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精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2.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学习重点:1.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学习难点:说明的条理性。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把握文本内容(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用语言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篇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以问题形式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不能。课文是按照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安排的,并用序词标明,使文章条理清楚。--“纬度影响”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欢去海南旅游,因为那里风光正明媚。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分析结构,把握文本条理性过渡:同学们都概括得非常好,那你能说说你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么多的重要信息的呢?

第4段中结尾有这么一句话--“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 ”“……是……第二个因素 ”“……第三个因素是……”“此外……”“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找设问句:设问句,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小结方法:学习说明文,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希望大家平时读书看报,经常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培养抓关键词句的能力。

教师小结:本文围绕“物候学 ”这门科学,先解释什么是物候学,再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物候学,这符合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也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三、品味语言,体悟文本生动性1.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全文就是围绕“物候”、“物候学”展开的,而且课文提示语也告诉我们“这篇课文就是介绍物候学的”,而标题却不用“物候”,为什么偏偏要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呢?(教师温馨提醒:注意文章开头的提示语)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学生浏览、思索、作记号)

明确:课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3自然段开头有句话足以说明:课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这两句话是:

A.“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齐读这两句话)

2.课文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竺可桢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大自然语言的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文章的语言你觉得有什么特点?(1、2节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板书:准确、生动)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力求做到生动形象,而此文是1篇科普作品--要求文字浅显易懂,切合读者对象的实际文化水准,又要贴近读者心态。读起来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所以本文用语形象生动。

四、延伸课外,激发学生情趣教师:“大自然的语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懒汉永远看不懂,粗心人怎么能发现。”同学们,你们甘心作懒汉,愿当粗心人吗?

八年级教案语文上册2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象的写作手法。

2、锻炼想象力。

3、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加粗字注音:

牟取众目暌暌哂笑棘手履行

2、解释词语:

哂笑:

牟取:

棘手:

雨后春笋:

心安理得:

二、导入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身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着它纷纷表演,它成了人们丢弃废物的垃圾桶……这篇科幻小说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更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作者:星期一,日本现代小说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说说标题的意思?

四、学习课文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故事真否?

2、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3、洞真的是无底吗?

4、洞是比喻什么?

5、文章写了几种人?各有什么表现?和生活中的这些人是不是相象?

6、这几种人你最赞同的哪个?最想否定的是哪个?

7、作者要说的道理是什么?

五、探究活动

1、讨论文章主题。

2、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六、教师小结

七、课堂练习

写1篇小作文。

八年级教案语文上册3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2、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4、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5、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探究文中“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仔细阅读,复述故事情节

2、难点: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生活哲理之后,从友情、亲情等多角度引导,让学生得到新的`启示

三、教法、学法:

1、教法:研讨式、启发式、情感式教学

2、学法:多角度探究、创造性阅读

四、教具:

电脑、电视、课件

五、教学步骤: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4~6分钟看完。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五十七年前的一个夏天)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六个;内德、杰利)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大约二十米高;二十的三分之一米高)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检查默读的效果。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P10)。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一步一步从山下走下来;面对困难,敢于跨出第一步。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来,循序渐进;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化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那样只会增加你的恐惧丧失信心使你不敢跨出战胜困难的第一步。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八年级教案语文上册4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与价值目标: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解决困难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这并不困难。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知道这位英勇的飞行员是谁吗?(莫顿亨特)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我们从中也能获得启发。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要求:

1)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5分钟看完;

2)划出不会读,不会认的字词

3)要注意边读边划出一些关键的信息

2、提问,检查默读效果:

1)提出不懂的字词,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2)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其中两个有名字的分别叫什么?

③文中提到,孩子们所攀爬山的悬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3.复述课文

1)要求:注意四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2)复述指导: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

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要注意突出重点:事件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要着重抓住“脱险”部分)

3)请同学们先小声地复述课文

4)抽生复述

4.分组朗读课文

三、研讨主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改编“团结力量大”的故事)

2.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明确: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化整为零)

3.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把今天学习到的解决困难的方法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解决困难的方法,无论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

而我们也悟出了生活哲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我们不用畏惧,因为只要吧困难分解开来,最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正像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面对困难,鼓起勇气,大声地对自己说一遍“走一步,再走一步”。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能力目标:背诵、仿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老师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板书:勤能补拙,永不放弃!)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告诉你们这是老师的座右铭(板书:座右铭),知道什么是座右铭吗? 生:就是用来激励自己的话。

师:对。同学们,你们的座右铭又是什么呢?来,把你的座右铭写下来,让大家共同分享。

师:还有的同学没有写,希望大家学了这一课后都能拥有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被尊为铭辞中的长者的铭文——(板书:陋室铭、刘禹锡)。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铭”呢?1,简介“铭”: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有注释嘛。

师:你很会学习,你注意到了书上的注释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激励自己的格言。墓志铭。在墓碑上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

2、走近作者: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篇文章也不例外,请一同学结合自己手中的资料书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也因之而名闻天下。今天老师带领同学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去参观参观。

二、赏读课文。

1、欣赏课文录音。打开课文《陋室铭》,注意生字和韵脚。

2、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和节奏并读出感情。

三、品读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提醒学生要注意关键词、句字的解释。

2、翻译全文。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2、直接表明作者对陋室态度的是哪个句子?

这个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以上四句作者从哪三方面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清幽;

2、陋室主人的交往——高雅;

3、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

3、作者列举诸葛庐,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

这种写法叫什么?

作者意在用古代的贤士来自比,说明自己也具有他们的志趣和品德。

这种写法叫类比

4、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作用是什么

以反问句点题,与“惟吾德馨”相照应,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5、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分析了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6、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多媒体展示)

小结:作者先运用比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从而来揭示中心其意不言自明。

四、悟读课文。

1、你还知道历哪些人具有这种品质?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吗?

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有所准备。例如:孟子的“贫贱不能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杜甫的“贫贱至极,笔耕不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还有抛弃都市生活自愿选择到汶川支教的年轻教师。

五、写作训练

1、教师展示课文仿写。让学生借鉴文中的写作手法自己写1篇仿作。如“教室铭”,“寝室铭”等

《南水 铭》

校不在大,齐备就行。

史不在长,几年就名。

斯是陋校?惟吾德馨。

水泥运动场,白褐又分明。

严师出高徒,苦学是捷径。

可以怡性情、阅古今。

有勤奋之学子,无偏颇之爱心。

香炉山下,平桥河畔,

人皆云:“南水真行

2、、背诵课文

20 19177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