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代诗歌说课稿专业【汇集17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古代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与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高中古代诗歌说课稿专业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高中古代诗歌说课稿专业

高中古代诗歌说课稿 篇1

本框为高二哲学第四课的第一框,承担着与第二、第三课衔接的任务,是第二课和第三课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也是整个辩证法知识的最后总结,因此,从理论上讲,该部分内容十分重要。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学生正确地对待人生和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从现实角度讲,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内容结构:

本框是按照什么是内外-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内外因是任何起到这样的作用的逻辑组织教材的。

(三)教学目标。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把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定性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层次,即知识、能力和觉悟。根据这一精神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针对学生学习哲学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为了落实双基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目标有)识记两个基本概念:内因、外因。

理解一条基本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掌握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问题。

2、能力目标:(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注重探究学习,结合本课实际,我着重培养学生的)。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即"懂"和"信"。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会"和"用".

3、觉悟目标: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身实际,学生成长中的内外因问题,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问题,顺境逆境问题等。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觉悟。

(四)教学重点。

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之所以把它确立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因为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不仅可以为下一框,更重要的是为下册的教学奠定基础;它既是这一节课中所学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培养学生觉悟的出发点,放在整个的哲学中,它也是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原理之一;从学以致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来看,这一原理是对学生影响极大的基本观点。所以必须作为重点来处理。

(五)教学难点。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之所以把它确定为教学难点,是因为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在理解这一问题时可能会存在许多的疑点,特别是人生前途命运的具体问题,疑点就更多。如果不突破这一难点,下一框关于正确对待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正确对待机遇等问题的教学,就比较难取得实际教育效果。

二、学生分析。

三、教法。

根据新课标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的建设,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我从学生身边是事例入手通过设计提问,创造氛围,启迪思维,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和归纳,运用各种具体形象的材料将抽象的哲学原理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学法。

理论联系实际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能从生活中感悟哲理,又会用哲理指导生活。

思维训练法——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由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首先荣幸邀请到衢州三中的一位老教师来到班级给学生简单介绍三中发展史。以此来导入。我认为这样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来导入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哲学从生活中来这一新课程理念。

2、讲述新课。

(1)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老教师介绍完后,我紧接着问:我们衢州三中是在不断发展的,那么三中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我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得出许多原因,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发言后我作适当的记录,并作相应的补充(教学、内部管理、区政府等)。然后我让学生区分哪些属于内部原因哪些属于外部原因。以此自然得出内因外因的概念和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在此基础上我跟踪提问:内外因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那它们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相同吗?这样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继续以三中的发展为例,并设置几个问题:学校是什么样性质的单位,它是朝什么方向发展的?为什么学校会有这样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这样层层设问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回答,我给学生举了个企业的例子,并分析企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通过这样的示范,让学生举一反三同样来说明学校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从而让学生得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又顺利突破了本框题的重点之一。

(3)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学生讨论过的基础上,我提出凝问,三中的要进一步发展除了教与学等内因,其他的一些外因又起什么作用呢?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我提示,三中的发展能离开区委区政府、区文教局等的支持吗?从而让学生得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这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内容,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这个"条件"的含义,作为学生帮助者的教师,我为学生准备了一则材料"桔生于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并附以地图说明,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懂,我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淮南淮北不同的气候条件,以及这些气候条件对橘子生长的作用,淮南气候条件适宜,长出的橘子又大又甜;淮北气候不适宜,长出的橘子又小又酸。从而得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我认为这样通过和地理知识的结合让学生来分析外因的作用,既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地位,又体现了文科综合的特点,并以此突破本节课的又一重点。

(4)外因是通过内因的来起作用的。

明确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后,此时学生也还是停留在知其然,但仍不知其所以然,既不知道外因是如何起作用的,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为此我为学生选择了一副漫画:一个人想跳崖,但是又不敢跳,后来狮子的出现,这个人就跳过去。我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刚开始在犹豫,后来又为什么跳过去了。说明外因是如何其作用的。学生分析后我总结:想条和不敢跳是内因的两个方面,开始时想跳这方面小于不敢跳,因此这个人处在犹豫阶段,既没跳;当他后面出现了一头狮子,既外因,狮子的出现加强了想跳这一方面,从而使想跳大于不想跳,于是这个人一跃而起。从而得出:外因是通过加强或削弱内部矛盾一方面的力量,使得内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从而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

这样通过漫画材料的分析既形象又直观且有趣味性,使学生学的快,达到轻松学习愉快学习的目的。而本节课难点也突破了。

至此课的内容上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也为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准备了一个思考题:让学生从内外因角度来谈谈神州六号成功发射的原因。学生讨论发言后,我进行总结。

3、课堂小结。

我用课件展示内容框架,总说分说一目了然。这样可以从整体上掌握本框内容。

五、作业。

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哲学原理来指导生活,我为学生设计的课后作业是:通过分析上次阶段性考试成败的原因,谈谈如何为下次阶段性考试作准备。这样也体现了生活中的哲学这一理念。

六、板书设计。

整堂课的板书,主要内容由课件展示,板书主要用于记录学生讨论的结果。

高中古代诗歌说课稿 篇2

1.关注背景,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前提。诗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吟咏物象的诗更需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如赏析陶渊明的诗歌,就必须了解他的一生,抓住“隐者”、喜爱菊花、向往自然、厌倦官场生活等关键点。

2.聚焦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点。

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一些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所以鉴赏形象时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的特点。

而抓住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关键词语,揣摩诗人心理,概括形象特点更是一条捷径。如赏析《最爱东山晴后雪》,抓住“逐胜”“忘寒”“最爱”等对人物的描写,就能概括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再如鉴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第三句的“问”含蓄而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情况时忐忑不安的心理。

3.区分人物形象,挖掘典型意义。

要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如《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中的人物形象就是诗人自己。还要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典型意义。

二、人物形象的鉴赏思路。

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1)答题步骤。

找——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析——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联——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

明——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2)答题模板。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这可以从()句中看出,这句通过()的描写展示出来;(这个形象)是()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梅、竹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方法技巧。

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一个民族,由于历史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不但有共同的语言,也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也表现了某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因此,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理解沉淀其中的特定含意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

2.关注色调色彩,辨析物象特征。

(1)关注时令色彩。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吴松道中二首(其二)》一诗中的“天寒”“雁声”就是深秋时节的意象,它给人的就是凄清、肃杀和悲凉的感觉。但也要注意时令色彩传统上的情感意义与诗人当下情感不一致的情况,如刘禹锡的《秋词二首》中,秋天的景物便是生机盎然的景色。

(2)关注冷暖色调。

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开头三句道出的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至极。

3.解读表现手法,把握事物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

如刘羽的《白鹭图》:“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诗人运用拟人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4.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事物形象特点。

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鉴赏时需从以下关键点入手:

解题关键点:

抓副词、动词。

抓抒情、议论句。

关注隐含信息。

抓注释。

(综合考虑诗词中物象的内涵)。

5.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6.答题模板。

描写了一个___的形象,这个形象具有___特点,在全诗中具有一种___的作用,表达了诗人___的情感。

附口诀:

细读全诗莫慌张,审题揣摩绘形象。

冷暖色调须区分,知人论世看简况。

深层含意要挖掘,关键词句不要忘。

整合答案有模式,先总后分说端详。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方法技巧】。

一、解题思路。

1.诗中赏画。

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2.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品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凉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二、答题步骤。

分析景物形象类题目,其答题步骤归纳如下:

步骤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步骤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答案要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有时这几步经常合在一起作答,并且具体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灵活处理)。

三、鉴赏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泛泛而谈。

【方法技巧】。

1.解题思路。

(1)了解重要修辞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

(2)贴近诗句分析修辞格的形成过程及表达效果。如上面的例题就涉及了这一点。在分析时注意三部曲:点明概念——分析形成——说明效果。

(3)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2.答题步骤。

(1)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解释这种修辞格在诗中是怎样运用的。

(3)指出运用此种修辞的艺术效果。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一)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作品。

做阅读理解题时,建议先浏览一下问题,看看这篇文章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浏览文章,可以加快解题的时间,有目的性的阅读,而不是盲目的阅读,不然读完整篇文章也没有抓住重点。

(二)快速粗略阅读,整体感知全文。

根据试卷上的问题,快速粗略阅读,把握文章大意,了解基本信息,了解文体,理清文章的层次和段落,把重点画下来。

(三)精读原文,找“原话”

所谓的找原话就是找到文章作者说的关键字、词、或者句子,答题时可以利用文章的原话来提取答题的重要信息,更有甚者有些试题完全就可用原话来回答,或者引用部分文章的原话来回答,保证答题的准确率,碰到采分点。

中考语文易考诗句。

『关于黄河的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关于马的诗句』。

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高中古代诗歌说课稿 篇3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我的人人都有希望,个个都发展的教学理念,以参研式教学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为重点,让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今天我要从分析教材、认识学习、目标定位、教学定位、过程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篮球行进间运球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体育与健康》球类项目,是七年级的一节新授课。篮球运动是奥运会项目,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长期参与这项运动不仅有益骨骼的生长发育,使你身手灵巧,思维敏捷,而且还能提高你的协同合作能力,为你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好技能上和心理上的基础。因此本课的重点是手臂用力和身体协调。难点是控制球的运行范围。

二、学情调查。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学生的情况。我校701班有学生42人,男生特别喜欢体育运动,身体素质良好,个别学生的篮球技术很好,对篮球运动有广泛的兴趣。该班女生身体开始出现变化,比较害羞。运动过大的项目不太喜欢,因此我将把游戏与练习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提高运动能力。

三、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要求及教材特点,制订以下三个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行进间运球在篮球运动中的作用,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什么是进间运球。

2、技能目标:通过练习,使30%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动作,100%的学生能参与到学习中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体现互帮互助、相互学习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法应用。

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突破。我主要选择参研式教学法,方法的主要手段是发现问题、讲授问题、参研合作、解决问题等几个环节,注意学生集体合作和参研性的培养。

五、学法应用。

根据所措施的教学学法主要采取:观察思考、尝试体验、合作探研、互动反馈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参研中提高,在实践中发展。具体教法、学法措施和运用将在教学过程中具体体现。

六、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教学学情分析、目标定位教学方法选择,为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七、教学流程。

一、感知体验激发兴趣。

首先是课的常规,包括:集合、整除、清点人数、检查服装、师生问好、安排见习生。

接着进行热身活动教师带领学生绕篮球场四周慢跑,徒手操与熟悉球性(抛接球、球绕腰、球绕腿、原地运球)相结合。通过各种练习教学,培养学生的球感和对球的兴趣,改善手对球的控制和掌握能力,进一步热身,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为基本部分做充分的准备。

老师提问:

请问行进间运球在篮球运动中的作用是什么?

然后看一段nba球星展示的视频。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小结。

作用是为组织本队形成有效进攻,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先进间运球》。接着安排一个激趣小游戏“四面楚歌”,让学生拿球后进行运球,在运球的过程中破坏他人运球,自己运球不被他人破坏。目的是运球过程中的运动技术,让学生形成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运球老被别人破坏,我怎样才能把球控制好,不被别人破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合作探研突破难点。

让学生八个人一组,自由分成一组,每小组指定一名小组长,进行尝试性运球练习,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小的比赛游戏,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三分钟后,让每个小组长对组进行统计,然后把统计结果汇报给老师,刚才的练习中就可能发现的问题:老师我的运球老是控制不好;一加速运也控制不好。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教学课件,课件展示一定的字幕,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原理及方法,老师讲解重、难点,学生观看后形成一定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然后在进行练习,在练习中老师给每位学生一张自我评价表,让学生对着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评价表是我在课前就设计好的预计到此阶段学生能够达到什么效果,老师看了评价后,看看学生那些地方还需要提高,那些地方还需要加强,老师在这个阶段中进行巡视,把优秀的学生选出来,做为本组的标兵,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练习五分钟后集合学生,请出二到三名学生进行示范,同学们看完示范后,进行总结那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那些地方有待提高。然后老师接着进行展示,进行三次展示,前二次进行错误示范,最后一次进行正确示范,然后请学生指出老师那些是正确的,那些是错误的示范。为什么正确,为什么错误。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研,就得出本节课的重、难点。运球时手臂用力一定要与身体移动要协调,当球远离身体时,一定要加快身体移动的速度,同时手臂用力减少,反之也一样。然后在进行练习这时候我给出三种练习方法:

1.慢速运球。

2.快速运球。

3.急停急起运球。

让学生在这三种运球中不断总结提高。老师在观看后,发第二张自我评价表,在这个阶段对照评价看看自己那些地方需要提高,那些地方练习的不够需要巩固加强,同时找出本组优秀的同学,优秀的学生可以申请作小老师,帮助同学进行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老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运球有趣的游戏地,老师也参与进去,让学生在游戏中渐渐体会出行进间运球的规律。

三、认知规律提高发展。

当学生掌握运球的一定规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始下降,我在这个阶段安排了一个大型的游戏,运球接力比赛。比赛的规则由学生自己制订,老师参与其中,本节课气氛推向最高潮。目的是在游戏中巩固运球技术,调动课堂气氛,在活跃的气氛中进入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

四、反馈互动调节放松。

1.播放一段音乐,在优美的音乐中,老师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按摩方法,让学生二人一组互相按摩。目的是通过按摩达到放松身体的目的,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了按摩手法后,要回家给爸爸、妈妈、长辈按摩,这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

2.让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综合评价,最后老师做出综合性的总结,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本节课。

3.回收篮球2个。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探研中成长,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锻炼的方法,并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为成为社会有用的、健康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场地器材设计:篮球42个。

预计平均心率为:135--145次/分,

运动密度约为40%--45%,运动负荷为中等。

我的说课完毕,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提宝贵建议。谢谢大家!

高中古代诗歌说课稿 篇4

《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的第五课,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二、说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3.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

4.激发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2.赏析关键字词,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采用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质疑法、诵读法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设计:拟定三课时。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1.作者简介。

2.解释题目。

3.《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因此,学生齐读《观沧海》,老师点评,教正读音。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占主体地位。)5.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归纳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6.赏析诗歌(结构、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法)。

三、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2.判断这首诗的体裁,标出各联。

3.学生齐读《次北固山下》、听录音泛读。老师点评,教正读音。4.理解字词。

5.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分组讨论,各组派代表回答。)。

6.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简要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二、导读《钱塘湖春行》1.题解2.作者简介。

3.学生齐读《钱塘湖春行》、听录音泛读。老师点评,教正读音。4.理解字词。

5.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6.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7.研读与赏析: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指导学习《天净沙·秋思》。

1.介绍作者(补充:作者号东篱。)2.题解。

3.学生齐读《天净沙·秋思》、听录音泛读。老师点评,教正读音。4.理解字词。

5.同样是写乡愁,《天净沙·秋思》与《次北固山下》相比较,有什么异同?(对学生本课所学知识的验收以及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6.哪些写客观景物的句子将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

7.哪一句直抒胸臆将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8.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第三课时。

一、背诵默写这四首诗歌。

二、以《钱塘湖春行》为例,分辨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做练习题,巩固字词音义、诗歌的作者姓名、字、号、朝代,诗歌体裁,以及诗歌内容。

高中古代诗歌说课稿 篇5

《古代诗歌四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3)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4)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5)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

1、插页――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3、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5、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

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高中古代诗歌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第?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这部分我主要从3各方面阐述。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北师大版必修?第?章第?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同是学好本节的内容不仅加深前面所学习的知识,而且为后面我们将要学习的?知识打好基础,?所以说本节课的学习在整个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2.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对象的实情我确定了如下3维教学目标(i)知识目标:

ii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归纳,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训练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iii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索,史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发现生活的数学,培养不断超越的创新品质,提高数学素养。

3,结合以上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人知水平我确定啦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恰当的学者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考虑到高一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探索能力,并喜欢挑战问题的实际情况,为啦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知道思想。我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发现发,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来自学生主体最有利的动力。并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更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加大啦课堂密度!

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讯息渐进,逐步升入,理论联系实际的规律,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史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学生试着利用以前的知识经验,同化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2,引导探究,直奔主题。(揭示概念)。

参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各小组派代表发表成果,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给予肯定的评价,并给出一定的指导,最后师生共同得出??!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整个过程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兴趣,更让学生在思考学术问题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上有更深的交流。

3,自我尝试,初步应用。

在讲解是,不仅在于怎样接,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及时引导学生探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5,归纳小结,回顾反思。

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让学生思考本节课学到啦那些知识,还有那些疑问。本节课最大的体验。本节课你学会那些技能。

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以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素养,数学思想发放的小结,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发放在解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布置作业。

必做题,对本届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作题,对本节课知识内容的延伸。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可以收获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做到人人学数学,人人学不同的数学。

7板书设计。

力图简洁,形象,直观,概括以便学生易于掌握。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指正。谢谢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幸苦啦!

高中古代诗歌说课稿 篇7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古代诗歌五首》的说课稿,希望大家尽快掌握诗歌说课稿的写法。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3)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4)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5)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6)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课时: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

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丰收的喜悦。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

1、插页――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2019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3、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5、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

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

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

师译:

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第二课时:教授《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和《天净沙·秋思》。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插页题解:“西江月”是词牌名,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诗余”、“长短句”等。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物象丰富、意趣盎然。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1、评读,品评意趣。寻找词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的意趣?探究后明确:

(1)夜行山中忽逢阵雨,恰好“忽见”住过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作者真是喜出望外!

(2)赏明月、拂清风、看惊鹊、闻稻香、听蛙声与蝉鸣,感觉闲适与喜悦。

(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2、吟读,读出词的韵味,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飞白”,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高中古代诗歌说课稿 篇8

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课稿)。

1、地位、作用和特点:

《________________》是高中数学课本第______册(____修)的第____章“________”的第______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下基础,所以_________________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之二是: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b、c。

(2)能力目标:a、b、c。

(3)德育目标:a、b。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数形结合等一般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这就应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够做到叶老师所说“教就是为了不教”。因此,拟对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教师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归纳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依据此知识与具体事例结合、推导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正是一个分析和推理的全过程。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_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在讲授________________时,可通过_____________演示,创设探索______________规律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特点。

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一)、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情景:a、教师演示实验。b、使用多媒体模拟一些比较有趣、与生活实践比较有关的事例。c、讲述数学科学史上的有关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设计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新知,并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新问题的实验方法设计—这时在设计上最好是有对比性、数学方法性的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显示学生的实验数据,模拟强化出实验情况,由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

(三)、实施反馈:

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最好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2、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互改作业,课后研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以上是我对《___________》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_________________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______________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____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中古代诗歌说课稿 篇9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讲的课题是《地球与地球仪》复习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下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变革了原来“学科中心”、“知识本位”式的课程体系,而采用行为目标方式表述内容,以促进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通过探究和体验的过程去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不再陷入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的泥潭。

2、教学目标

根据地理课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复习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和描述地球大小的相关数据;巩固经线和纬线的概念,掌握经度、纬度的含义;熟悉特殊的经线和纬线;掌握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重点: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熟悉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1、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精心设计的'信息整合课件,尽可能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由浅入、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也会学。

2、学法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人人动手动脑,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每个同学的自主性,使得学习的过程很愉快,同时又渐进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和程度也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如下:

1、开门见山、直入话题

2、温故知新、知识梳理

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理顺学生的学习思路,通过表格填充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和记忆。

3、活学活用、检测效果

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来检测其对各知识点掌握的情况。

4、课堂练习、我来解答

此环节设计了交织经纬网、合作探究、小试身手三个环节,通过学生完成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能力训练题,而教师根据课堂反馈及时纠错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5、分析总结、建立框架

通过阶段性的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找出所学的知识规律,以便更好的运用它。

6、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例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有关的问题,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7、课堂小结、巩固效果

一是知识的小结,二是能力要求的总结。

8、布置作业、延外课堂

通过对自主练习与难点突破环节的设计,将学生的的学习与课内延伸至课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高中古代诗歌说课稿 篇10

本人任教的是普通中学学生,本节内容是高一上学期的教学内容,处于此时期的学生,有意记忆逐渐占重要地位但无意记忆还比较明显,但还远未达到习惯注意的境界;思维上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学习兴趣上大多数学生处于操作兴趣与因果认识兴趣之间,兴趣的稳定性较差。

2、学生学习本节的基础知识分析。

(1)牛顿第一定律在初中的学习中已作了介绍,但所任教学生中考成绩分布对于全体学生来说处于中档水平,这部分学生对于原有知识大多停留在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如果你提问学生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吗?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正确答案。但如果拿具体的过程提问,如我们推桌子,桌子就运动起来了,但我们停止推,桌子马上也就停下了。提问学生解释一下这一现象,大都数学生都会回答,推力使物体运动。

(2)初中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只处于定性理解的层次,惯性由质量决定这一概念将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学习本节的思维障碍分析。

学习本节的思维障碍主要是先入为主的生活观念形成的思维障碍,错误的生活观念对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起一定的消极用用。许多学生在学习运动与力之前都有这样的看法,认为静止的物体,用力推动它,它才会动动,力停止作用时,它就会立即停下来,推动物体的力越大,物体运动的就越快,速度就越大。但由于原有的生活观念和经验,往往比较顽固,学生往往不能马上改正,所以学了之后仍有一部分学生受原有错误的生活观记和经验的干扰和影响,不能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其次概念不清也是本节学习的一个思维障碍,很多同学对于惯性的概念理解不清,认为速度大的物体惯性也大。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实验教科书物理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1、本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的客观物体及其运动规律。关于运动与力的研究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而近代物理也是以伽利略研究力与运动关系为起点的,所以运动与力在人类的物理发展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运动与力也是一条主线,有人说学好了运动与力就学好了高中物理,可见运动与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本节牛顿第一定律属初高中知识的结合部。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我们应该以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重点放在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2)质量是惯性的唯一决定因素。

(3)能运用惯性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及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2)教给学生研究物理学的正确方法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

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新,以实验为检验科学理论唯一标准的意识。

3、重点与难点。

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及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重点,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和理解质量是描述惯性的物理量是难点。

4、教材处理。

就三维目标来说本教材相比于旧教材更加重视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这二个维度目标。如关于"运动状态"这一纯知识点内容,用了简化处理。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到牛顿定律的建立,应注重分析思维方式、科学研究方法的变化过程,要让学生了解为常观经验出错主要是科学研究方法的问题,本节课的除了知识主线,还以以科学方法的发展,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初步接触,了解,进一步认识等落实为另一主线。对于理解质量是惯性的决定因数,没有采用课本所用的观察实例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师生共同完成的设计性实验。其原因:1、如果学生以常观的生活经验,因为刹车货车比小车停下慢,所以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那么学生就容易得出,质量为m的本块以v初速度在地面上运动的时间应小于质量这2m的木块以同样的初速度在地面上运动的时间。再则在方法上范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察现象-----忽略其他的可能因素(如刹车的力是不是一样,他们的初速是不是一样等)----直接得陈述性结论,没有用实验加以证明。2、由于学生的思维特点与基础的原因,让学生独自设计是不太现实的,在师生共同设计此实验的过程,学生又进一步理解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运用谈话法(让学生解释演示实验,老师提问)使学生原有的错误知识体系出现矛盾,引起头脑风暴。运用讲授法对牛顿定律的建立过程作介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作模拟,使学生理解理想实验的重要性。对于学习惯性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这一内容上实行学生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明白质量是惯性的唯一决定量。在各方法的使用过程中注意启发性。

学法: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特别是运用讲授法教学时,不时地提问引起学生思考避免学生进入被动学习状态。小组讨论、小组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乐于探究。

四、教学程序。

1、引入。

演示实验(1):推桌子,桌子运动;不推,桌子马上停下来。

学生动手:推桌上的一本书,橡皮等。

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从现象得出结论。

结论:没有力的作用,物体都将停在某一位置。

原有初中所学知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介绍关于运动与力关系的物理研究史。

(1)介绍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方法以及得出的结论。

介绍亚里士多德注意二点:1、介绍一下亚利士多德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不要让高中学生觉得他是个老范错的笨蛋,其实亚里士多德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2、介绍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与研究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其实刚才使用的方法与亚里士多德其实是一样的。并且由于这个解释符生活经验,以致他的结论存在了二千年。

(2)介绍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及成果,以及对物理学的贡献,讨论伽利略研究方法对人们的意义。介绍理想实验。

介绍伽利略里要注意以下以点:1、突出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精神,引起大家的精神上的共鸣。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情操的目的。2、重点讲解伽利略的分析过程,以及研究方法,让学生领会这种思维方式,并初步了解他的研究方法。3、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中理想化实验的重要性。4、伽利略的贡献,他用实验的方法代替思辩、演绎的方法是科学研究吏上的一次大的飞跃。这使他成为了现代物理之父。5、强调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对于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3)比较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分析亚里士多德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

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错误之处,让学生认识到原来出来的由现象得出的结论与理论产生矛盾的原因。进一步理解到原来的思辩方法对于研究社会科学有一局限性。并初步形成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介绍姆潘巴现象介绍,让学生分析姆潘巴现象这一谬论形成的原因,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正确科学方法观形成。

(4)介绍牛顿的研究方法以及对物理史的具大影响。重点分析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对开普勒、伽利略、迪卡儿等一批前人理论进行分析,吸收了他们的思想,运用数学方法,使物理学成为一个能表述因果关系的完整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他是力学领域的一个集大成者,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理论一度被人们认为是物理学的终结理论。牛顿这种分析综合加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在当前的科学研究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让人们认识到可虽然我不是很聪有,但我如果站在先人的肩膀上,哪么一定比他们看得更远,激厉着人们不断前进。

(5)介绍一下当前关于运动与力研究情况,使学生的学习能面向未来,并初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并对激发部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运用牛顿定律解释前面的演示实验,运用牛顿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1)、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的知识重点,理解和运用牛顿第一定律需要不断的练习加以强化。(2)、所学的知识要联系实际,这样才能使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

4、对于惯性的理解。

对于惯性的理解分二个部分,一个是对惯性概念的理解,使用方法是先解释生活中的惯性实例(这些实验包括有益惯性和有害惯性),让学生举例,加深学生的认识。二是对惯性大小的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认识,为下面的师生设计性实验,作铺垫。(如在f相同的情况下,使物体停下来所用时间多的物体惯性大,而在时间相同时,改变相同的运动状态用力大的物体惯性大,最后得出。f与t乘积大的物体惯性大,有利于下面,设计性实验的开展。

5、学生讨论设置实验,探索惯性与质量以及速度的关系。

在做这个设计性实验时,应充分体现出老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指导思想。

带领学生观看多媒体。再让提问学生,惯性可能与哪些物理量有关。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可能与质量与速度有关。提问:惯性与质量与速度有关吗,是什么样的关系?

(1)假设惯性由与质量有关。

质量不同的物体以相同初速,用外力使他停下,用实验验证他们的惯性大小。当然我们用相同的力作用,测使其停下的所用时间来比较惯性大小与用相同的时间下,测使其停下来所用力的大小来判断。也可以直接测f与t,用他们的积来判定惯性大小。

质量与惯性的研究思路,通过老师不断的启发,学生的思考来完成。

(2)假设与速度有关。

我们使用同的质量的物体,不同速度下改变运动状态。如2v----v与v----0来比较,测量他们的惯性情况。由于速度2v---v不好控制,所以我们可以用2v----0与v----0进行比较,如果前面所测的f、t积是后面二倍的话,哪么他们的惯性就一样。

5作业设置。

(1)一个同学说,向上抛出的物体,在空中向上运动时,肯定受到了向上的作用力,否则它不可能向上运动。试分析这位同学的说法。

(2)飞机投弹时,如果发现目标在飞机的正下方才投炸弹,能击中目标吗?为什么?

(4)课后分小组实验惯性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高中古代诗歌说课稿 篇11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包括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两部分内容。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农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另外,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二、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其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两幅地理景观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2)、通过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农业区位差异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

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教学纲要。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用时事法以当前备受关注的“三农”问题引入。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中的地理,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体现课题的时代性。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的含义。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等。

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2、农业地域的形成。

活动2:“江西泰和县千烟洲的立体业”

说明地形、土壤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用讲述法讲解农业地域的概念。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

训练学生有关气温和降水统计图的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

三巩固小结。

尝试让学生构建本节课框架结构。

加强本节知识联系,展示人地关系。

四课后思考。

查找相关资料,思考影响三明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让学生了解家乡,建设家乡)。

五板书设计。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的含义。

3、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4、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2、农业地域的类型。

3、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高中古代诗歌说课稿 篇12

近几年以来,各省以及全国举办的说课比赛越来越多,通过说课来反映教师口头表达,更加能显示出教师对课本内容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反映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做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将与大家来探讨一下如何说好一堂物理课。首先,什么是说课%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根据。从说课的内容和性质来看,它同备课、上课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其不同特色。备课,可以从教案看出“怎样教”;上课,可以从课堂教学看出“怎样教”;而说课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要让听者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说课区别于备课、上课,形成独有特征的主要方面。说课要求教师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分别阐述,而且特别强调说出每一部分内容的为什么,即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去阐明道理。对于一堂物理说课来说也是一样的。如何去说好一堂物理课%我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物理第一册(必修)》第三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20xx年11月在甘肃省举行的全省青年教师物理说课大赛中也有这一课题)为例子来浅谈一下如何说好一堂物理课。

一、 说教材

教者要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因为对教材理解透彻,才能制定出较完满的教学方案。我认为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 教材简析

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说明教材的地位、作用。比如对于《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来说:它的地位具有双重性。其一,它属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我们应该以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展开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其二,它属运动学和力学的结合点:阐明了运动学和动力学各自研究内容的不同,扼要地说明了动力学知识在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牛顿在总结了前人关于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研究而提出的三条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

2. 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

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说课中要避免千篇1律的套话,要从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上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说明。比如对于《牛顿第一定律》这课来说: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关键

比如对于《牛顿第一定律》这课来说:牛顿第一定律这节教材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从而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质惯性的概念。

这样的顺序充分体现了以知识本身为出发点,从而培养人的实际能力,最终升华出知识的价值——德育目标。

二、 说教法、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关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说法,确切地道出了教学系统中这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表现在教学活动的探索中是否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主体作用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学生是否独立思考;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最优化地使学生从现有的水平向更高一级水平发展,有效地对学生探索尝试活动进行诱导和评价。为此,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应着眼于学生怎样学。不应以教为中心,而应以学为主体进行设计。既把学为主体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又使教为主导成为学生主体的根本保证。

从教学任务来看,感知新知识,以演示法、尝试法、实验法为主;理解新知识,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形成技能时,以练习法为主;从教学内容来看,物理教学,以演示法、实验法、推理法为主;教学起始概念,一般用实验法、探究研讨法。从学法指导来看,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说课活动中虽然没有学生,看不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但教师必须说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等。从教师的说课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二、 说教学

过程它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这里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说明板书设计。说教学程序,还要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还是从《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来谈谈教学过程(列表附后):这样的教学过程显然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5.说明板书设计。说教学程序,还要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还是从《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来谈谈教学过程(列表附后):这样的教学过程显然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地位:本章在高中物理是重点章节。概念抽象化,难于理解和

掌握。本节是本章知识的应用,是理解和掌握好力学、电

学知识综合应用的关键一课。

2.大纲: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曲线运动是会考及高考的重点,属c

类要求。

3.教材:本节是综合运用力学、电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学科内

综合,根据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结合大纲要求,在侧重知识掌握和应用的同时,切合学生实际制定本节知识、能力、德育、方法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掌握带电粒子(不计重力)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规律。

2.理解带电粒子在电场运动过程的能量转化与守恒情况。

3.用运动规律、能量观点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理解、判断能力及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

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力学、电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主动探索感受内因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主动性。

方法目标:类比研究

二、教学内容:

1.教学重点:运动规律及应用

2.教学难点:研究方法及规律应用

根据本节作为应用是理解和掌握本章知识的关键,故把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确定为重点。本节要综合运用力学、电学知识并结合能量分析处理问题,学生在这些方面是薄弱环节,故将研究方法及规律的应用确定为难点。

2.题的设置

讨论题(1)和练习(1)突出解决学生易混淆的问题,澄清认识加强对重

点内容的理解,从而突出重点。

讨论题(2)体现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发散思维。

讨论题(3)从能量为主线理解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中能量转化,

培养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导入新课:介绍曲线运动条件,引入新课开门见山。

新课教学:

(一)类比研究平抛运动,找出相似之处。

得出研究方法,突破难点。

(二)运动规律总结

鉴于对平抛运动知识的储备,由学生自己推导得出规律,教师只

是一个引导者,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渗透德育目标,达到知识目

标。

(三)应用理解

采取启发提问,讨论辩析,加深对运动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从而

突出重点,培养能力。

(四)教法

本节以学生为主体,探索研究,类比讨论,归纳总结出本节运动

规律,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给他们方法。

(五)cai辅助教学

能将不能实验演示的现象,客观地模拟演示,加强形象思维训

练。多媒体的使用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增大课堂容量,提高

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加深了理解和记忆,这

些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对当今教学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说课浅谈

广东四会清源中学 (526200) 叶逸炜

为了迎接第四届全国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省教研室定于十二月份举行广东省中学物理青年教师说课比赛,由此,九月份以来说课活动在全省各中学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关注,不少学校还把说课作为教研形式在各科组教研活动中实践推广。但是,由于很多中学与教师都是初次接触说课这种教研和比赛方式,在学校教研活动和校、县、市的各级说课选拔赛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模糊、出现较大偏差等不足之处。下面针对这些主要问题谈谈说课。

一、说课是怎样的一种活动形式?

所谓说课,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根据所授课的具体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能力特点和认识规律,由说课教师以口头形式向特殊的听课者(教师、教研员或评委)表述该课题的教材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及其理论依据。

二、说课有哪些基本环节与要求?怎样组织说课内容?

说课一般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学校教研活动还有说课后体会)等几个环节。说课者应在这几个基本环节基础上表述自己的教学思想。

1、说教材。说教材要求说出教材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说教材地位就是说出授课教学内容在某一学习阶段或音节之间或某一知识点中的纵横联系、地位与作用。以初中物理《平面镜》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中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它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说教学目标一般应把它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并从这三个方面具体表述。例如:《平面镜》一节的内容为例,其教材地位可表述为:《平面镜》的知识目标是:知道平面成像的特点,初步建立虚像的概念和知道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能力目标是: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正确表达物理问题的能力、根据反射定律解释和处理一些简单的平面镜成像与光路控制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是:培养科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说重点和难点就是把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表述出来。说教材时要求正确理解教材地位、目标明确且符合大纲要求、重点和难点认定准确。

2、说教法、说学法。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实际、学科特点、学生心理特点、思维特点、认识规律和知识基础等确定选择恰当高效的教学手段和措施方法等,有效地启发学生心智,既教给其知识,又发展其智力、提高其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当然,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学实际,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例: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平面镜》这节课准备贯彻启发式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采用演示实验法、作图法、讲授法和练习法进行教学。学法上则注重有效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思考和得出结论,并正确地表达物理问题,最后通过安排课堂练习给予巩固和加深理解。

3、说教学过程。这一环节要求根据教学实际说出课时安排、课堂结构、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作业布置设计等,其中教学过程应体现说课者怎样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衔接过渡、设计例题和设计课堂练习。另外,还必须从理性的高度用个人的理解和理论依据支持和解释为什么这样做。也就是说,说教学过程要求说课者从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这样做的动机和理论依据是什么等三个方面表述自己的教学思想。由于说教学过程建立在严密的理论基础之上,既能体现教师优化课堂结构、驾驭处理教材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水平,又能体现教师备课过程的理性思维水平,从而使备课更科学、严谨、理性、深入,所以说教学过程是说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4、说课后教学体会。上完课后,由教师根据自我感受、自我反思、作业和检测的反馈信息等表述自己对课堂教学的再认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述: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恰当;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如何;有哪些成功或不足之处;不足之处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予以克服或优化。

、说课和常规备课及上课有什么区别?

说课和常规备课的最大区别在于:说课需要用相关的教育学、教学概论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支持和解释“这样做”的动机与原因,而常规备课不用这么做。简而言之,说课是常规备课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说课也不等同于上课。首先,常规上课的对象是获取知识的学生,而说课的对象是教师、教研员或评委。其次,常规上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具体展现,而说课除了要说教学过程外,还要说教材、说教法和说学法。而且由于对象的不同,在说教学过程时,演示实验和例题讲解等不必象常规上课一样实做,作口头表述就行。当然,关键之处和有创意之处可辅以有关器材,投影片等作较详尽的演示、描述或说明。部分教学内容不必细讲,点到为止即可。总而言之,对于说教学过程的非理论部分,说课者只须做到让听课者领会你是怎样教、学生是怎样学的就行了。但是,对于说教学过程的理论部分,说课者必须为那些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措施等作出明确的说明,清楚地表明你“这样做”的动机和理论依据是什么。

四、怎样做好说课的准备工作?

1、资料和知识准备。说课者首先应多方收集教学大纲、课本、教参、其它参考资料、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报纸刊物等书籍资料,认真阅读整理。然后逐步分析确定教材地位、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和学法,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并优化课堂结构。

中学物理说课评价原则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物理教师的教学实践,说课比赛的评价原则要体现以下教育科学理念。

1.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充分的条件、创设适当的情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将科学探究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体现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思想。

提倡参与型教学组织方式,教师要创设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环境,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3.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思想。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把实验和探究结合起来,促进学生间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尝试利用实验和已知规律探求新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思想。

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关注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技术和社会问题,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个人和社会问题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

5.体现综合优化的思想,有效、合理地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过程。

一般来说,引入新课3~5分钟,新课进行25~30分钟,课内练习8~10 分钟,小结讨论或补救矫正3~5分钟。

综上所述,说课的内容大致有:说教材,讲教法;说学生,讲学法;说程序,讲过程。执教者要把教案设计的缘由、根据说出来,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原原本本地说给同行及上级领导听听,要求更高,程度更深,体现出说课的科学性、预见性、深刻性。

新课标下如何说课

新课改理念下如何说课

"说课"说什么

刚涉及说课的老师可能对说课的几个基本要素不是很清楚,这里作一个简短的介绍.

从现有的说课基本模式而言,说课大体由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1,教材分析

(2)该教学内容在教材,单元乃至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中所处的位置,所起的作用以及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2,目标定位

(1)教学目标

(2)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

(4)教学准备(如教具,学具的准备等都可简要予以阐述)

3,教学流程

(1)整体设计

应该说一说课堂设计的整体思路,是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下设计教学的 简要介绍该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构.如应用题课大体可沿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安排"创设情景——建立模型——实践运用"三部曲进行,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做数学的教学理念.

(2)环节设计

高中古代诗歌说课稿 篇13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阿房宫赋唐代: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不知乎一作:不知其;西东一作:东西)。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有不见者一作:有不得见者)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高中古代诗歌说课稿 篇14

跨越式跳高是《体育与健康》五年级第一学期教材,它把“健康第一”和“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终身体育的潜意识,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为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主动参与并获得成功的乐趣。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跨越式跳高,要求学生学会助跑3~5步起跳,逐渐加速,借助冲力,迅速腾空,两腿依次跨越过杆。跨越式跳高是最简单的跳高技术,接近生活中跑与跨越的自然动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它不仅可以健体强身,还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柔韧性,使人轻盈娇健,既健身又健美。为了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指示,结合三维健康观的要求,我把跨越跳高定为主教材,并将游戏引入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和谐的体育氛围,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创新体育锻炼方式,实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助跑3~5步起跳,及两腿依次过杆的技术动作。

2、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探究力、表现力、创新力,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和弹跳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合作。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起跳时要求腿迈步要快,脚跟先着地,踝、膝、髋三关节超越肩关节,并充分蹬直,摆动的两臂和腿要积极配合起跳,腿的蹬地动作迅速有力,上下摆起,同时提肩,拔腰。学生在起跳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起跳后身体往往向前冲而不是向上腾起,严重影响着跨越的高度,尤其以初学者为甚。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起跳,难点是助跑与起跳的相结合。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以前已经学过多种方式的跳,具有了一定的跳跃能力。小学生善于模仿,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对跳高项目较有兴趣,这对实现教学目标极为有利。但小学生安全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差,容易出现伤害事故。教师要加强安全教育,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

(二)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五年级学生的学情,我准备用激趣引入,引导探索,教师点拨示范,师生共同评价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则通过观察图片,内化图意,尝试探索,实践体验,小组交流的方法进行学习。

这样的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始终以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能有效地革除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练的传统教法的憋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新力。

水平三的的学生自我意识有所发展,自尊心进一步增强,自主性要求日趋强烈,开始有独立见解,但缺少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且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动摇。思维过程已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分析与综合,比较能力也随之提高。在生理发育方面,速度、灵敏、柔韧等素质的最佳发展阶段快要过去,力量、耐力等素质的敏感期即将到来。

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跨越式跳高的动作要领,85%的学生能自由选择高度跳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跳跃的练习,增强下肢力量,发展灵敏、速度、协调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练习中愿意说出内心想法并积极改正自身不足。

重点:起跳和过杆技术。

难点:过杆时摆动腿内旋下压,过杆后起跳腿高抬外旋,动作协调。

教法:讲解法、示范法、纠正错误。

学法:分组练习、合作学习。

(一)开始部分。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然后我会进行设疑导入通过复习田径基本常识,中国著名的田径世界冠军有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会说出110米栏冠军刘翔,进而引出田赛的世界冠军倪志钦,教师补充说明他也是我国第一个打破跳高世界纪录的人,他是采用俯卧式,顺势引出今天学习跳高中最基本的动作——跨越式跳高。

2、队列队形练习:进行原地转法练习。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教学意图】体育文化知识的补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真正的做到身心结合,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形态、认真练习的态度和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二)准备部分。

1、游戏“担担跳”

方法:全班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先由班长手持竹竿有节奏的按照学生的队形画圆,学生尽量的往上跳,碰到哪位同学的脚换班长的'位置,依次进行。

组织教学:圆形站立。

2、配乐韵律操:伸展运动、下蹲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全身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教师边做示范,边提示动作要领,语言激励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教学意图】选用跳跃类的游戏即可充分利用器材,还能增加操的运动量,加强对下肢力量的锻炼,提高跳跃能力,为接下来学习跨越式跳高做铺垫。带有韵律节奏的动作还能降低肌肉的粘滞性,避免在练习中运动损伤,同时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以及自我表现意识,养成优美的身体形态。

(三)基本部分。

1、助跑单脚起跳手触悬挂物练习。

组织教学:学生分为四组,自由选择高度。

【教学意图】复习跳跃性的练习既能够使学生快速的进入到课堂节奏,也能够使学生的心率达到适合本堂课的练习,体现了课堂的连续性。

2、示范。

学生回答:摆动腿内旋下压,过杆后起跳腿高抬外旋。

3、讲解。

动作要点:直线助跑有节奏;起跳快速且有力;摆腿内旋并下压;上体前倾转向杆;落地屈膝要缓冲。

【教学意图】示范可以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动作表象,之后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使得后续练习更具有针对性。

4、练习。

(1)原地起跳摆动腿过高低杆练习。

(2)原地起跳起跳腿过高低杆练习。

组织教学:学生分为四组,每组成员轮流手持竹竿,手的近侧高于手的远侧,其他小组成员完成过杆练习,要求起跳腿尽量抬高。

(3)近距离过低高度皮筋练习。

纠错:在刚刚的练习中老师可能发有多同学在过杆的时候有坐杆现象。所以教师提醒学生练习过程中要起跳充分,起跳腿用力起跳后摆动腿积极上抬,同学之间可以用“语言提示法”来互相提示。

【教学意图】根据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设置循序渐进的练习,逐渐的体会过杆的动作,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在学生初步掌握动作和了解正确动作的基础上,两人一组结伴练习相互观察对方的动作并纠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动作方法的记忆和理解。

(4)完整的过皮筋练习。

组织教学:四个不同的高度皮筋组成的正方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高度跳过,同时进行安全提示。

【教学意图】让学生自由选择充分的体现了以学生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同时也是分层教学理念的体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5、检验—优生展示。

组织教学:以体育小组为单位,自由选举两名代表进行展示,每组做完后采用不同形式进行评价。

【教学意图】在展示环节中让学生自由推选代表可以培养学生间团结互助的意识,同时更加突出我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该环节也能够检验我的教学成果。

(四)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放松活动,身心充分放松。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教学意图】】师生听音乐进行放松活动,使课堂气氛轻松愉悦,也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使学生身心得到充分放松,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独立品质。

场地器材:竹竿4根、橡皮筋4根、田径场、海绵包。

练习密度:33%—40%;平均心率:128—136次/分;运动强度:中等。

高中古代诗歌说课稿 篇15

对一名职业高中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首先是对数学概念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想,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用数学的精神来学习。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从“学”去“做”、去“理解”,去挖掘、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

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的某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

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特殊函数;

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生是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高中古代诗歌说课稿 篇16

1、识记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2、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本框题是政治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概念、原理有较大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

一、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从社会制度方面看,两次洪灾发生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中国废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从国家政权方面看,国家政权从掌握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手中,并为其服务,转变为掌握在人民手中,为广大人民服务。

二、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基本理论。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教师点评:国家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从而产生阶级、阶级对抗,统治阶级为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而建立的暴力机关。由此可见国家之本质。

(2)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页“专家点评”,了解国家性质的有关常识。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3)国体及其决定因素。

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根据国家性质不同,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

教师活动: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我国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关系。请大家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并总结我国政权的特点。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最大特点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掌握政权,享有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政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主要体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上。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二是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我国现阶段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包括,工、农、知、干、军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二是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链接”,思考、体会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3)、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民民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人权材料”,举例说明建国后我国人x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只能是具体的、相对的。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有(略)。

20xx年中x人权事业的新进展。20xx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亿人下降到20xx年的2900万人。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上升到岁。

事实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x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不是空洞的一句话,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保护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得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保护人民民主权利不受侵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民主与专政。

(1)民主及其阶级性。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民主的含义,思考:应该怎样理解民主的含义及其阶级性?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首先,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同专制独裁制度相对立的。其次,民主具有阶级性,他的平等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共同管理国家,都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的,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只能是适用于统治阶级,而不能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主要是依靠暴力进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教师活动:同学们可以看课本p7页,思考我国的民主与专政,在什么地方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在什么地方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并运用这一道理评析观点一、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统治阶级实行民主,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是国家政权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这一点上,一切民主国家是一样的,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观点一只看到它们的相同点,观点二只看到它们的不同点,都是片面的。

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安定。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时代内容。

突出经济建设服务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国内外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的有关知识,懂得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是真正的大多数人的统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例1〕下列关于国家的说法不正确地是()。

a.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b.国家是为社会谋利益的工具。

c.国家性质是由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的d.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

答案:b。

(3)民主的广泛性(4)民主的真实性()。

a.(2)b.(3)c.(1)(2)d.(3)(4)。

答案:c。

〔例3〕下列对民主与专政关系的理解不正确地是()。

a.对一定阶级既有民主又有专政b.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c.民主与专政互为前提d.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答案:a。

〔例4〕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

a.人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各方面的民主权利。

b.一切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都是国家的主人。

c.对社会的大多数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d.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使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答案d。

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分析我国政权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异同。

本节学习国家的有关知识,要紧紧抓住国家的本质和鲜明的阶级性质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政治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高中古代诗歌说课稿 篇17

本人任教的是普通中学学生,本节内容是高一上学期的教学内容,处于此时期的学生,有意记忆逐渐占重要地位但无意记忆还比较明显,但还远未达到习惯注意的境界;思维上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学习兴趣上大多数学生处于操作兴趣与因果认识兴趣之间,兴趣的稳定性较差。

2、学生学习本节的基础知识分析。

(1)牛顿第一定律在初中的学习中已作了介绍,但所任教学生中考成绩分布对于全体学生来说处于中档水平,这部分学生对于原有知识大多停留在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如果你提问学生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吗?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正确答案。但如果拿具体的过程提问,如我们推桌子,桌子就运动起来了,但我们停止推,桌子马上也就停下了。提问学生解释一下这一现象,大都数学生都会回答,推力使物体运动。

(2)初中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只处于定性理解的层次,惯性由质量决定这一概念将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学习本节的思维障碍分析。

学习本节的思维障碍主要是先入为主的生活观念形成的思维障碍,错误的生活观念对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起一定的消极用用。许多学生在学习运动与力之前都有这样的看法,认为静止的物体,用力推动它,它才会动动,力停止作用时,它就会立即停下来,推动物体的力越大,物体运动的就越快,速度就越大。但由于原有的生活观念和经验,往往比较顽固,学生往往不能马上改正,所以学了之后仍有一部分学生受原有错误的生活观记和经验的干扰和影响,不能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其次概念不清也是本节学习的一个思维障碍,很多同学对于惯性的概念理解不清,认为速度大的物体惯性也大。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实验教科书物理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1、本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的客观物体及其运动规律。关于运动与力的研究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而近代物理也是以伽利略研究力与运动关系为起点的,所以运动与力在人类的物理发展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运动与力也是一条主线,有人说学好了运动与力就学好了高中物理,可见运动与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本节牛顿第一定律属初高中知识的结合部。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我们应该以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重点放在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2)质量是惯性的唯一决定因素。

(3)能运用惯性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及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2)教给学生研究物理学的正确方法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

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新,以实验为检验科学理论唯一标准的意识。

3、重点与难点。

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及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重点,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和理解质量是描述惯性的物理量是难点。

4、教材处理。

就三维目标来说本教材相比于旧教材更加重视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这二个维度目标。如关于“运动状态”这一纯知识点内容,用了简化处理。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到牛顿定律的建立,应注重分析思维方式、科学研究方法的变化过程,要让学生了解为常观经验出错主要是科学研究方法的问题,本节课的除了知识主线,还以以科学方法的发展,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初步接触,了解,进一步认识等落实为另一主线。对于理解质量是惯性的决定因数,没有采用课本所用的观察实例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师生共同完成的设计性实验。其原因:1、如果学生以常观的生活经验,因为刹车货车比小车停下慢,所以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那么学生就容易得出,质量为m的本块以v初速度在地面上运动的时间应小于质量这2m的木块以同样的初速度在地面上运动的时间。再则在方法上范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察现象-----忽略其他的可能因素(如刹车的力是不是一样,他们的初速是不是一样等)----直接得陈述性结论,没有用实验加以证明。2、由于学生的思维特点与基础的原因,让学生独自设计是不太现实的,在师生共同设计此实验的过程,学生又进一步理解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运用谈话法(让学生解释演示实验,老师提问)使学生原有的错误知识体系出现矛盾,引起头脑风暴。运用讲授法对牛顿定律的建立过程作介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作模拟,使学生理解理想实验的重要性。对于学习惯性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这一内容上实行学生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明白质量是惯性的唯一决定量。在各方法的使用过程中注意启发性。

学法: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特别是运用讲授法教学时,不时地提问引起学生思考避免学生进入被动学习状态。小组讨论、小组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乐于探究。

四、教学程序。

1、引入。

演示实验(1):推桌子,桌子运动;不推,桌子马上停下来。

学生动手:推桌上的一本书,橡皮等。

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从现象得出结论。

结论:没有力的作用,物体都将停在某一位置。

原有初中所学知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介绍关于运动与力关系的物理研究史。

(1)介绍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方法以及得出的结论。

介绍亚里士多德注意二点:1、介绍一下亚利士多德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不要让高中学生觉得他是个老范错的笨蛋,其实亚里士多德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2、介绍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与研究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其实刚才使用的方法与亚里士多德其实是一样的。并且由于这个解释符生活经验,以致他的结论存在了二千年。

(2)介绍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及成果,以及对物理学的贡献,讨论伽利略研究方法对人们的意义。介绍理想实验。

介绍伽利略里要注意以下以点:1、突出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精神,引起大家的精神上的共鸣。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情操的目的。2、重点讲解伽利略的分析过程,以及研究方法,让学生领会这种思维方式,并初步了解他的研究方法。3、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中理想化实验的重要性。4、伽利略的贡献,他用实验的方法代替思辩、演绎的方法是科学研究吏上的一次大的飞跃。这使他成为了现代物理之父。5、强调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对于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3)比较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分析亚里士多德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

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错误之处,让学生认识到原来出来的由现象得出的结论与理论产生矛盾的原因。进一步理解到原来的思辩方法对于研究社会科学有一局限性。并初步形成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介绍姆潘巴现象介绍,让学生分析姆潘巴现象这一谬论形成的原因,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正确科学方法观形成。

(4)介绍牛顿的研究方法以及对物理史的具大影响。重点分析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对开普勒、伽利略、迪卡儿等一批前人理论进行分析,吸收了他们的思想,运用数学方法,使物理学成为一个能表述因果关系的`完整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他是力学领域的一个集大成者,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理论一度被人们认为是物理学的终结理论。牛顿这种分析综合加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在当前的科学研究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让人们认识到可虽然我不是很聪有,但我如果站在先人的肩膀上,哪么一定比他们看得更远,激厉着人们不断前进。

(5)介绍一下当前关于运动与力研究情况,使学生的学习能面向未来,并初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并对激发部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运用牛顿定律解释前面的演示实验,运用牛顿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1)、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的知识重点,理解和运用牛顿第一定律需要不断的练习加以强化。(2)、所学的知识要联系实际,这样才能使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

4、对于惯性的理解。

对于惯性的理解分二个部分,一个是对惯性概念的理解,使用方法是先解释生活中的惯性实例(这些实验包括有益惯性和有害惯性),让学生举例,加深学生的认识。二是对惯性大小的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认识,为下面的师生设计性实验,作铺垫。(如在f相同的情况下,使物体停下来所用时间多的物体惯性大,而在时间相同时,改变相同的运动状态用力大的物体惯性大,最后得出。f与t乘积大的物体惯性大,有利于下面,设计性实验的开展。

5、学生讨论设置实验,探索惯性与质量以及速度的关系。

在做这个设计性实验时,应充分体现出老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指导思想。

带领学生观看多媒体。再让提问学生,惯性可能与哪些物理量有关。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可能与质量与速度有关。提问:惯性与质量与速度有关吗,是什么样的关系?

(1)假设惯性由与质量有关。

质量不同的物体以相同初速,用外力使他停下,用实验验证他们的惯性大小。当然我们用相同的力作用,测使其停下的所用时间来比较惯性大小与用相同的时间下,测使其停下来所用力的大小来判断。也可以直接测f与t,用他们的积来判定惯性大小。

质量与惯性的研究思路,通过老师不断的启发,学生的思考来完成。

(2)假设与速度有关。

我们使用同的质量的物体,不同速度下改变运动状态。如2v----v与v----0来比较,测量他们的惯性情况。由于速度2v---v不好控制,所以我们可以用2v----0与v----0进行比较,如果前面所测的f、t积是后面二倍的话,哪么他们的惯性就一样。

5作业设置。

(1)一个同学说,向上抛出的物体,在空中向上运动时,肯定受到了向上的作用力,否则它不可能向上运动。试分析这位同学的说法。

(2)飞机投弹时,如果发现目标在飞机的正下方才投炸弹,能击中目标吗?为什么?

(3)地球在从西向东自转,你向上跳起来后,为什么还落到原地,而不落到原地的西方?

(4)课后分小组实验惯性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18 3846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