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说课稿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高一化学说课稿3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高一化学说课稿篇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b.引导学生能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

c.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中所起反应的实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理解电解质,电离的定义,会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从电离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

(2)难点: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对酸,碱,盐本质的理解。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

2.学法指导

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

四.说教学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同时展示多媒体教学软件,从微观领域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_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溶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的引出电解质的概念。

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2、通过上面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后,即可很自然地

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

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能够很快地辨别出那些物质是电解质,能够正确地书写电离方程式,能够运用定义辨别出酸,碱,盐。

4、布置作业,应用迁移

结合本节知识,课后讨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上的这节课是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四节《有机合成》的基础课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⑴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⑵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有机合成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在以往的教科书中没有专门讲解。本节教学要在帮助学生复习再现烃及烃的衍生物结构、性质、相互转化的基础上,初步学习有机合成的过程;理解有机合成遵循的原则;初步学会使用逆推法合理地设计出有机合成的线路;同时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合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顺利学习本模块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代及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感受合成的有机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服务于人类的桥,是有机化学研究的中心,是化学工作者改造世界、创造未来最重要的手段,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学生情况分析:有机合成是有机物性质的应用,要求学生在前两章及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基础之上熟练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衍生关系以及重要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等基础知识。因此在本节之前我们上了一节《烃及烃的衍生物》的巩固课,帮助学生把学过的有机化学知识形成知识网,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官能团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掌握重要有机物相互转化关系,能够从断键、成键的角度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让学生的认知尽可能达到其“最近发展区”,这样为我们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②让学生初步了解逆向合成法的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有机物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②通过有机物的合成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

③通过分析有机合成过程巩固各类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新物质的不断合成是有机化学具有的特殊的科学魅力,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的教育。

②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③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化学主人翁的身份体会化学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设计流程与教学设计

㈠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㈡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标准

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内容与层次,化学教学内容的具体特征,高二学生的年龄与思维发展情况,我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征,化学学科的特征(研究方法思想、逻辑结构),教师的教学优势能力及我校化学教学的技术条件。

㈢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㈣重、难点突破

本节的学习重点逆合成分析法,我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逆合成分析法,再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来理解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方法,最后利用图表引导学生掌握合成草酸二乙酯的逆推法,体会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过程。

五、教学过程

活动1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福岛核电站起火爆炸、核辐射危害、核辐射防护服及生活中的有机合成材料,通过社会的热点问题的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节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意义,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活动2

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有机合成的定义、任务、过程。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独立利用教材内容资源进行学习,了解什么是有机合成、明确要进行有机合成的任务是什么、要完成有机合成需要怎样的过程、如何进行思考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素养。

活动3

学生小组讨论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合成乙烯、氯乙烷、乙醇。本活动的目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以便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和掌握的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评价不仅知道了如何制取乙烯、氯乙烷、乙醇,更重要的是还知道了可以用过已经学过的有机化学反应用多种方法制取同一物质,激活了学生理解新知识的桥梁。为顺利完成活动4提供了真实的学习情境。

活动4

学生通过完成练习归纳完成问题导学3,再现官能团间的转化关系。目的的在于让学生在利用活动3中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某种官能团的转化有多种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渗透在实际应用进行物质合成时,必须依据某些原则选取合理的方法,从而顺利过渡到逆合成分析法。

活动5

学生自学教材体会“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并展示合成草酸二乙酯的逆推法。

本活动的内容是本节的重点及核心知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理解这些重点知识、核心知识的形成过程,学案上采用图表引导学生构建乙二酸二乙酯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会利用逆合成分析法设计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通过交流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及自信心,进一步体会如何利用逆推法解决具体有机合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学会学习。

活动6

学生讨论小结有机合成的原则,在前面的活动中已经渗透了有机合成的一些原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总结。考虑到本节是有机合成的第一节基础课,鉴于学生的基础,可能总结不够全面,我再利用大屏幕帮助学生完善。这样可为以后评价合成线路打下基础。

学生观看大屏幕“20世纪在有机合成方面获诺贝尔化学奖的重要事件”,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达标训练

达标训练共安排了两道题,一题涉及的是正合成分析法,另一题是逆合成分析法。难度逐渐加深。

活动7

学生完成达标训练1,再小组讨论,最后板演展示化学方程式。

本题已经给出合成路线,只要求学生根据合成路线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本题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均是以前没有学过的,但是可利用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学案将本题作为达标训练第一题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画合成路线图;二是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考察学生对官能团相互转化关系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三是让学生感觉此题并不简单,但经过思考又可以解出正确答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成就感。

活动8

学生用5分钟独立完成,用2分钟组内讨论合成路线,学生抢答展示合成线路。

第2题要求学生能够设计出合成路线,考察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使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节的导学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总结通过分析、总结本节课重点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合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大意义,体会到新化合物的不断合成使有机化学具有特殊的魅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体验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高一化学说课稿优秀范文5篇相关文章:

★ 2020年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5篇

★ 说课稿优秀范文

★ 2020年八年级政治说课稿优秀范文5篇

★ 初一英语说课稿优秀范文5篇2020

★ 2020年初一历史说课稿优秀范文5篇

★ 高中化学老师述职报告精彩范文5篇

★ 高一优秀满分作文800字范文5篇

★ 精编初二物理说课稿范文2020年5篇

★ 高中的高一优秀作文范文

★ 三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范文5篇

本文地址:http:///zuowen/

高一化学说课稿篇2

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的重要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本节知识是钠单质性质的延伸和发展,钠单质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转变为钠的化合物,所以钠单质和钠的化合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只有既了解了钠单质的性质又了解了钠的化合物性质,才会比较全面的了解钠这种金属。通过钠单质及钠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既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又为学习其他几种重要金属化合物奠定基础和提供理论模式。

2、教学目标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对比实验,学生能了解两者性质的差异、掌握二者的转化关系及鉴别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对比学习,学生应初步掌握对比、推理、归纳的能力。

2)、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实验和探究。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动手合作的乐趣,在交流中养成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2)、通过学习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对世界制碱工业、我国化学工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增加学生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和已有知识,我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转化。

教学难点:na2o2的性质。

二、说学情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以及钠单质的性质等知识,能够对化学反应的得失电子情况及离子反应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对比,归纳出实验结论。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性质,结合以上的学情,我确定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法。以趣味实验→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

2、学法: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综合运用的学习方法和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生入境

设计“滴水生火”趣味实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

第二环节:知识探究、思维培养

1.“滴水生火”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首先让学生观察na2o2的样品,得出na2o2的物理性质。紧接着设疑:水一般用来灭火,而我们的实验却是滴水生火?

棉花为什么能够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层层递进,将学生对na2o2和h2o反应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接着从方程式的角度对反应进一步进行分析,得出na2o2中的-1价氧元素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5分钟)

2.“吹气生火”实验探究

结合上述对na2o2与h2o反应的探讨,又引入“吹气生火”实验,学生很自然地得出na2o2与co2反应的产物。同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人在呼吸时吸入的是o2,呼出的是co2的实际,讲述na2o2能用在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作为o2的,这样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在妙趣横生的实验探讨中,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学习,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然后在多媒体上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归纳na2o与na2o2性质。(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8分钟)

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得以应用和巩固提升,我设置了如下两个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钠着火了怎么办?

交流思考2钠单质放置在空气中,最终变成了什么物质?

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既是对钠的氧化物知识的复习和运用,又自然而然的引入了na2co3与nahco3知识的教学。(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4分钟。)

第三环节: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

对于na2co3与nahco3两者溶解性差异实验及水溶液性质的检验。操作比较简单,但有些差异比较细微,除了需要用眼仔细观察外,还需要触摸感受。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采用了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探究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6分钟)。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性实验探究。我设置的是演示实验,通过一组对比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出两者热稳定性的差异。

实验做完后,在多媒体上的表格中总结归中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8分钟。)

在完成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后。我又设置两个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如何除去na2co3固体中的nahco3?如何除去na2co3溶液中的nahco3?

交流思考2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完成以上两个问题,我及时给予点评、总结。(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6分钟。)

课堂小结。

此时,教学活动已接近尾声,我启发学生回顾、再现知识,并把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写到黑板上,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3分钟。)

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

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板书主要简明扼要的写出na2o与na2o2,na2co3与nahco3的主要性质即可。(见附表)

教学评价:

本节课依据构建主义理论,我设置了“滴水生火”和“吹起生火”两个趣味实验,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使学生很想知道什么物质具有这样的性质,激发起学生强力的求知欲。

营造了很好的课堂情趣。同时又依据知识特点,用实验探究来完成对钠的几种化合物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主体意识。既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

又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德,除此外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学习方法,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完成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一化学说课稿篇3

地位和作用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位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课程教科书必修2的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一节。教材主要内容为甲烷的结构(包括结构式、电子式),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甲烷的化学性质包括甲烷的氧化反应和甲烷的取代反应以及甲烷的受热分解。将《甲烷》这一节内容放在教材的必修2,是考虑到学生在高一化学中已学过物质结构的知识,如共价价、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等基础知识,具备了学习本章的理论基础。烃是一切有机物的母体,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

而甲烷作为结构最简单的有机物又是学习烃的入门,所以让学生掌握好甲烷的知识,就是为学习烃、烃的衍生物及接下来学习的有机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因为在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联系不是非常的紧密,对无机化学部分学的不是很好的同学来说,可以说是学习化学的新的开始,只要鼓励学生努力就可以学好,这无疑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甲烷的分子组成和结构;了解甲烷物理性质;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初步掌握取代反应的概念以及它与置换反应的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深入认识“结构决定性质”“内因、外因辨证关系”等哲学思想;认识化学微观世界分子结构的立体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重点甲烷分子结构;甲烷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的概念;

2.教学难点甲烷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甲烷与氯气反应的机理

四、学情、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经过初三化学的学习,学生对有机化学以及有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因此在老师的教导下,结合具体形象的甲烷的结构式的模型、有关甲烷的反应机理的视频,再通过他们本身的努力学习,可以对甲烷有比较好的掌握。

2、学法指导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则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起到带领、教导和解说的作用。因此在本节课中,我的任务是把学生引入甲烷这一主题,之后对他们讲解甲烷的结构,性质,并借助甲烷的结构模型以及甲烷的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的反应机理的视频等形象而生动的方法让他们掌握甲烷的相关知识点。

五、教法分析

主题引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引出答案→归纳总结

六、教学程序

1、甲烷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2: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得到的天然气是什么颜色,有什么味道?

分析问题: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天然气的外观,讲解甲烷的无色无味的气体;再从甲烷的分子式出发,讲解甲烷的密度与溶解性。

解决问题,给出答案:无色无味,密度/l,不溶于水,不容易强酸与强碱。

作用: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甲烷的物理性质,使学生掌握甲烷的物理性质。同时将理论化学与生活化_系起来,让学生觉得学以致用,增加学习兴趣。

2、甲烷的分子式与结构式

主题引入:给学生们一段有关天然气的课外趣味阅读,由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这点引出有机物的概念,同时也引出甲烷。

提出问题:甲烷的化学表达式怎么写?

引导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并写出甲烷的分子式与结构式。

分析并解决问题:给出甲烷的分子式(ch4)与结构式、电子式的图片。

甲烷分子是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在四个定点的正四面体。

甲烷的化学性质

主题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天然气可以燃烧,可以使人中毒。在生活中,天然气具有易燃性,易爆性,说明它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引入问题:甲烷会与什么物质发生什么反应?

分析问题:借助甲烷的分子结构式模型,从甲烷特殊的分子结构出发,手动拆解模型来解释甲烷具有活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并且观看甲烷分子的视频。使学生加深对甲烷分子的结构式的掌握。

引出答案:与学生再一次一起观看甲烷的氧化反应与取代反应的视频,同时从甲烷的分子结构的特殊性出发,向学生解说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反应机理以及反应产物等内容。

作用:使用形象而生动的模型与视频,不但可以让学生容易理解,并且还加深学生对甲烷的结构式与化学性质的关系的掌握,同时还可减轻死记硬背甲烷取代反应的反应机理的枯涩。

归纳与总结

依据板书,与学生一起复习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在这一节课,学习了:

a.甲烷的分子式ch4,结构式与电子式

b甲烷的物理性质:甲烷是无色无味,不溶于水,不溶于强酸强碱的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c.甲烷的氧化反应:ch4+o2→co2+2h2o

48 19777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