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新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新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肇zho嘹lio望彷徨pnghung
2、解释下列词语。
(1)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则,而总结出理_的知识。
(2)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4)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3、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2)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3)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2、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于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以求到的。
三、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丁肇中,是美国的物理学家。
2、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
语文八年级相关知识点2
1、课后复习法:所谓课后复习法就是我们刚听完老师的讲课之后,利用下课的10分钟来消化和吸收刚刚讲过的知识,因为老师刚讲完,所以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都达到了巅峰的状态,此时我们只要稍加的复习巩固,就能牢牢的记住所学知识。
2、睡前复习法: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在一天中早晨醒来和晚上临睡前记东西的效果最好。早晨可能大家没有时间,但是晚上一定有,既然我们错过了早晨当然不能错过晚上,在临睡觉前我们需要把今天所学的所有知识系统的过滤一遍,虽然是一天的知识,但是也花费不了很多时间,而且记忆的效果很好。
3、最重要的是提高你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这是提高学习成绩的秘诀。曾经我也是学习成绩不好,常常参加补习班。直到朋友让我下载一套潜能训练的课程,我的学习成绩才开始发生改变。经过潜能训练,我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提高了。因为这套课程的训练,我掌握了各种高效率使用大脑的技巧,自学对我来说非常轻松,给我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最终考上了大学。
语文八年级相关知识点3
对于学习来讲,除了要对未来一年的高考复习的时间要统筹安排外,更要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复习时间的协调。合理安排每日时间,最大效率得提高复习效果最为重要。
以下可适用于每日学习计划安排,考生可以参考进行。语文的学习计划也直接加在其中!
早上6点-8点:一日之计在于晨,对一般人来说,疲劳已消除,头脑最清醒,体力亦充沛,是学习的黄金时段。可安排对功课的全面复习。可以早读语文必背古诗词或文言文,也可早读英语,应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安排!
早上8点-9点:据试验结果显示,此时人的耐力处于最佳状态,正是接受各种考验的好时间。可安排难度大的攻坚内容。
上午9点-11点:试验表明这段时间短期记忆效果很好。对抢记和马上要考核的东西进行突击,可事半功倍。主要也可放在语文或英语这两块。
正午13点-14点:中午应有一定的休息或娱乐放松时间。饭后人易疲劳,夏季尤其如此。休息调整一下,养精蓄锐,以利再战。最好休息,也可听轻音乐。但午休切莫过长。
下午15点-16点:调整后精神又振,试验表明,此时长期记忆效果非常好。可合理安排那些需永久记忆的东西。
傍晚17点-18点:试验显示这是完成复杂计算和比较消耗脑力作业的好时间。这段时间适宜做复杂计算和费劲作业。晚饭后:应根据各人情况妥善安排。可分两三段来学习,语、数、外等文理科交叉安排;也可作难易交替安排。
以下分享一位高考优秀考生的每日作息时间表,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每天6:00起床,6:30-7:30复习英语,7:40-9:40复习数学,9:50-11:50机动安排;
中午午休;下午2:00-4:00复习化学,4:10 -6:10复习物理;
晚上2个小时复习语文;其余时间机动。在每一门课的复习中,不同阶段以不同内容为主,多看课本或多做习题,要掌握好。
总之,在总体计划的基础上,注意小块的时间安排,既要抓紧时间,又该有张有弛,这样才能以一个较好、较正常的心态去参加高考,才能考好!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过程与方法
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
2、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赏析课文重点语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原因。
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学生了解文章体裁介绍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指导预习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进行研讨
(4)遗民:
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并掌握补充注释进行研讨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
①“我”在东京;
②“我”在仙台;
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
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弄清左边的这些问题和内容教学后记:学生能联系社会背景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能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能对课文中重点语句进行赏析。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2、能力目标:
⑴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⑵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德育目标: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作事理说明文;联类引申,转化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据光明日报(2000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设计(二):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劫掠栖息藩篱归咎
2、判断下列词语运用的正与误。
A、听说小林被录取了,她的心理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头。
B、这件事来得太突然,她显得束手无策。
C、如果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切生命将在劫难逃。
D、尽管老师反复劝解,她心里仍无动于衷。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5个要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5、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五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每组负责一小题。
明确:
1、lüèqīfānjiù
2、A、√B、√C、√D、×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与前面的“心里”表意重复。
3、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被入侵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种性构成极大的威胁。那么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入侵的呢?为什么会增多呢?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偷渡”入境;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态度:一部分人认为,经过“物竞天择”,可以制约“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另一部分 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4、这是1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5、列数字。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再如:“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举例子。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例如: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人为的原因;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说明目前世界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这些比喻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三、学生自由质疑,由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1、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
2、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⑴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⑵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⑶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教师点拨:
⑴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⑵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⑶教师可利用手头资料介绍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
④从东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区,一种来源于南亚的ALANG草侵入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严重影响了当地树木的自然更新。
⑤澳大利亚的一种可能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来,导致数千公顷的森林被毁。这种真菌对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树种和矮小的灌木。
⑥在新西兰,一种来源于澳大利亚的夜间活动的袋鼠,估计每晚可吃掉21吨当地的森林。
⑦来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棕色树蛇,使太平洋关岛上11种鸟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绝迹。
⑧2002年2月21日《每日新报》报道: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日前联合发布公告,宣布暂停从菲律宾进口凤梨、香蕉种苗等香蕉穿孔线虫寄生植物,一经发现,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四、课堂小结
《生物入侵者》是1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1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五、布置作业
1、利用网络搜寻有关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讲给同学们听。
2、阅读《灯光污染》,回答问题:
灯光污染
西方一位环境学家曾经提出了这么一个论点:人类在创造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在毁灭这个世界。他的话不免有些悲观,但也合乎事实。煤的发掘,石油的开发显著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但不久以后,人们发现城市被尘雾所笼罩了,河流被油污所侵染了。
同样,当爱迪生的电灯第一次闪现出那划时代的光芒后,几代人都沉浸在欢呼雀跃之中,千万个不夜城诞生了。对着那灯火辉煌的景象,人们不禁赞颂:天上银河落人间。然而当学生开灯夜读的时候,当工人挑灯夜战的时候,当市民沉浸在节日之夜的灯海之中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过,这给人类以光明的灯光也
在智利,一位老人由于窗外工地上的“小太阳”整夜整夜地直射卧室,弄得晚上不得安眠而导致精神失常,跳楼身亡。
至于夜间行车,由于对面驶来的汽车的灯光使驾驶员眩目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则不计其数了。
由于没有科学地、合理地使用灯光,而使灯光成了一种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种污染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两种:
1、亮度过大,超过正常工作、生活所需量。平时人们所用的灯光亮度大约是80~120勒克司,当光亮度过高,超过180~200勒克司,就会对人的眼睛有害,引起近视、失明等病症,甚至会带来精神上的刺激;
2、光源分布不合理。前面提到的夜航飞机失事就是由此而导致的。
为了消除灯光污染,人们针对灯光污染产生的原因,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规定了日常生活用灯亮度指数,就是保护人体健康措施之一;在必需大亮度的生产环境中,给作业者配以防眩镜也是很好的方法。在汽车上安置双焦防眩照明灯,大大降低了与此有关的交通事故发生的次数。
当今,人们对以前较为忽视的光源分布的合理性有了很多的认识。在西欧一些国家,政府把防止光的分布性污染的条例载入了环境保护法中。对医院、居民住所、旅馆等设施附近的光源分布作出了合理的安排,根据不同情况,规定了它们集合亮度的值。
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光污染问题也在逐步得以解决。此外,军事专家还变废为宝,把光污染作为战略防御的一种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正如泰晤士河由浊转清一样,光的污染问题一定会得到彻底的解决。因为人类不但善于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更善于保护这个美好的世界,使它更加辉煌灿烂。
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1、本文是1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它通过运输机坠毁、老人精神失常、因灯光眩目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等特殊实例,阐明灯光污染产生的原因,而且提出了解决办法。基本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说明材料。
2、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举例子是主要的说明方法。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篇】
教学构想
鲁彦的《听潮》是1篇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它着重从听觉的角度,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表现了大海落潮时静态的“柔美”和涨潮时动态的“壮美”,讴歌了大海的伟大力量。表达了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海潮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
本文无论是其结构设计,还是语言表达,无论是其题材的选取,还是其主题的开掘,都可谓是匠心独具。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本文的语言极具吸引力。用评点批注法教学本课是比较合适的。
针对以上的分析,教学中拟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1、学生自主疏通、积累生字词。
2、把文中�
3、发下关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第79――83页的复印材料,并布置几个小问题:
①小说中的“眉批”、“夹批”、“旁批”的说法究竟有哪些?你能全找出来吗?
②这些文字是干什么用的?
其次,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形成对文章佳词美句的评点。主要是从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并结合对文章结构设计、文章主题深化等角度来展开。
再次,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整合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一起解决问题。
最后,加强朗读背诵,丰富积累,习得语感。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摹事物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文字描写声音的方法。
3、学会用“评点批注法”。
二、过程与方法
I、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疏通重点的词句。
2、反复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进行评点批注。
3、学习有表情地朗读,注意重音、速度、节奏和语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美,来表达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熏染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和不怕挫折、不断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感情美。
教学安排两课时
1、反复朗读课文。
2、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圈点勾画出来,进行点评。
3、运用“问题法”,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你们读过《红楼梦》吗?(大部分人表示看过电视剧,少数人坦言读过原著)你们可能或多或少了解一些吧!今天,让我们来关注一下古人是怎样解读和评论《红楼梦》的,好吗?
投影呈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第79――83页内容。
请同学们归纳出“批本”中“批”的方式。前后四人小组可以合作交流,讨论概括。
明确:有圈点、眉批、旁批、夹批。再引导学生了解“尾批”,并简介评点手段的特点和具体功用。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来为《昕潮》大批点吧。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自主、合作解决生字、生词。
二、初读课文
(自主、合作,积累字词)
1、掌握“棂、黯、睑、汩、罅”等字的音形义。
窗棂líng云汀tīng眼睑jiǎn芳醇chún
汩汩gǔ罅隙xiá嗥叫háo深谙ān
2、弄懂“观光、领略、欣幸、芳醇、溺爱”等词的语义。
三、再读课文——眉批
1、请班上一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伴着轻音乐朗读全文。
2、教师亮出幻灯片。
思考题:请以眉批的方式在课文的题目旁边、正文以上的空间可写出文章给你的整体感觉。
提示:从文章语言、结构、形象等任_方面来写。可以先打草稿,用铅笔写在书上。
写完后,前后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明确:眉批
题目:为什么要以“听潮”为题,而不以“看潮”为题?
文章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时间是在晚上。通篇大部分笔墨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故而日:“听潮。”
语言上:
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有美感。
②有很多动词、形容词用得恰到好处,使文章表达效果极佳,给人印象极深。
结构上:
①简洁、清晰。第一部分(1--4自然段),点出听潮的时间、地点和潮来时的概况。
第二部分(5__2l自然段),描写落潮、涨潮初起、涨潮达到高峰时的情景,对大海尽情赞美讴歌。
第三部分(最后一自然段),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溺爱大海尤其是溺爱海潮的感情。
②文章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体现了文章巧妙的首尾呼应。
四、研读课文——旁批、夹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运用夹批、旁批的方法在文中圈点、批注出� 每人至少批点两处。
个人批点完后,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然后举荐组内代表发言。
明确:第一部分:
1、画“—这是一间靠海湾的楼房,位置已经相当的好,还有一个露台突出在海上,朝晚可以领略海景,尽够欣幸了”。
夹批:“靠海湾”,因而有突出在海上的露台,可见“位置已经相当的好”。“朝晚可以领略海景”,并不是人人都能遇到这样的好环境,故而听潮人既感到高兴,又感到幸运。
2、点、画“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旁批: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方面写潮来时的声音、形态、气息、动作。句中用“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对海浪冲击岩石而溅起的飞沫作连比,写出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轻纱般的柔美。用“冲”、“粘”、“润湿”三个动词形象地写出潮来时的动作,准确得体。
第二部分:
1、海睡图。
①画“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陇欲睡似的”。
夹批:一个“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②画“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去”。
旁批:这是将视觉转化为幻觉,透露了作者愉悦、欣幸的心情。
③点、画“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夹批、旁批:这组比喻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触觉和味觉,写出了落潮时大海的静柔、清丽。如:把海睡时声音的低、轻,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种温柔来作比,把海的沉吟与情人芳香纯正的蜜语来作比,既有触感,也有味觉,具体形象,真实可感。“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两个比喻极言海的沉吟低、轻、柔的特点,有一种如梦似幻的美感。这些句子,以形绘色,以形绘声,细腻传神,充满柔情,读来令人陶醉。
④画“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旁批:用岛、山、星星的入睡来衬托大海进入了梦乡。
2、海醒图。
①圈“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夹批:这是过渡句,也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②画“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夹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海刚刚醒时的情态。
“喘、转侧、打呵欠、伸、抹”这一系列的动词很形象地描绘出了海的动感。
③圈“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和“用牙咬着”。
夹批:为了冲破岛屿的障碍,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把大海惊醒后向四周施展力量的神态写得惟妙惟肖,展示出了大海粗犷、豪放的性格。
3、海怒图。
①画“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旁批:作者的想象驰骋千里,各种音响,各种动态,像千军万马的疆场,像你死我活的搏斗,血雨腥风,怒吼厮杀。
②圈“疯狂”、“汹涌”、“吞没”、“泼溅”、“响雷般的怒吼”等。
夹批:海浪的“疯狂”、“汹涌”、“吞没”了远近大小岛屿,接着写海浪“响雷般的怒吼”,将血腥的浪花“泼溅”到人们身上。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海潮激起心潮,作者由此发出“这样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的由衷赞叹。至此,全文主题得以升华。
五、课堂小结
在用评点批注的方法学习鲁彦先生的名篇《听潮》的过程当中,大家表现很积极,发言很踊跃,而且说得也不错。希望大家再接再厉。
六、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在课后依照这节课所学的方法,继续评点和批注课文的剩余部分。
2、背诵精彩段落:6—17自然段。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第一课时结束之前,可以布置学生自练的作业。不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第二课时要对这一作业给予适当的检查。一来看看学生做的情况,二来使学生课上课下都在想着、说着且用着评点批注教学法,这样可以使这_方法的效果更加显著。在夹批和旁批时,以夹批细品,以旁批小结,使之既不至于过于分散,又不至于过于笼统。)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检查作业情况。
二、交流作业
三、再读课文——尾批
请同学们继续评点和批注课文。
明确:第三部分:
1、画“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
尾批: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溺爱大海尤其是溺爱海潮的思想感情。
2、文末:
尾批:总结作者描写声音的方法。一是从感觉的角度,重在写视觉和听觉;二是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三是妙用“掀”、“冲”、“吞没”等动词。
(朗读有利于评点批注,评点批注又反过来促进朗读。学生在朗读与评点批注中,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反复咀嚼、思考,能够有所发现、有所质疑和有所创造。)
四、回读课文
师生质疑、探究,然后共同整合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呈现:
1、作者为什么把大海比喻成“伟大的乐章”?
提示:1928年,鲁彦到南京政府宣传从事世界语翻译工作,对于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十分不满,他将“蔡公时惨案”一事如实地向世界作了报道,被撤了职。1929年夏来到上海,这年,他和夫人到浙江普陀山度暑假。鲁彦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这里的,面对着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发出了震撼心灵的最强音:“这样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反映了作者渴望战斗以及对幸福生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鲁彦的笔下,无论是海睡还是海醒、海怒,都充满了美的色彩,这字里行间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认为海潮无论是凶猛的来时,还是平静的去时,都是“一样的美”。这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对战斗的渴望的思想感情,是作者追求进步思想境界的具体体现。
(以上两个问题与文章主旨联系得很紧。可见,在充分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学生们能够直奔主题而设疑。“疑”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钥匙。设疑贵在巧,巧在以疑诱发、点拨和引爆众人的思维。教师可借此疑来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发散性、创新性和凝聚性;疑亦贵精,精在突出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特点,在这三点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疑深、疑透、疑广。精巧设疑,是为了引思、引议、提出思考题后组织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学生在探讨时,既有冷静思考,又有热烈争论,使课堂呈现出既轻松活泼又镇定有序的良好状态。学生们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修正,活跃了课堂,也激活了思维。)
五、总结课文
我们运用“评点批注法”,对文章的佳词妙语进行了精彩的评点,相信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今天,我们透过优美的语言,读懂了鲁彦先生的情怀:热爱大海,不仅仅是因为大海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更主要的原因是大海对于历经坎坷的他来说,就像神奇莫测的人生,领略大海就是领略人生,热爱大海就是热爱人生。
六、布置课外作业
请写1篇200字左右的学习小结(或心得)。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篇】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理解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方式。
4、激发学生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2、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见过很多桥,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介绍)大家介绍的都很生动,但却没有把你举的桥系统的说出来,怎样说呢,那得抓住各个桥的特点,怎样抓住特点去说,《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会给你一个很好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
1、正音:洨河(xiáo) 匀称(chèn) 惟妙惟肖(xiào)
2、解词:匀称 古朴 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
三、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茅以升,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座桥?
明确:(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桥洞拱形、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2)课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桥。
四、研讨归纳
提名学生朗读有关段落,思考研讨以下问题。
1、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
2、卢沟桥的特点是什么?
3、赵州桥、卢沟桥各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明确:1、赵州桥:(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 (2)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4))全桥结构匀称,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
2、卢沟桥:(1)联拱石桥 (2)坚固 (3)形式美观
3、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洞呈拱形的特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结构坚固的特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全桥结构匀称,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的特点。
卢沟桥:“联拱石桥”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洞呈拱形的特点;“坚固,发水时极少出事”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的结构坚固的特点;“狮子形态各异,卢沟晓月”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的特点。
因为赵州桥是单拱石桥,而卢沟桥是联拱石桥,选择事物时,即要抓住事物的共同特点,又要抓住事物本身的特点,这样才能把事物说明全面。
五、畅谈收获: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总结,比如字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等,力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进行总结,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记住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上一篇:初中生周记(精选8篇)
下一篇:八年级数学教学教案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