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竞赛实用3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高一化学竞赛实用3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高一化学竞赛1
(1)职业技能竞赛能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职业技能竞赛对专业提出更高的要求,能促进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3)职业技能竞赛能有效检验各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促进各职业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质量。(4)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共同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真正做到校企融通。
2职业技能竞赛引领高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构建真正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工作岗位要求的技能进行重点学习,从而达到高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构建真正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基于项目教学法的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灵活、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从实际生产中精心选择适合的项目,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每个项目都以实际应用为载体,完成每个项目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意识。
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满足教学需要
职业技能竞赛要求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迫切需要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也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作,不断推进产学结合,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造条件。
建立科学的高职课程考核体系
由于职业技能竞赛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必须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项目或任务训练中,对工作过程的各环节做出正确的评价,也就是说必须建立科学的高职课程考核体系。
3解决的关键问题及达到的目标
发挥技能竞赛的引领作用,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对与竞赛相关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的校本教材,实施基于项目教学法的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对与竞赛相关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将学生参加竞赛所获得的成绩纳入相关课程的成绩考核中;建立网络竞赛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在线网络竞赛练习平台。具体目标如下:(1)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效率。(2)完善选课制度,构建因材施教的运行机制。(3)开发校本教材,积淀课程改革的物化成果。(4)评选优秀课程,形成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5)建立网络平台,实现在线学习、培训、交流。
4职业技能竞赛引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索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在国家骨干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进程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学校与企业两个平台,强化对学生建立在基本能力基础上的专项能力、综合能力与岗位能力的培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对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与先进制造领域,体现工学结合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以岗位能力为中心,以工学结合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引入企业标准,制定了课程标准,设计了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为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竞争拼搏精神与创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科技创新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建立了国家/省级/学院三级竞赛体系。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主要包括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各种、各级竞赛项目,主要有: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制作竞赛、机器人竞赛、嵌入式产品开发竞赛等电工电子技术技能竞赛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重点支持以学院名义参加的由教育部、江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竞赛项目。同时,结合每年一届的学院技能节活动,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了深化“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强化学院“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办学特色,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有力促进教师和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为进一步明确职责,规范管理,细化工作,特制订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科技创新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办法包括竞赛等级及认定、竞赛的申报立项、竞赛的组织、竞赛的管理、竞赛经费及管理、竞赛成果的归档、奖励办法等。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积极开展以赛促学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团结协作、创新精神。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在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1项;在江西省现场电子设计制作赛中获一等奖14项,在江西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中获一等奖3项,在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25项,指导教师多人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通过技能竞赛,“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同时提高了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推进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培养了适应市场需求的电子信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5小结
高一化学竞赛2
关键词: NET 平台 设计 管理系统
为了提高高等院校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11年经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青团江西省委共同研究决定,将“江西省高职高专学生科技创新职业技能竞赛”、“江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电子电脑大赛”和“江西省大中专院校职业技能竞赛”等赛事进行合并,在此基础上新成立一个大学生竞赛平台――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竞赛组织工作由江西省高等院校科技开发办公室统一管理。
原有的竞赛系统主要采用eWebEditor在线HTML编辑器进行管理,只具有信息、信息删除等简单功能,工作效率低下且没有数据处理功能,因此,笔者拟开发基于。Net平台的竞赛管理系统,使竞赛管理工作网络化、模块化、智能化,在减少工作量的同时可以有效避免工作中的误差,大大提高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管理工作的效率。
1.系统需求分析
笔者从事相关竞赛管理工作超过三年,发现竞赛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如过程繁琐,竞赛的申报到审批、准备到开赛等一系列过程办事效率不高;再加上参赛学生众多、竞赛项目数量多、竞赛相关数据信息量非常大且容易出错;赛前、赛中和赛后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与通知等。因此,应采取如下措施予以解决。
解决信息零散、竞赛数据低信息化的问题。通过管理系统可以规范有关竞赛通知、竞赛方案,及时竞赛动态信息和获奖情况,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竞赛信息查询平台。
网上提交竞赛项目承办申报方案,由竞赛组委会负责网上审批,解决传统审批耗时耗力的问题,提高承办申报、审批效率。
基于工作流的网络化、平台化操作,有效解决各个工作面数据的导入导出,文件的上传、下载等困难问题,为竞赛管理提供一个高效的、精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2.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前期的需求分析,开发基于Net平台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管理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该系统是一个集参赛信息、承办院校管理、参赛信息管理、后台管理等各项功能于一体的竞赛管理平台,其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管理系统
主要功能模块示意图
3.功能模块的实现
信息展示平台
通过本平台不仅可以最新竞赛通知、竞赛方案、赛事报道、公布竞赛结果,而且可以展示优秀的获奖作品。具体操作可以通过后台管理平台中的内容管理模块对各类竞赛信息进行管理、添加和修改,并通过结合数据库技术将相关的竞赛信息在网站的各个栏目页面上展示。
登录模块中,运用MD加密算法对登录账号、密码等较高隐秘数据进行加密,尽可能实现高安全性[1,2]。此模块具有参赛老师和学生随时了解相关竞赛信息的功能。
竞赛申报审批管理
各高校在申请承办竞赛项目时,需填写竞赛申报表,其中包含项目名称,类别、联系人、时间、场地等详细信息,以备竞赛专业委员会进行审核。此过程涉及的数据量虽不是很大,但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同时,审批的层次和环节又各不一样,因此在设计申报、审批工作流程时既要满足各高校申报时的需求,又要方便各专业委员会审核。解决传统审批耗时耗力的问题,极大地提高申报、审批效率。
本系统工作流模块通过,NET提供的WorkFlow引擎来完成。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和实际需求,在MWF顺序模型和状态机模型中,采用状态机模型更为合适,以此来实现申报、审核、审批等各环节的业务。
报表及数据导出管理
在竞赛管理过程当中,有大量的参赛报名信息、获奖信息等数据需要处理,本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数据导入和导出功能,可将数据库中的竞赛项目、参赛者、组别、学校等信息数据导出到Excel文档当中。设计报表时一定要注意界面美观、简洁,特别是格式一定要规范,应与现有工作流审批时的纸质文档相符。
本系统使用的控件是NET平台下的水晶报表控件。该控件提供了功能强大的ReportDocument对象模型,通过它可以方便地将原先设计好的报表结构布局数据源绑定到数据集[4],从而将数据库中的各类竞赛信息以设定好的格式显示在用户的操作界面上。
4.结语
构建大学生科技竞赛管理系统,极大地方便了竞赛工作的开展,特别是融入了基于网络业务的流程管理和数据库管理,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本平台的使用让竞赛管理工作走向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从试运行近一年的情况看,该平台运用良好,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竞赛的工作流程,符合竞赛工作管理的实际需要,满足竞赛管理的各方面要求。当然,本竞赛管理系统还存在若干问题,特别是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本平台尚不能与手机无缝对接,进一步开发竞赛管理系统的手机APP应用,将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Crampton J,Loizou G. Administrative scope: A foundation for role- based administrative models[J]. 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2003,6(2):201-203.
[2]刘金晓。Web应用系统中权限控制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29(10):2550-2553.
[3]Bukovics 高级程序设计[M].柴晓伟,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高一化学竞赛3
关键词:质量工程;地方院校;学科竞赛;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77-02
高校学科竞赛是面向广大在校大学生,整合课内外实践教学资源,以社会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为项目研究对象,用竞赛模式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系列活动。学科竞赛在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本科教育主阵地的地方院校,如何以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为引领,完善学科竞赛管理与运行机制,提升参赛水平,促进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品牌特色,是其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地方院校开展学科竞赛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科竞赛则是学生对专业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综合实践、灵活运用的过程。竞赛过程和结果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心理素质、应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折射出高校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差异。以学科竞赛作为地方院校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一个载体,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实践操作技能、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建构基本的科研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地方院校的重要任务,也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实践证明,高校学科竞赛的内容往往融合了某一领域较新的理念和思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得学科竞赛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有着“试验田”功能。另一方面,教学改革也可借助学科竞赛来推进。高校在学科竞赛赛前辅导和课程教学中融入新成果,引入新方法,跟踪学科与专业的最新发展,完全可以将学科竞赛作为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和探路者。
(三)有利于提升教师科研与教学水平,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学科竞赛涉及相关专业前沿问题,竞赛内容往往具有范围广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涵盖多学科等特征,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对学科竞赛领域较深厚的知识底蕴和前沿理念,广博的知识面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一些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的竞赛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工协作。在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中,教师自身必然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与革新,探索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还要关注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这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推动地方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二、地方院校开展学科竞赛的基本原则
(一)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原则
目前,国内面向本科生设立的学科竞赛数量很多,涉及专业、学科广泛。但囿于自身条件,地方院校不可能组织学生参与所有竞赛项目,希冀短期内在众多竞赛项目尤其是高水准项目中获得出色成绩也不太现实。因而,在实践中地方院校需要遵循“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原则。重点突破,就是地方院校结合自身专业建设和相关竞赛含金量,选取几个有投资潜力的竞赛项目,组建精干的指导教师队伍,选拔优秀选手,通过有针对性的日常化训练在2―3年内取得较大突破;以点带面,是指地方院校通过树立成功样板重点宣传,配合科学的奖励政策,在全校形成感召力,推动其他专业和学科竞赛发展。
(二)竞赛与教改结合原则
学科竞赛的内容体现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体现着学生的专业素养,折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准和理念。可以说,学科竞赛与高校教学改革密不可分。地方院校在组织和开展学科竞赛中,应始终把握竞赛与教改紧密结合原则,竞赛的理念、方式与内容应起到对推动相关学科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经验参考作用;而教改的成果也应是能对学科竞赛的具体运作有所裨益。
(三)广泛参与,注重实效原则
目前,地方院校在校生规模基本都在万人以上,开展学科竞赛的潜力很大。坚持广泛参与,既能摸清学生基础挑出优秀选手,也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扩大竞赛在高校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高校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学科竞赛,其目标不仅是争金夺银,扩大学校知名度,更重要的是通过系列活动达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带动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优良教风、学风的“实效”。
三、完善地方院校学科竞赛管理与运行机制的途径
(一)健全竞赛管理机构,完善竞赛管理机制
高效的竞赛管理离不开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地方院校可以成立由校教学委员会为骨干的“高校实践创新与学科竞赛委员会”,建立校、院、项目责任人三级联动管理机制。校级管理机构设在教务处,负责宏观层面的竞赛规划、信息、项目审批立项等组织、管理、协调工作;院级管理机构由院(系)教学分管院长或学科带头人牵头,统筹制定学科竞赛方案,落实竞赛场地、仪器设备、师资力量等;项目责任人具体负责赛前辅导、选手选拔等具体事务。鉴于很多参赛学生来自不同教学院系,覆盖不同专业,情况复杂多样,教师工作量大,因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架构竞赛奖惩条例,有助于明晰各方职责和分工,形成合力,切实保障学科竞赛良性发展。
(二)推广竞赛立项模式,实行项目制管理
随着近年来学科竞赛数量、规模、层次的不断提升,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强、含金量高的项目越来越受高校重视,学科竞赛已无法再按照传统管理模式由某一职能部门或院(系)独立承担。地方院校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科学配置教学资源,将有限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因此,地方院校通过学科竞赛项目制,由二级学院申报年度(学期)学科竞赛计划和方案,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引入竞争机制,重点资助专业性强、含金量高、参赛面广、影响力大的竞赛项目。对已立项的项目,教务处全程参与和管理,着力培育竞赛增长点,带动二级院系相关专业(学科)竞赛的开展。
(三)完善竞赛奖励制度,形成长效激励机制
经过多年运作,地方院校已普遍建立了基本的学科竞赛奖励制度。但随着近年来各类学科竞赛数量增多,尤其是各类竞赛属性和含金量不同,高校有必要对现有奖励制度予以完善,细化奖励准则,科学发挥奖励的导向性。实践证明,只有把参赛学生、指导教师、组织承办单位三方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有可能充分实现学科竞赛目的。地方院校可以根据学科竞赛主办方的性质划分,对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团体主办的学科竞赛,两者的获奖奖励可适当差别化。同时,允许在竞赛中获得一定级别奖项的学生进行学分兑换,以奖励的创新实践学分替代相应专业部分选修课学分。
(四)建设竞赛网络平台,加大实训室开放度
高校传统的学科竞赛管理主要通过职能部门发文路径开展。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着师生交流互动渠道和平台单一、效率低下、时效性差的弊端。相反,建设好学科竞赛网络平台,学校职能部门就可以利用平台竞赛信息,师生通过平台账号进入管理平台浏览各类竞赛信息,进行网络报名,在线学习竞赛视频资料,指导教师也可以在线答疑,竞赛管理方还可通过这一公共平台答疑解难。此外,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化学化工、机器人大赛、智能车设计、英语演讲等竞赛,参赛学生需要进行大量实训室模拟训练,仅靠专业教学计划课时无法满足需求,需要地方院校进一步开放各类实训室,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强实战模拟训练,提高参赛熟练度和应对能力。
(五)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梯队合力
客观而言,地方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往往弱于重点院校,在学科竞赛中亟待专业教师指导。地方院校重视培育和建设一支人员稳定、专业结构合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指导教师队伍,将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在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中,也应注重老中青结合,以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专业带头人为主,不断吸纳年轻教师加入,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导师制”功能,加强竞赛指导教师队伍培育,进而推进地方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步伐。
(六)坚持“以赛促训,赛训结合”,促进训练常态化
学科竞赛的训练应该长期化、规范化。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实验条件均逊色于重点院校的地方院校要想在竞赛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坚持“以赛促训,赛训结合”,以参赛并获得好成绩为动力强化日常训练力度,实现训练常态化。同时,地方院校还要着眼于长远,在竞赛训练中尤其注重选手年级搭配,建立梯队合理、可持续发展的选手人才库。通过教师指导和团队间“小先生制”结合的路径,逐步提高参赛成绩,最终实现引领更多学生参与,实现专业发展的宗旨。
(七)拓展校际(企)合作,构建区域竞赛体系
加强校际(企)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是高校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近年来,大学城投入使用、校企合作的流行,为地方院校构建区域内校际(企)学科竞赛合作、交流体系提供了便利。地方院校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加强区域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源共享方案,与区域内兄弟院校、一线生产企业的资源融合和共享,利用各校(企业)不同优势建立各自的竞赛基地和实训场所,尝试与合作单位联合设计、举办与企业产品研发、高校专业发展相关的竞赛项目,将学科竞赛融入校际(企)合作流程中来,拓展学生视野,吸收外单位的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1]黎建辉,刘超良。高校学科竞赛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探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3).
[2]柏连阳等。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8).
[3]肖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科竞赛体系探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4]徐辉,王冬晓。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
收稿日期:2013-10-28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故事实用3篇
下一篇:运动会致辞词【通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