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案【热选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岳阳楼记》教案【热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岳阳楼记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教学
教材分析:
重点: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背诵课文
难点:1.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是1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难点放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鹊起。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1段。教师范读课文,从情感上抓住学生。
1.对照书下注释,理解重要的词句。
词:
越明年、谪、守、增、制、属、作文
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2)作者开篇用“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可见滕被谪以后心情不会太好,作者开篇直指,有何用意?
滕子京虽被贬岳州,却积极从政,政绩斐然。“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既是为了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寄情与民的高尚情怀,也是为了勉励他像
“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朗读朗读,然后学生合作解决重要的词句。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词:夫
、胜状、晖、备、然则、极、
骚人、得无异乎
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重点句子的赏析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写,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
大声朗读这两段,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
四、总结: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五、作业设计: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作记的缘由
属予作文以记之。
洞庭全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优质教案【第二篇】
教学设想:
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毛泽东率部准备渡河东征。在到达清涧袁家沟后,他亲赴黄河畔观察地形,目睹北方雪后风光,俯瞰北国大好河山,于是挥毫泼墨绘出这壮丽的画卷。
毛泽东在此词中塑造的形象巨大。那起伏的群山,隆起的高原,不仅在舞动,在奔驰,有着进取、挑战的姿态和意志,要与高远、阔大、威严而神秘的“天公”比试高低,而且似乎胜利了。这里有作者“自我”的美的形象。给人以豪迈感和崇高感。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似排山倒海,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空前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而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无产阶级及其领导的全体人民。充分显示了我国人民创造世界历史的伟大动力。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内涵。
2.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教学重点: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豪放的诗风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
2. 探讨法:将一些重点知识拿来探讨,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课时安排: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泽东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学习《沁园春 雪》。
二、听范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1.教师范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
2.检查字音
沁qìn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今朝zhāo
三、诵读课文,理解词意。
1.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并归纳: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3.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4.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最好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
5.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讨论并归纳: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6.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
7.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
讨论并归纳:
“惜”。统领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8.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
先分组讨论,请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还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
9.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10.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讨论并归纳:
“江山如此多娇……折腰。”
11.这句话在文中其了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承上启下的作用。
12、全班齐读全词,读出感情。
13、背诵比赛
《沁园春雪》诗意充沛,有声有色。全诗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认真朗读品味,会给人留下淳美的艺术享受。下面我们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熟课文。
14、总结全文
上阕写景,句句都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下阕评论古代帝王和抒写革命抱负相结合。
15、布置作业:背诵全诗,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上阙:写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下阕:议论、抒情————论古英雄的不足
赞当代革命英雄
课后反思
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
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这堂课我运用了听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从这一角度提出的。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由于引导得当,学生积极思考、发言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岳阳楼记教案【第三篇】
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1篇文言文,是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字数不多,境界宏阔。文章2、3、4自然段集中写景,仅162个字,却描绘了三幅景象:一是写了洞庭湖雄伟壮阔的形势;二是写了霪雨霏霏、凄凉阴森的秋景;三是写了风光明媚、恬静愉快的春景。有总有分,有详有略,细而不腻,粗而不疏,可见作者的概括能力非凡。对比互衬,相得益彰。作者写秋景和春景,完全不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这篇文章中,写景是为了抒情。为了要写“悲”,就写“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的阴森凄凉的秋景;而秋景,正是突出了迁客骚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悲凉心情。为了写“喜”,就写“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美好明丽的春色;而春景,正是突出了迁客骚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喜洋洋的心情。作者以简洁的语言,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发议论,在记山记水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其人格魅力,千古传唱,学习时要抓住文脉,理解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作用。
设计思想
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反复诵读吟味,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主旨,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针对《岳阳楼记》广泛使用骈句的方法,引导他们去体会文章语言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另外,对文章语言的品味和主旨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合作学习,多讨论,不束缚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最大的才能和创造力。
学情分析
1、学生虽已在以前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2、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散文和叙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关阅读这类散文的能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迁移帮助学习本文。
3、课文主旨的理解是难点,先让学生自主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重视阅读,学生的诵读水平还需加强训练,必须在反复阅读中方能实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领会文章的主旨。
2、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内涵。
教学策略与手段
讲述法图文对照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课前准备
学生作品岳阳楼记视频片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将学案发给学生。
2、谈话激情:
同学们,这里有一副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你们知道它涉及的是哪篇文章,哪一个人吗?
(倾听并进入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引起学习兴趣,为阅读文本作情感铺垫)让学生能够用心感受,使他们进入文本的佳境。
二、自学质疑,整体把握
1、介绍作者,进入新课
2、检查生词预习情况。
3、⑴、师播放课文片段朗诵,学生速读课文,要求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⑵、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赞颂滕子京遭贬后取得的卓著成绩。第二段,描绘气势磅礴的洞庭湖美景,引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疑问。第三段,描绘阴雨天的景色及登楼者低落的情绪。第四段,对晴天美好景色的描绘,写登楼者愉快的心情。
第五段,是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展现,点明中心。
三、交流展示,互动探究
1、学生根据预习时查找的资料说说自已对作者的了解。
2、读课文,给生字正音,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生自主合作解决为主)
3、回答问题,复述情节
4、读书交流,补充质疑。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思考并讨论:
(1)重点词语点拨:
谪守越明年百废俱兴增其旧制作文胜状大观备极
(2)为什么滕子京被贬官仍能“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范仲淹为何愿为他作记?
(3)“洞庭天下水”,如此壮观的美景,作者却寥寥几笔,为什么?
(通过问题,让学生讨论、体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的重要)
(4)再读课文,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5)文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他们找出来说明他们的关系或作用。
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根据所提问题,找出相关语句,概括明确。
2、积极展开讨论,交流。
明确:⑴略⑵大胆发言。(因他俩都能以百姓利益为重,不是太计较自己的得失)
3、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因为“前人之述备矣”,故不必详述,再者,此文写景是为下文议论、抒情服务的)
4、交流合作,回答问题,(衔,吞—使近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绘声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
5、“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由情的体悟到理的明晰,以独立学习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也要把自已融入学生的探讨中去,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精讲点拨,剖析要点
1、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观赏洞庭景色,心情是否不同呢?清代文学评论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迁客骚人各自的境遇不同,心情当然也不同,观赏自然景物的感触自然也不同了。
2、两段写景是实景还是虚景?为什么?
3、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必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为何迁客骚人在观赏不同的景色时,感情有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
学生活动:
1、诵读课文,再次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虚景。因为一,范仲淹只到过岳阳楼一次,而本段显然不是描写一次之景;二,“若夫”一词不似实写。
3、不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重难点的突破,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五、矫正反馈,迁移运用
1、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引导学生归纳本文主旨。(范仲淹把古代的“与民同乐”的思想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2、补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室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比较体会两人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受异曲同工之妙。
3、引导学生体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内涵,以“范仲淹,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下自己对《岳阳楼记》的理解。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先后叙事:重修岳阳楼作文以记
天天↓↓
下下↗写景:暗明
之之(宏伟抱负)抒情:悲喜
忧乐↘ ↑↑
而而议论:不以己悲不以物喜(豁达胸襟)
忧乐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基本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老师互动,掌握了文中的名言警句。从学生今天的发言可以看出,他们能够紧跟老师的引导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风气异常浓厚。散文的风格豪放开阔、刚健雄奇,表现了范仲淹高远不凡的胸襟理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一步步走进了他的内心,走进了岳阳楼的精神内涵。并加以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发挥学()生主动性。通过分析写景的段落,理解作者写景言志的意图,感受作者抒发的积极入世的思想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感节操。
在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是学生对作者不同于“迁客骚人”的悲喜观还不是能深入理解。这还需在课后通过练习巩固加强。
《岳阳楼记》优质课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由叙事而写景,由写景而议论,进而点明主旨的写法;
3、理解、评价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4、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坐落在江苏吴县的范氏山庄,正殿中范仲淹塑像上方的匾上写有四个大字:济世良相。范仲淹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曾带兵守边,是一位将相全才。然而他的战功、政绩并不为一般人所熟悉,而他留给后人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激励后人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努力为人民为国家作出贡献,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二、作者及滕子京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文正是他死后封给他的谥号。
在朝廷做官时,多次上书议论国政,要求改革时弊,任副宰相时曾针对当时的政治时弊,提出了十条改革意见,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吏治,推选法制,减轻徭役等,并先后颁布了具体的方案。但不久,推行受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不幸被贬到邓州做太守。《岳阳楼记》就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而写。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的进士,两人的友谊也从此开始。滕子京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的推荐,滕在泾州做知守,再在庆州做知守,在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16万贯,终于被贬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担心他惹出祸来,便借作文之机,写出自己的理想,以规劝好友。
三、诵读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分组按要求诵读:
诵读叙述写作缘由的段落(第1段,标志性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诵读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第2段,衔远山气象万千;标志性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指代什么?)
诵读描写阴雨天气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若夫淫雨霏霏虎啸猿啼)
诵读描写天晴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
诵读描写由阴雨天引发的情绪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抒写天晴时喜悦心情的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议论抒怀段(标志性词语:嗟夫)
3、齐读全文。
四、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五、课堂练习
1、各种形式的诵读。
2、在教师指导下整理重点词、句。
通假字:具通俱,都的意思;属通嘱,嘱咐的意思。
重点实词:谪、胜状(胜景)、大观、际、涯、备、汤汤、迁客、骚人、薄(日薄西山)、去、国、偕(白头偕老)庙堂、微、进、退
虚词:然则、若夫、至若、或、是
句式:吾谁与归?(倒装句,宾语前置)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倒装名,定语后置)
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心旷神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揣摩文章思路
一、揣摩写作意图
结合有关资料,再次明确本文的写作意图。
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来规劝好友滕子京,希望滕子京能和自己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无论居庙堂还是处江湖都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揣摩构思特点
基于以上写作意图,文章采用起笔于记,落脚于理,融说理于记事、状物、抒情之中的。思路,不露痕迹地达到了规劝的目的。
三、探究思考
第一段的叙述交待了什么内容?属详写还是略写?
(写作缘由,包括时间、滕的遭遇与政绩、重修盛况、由于不是重点,写得异常简洁,如写滕子京的政绩就只用了八个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第二段写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哪两个词能表现这层意思?具体写景的句子是哪些?
(胜景、大观;衔远山气象万千)
前人之述备矣怎样理解?与第一段哪里照应?
(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照应)补充孟浩然、李白、杜甫的诗句。
第二段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其中哪个词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过渡启下引出了哪些文段?
(用设问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引出了第三、四段,其中异字可以作为理解本文的切入点)
第三、四段分别写了什么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由这不同的景色又产生了怎样的情?这两段的结构有何共同之处?
(三段由淫雨霏霏天气状况下萧条凄凉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气状况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迁客骚人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喜;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
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是什么?
(二者指因阴而悲和因晴而喜这两种心情。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正面说法是什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指什么?
(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这一句是对上面的总结,并自然而然引出了问题然则何时而乐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看法?作者同意这种观点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用这样的问句结束全文,有何用意?
(古仁人,由微斯人,吾谁与归?可以看出作者同意古仁人的观点,作者以此作结是希望滕子京能做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四、整理思路,帮助背诵(见板书)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作者应好友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作者以简练的语言,郑重地叙说了事情的本末,准确地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景,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意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寄寓了作者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上一篇:《赤壁赋》说课稿(精编5篇)
下一篇:《岳阳楼记》教案【精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