舒畅。

点评

写作文要有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从哪里来?读完这篇作文,你就会明白,材料从生活中来。小作者看见窗户上的冰花,头脑中就出现了一个小问号。为了真正弄懂这个问题,小作者请教了妈妈,终于明白了冰花是怎么回事,清除了头脑中的小问号,我们要学习小作者这种“处处留心观察,事事积极动脑”的好习惯,注意观察周围的景物,注意发现身边的写作素材,这样,你就不会为没有内容可写而发愁了。

五、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1、学生打草稿,教师巡回检查。也可选典型的某一片断进行作中交流,共同评议修改。

2、学生边起草,边修改。(出示课件着重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六、课后总结。

七、快乐作业:将习作初稿与家长分享,征求修改意见。

板书设计:

看:形状、颜色、姿态

观察 闻:气味 细致、有序

联想:

第四课时作文讲评

教学内容:习作讲评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自己检查,找出自己作文的不足,并能老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帮助下进行修改。

2、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找出自己作文中的不足,并能修改正确。

课件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老师在批改习作过程中,发出了我班不少同学“独具慧眼”,观察到了别人不易发现的新奇有趣的地方。你们想不想也“一睹为快”?

二、选择典型,师生点评

1、出示几类优秀习作的题目供学生选择:看到这些题目上,你想了解哪1篇习作?

2、让被选中习作的作者说说为什么要写,是怎样写的?出示习作读一读。其他同学可以评价好在哪里?

3、出示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习作进行对比,或同一内容描写,精力与细致的习作对比。说说哪1篇写得好,为什么?应如何修改?

4、就学生习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放大,师生共同修改。

三、继续修改,逐步完稿

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然后同桌修改,也可小组修改。

四、誊写习作,互相欣赏

五、总结

同学们,只要我们继续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周围的事物在发生着点点滴滴的变化,这点点滴滴信手拈来,就能成为1篇好文章。

六、快乐作业:誊写习作定稿。

板书设计:

读自己的习作

不足:修改错别字、词语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

叙述是否清楚具体、标点符号是否准确

优点:

9巨人的花园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设计思路

1、指导学生快速跳读课文,对课文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自己归纳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培养对历史零散知识的整合和综合概括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启发、讨论、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与老师合作、与其它同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4、设计不同层次的综合实践题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考察每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按历史发展进程,回忆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指出春秋、战国的历史特点导入。①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②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西周以后,中国进入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让我们一起回到那金戈铁马的年代,共同学习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或者大屏幕出示对联:(齐读)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由此导入:对联中有两个成语,同学们知道其中的两个成语各讲的是什么时期的事吗?

生答后指出“卧薪尝胆”发生在春秋,东周分为两个时期,即春秋和战国。其中春秋为公元前770年----476年,它是和鲁国编年史《春秋》记载的时间相同而得名。战国为公元前475----221年,它因各诸侯国连年战争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的一大特点是战乱频繁,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二、制定和出示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先请学生快速跳读课本黑体字部分内容,然后每大组请一位同学根据这部分内容出一道简明扼要的题目,我们就用它作为本节课要解决的第一第二个目标。

目标一:春秋时期有哪些著名的霸主?他们是如何成为霸主的?

目标二:战国时的七雄指的是哪七国?这个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战例?)

然后由老师给出第三个目标:“比较春秋时期战争的目的与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的不同点?并因此总结出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三、自主学习

让学生再详细地把全书看一遍,黑体字部分仔细阅读,小字部分快速阅读,针对三个目标一边看一边把要点圈出来。允许学生可以选择自主学习的方式:自己阅读或小组讨论。

四、师生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

1、请同学自己回答解决第一个目标。在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历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春秋争霸的基本事实,让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原因与齐桓公成为霸主的原因有相同之处及战争的目的,并让学生自己从中得出:

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2、请同学自己回答解决第二个目标。在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历史地图、口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帮助学生加强对战国七雄地理位置的记忆,并引导学生思考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

3、通过城濮之战和长平之战的材料两个材料,让学生讨论解决第三个目标。

大屏幕出示材料:

城濮之战: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与楚两军相遇在中原战场上。当时晋出动兵车700乘,兵力约2万左右,而楚出动兵车1400—1500乘,兵力约4万左右(注:春秋时期各诸候国作战的方式主要是车兵战)。决战前,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退避三舍”,驻军城濮,巧妙地避开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大败楚军。

长平之战:赵国是战国后期的一个东方强国。秦国派兵攻赵。赵王派老将廉颇驻守长平,筑垒固守,相持三年,不分胜负。公元前260年,赵王急于求成,不满廉颇凭险固守以疲秦军的战略,中了秦的反间计,起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率兵大举攻。秦将白起佯败后退,诱敌追击,到预定地点,用伏兵把赵军分割包围。秦王亲自赶到前方,把全国15岁以上的壮丁悉数调到长平,堵截赵的援兵和粮食,赵军被困46天,粮尽援绝,拼死突围,赵括被射死,四十多万赵军全部投降,除240个年幼的回赵国报信外,都被活埋。)

4、为了加深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安排一个小活动:请同学比赛说出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如:春秋时期:一鸣惊人、老马识途、退避三舍、问鼎中原、三令五申(吴国:孙武)卧薪尝胆;战国时期:围魏救赵、窃符救赵、图穷匕现等)

五、反思完善

提问:

1、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他们最突出的成就有哪些?

2、从他们身上,你看到国家富强的启示和个人事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齐桓公:革新强国,首成霸主。(革新)

归纳要点晋文公:勤业治国,跃居霸位。(勤业)

越王勾践:雪耻复国,终建霸业。(毅力志向)

六、板书设计

齐桓公:管仲第一个霸主

春秋争霸:晋文公:城濮之战

(争霸)楚庄王:

东周

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国七雄:(东南西北到中间)

(兼并)战例: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的偏旁;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进一步了解同一个偏旁加上不同的基本字能组成新的字,这些字之间是有关联的。

2.诵读儿歌,背诵儿歌,理解儿歌。

3.感受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迅速;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借助偏旁,让学生初步了解“车字旁”的字都和车、和交通有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轮、轨、载、转”。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借助偏旁,让学生初步了解“车字旁”的字都和车、和交通有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车”图,引出古文字 “车”,

师介绍:车的甲骨文,中间一条长的竖线是车辕,车辕的上端是“衡”(驾马处),两个圆形是车轮。“车”的本义,在上古专指“战车”,所以凡从“车”的字,大都与车和车的运动有关。齐读“车”。

学习生字“车”,范写,学生书空练写一个。

2.导学提示:师出示转盘,你能说说这个转盘上的字有什么特点吗?

2.学生试学:仔细观察转盘并请学生上台指着自己认识的.字读给大家听。

3.认识新的偏旁“车字旁”,观察“车”与“车子旁”书写的异同。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试学: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生字新词。

要求读准字音,词连读。

合作共学:四人小组交流哪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在书上做记号,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正音。

3.请小老师转转盘,领读新字,教大家读三遍。

4.出示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导学提示:说说从读中发现了什么。(“车字旁”的字通常和车、和交通有关系。)

教师相机渗透形声字的知识。

三、初读儿歌,理解词语意思。

1.指名读儿歌。

学生试学;找到含有翘舌音的字。

齐读词语。

2.学生试学:看图理解“车轮”、“轨道”。

(1)指名说哪些车都是在轨道上行驶的。

教师相机出示图片。

(2)根据车轮数量的不同,车又可以分为什么?

3.合作共学: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装载”、“转眼”、“运输”的含义。

(1)请学生说说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可以用这个词说一句话的形式进行交流。

教师相机指导。

(2)重点理解“转眼”:速度很快,时间非常地短。

谁还知道还有什么词语也能表示时间是非常短的?相机出示词语:眨眼、瞬间、刹那。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4.再次认读词语和生字。

四、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轮、轨、载、转

1.学生试学:请学生《练习1》中的笔顺表,记住生字的笔顺。

2.学习新偏旁。

3.合作共学:

(1) 指名说笔顺、组词。

(2)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说说写字时要注意哪些关键笔画。

4.教师示范写。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纠正。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本课的生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识字4》,一起去了解坐上和谐号是怎样的感受。

六、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韵文。

2.生字描红,完成习字册上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进一步了解同一个偏旁加上不同的基本字能组成新的字,这些字之间是有关联的。

2.背诵儿歌,理解儿歌。

教学重点

背诵儿歌,理解儿歌。

教学难点

感受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迅速;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课前预学

学生课前看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词卡片。

2.今天我们将继续学完《识字4》。

二、认读儿歌。

1.导学提示: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特别好听的儿歌。

出示儿歌,学生借助拼音,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

2.学生试学:同桌互相检查,注意正音,同桌读得好的送给一个大拇指。

3.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4.合作共学:去拼音读。

四人小组合作读,一人一行。比比哪组读得好。师生相机评价。

三、理解儿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合作共学:借助相关资料和插图,理解“和谐号,跑得快”。

请做过动车或火车的同学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从儿歌中找一找,你从哪个字或是哪个词中能感觉到“跑得快”。

交流:扑面、飞、转眼

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感受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大概有多远。同时与普通火车、汽车到上海的距离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动车速度的快。

2.学生试学:谁能抓住刚才刚才找到的词语,用朗读的形式让我们感受到“跑得快”。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相机评价。

3.合作共学:坐上这样的动车,小朋友的心情怎么样?

谁能带着这样的心情将这首儿歌再读一读呢?可以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4.学生试学:试背儿歌。多好的一首儿歌啊!让我们感受到“和谐号,跑得飞快”,我们试着不看书,来背一背吧。

同桌互背互查。

三、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美、京、海

1.学生试学:请学生《练习1》中的笔顺表,记住生字的笔顺。

2.学习新偏旁。

3.合作共学:

(1)指名说笔顺,组词。

(2)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说说写字时要注意哪些关键笔画。

4.教师示范写。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纠正。

四、作业设计:

1、背诵儿歌。

2、完成习字册相关内容。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江南》(苏教版第一册)是《乐府诗集》中一首古诗。诗中描写的是江南夏天,碧绿的莲叶,美丽的莲花和采莲女采摘莲蓬的动人场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二年级学生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诵读,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

2、情感目标: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3、思维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如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江南水乡的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歌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江南》

25 3∣ 21 6∣2 ―∣2 0 ∣

江 南呀 可 采 莲 呀,

鱼 戏 莲 叶 西 呀,

25 3∣ 21 6∣5 —∣5 0∣

莲 叶呀 何 田 田 呀,

鱼 戏 莲 叶 南 呀,

6 56 1∣ 25 3∣ 2 ―∣2 0∣

鱼戏 莲叶 间 鱼戏 莲 叶 间,

鱼 戏 莲 叶 北 呀,

2 52 1∣ 6 5 ∣ 12 6∣5 —∣5 0‖

鱼戏 莲叶 东 鱼 戏 莲叶 东 呀。

江南 可采 莲 呀 江 南可 采莲 呀。

这首歌好听吗?大家想不想学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歌的歌词。

2. 这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人们在干什么?

(课件展示江南采莲图)

课件出示:

jiāng nán

江 南

指导读音nán。

教师讲解:江南自古以来就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二、预习检查,初读古诗

1、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注意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情况。

liɑn yè tiɑn tiɑn kě

莲 叶 田 田 可

yú xì liɑn yè jiān

鱼 戏 莲 叶 间

3、再读课文。

要求:把句子读通顺,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①自由读。

②指名点读。

③教师范读。

刚才小朋友们读得都挺好,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

(读完后,学生评价)老师为什么能读好呢?因为老师知道每句诗的意思,知道它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因此能够读好。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诗。

三、创设情境,理解古诗

(一)理解第一句。

1、第二行:莲叶何田田!

(1)小朋友们,你们看荷叶长得怎么样?[课件出示采莲]

小朋友们刚才说了这么多,其实已经说出了“莲叶何田田”的意思。谁再来试试看。

这句是赞美荷叶的,“何”可以理解为多么,莲叶多么。

(2)荷叶长得茂盛,荷花开得怎么样?采莲姑娘们在干什么?她们会说些什么呢?她们的心情怎样?

(3)荷塘上采莲姑娘们一边采着莲蓬一边说笑着多热闹呀!

(4)江南真是个可以采莲的好地方!

齐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2、指导朗读。

(配乐,边读边做动作)小朋友们,你们现在就是采莲人了,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句。

(二)理解第二句。

1.荷塘里多热闹呀,你们看小鱼也来了,它们在莲叶间

游来游去,一会儿游到东,一会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游到北。

出示: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里的“戏”就是游戏的意思,为什么不用“游”呢?

(引导:只有人才会游戏,这里说小鱼也在游戏,就是把鱼当成人来写。你们觉得是鱼游莲叶间有趣,还是鱼戏莲叶间有趣呢?)

2.指导朗读。

小鱼们在荷塘中玩得多么高兴啊,谁来把第二句读一读。

指名读,男女分组读,师生配合读。

四、再入情境,背诵古诗

1.学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

(配乐),,小朋友们,请大家把眼睛闭上,这时你划着一叶小舟来到了一望无际的荷塘中,荷叶长得密密层层,碧绿碧绿的,像一把把碧绿的大伞。荷花也开了,有粉白的,有粉红的,就像一个个美丽的少女。呦,还有那饱满的莲蓬多诱人呀,采莲姑娘们也划着小船来采摘莲蓬了,她们说着、笑着,欢笑声飘荡在荷塘上。小鱼也来赶热闹了,它们在荷叶间游来游去,玩得多高兴啊!

小朋友们,刚才老师说的这些景色,你们都看到了吗?那么现在就请大家把这首古诗读几遍,看能不能把江南美丽的景色和姑娘们采摘莲蓬时那种欢快的场面给读出来。

指名读,点评。

配乐朗读。

五、学习采莲歌

小朋友们,咱们唱着歌,一起去采莲好吗?

(教师和学生一起唱江南,边唱边做动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背诵江南。

2、认读绿色通道内的字。

liɑn xì jiān

莲戏间

3、在诗中找出生字

jiānɡ nɑn kě yè tiɑn yú xī běi

江 南 可 叶 田 鱼 西 北

二、学习新字。

1、学写“江”“南”“西”

①这几个字都是什么结构,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②你能给这些生字再找一找朋友吗?(用生字组词)

③教师范写。

④学生描红。

⑤评点。

2、自学余字“叶”“北”“可”“田”“鱼”

①小组内讨论怎样写这些字,组词。

②描红。

③评点。引导学生自我欣赏,组内欣赏。

三、趣味练习:找朋友。

1、师生配合,示范玩法。

师:这是什么?出示“江”

生:这是江南的江。

2、全员参与,游戏自主。

同位同学做“找朋友”游戏。

语文教案 篇6

课文:《丝绸之路》

一、理解课题

1、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

2、教师指点:

(1)出示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课件出示)

(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2)介绍丝绸之路。(书本第9页资料袋)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课件出示)

(1)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2)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三、检查字词预习情况(字词见资料汇总1“识字教学”)

1、抽读生字组成的词语(无拼音时)

2、抽读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拼音时)

3、难写字指导(根据预习时抄写情况)

3、抽读词语盘点中词语

5、抽读补充词语

6、出示文中多音字词语及句子。

7、理解部分词语意思(大部分放到段落学习中理解)

四、理清思路,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检查预习中分段情况)

1、初步说说文章大意(围绕课题选择了哪些材料)(完成阅读提示1问题)

(1)大致说。

(看见石雕引起遐想 故事 历史意义 回到群雕)

(2)教师指点(课件出示)

丝绸之路巨型石雕(古朴典雅),引起人们(遐想):公元前(115)年,(中国使者)和(安息国将军)在安息边境(互赠礼品);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贸往来)、(文化繁荣)。两千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还会引起(遐想)。

2、交流预习中的分段。(理清思路,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课件出示)

教师指点(段意是初步的,可用小标题,完整段意放到具体学习中再概括)

第一段(1):丝绸之路巨型石雕古朴典雅,引起人们遐想

第二段(2—12):中国使者和安息国将军在安息边境互赠礼品。

第三段(13):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贸往来、文化繁荣。

第四段(14):两千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还会引起遐想。

五、完成阅读提示2问题。(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默读课文,思考:读了本文,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说。

3、引导学生讨论:读了本文,你觉得“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找到全文的中心句。

4、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概括。

(1)中心句: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伟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件出示)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六、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学习第2段)

(1)抽读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思考: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

(3)教师指点:

①按事情发展顺序列出提纲,

迎候——出现——列队、奏乐——问候——互赠物品——表演魔术

②读一读,说说感受到什么(隆重、热情)(感受彼此间友谊。)

③小结:有感情地读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④理解“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学习13段)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13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4)小结: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七、学习首尾段

1、有感情朗读首尾段,再次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

2、学习写作方法

(首尾呼应)

八、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作者写这篇文章目的是什么?

(说明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2、领会现代意义

(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九、布置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3、练习纸部分作业。

语文教案 篇7

本教案尝试构建自主互动创新的课堂结构,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静女》,进一步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赋和比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红箫茅草柳树与月亮模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邶风静女》:

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疏通字词:

俟:(sì)等待。娈(luán):美好。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洵(xún):诚然,实在。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说”通“悦”。“归”通“馈”,赠送。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3、师:《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甲:《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令人心跳的甜蜜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生乙:《静女》描写了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的情景。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师:两位同学对诗歌的感受都很准确,乙的感受比甲的更具体一点。

(全班掌声鼓励)

三、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

1、“切入情节,激发想象”法:

师: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象,而想象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你根据《静女》中的"爱而不见"及睹物思情的典型情节进行大胆想象,以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将《静女》改写为话剧并随堂表演。

(解说:此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完成再创作的创作活动。)

2、四个学生为一小组,把《静女》改写为剧本,教师巡查指导。

3、相邻两个小组同学交换自己所写的剧本,并推荐出两篇好剧本。

4、教师挑出最好的一个剧本,并请出写此剧本的小组表演。

师:先秦时,诗、乐、舞不分家,载歌载舞的。所以先秦诗歌往往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千载之下,让我们在时空隧道里乘风逆行,在溶溶月色中去领略《诗经邶风静女》中那馨香的约会吧!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第二幕,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人物:“我”(扮演者:黄建金)和“静女”(扮演者:范静雅)

旁白:张名杭

道具:柳树,陈秀清,曾文芳;月亮,黄振。

改编:第六小组(成员:黄建金,范静雅,张名杭,黄振)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时间:黄昏

地点:城之角楼

旁白:(播放音乐《Myhartwillgoon》)“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和静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转眼到了情窦初开的年华……”

男:(走上舞台,抬头望月)“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虽然我不是玉树临风,潇洒倜傥,但我有广阔的胸襟跟强健的臂弯。”

(在台上久久徘徊,左顾右盼。)

女:(躲在角楼里捂着嘴偷偷的笑,在小伙子背过身去的时候,偷偷把头探出来,小伙子回头的时候,一伸舌头又把头缩了回去。)

男:(在舞台上走的更急促了,焦急的抓耳挠腮。)“等你等到我心痛……”

女:(在小伙子背对角楼的时候,从角楼后边蹑手蹑脚地走出来,悄悄地走到小伙子的身后,偷偷地蒙上了小伙子的眼睛。)

第二幕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时间:月芽儿初升地点:城之角楼

(两人并排坐在角楼的下边,播放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女:(从怀里摸出一支红笛子,在小伙子的面前闪了闪。)“金哥,我喜欢听你吹箫,送给你!”

男:(从衣袖里掏出一只红艳艳的苹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红箫和红苹果交相呼应。)

(旁白)“红色,那分明是心的颜色!红色,那分明是火的颜色!红色是爱情的见证,更象征着爱情的真挚和热烈!”)

男(深情地)“在天愿为比翼鸟!”

女:(眼含热泪)“在地愿为连理枝!”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时间:月儿当空地点:郊外

旁白:(“我”和“静女”在郊外散步,继续播放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女:(弯腰采了一棵纯白的荑草,双手递给了小伙子。)“金哥,你看这草儿美不美?”

旁白:(白色是雪的颜色,是云的颜色,象征着爱情的高尚和淳朴。)

男:(郑重地接过了草,不看草,却拉住姑娘手,盯着姑娘目不转睛地看。看得姑娘直低头。)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草儿虽美,但你比草儿美万倍!”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

男:“执子之手,”

女:“与子偕老!”

旁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在下一幕中,艳丽如桃花的静女将在亲友的祝福声中成为阿金的最美的新娘,在这里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全班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四、探讨阅读:

师:《静女》中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那一个?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生丙:彤管,因为“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生丁:荑草,因为“非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师:两位同学都说得有根有据。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的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业“洵美且异”,是对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五、《氓》与《静女》比较阅读:

师:《氓》与《静女》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教师明确:《氓》与《静女》都是《诗经》中优秀的爱情篇章但两者无论是思想感情还是艺术特色都有异同。首先是思想感情上,两首诗都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静女》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氓》的主人公感情更为复杂,初始她怀着爱情的忠诚决心“及尔偕老”建立了家庭,因此丈夫的负心就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感情伤害,但她并没有现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更表现了人格的尊严。而在艺术特点上,两首诗都写得十分动人形象。如,同时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女》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再入,写女子给男子的馈赠,《静女》写恋爱时节赠的是浪漫的茅草,《氓》写结婚,带上的是整车的嫁妆,准确的写出了民间习俗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

六、总结:

师:我们通过《氓》和《静女》两首诗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教育了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七、布置作业:背诵默写《氓》和《静女》。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论的旨义。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学习过程与方法: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难点:

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具准备图片。

三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一)揭题,审题

1.导入谈话:17世纪意大利有个伟大的利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着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

2.着(zhu6)地,是落在地上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

2.根据学生的朗读,纠正字音。注意提醒着(zhuó)地更(gēng)改的读音。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奉:相信,并照着去做。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结论: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寻常:平常。

合作交流品读体验

(三)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读第—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讲什么?(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2)什么样的人叫“辩论家”?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因为伽利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也无法解答,可见伽利略当学生时候就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根据老师刚才的叙述,想—想“不寻常”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不平常,不简单。伽利略平时肯动脑,善思考,能发现疑问,与其他同学不一样)

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信奉”是什么意思?人们信奉亚里土多德表现在哪里?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相信,并照着去做。“人们把他的话当作真理……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2)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达到了什么程度?(盲目的程度)

(3)这段话中,“不容许、更改、责备、违背”这些词语怎么理解?

不容许:不许。

更改:改换、改变的意思。

责备:批评的意思。

违背:在这里是不遵守、不服从的意思。

(4)小结:这些词集中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绝对相信的,达到一种盲日相信的程度,这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和伽利略的敢于怀疑的科学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表现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勇气作了很好的反衬。

(四)板书设计

3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怀疑分析试验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优化作业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二、教具准备

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品读体验(一)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亚里士多德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对这话产生了怀疑)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怎么解释呢?”)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论是什么?(①把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的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如果仍然看作是两个球,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慢。

②如果看做是一个整体,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4.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不—样,是相互矛盾的)

5.根据同一句话,会推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所以伽利略认为这句话是靠不住的,值得怀疑。

6,他打算怎么做?(用试验来证明不同重量铁球落地的情况)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经过多次试验来证明)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一次试验,没有说服力,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说明问题。伽利略进行了许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个词语,说说它的意思。(总是同时着地的“总是”一词。它的意思是每一次都这样)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4.齐读这段话,加深印象。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思考: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人们都不

相信伽利略的试验会成功,认为他糊涂、固执,事实会让他丢脸。“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的意思。是贬义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哲学家,人们都迷信他,而伽利略只是个25岁的年轻人)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人们忍不住地惊讶地呼喊起来)

4.这说明什么?(说明伽利略试验成功了,这事实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人们为这位年轻人的大胆和聪明感到高兴)

小结:伽利略从怀疑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开始,先是作了分析,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同一句话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果,接着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土多德的这句话是靠不住的。最后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公开试验,证明了自己的分析是对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巩固延伸1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伽利略是一位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人)

2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①以亚里土多德的一句话为线索,贯穿全文。②鲜明的对比,用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和伽利略敢于提出问题进行对比;用试验前后人们的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

(四)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词语填字,并给这个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用“√”表示。

不容______改:①、改变、改换;②、经历;③、计时单位

_______妄为:①胆囊;②胆量;③某些器物的内层大。

3、读了这篇课文,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课后觉得课堂设计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通过演示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地让学生利用实物演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20 37780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