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精彩4篇】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元素周期律【精彩4篇】”教学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元素周期律【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能初步学会总结元素递变规律的能力,具有把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与元素组成微粒的结构初步联系起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运用能力。
3、通过对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元素组成微粒结构的联系。从而认识事物变化过程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接受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
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元素组成微粒结构的联系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把ⅰa 称为碱金属族,我们为什么要把他们编在一个族呢?请同学们观察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碱金属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
[思考]我们知道物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碱金属原子的结构可推知其化学性质如何?是否完全相同?
[学生] 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学生化学反应。
[教师]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同一族元素的性质。
[实验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
[实验2]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到培养皿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水的反应进比较
钠
钾
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成淡黄色的固体,并发出黄色火焰
比钠要剧烈
与水的反应
浮、溶、游、动、响
浮、溶、游、动、响
且反应要比钠快
[学生活动,完成表格]
[思考与交流]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
[学生]有关系。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且
li na k rb
还原性增加
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比较
li na k rb cs
相
似
点
颜色
均为银白色(cs略带金色)
硬度
柔软
密度
较小
熔沸点
较低
导电导热性
强
递变性
密度变化
逐渐增大(k特殊)
熔沸点变化
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教师]有上表可见,碱金属在物理性质上也表现出一些相似性和规律性。
[过渡]刚才我们以典型的金属一族为例,下面我们以典型的非金属为例。看看他们的性质有原子结构间是否存在联系?
[投影]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核电荷数
单质
颜色和状态(常态)
密度
熔点
℃
沸点
℃
溶解度
(100g水中)
氟
f
9
f2
淡绿色的气体
/l
-
-
与水反应
氯
cl
17
cl2
黄绿色气体
/l
-101
-
226 cm3
溴
br
35
br2
深红棕色液体
g/ cm3
-
碘
i
53
i2
紫黑色固体
/cm3
[教教师]请大家根据表,总结出卤素单质在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等各方面的递变规律。
[学生总结]
[板书]颜色:浅 深
状态:气 液 固
密度:小 大
熔沸点:低 高
在水中的溶解性:大 小
[设问]大家能否根据卤素原子的结构特点来解释一下卤素单质在性质上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呢?
[投影]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解]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决定了他们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的不同,又导致了它们得电子的难易程度不同,从而表现出氧化性的强弱不同,即结构决定性质。
下面请同学们看表格: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从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投影]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名称
反应条件
方程式
学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
f2
冷暗处爆炸
h2+f2====2hf
hf很稳定
cl2
光照
光
h2+cl2=====2hcl
hcl稳定
br2
高温
500℃
h2+br2======2hbr
hbr较不稳定
i2
高温、持续加热
h2+i2======2hi
hi很不稳定
[讲解]分析上表可知,卤素和h2的反应可用通式h2+x2====2hx来表示,反应时按f2、cl2、br2、i2的顺序,反应条件越来越苛刻,反应程度依次减弱,形成的卤化氢的稳定性也依次减弱,与我们的推测相符。
[板书]h2+x2=====2hx(x=f、cl、br、i)
[讲解]其中h2与i2的反应不同于我们以往学过的化学反应,它的特点是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我们把这样的反应叫可逆反应。
[板书]可逆反应: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h2o======2h2↑+o2↑
2h2+o2======2h2o
通电
点燃
判断下列各对反应是否为可逆反应。
(1) (×)
2so2+o2=========2so3
2so3=========2so2+o2
高温、高压
催化剂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 (√)
[学学生活动]
f2 cl2 br2 i2
剧烈程度:
学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
[教师]我们可以通过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可以比较金属的强弱,通过卤素间的置换反应实验,比较非金属的氧化性的强弱。
[实验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分别注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在注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的颜色变化。
[实验2]将少量的溴水注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在注入少量的四氯化碳。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
[学生讨论、分析]
[板书]cl2+2nabr=====2nacl+br2 cl2+2br-=====2cl-+br2
cl2+2ki=====2kcl+i2 cl2+2i-=====2cl-+i2
[小结]卤素单质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但一般之中有特殊。由此可见同一主族元素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补充习题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原子及其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周期数
b.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族到ⅱb族10列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c.除氦外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个
d.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2.鉴别cl-、br-、i-可以选用的试剂是 ( )
a.碘水,淀粉溶液 b.氯水,四氯化碳
c.淀粉,ki溶液 d.硝酸银溶液,稀hno3
3.砹(at)是卤族元素中位于碘后面的元素,试推测砹和砹的化合物最不可能具备的性质是 ( )
a.砹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b.砹化氢很稳定不易分解
c.砹是有色气体 d.砹化银不溶于水或稀hno3
4、在hi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无明显变化,但加入某种物质后,溶液立即变蓝。该物质可能是。 ( )
5、下列关于卤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卤素只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b、 随核电荷数增加,单质熔沸点升高
c、随核电荷数增加,单质氧化性增强
d、单质与水反应,均可用通式x2+h2o=hx+hxo表示
6 、 a、b、c、d、e、f六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已知a、c、f三原子的最外层共有11个电子,且这种三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之间两两皆能反应,均能生成盐和水,d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4个,e元素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比最外层电子数多3个。试回答:
(1)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a ,d ,e 。
(2)用电子式表示b、f形成的化合物 。
(3)a、c两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之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d的固态氧化物是 晶体。含nmold的氧化物的晶体中含d-o共价键为 mol。
参考答案:1、ad 2、bd 3、bc 4、ac 5、ab
6、(1)na;si;p (2)
mg2+
(2)
(3)al(oh)3+oh-==alo2-+2h2o
(4)原子,4n
元素周期律【第二篇】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 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氢氧化物的概念。
3. 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的实质。
能力目标:
通过自学、思考、对比、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探究式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慨排布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引入]我们在学习碱金属和卤素时,已经知道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相似其性质也相似,人类已经了现了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都有些什么联系?这就是本节要讨论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
一个星期由星期一到星期日为一周,种表记时,从零点到24点为一天。这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周期性。我们学过的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随原子核外电子数的增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增加,但最外层电子依然是1个和7个,这也是周期性的一种表现,元素以什么为序排列表现周期性呢?
[设问]什么叫原子序数?根据原子序数的规定方法,该序数与原子组成的哪种粒子有关?有什么关系?
[板书]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我们把核电荷数从1~18的元素按课本P97页表5-5排列。
1.根据表5-5,你认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呈什么规律性的变化?将讨论的结果填在下表中。
讨论
原子序数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
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
1~2
1
1 2
2
3~10
11~18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 变化
[板书]:一。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2.根据表5-5,你认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什么规律性的变化(稀有气体元素暂不考虑)?将讨论的结果填在下表中,并与P99图5-5对照。
讨论
原子序数
原子半径的变化
3~9
0。071nm大 小
11~17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 的变化。
[板书]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注意:原子半径最小的是氢原子。
[建议介绍]原子半径似乎应该是原子核到最外电子层的距离,但事实上,单个原子的半径是无法测定的,原子总是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而在单质和化合物中,原子间总是以化学键结合的,一般:r(原)=r(共),共价半径为2个以共价键结合时,它们核间距离的一半。
3.根据表5-5,你认为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现什么规律性的变化?将讨论的结果填入下表中。
讨论
原子序数
化合价的变化
1~2
+1 0
3~10
+1 +5
-4 -1 0
11~18
结论: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现 的变化。
[板书]三。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注意:①金属无负价,O、F无正价;
②一般,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③一般,最高正价存在于氧化物及酸根,最低负价通常存在于氢化物中。
作业 :P103 一
第二课时
[引入]从上节课讨论中,我们认识到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周期性的变化。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结构决定的,那么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也将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板书]四。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讨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可根据哪些事实加以判断?
小结:金属性的判断:
① 单质与水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② 单质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③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判断:
① 与氢气反应生成氢化物的难易程度;
② 氢化物的稳定性;
③ 最高价氧化物对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以11~17号元素为例来学习。
[板书]1。钠镁铝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实验1: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2:将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加入3mL冷水,滴入2滴酚酞试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讨论
实验3:将实验2中试管加热至沸腾,观察发生的现象。
1. 镁与(冷水、热水)反应的情形如何?生成了什么物质?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镁的金属性跟钠比较是强还是弱?说明判断的根据。
实验4:将一小段铝用砂纸擦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加入3mL冷水,滴入2滴酚酞试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5:取一小片和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去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2mL 1mol/L盐酸。观察发生的现象。
1. 镁和铝跟盐酸反应的情形如何?生成了什么物质?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镁和铝的金属性哪种纱?说明判断的根据。
讨论
下面我们再来研究铝的氧化物的性质。
实验6:取少量氧化铝粉末,分别加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Al2O3 + 6HCl =2AlCl3 + 3H2O
Al2O3 + 2NaOH =2NaAlO2 + H2O
既能与酸起反应的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两性氧化物。
实验6:取少量1mol/LAlCl3溶液注入试管中,加入3mol/LNaOH溶液至产生大量Al(OH)3白色絮状沉淀为止。将Al(OH)3沉淀分盛在两支试管中,然后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ol/LH2SO4溶液和6mol/LNaOH溶液。观察现象。
上面的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生成了什么物质?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
既能与酸起反应的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叫做两性氢氧化物。
[说明]
① 镁只能表现出金属性不能表现出非金属性,铝既能表现出金属性又能表现出非金属性,这又是一个证明铝比镁的金属性弱的事实;
② 虽然铝既能表现出金属性又能表现出非金属性,但在通常的元素分类中,还是将铝归为金属。铝是金属,但能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
③ 关于氢氧化铝能显酸、碱性的原理,以后还会以电离理论作分析。
[小结]:
反应
金属
钠
镁
铝
与水反应
与冷水剧烈反应
与冷水缓慢反应,与沸水迅速反应
与冷水很难反应,与热水缓慢反应
与酸反应
剧烈反应
迅速反应
氧化物
Na2O和Na2O2
MgO为碱性氧化物
Al2O3为两性氧化物
对应碱
NaOH为强碱
Mg(OH)2为中强碱
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
结论
金属性逐渐减弱
作业 :P103 二
第三课时
[复习]1。钠、镁、铝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2.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通常从哪些事实来证明?
[板书]2。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讨论1:硫和氯气分别与氢气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能说明硫和氯气的非金属性强弱关系如何?
[介绍]硅只有在高温下才能跟氢气反应生成少量气态氢化物——SiH4。磷的蒸气和氢气能起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PH3,但相当困难。硫在加热时能跟氢气起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H2S。
讨论2:在加热条件下,氯化氢易分解吗?
[介绍] SiH4很不稳定,PH3也不太稳定,在生成时就易分解,H2S也不很稳定,在较高温度时可以分解,HCl十分稳定。
讨论3:比较磷酸、硫酸和高氯酸的酸性强弱。
[介绍]硅的氧化物——SiO2是酸性氧化物,它的对应水化物是原硅酸(H4SiO4),原桂酸是一种难溶于水的很弱的酸,易分解生成硅酸——H2SiO3,磷的最高价氧化物是P2O5,它的对应的水化物是磷酸,磷酸是中强酸,硫的最高价氧化物是SO3,SO3的对应水化物是硫酸,硫酸是一种强酸,氯的最高价氧化物是Cl2O7,Cl2O7的对应的水化物是高氯酸(HClO4),它是比硫酸更强的一种酸。
第18号元素氩是一种稀有气体元素。
小结:
Si
P
S
Cl
最高正价
最低负价
单质与氢气反应的条件
最高价氧
化物
离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H4SiO4
弱酸
H3PO4
中强酸
H2SO4
强酸
HClO4
最强无机酸
酸性逐渐增强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11~18号元素性质的变化中得出如下结论:
Na Mg Al Si P S Cl Ar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稀有气体元素
如果我们对其他元素也进行同样的研究,也会得出类似的结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讨论:比较HF、H2O、NH3的稳定性。
[板书]五。
[思考]什么是?
[板书]1。概念: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做。
2.的实质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练习: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 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
(2) 氧化铝与硝酸
(3) 氢氧化铝与盐酸
(4) 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钾溶液
作业 :课本P104 三
元素周期律【第三篇】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原子序数和周期性的概念;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以及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等几个部分。并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属基础理论知识范畴,不仅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在教材安排上,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对学过的碱金属‘卤素等主族元素作了规律性的总结,也为即将学习的元素周期表和氧族元素等律后元素的学习奠定了理论知识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才真正打开了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元素及其性质的科学大门。
3、教材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情感目标:热爱、理解对规律探讨的科学家
(二)能力目标: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观点教育:量变引起质变。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三)德育目标: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核外电子排布与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难点: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二、教学方法:
1、方法:诱思探究法──通过自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采用探索发现和迁移类比。思考讨论,分析讲解,探索规律,总结归纳,理解实质。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2、教具:投影仪、胶片。
实验用品:试管、酒精灯、胶头滴管、镁带、砂布、铝片、蒸馏水、酚酞试液、1mol/L盐酸、1mol/LAlCl3溶液、3mol/L硫酸、6mol/LNaOH溶液、培养皿
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具有基础理论知识的特点,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较多,且较为抽象,理论性‘联系性较强。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学生容易混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使学生能条理清晰,有逻辑的予以掌握。另一方面,本节课所使用的资料及实验等比较多。本节课因为有演示实验,也是本章的第一次实验,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授此课并不会显得十分枯燥,但本节内容的目的是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来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的。若教师引导不好,往往易使实验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讲授本节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其既动手练习,又动脑思考,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其认识上升到认知的高度,并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推理能力。因此,教师应注意合理安排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正确引导学生。指导他们删繁就简,学会举一反三,更轻松有效的学习。
四教学过程
1、原子序数和周期性的概念的学习;运用生动的比喻—时钟记时引出周期性的概念:这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象,就称为周期性。原子序数的学习则通过学习自学,归纳得出。
2、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学习。通过投影,展示表格等直观材料引导学生依次思考、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2)原子半径;(3)最高正价和负价;呈现怎样规律性的变化?请学生总结并得出结论,教师予以纠正和补充。最后小结得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3、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以及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等几个部分。
(1)通过复习碱金属元素与卤素,引导学生回忆并得到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演示实验A组钠、镁与水的反应。实验B组镁、铝与盐酸的反应镁铝6mol/L盐酸学生做实验。根据判断依据得出结论金属活动性顺序:Na>Mg>Al再推广展开到横行纵列行与行之间,最终得出结论元素的金属性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元素非金属性则通过对表5—8的分析,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探讨,得出结论元素的金属性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3)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的类比引出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可由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类比引出。
4、思考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并小结。得出结论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元素周期律。是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这就是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五、学生学习方法:
观察法,分析法,推理归纳法。
六、反馈练习(投影)
元素周期律【第四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能力目标: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微粒半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过卤素和碱金属元素。意识到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现在我们就一起揭示其内在的联系,探究这种联系的本质。我们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显然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教师提出要求: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从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寻找是否体现一定的规律性,若有规律是什么?学生活动: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讨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填写表格表1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1~211 223~1021 8811~1831 88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 周期性 变化。表2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的变化3~10逐渐减小11~17逐渐减小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 周期性 变化。表3原子序数化合价的变化1~2+1 03~10+1 +511~18-4 -1 0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 周期性 变化。教师评价并播放元素周期律的动画练习:1.比较微粒间半径的大小 (1)Na、Mg、Al、Si、P、S、Cl (2)Na与Na+;Cl与Cl- (3)Na、Ca、H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微粒半径的方法: 一看电子层数,二看核电荷数,三看电子数。2.列出具有10电子和18电子的微粒。小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变化。板书设计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1.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 2.原子半径的周期性 3.化合价的周期性小结:微粒比较微粒半径的方法:一看电子层数,二看核电荷数,三看电子数。 列出具有10电子和18电子的微粒。
上一篇: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实用3篇
下一篇:消息二则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