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效益论文范例【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生态效益论文范例【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生态效益【第一篇】

(一)权利平等,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法理依据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的是公民享受平等的权利,也承担平等的义务。唯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在各种社会力量之间实现制衡,并进而抑制各种专制。“公平负担平等学说”,强调国家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以平等为基础为公民设定义务。现代法治国家在剥夺或限制了特定人的权益时,应通过社会全体负担的方式,弥补由此产生的损失,以实现相关利益的调整。森林具有经济、生态、社会多重效益。我国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将森林分为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生态产品属于公共物品,其产品功能为公众共同享有,依据权利义务一致性的原则,提供产品的成本也应当由公众共同承担。公益林禁伐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而做出的规定,受益者是社会全体人员,成本应当由社会全体人员公平负担,不应当由林农单独承担。

(二)公民合法财产不受侵犯,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宪法基础

财产权是一项自然权利,与生命权、自由权密不可分,因为公民财产是公民维系生命、追逐自由的物质保证。承认并保障每个公民的财产权,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责任。各国宪法都将财产权列为了公民基本权利。虽然,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国家可以征用公民的私有合法财产,但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件:一是符合法律规定,二是严格依照法律程序,三是给予相关公民一定的补偿。在我国,林地的权属包括国有和集体所有,林木的权属包括国有、集体所有和个体所有。对于公益林,除“抚育性采伐”、“更新性采伐”和“低效林改造”,基本上是禁伐。农民的林地一旦被划为公益林,树长得再好,也难以变现。既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限制了公民的财产权,就应当给予特定的相对人合理而公正的补偿,否则,就会伤害利益主体,阻碍其进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活动。

(三)权利冲突的衡平,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法律需求

权利只有边界和范围,没有等级之分,正如博登海默所言:“人不可能凭据哲学的方法对那些应得到法理承认和保护的利益做出一种普遍有效的权威性的位序排列。”任何权利都不是绝对的,权利冲突是难以避免的。立法只是个无限接近事实的状态,仅仅通过立法不可能完全解决权利冲突,解决权利冲突最实际的方法就是对冲突关系进行利益衡量,找到平衡点,实现权利配置最大化。2003年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逐步推开,实际操作中,公益林都被纳入了林改的范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点是实现林农的承包经营权,而公益林承包户的承包经营权基本处于“无法自主”的状态。在法律无法准确界定公益林承包户经济权利,又需要维护生态利益的时候,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就成为了现实中对受损利益做出的替代,间接维护了权利的平等和正义。

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法制建设的缺失

(一)立法的缺失

我国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立法,主要存在以下缺失:1.基本概念不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内涵只是停留在学术探讨阶段,没有得到统一明确的界定,其目的、价值以及制度顶层设计难以进一步落实。2.权利义务不一致。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相适应的,权利不应大于义务,义务也不可大于权利。当前,森林生态受益者的收益远远大于支出,甚至没有支出,而森林生态保护者的生态责任却极其严格,管护责任也没有与管护效益相挂钩。3.权利救济乏力。“无救济,无权利”,法律规定了公益林经营者有获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权利,但是如何保障该权利不被侵犯,权利被侵犯了应当依据什么样的程序去救济,没有明确的规定。4.重视程度不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践始于本世纪初,2005年,国务院就将生态补偿建设纳入重点工作内容,2010年,又将生态补偿条例列入立法计划,可是一直没有实质进展。这除了现实条件的制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公平正义的缺失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生命力不是在于是否对生态保护者的个人利益牺牲进行了补偿,而在于是否给予了合理的补偿。2012年,除了中央财政,已有27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偿一共达到了184亿元。这个数字虽然比最初投入翻了几番,但是平均到亿亩的公益林,每年每亩的补偿金额平均只有7元钱。这个标准不仅远不如外出打工收入,也与林地的经济效益严重脱节。例如补偿标准位于全国中等水平的安徽省,集体所有的公益林,2013年补偿标准提高到了每年每亩15元。而出租林地的年租金是每亩25元左右,商品林种毛竹的年收益约每亩500元,分别是公益林补偿的倍和50倍。按照2012年安徽省的惠农政策,种粮农民每年每亩耕地可获得的直接经济补贴不下于77元。畸低的补偿标准,体现了当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公平正义的缺失。长此以往,公益林管护质量必将下降,这又会产生与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意义南辕北辙的效果。

(三)利益协调机制的缺失

权利在实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考虑不同利益、不同权利的平衡,有时候不得不有所取舍。从目前的情形看,在协调经济与生态利益方面,我们做的远远不够。首先,经营者意志被忽略,无法把握利益平衡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公益林承包到户,在名份上是优化了产权,激励了公益林管护,可是公益林的经营严格处于政府的掌控之中,对于生态效益的转化,经营户没有任何发言权。其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一刀切,违背了利益协调的现实性。利益协调的基本准则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但是在我国,除了简单划分国有、集体、个人所有公益林,不管林种,不论区域,甚至不跟踪生态效益产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都是一样的。再有,维护经济生态平衡没有多样举措,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独臂难撑。森林生态发展并不是一味的“堵”和“禁”,合理的经济利用不仅不会破坏森林生态,还会有利于森林环境保护,激励林农保护森林。《部级公益林管理办法》是承认并允许对公益林进行相适应的经营开发的,然而,政府对公益林的管理政策始终是“管严管死”,公益林经营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

三、对策建议

(一)维护正义,加快相关立法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和最高成就。但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不是如何确证这一点,而是如何达成这一制度美德。实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正义,关键就是要厘清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关系中各个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对生态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给予合理补偿。首先,实现立法的完整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临的现实经常是“无法可依”、“有法不明”。实现其立法的体系化,就是要深化该制度的顶层设计,明确制度内涵,围绕制度价值,细分权利义务,完善权利救济。其次,增强具体规定的可操作性。及时清理、修改和完善现行的规范,使之更加合理,也是立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森林法》规定违法进行采种、采脂活动的,要依法赔偿或被处以罚款。但是我国《森林法》和相关法律并没有规定如何才是合法采种、采脂,也没有统一的关于采种、采脂的技术指导性文件。再有,落实现有权利。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阻碍权利的实现,就是最大的不公平。保护生态,不代表停止经济发展。公益林是可以适当经营的,相关部门应当依法为经营户创造适当经营的条件,而不是一味“管严管死”。

(二)尊重市场,完善激励举措

我国林权结构比较复杂,林地属性只区分国有和集体所有,但是林木权属包括国有、集体和个人所有。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地使用权又逐步与所有权分离,个人对公有属性的林地又享有了带有明显私有性质的承包经营权。在产权私有化的情形下,保障足够的公共产品和无价格产品供应,需要的是政府有效的参与和调控,根本方法就是对私人产业提供公共物品的行为通过利益的引导、收益的差异化进行激励。所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应当是根据实际情况,充满差异的。首先,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要尊重市场规律。提供的公共物品,如果能够具有市场价值,个人才会有动力对公共事业进行投资。作为生态产品的提供者,公益林经营户有权参与生态补偿市场,促进生态产品合理价格的形成。其次,补偿主体权利义务相适应。当前,完善补偿责任的重点,就是要使补偿主体权利义务相适应,收益支出相匹配,同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确定补偿主体,让生态提供者的权利具有明确的请求目标。再有,管护责任要实现软着陆。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区分林种、生态价值、碳汇量的增长情况等,实现补偿差异化,促进管护主动性,更好地实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意义和目的。

(三)加强实践,探索补偿新形式

美国最高法院霍姆斯大法官有句名言:“法律的生命力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法律的经验来自于社会实践。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完善,离不开补偿实践提供的有益经验。当前,国内外都纷纷开展了很多生态补偿创新实践,对于我国相关制度的完善很有借鉴意义。这些经验基本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政府购买,比如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34%的德国公益林,完全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我国在贵州省也开展了试点,由政府收购个人投资营造的重点公益林。二是公共事业补贴,如福建省综合参考生态公益林数量及其对流域的贡献大小、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按每年每吨用水量承担生态补偿金。三是生态补偿一体化,根据近期一份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的报告,在全球287个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付费项目中,有61个是与流域生态服务直接相关。国内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践给予我们三点启示:一是落实补偿离不开政府的有效参与,政府有责任积极主动地开展创新实践;二是生态补偿应当逐步实现一体化,让各类生态资源能够共享生态收益;三是补偿实践要因地制宜,尊重市场、尊重规律、尊重各地发展实际水平。

(四)结合国情,协调现实利益

生态效益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生态经济;林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一、关于生态经济理论的提出

实际上,生态经济理论并非一些人认为的仅仅是限制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它早已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在各国的森林经理当中。这一理论的出现,与本世纪地球上人类与生态关系的不断恶化、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抑制、人类生存面临严峻挑战有着因果联系。人类不能不重新调整对自然界的观察角度,开阔自己的视野,全面、系统地考察自然界带给人类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由森林生态系统产生的独有功能给人类所带来的便是森林的多种效益。这种效益被人们主要分为三大类: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是指森林具有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稳定和保持人类社会经济生态平衡的能力。前者主要包括森林的水源涵养作用、土族保持作用、大气净化作用和动植物保护作用,后者主要强调森林对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使人类生存得以保证,社会经济能够持续增长。

经济效益则指森林能给人类直接提供包括木材、再生能源、食物、药材等各种林产品。社会效益更强调森林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森林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中,从整个林业发展史来看,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三者是可以强化提高的。但是,违背科学规律的主观过度强化,所付出的代价是昂贵的。这一点,生态学家们都已有了深刻认识。本世纪以来,围绕林业发展问题,在国外就先后出现过生态论派和经济论派,并分别提出了一系列以无顾忌地使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谋取木材高产。这一部门生产的木材产量很高,只需少部分林地就可满足绝大部分木材需求。其余大部尹分森林则主要用于生态防护等目的,只需投入少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使这部分森林能永久维持天然化状态,也可从中提取少量木材等林产品。这一理论现已在世界上迅速发展。

二、我国林业与生态经济理论

1.近几年我国开始住意了生态效益,如何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现代化的战略核心问题。生态经济学在我国并非纸上谈兵,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已有所体现。根据我国国情与林情,摸素出,自己的林业发展道路,建立自己的林业生态经济理论与模式,对发展我国绿化事业,解决现在和将来出现的生态、经济中的一系列问题,是很有必要的。就目前来说,我国尚无完整、系统的林业生态经济理论。国外流行的几种理论及模式也都是各国国情的产物,各有优劣,我们可以研究、借鉴其中的有价值成份。在我国,一方面在理论界模索研究自己的理论模式,另一方面,在现实生产实践和现行政策、规程、规划中,实际上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和检验着现有几种主要生态经济理论。

2.我国林业生产中的“船迹”理论与木材培育理论在我们的林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国家与各地的林业区划中,生态原则同经济指标往往相脱离。或者主要强调生态原则,或是着重注意经济指标。在这些区划、规划、决策中,提高生态效益只是用一大堆漂亮的语言支撑起来的海市屋楼,最终仍是具体的指出了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对于经济方面,有具体措施,反复推敲的目标数据,生态效益只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书面语言。很明显,只要拥有大片的森林,生态效益自然会产生。至于生态学原则,在追求大量木材生产的过程中,肯定是需要的。因此,在运用生态学理论解决林业科研和生产问题方面,我们做得更主动、更实际,而利用这些理论来寻求经济效益实现的途径方面,就要消极得多了。“随着森林产量提高、覆被率的增大,就能更充分地发挥生态效益”,这一大多文章的结论性语言,不是反映出某种“船迹理论”吗?在南方适生区,大力发展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人工速生丰产林,在一些山区大量营造见效快的薪炭林,以解决群众烧柴问题,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营造和划分出水源涵养林;在风沙侵蚀严重地区种草种树,建立防护林带。这些实践活动,同木材培育理论的观点是类似的。

可以肯定的结论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作用,凡有森林就有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在一定社会经济水平下,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由于人类对森林的不同功能的利用程度不同,经济和生态效益体现程度也出现差别。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偏重于生态效益的要求,但它也能提供相当的经济价值,如为提高生态效益、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抚育等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少量间伐材以及林下林副一知一产品,从而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样,木材培育部门经营的以生产木材为目的的人工速生丰产林,按木材培育理论,无需考虑其生态效益。实际上,要想使木材产量尽可能高,材质,尽可能好,则必须在集约经营条件下,使林分具有相当高的组成和结构质量。在这种林分生长过程中,将体现出相当可观的生态效益。这里的生态效益实际上是由追求良好经济效益时所带出的船迹,“船迹理论”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

3.封山育林—很有实践意义的双重效益实现途径几十年实践证明,通过夭然下种、天然更新,从而实现封山育林的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的办法很有实践意义。特别在当前一些社会经济条件较差、交通不便、人口密度小的地区,很有效果。通过封山,利用森林独特的多功能进行自然生产,减少人类千预,从而经济投入数量减少,相对增长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森林生态系统趋于稳定,生态效益逐渐增强。由于在封育期间人们从森林获得的直接经济产,品减少,如果处在人口密度大、社会经济力量较强的地区,则经济效益不显著。以上着重分析了国外现行的几种流行理论同我国林业生产的联系。采用何种方法,以充分利用自然力,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双重效益是我国林业面临的中心问题,也是必须加紧研究的课题。实际上,我们已开展了这方面的生产实践活动。“船迹”理论无论是处于被批判或是赞同的地位,它早已在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思想与实践,木材培育理论在南方有了成功的例子,颇有推广开来的趋势。现在需要的是总结我国多年来林业生产实践,系统地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经济理论,以指导生产实践和制定林业政策及战略规划措施。

参考文献:

生态效益论文【第三篇】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0年布置在广东省湛江农垦局火炬农场19队,位于湛江市雷州半岛龙门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太阳年总辐射量452~489kJ/cm2,年平均气温22℃、积温约℃,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降水年际变化大,相对出现干、湿季。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对比研究法,在2年生幼龄橡胶树行间间种甘蔗,以不间种为对照,3次重复。试验地橡胶种植时间为2009年3月,栽培品种为湛试327-13,株行距×。橡胶树行间距离橡胶树行50cm间种甘蔗,甘蔗种植时间为2011年春。橡胶与甘蔗按照常规生产管理。

样品采集

土壤样品于2011年6月开始采集,以后每季度采集样品1次,共6次。采用5点取样法,每个点用土钻取0~20、20~40cm土层样品,同层混合装袋,3次重复。带回实验室处理备用。

测试方法

土壤温、湿度采用土壤温湿度记录仪(TZS-3X)测定;土壤样品分析指标参照文献[7]。橡胶树苗木增粗以离地1m处的茎围表示,采用皮尺测量。间种甘蔗投入与产出是对广东省南华农场、五一农场、火炬农场和友好农场调查统计所得。

数据分析

2011年6月、9月、12月和2012年3月土壤养分含量数据引自文献[8]。数据分析采用Excel2003和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Duncan's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结果与分析

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对土壤温、湿度的影响可以看出,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对胶园0~20cm土壤温度和湿度影响不大。在间种甘蔗前期胶园土壤温度高于对照,甘蔗生长中后期由于其荫庇度大于对照,其土壤表层温度低于对照,但其升降变化幅度很小,在1℃以内;间种甘蔗后胶园表层土壤湿度增大,但增加幅度较小,在1%左右。经研究,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经济作物对于胶园土壤的改良具有一定的作用,防止水土流失,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兴隆试验站在胶园间种矮化胡椒发现:间作胡椒胶园地面覆盖度达82%,比不间作胶园土壤含水量提高了3%~6%,地面水量流失减少了7%~%,地表土壤流失量减少了%,降低水土流失显著[9]。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在甘蔗生长期和收获期也提高土壤湿度。综合上述,湿度增加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在甘蔗生长期和收获期覆盖度较高,减少了地面的蒸腾作用;二是地面水量流失减少,保持了土壤水分。

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对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及pH值的影响土壤有机质是表征土壤质量与肥力的重要因子,其含量的高低与土壤肥力水平紧密相关[10]。由表1可以看出,幼龄胶园间作甘蔗后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间种第一年度有机质含量下降幅度较小,方差分析表明,在水平上差异不显著;间种第二年度有机质含量下降幅度增大,平均为%。全氮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有机质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间种甘蔗第一年度全氮含量降低,与对照相比未达到显著水平,下降幅度为10%左右;间种第二年度全氮含量下降幅度增大,约为20%。方差分析表明,2012年9月取样的全氮含量与对照差异显著。幼龄胶园行间间作甘蔗后,土壤碱解氮含量比对照明显降低,除2011年9月取样的间种甘蔗碱解氮含量比对照略有增加外,其他季度碱解氮含量比对照依次降低%、%、%、%、%,方差分析表明,在水平上差异显著。间种甘蔗后胶园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明显降低,其中有效磷含量下降幅度在12%以上,速效钾含量下降幅度在60%以上,最高达到%,与对照存在极显著差异。由表1还可知,0~20cm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在间种后波动幅度较大。土壤交换性镁含量比对照降低,在0~20cm土层降低幅度较小,差异不显著。

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后,在0~20cm土层土壤pH值整体表现为降低,但降低幅度较小。幼龄胶园间作甘蔗后,20~40cm土层土壤的有机质及养分含量的变化趋势与0~20cm土层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幅度不同。间种甘蔗的土壤各养分含量指标下降幅度均高于0~20cm土层。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经济作物对于胶园土壤改良具有一定的作用:胶园间种矮化胡椒比不间作胶园磷提高了%,钾提高了%,有机质提高了%,地面水量流失减少了7%~%[9]。本研究发现,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和pH值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反,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①胶园土壤肥力持续下降。根据何向东和吴小平对海南垦区1954年到1990年的36年间胶园肥力演化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下降约1个百分点,幅度为25%~44%;全氮质量分数下降约个百分点,幅度为22%~40%,有效磷在铁质砖红壤和铁铝质砖红壤土壤类型中下降13%~18%;速效钾含量的下降幅度为10%~55%[11];麦全法研究发现,海南垦区部分植胶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也低于最低养分标准,分别为%、%、/kg[12];而广东植胶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在刺激割胶生产以后迅速下降,根据对照的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有机质含量在%左右,全氮含量在%左右,均低于胶园土壤分级标准中低肥型的养分标准[13]。②间种甘蔗所施肥料的养分量比甘蔗生育期所消耗的养分量少,是造成胶园土壤肥力降低的重要原因。

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对橡胶树苗木生长的影响

幼龄胶园间种经济作物可以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橡胶树的生长。长达7年以上的橡胶非生产期,在幼树定植的前3~4年,行间有大面积的空地,这些空地阳光充足,养分和水分丰富,间种/套种农作物或经济作物,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等自然资源,构建一种新的人工生态环境,调节气候,促进胶林自身的养分循环和生态平衡[14]。国内外资料也表明,胶园间作胡椒不仅促进胶树茎围增粗快和开割率的提高,还提高了胶树的产量。纪力仁[9]、陈汉中等[15]研究发现:间作胡椒的胶园胶树年增粗提高了%;幼龄胶园间种花生、番薯,橡胶树茎围增长量比不间作的大13%~14%。而间作茶后,橡胶树茎围增长量比不间作的增粗3%~30%;而在胶园间作时,实行豆科和非豆科的轮作,更有利于橡胶树的生长,比单一作物连作的橡胶幼树生长的快[16]。本试验研究发现,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对橡胶树增粗具有一定的影响:间种甘蔗后,2011年橡胶树增粗比对照少,2012年橡胶树增粗比对照少,2013年橡胶树增粗比对照多,2011~2013年间种甘蔗平均年度增粗比对照少。原因可能是间种甘蔗后由于土壤肥力较低,与橡胶树“抢肥”造成的。

幼龄胶园间种甘蔗的投入产出分析

幼龄胶园间种经济作物可以增加胶园的经济产出。经核算,每公顷的胶茶间作在橡胶投产之前,茶树4~5年的收益除开荒定植和8年的胶茶抚管费用外,还盈利5700元,而纯胶园8年投资每公顷5595元。胶茶间作既增加了利润又合理利用了土地,经济效益较为显著[15];间作矮化胡椒平均每公顷每年净收益191元,半柱胡椒2985元,从而大大提高了橡胶非生产期经济效益[9]。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后,通过对不同农场不同农户的间作投入与产出进行调查分析,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当年种植)总成本为16305元/hm2,其中主要为肥料(主要包括尿素、钾肥、磷肥、生物肥和复合肥)费、种茎费和人工费,所占比例分别为%、%和%,合计占总投入的80%以上,随着劳动用工的紧缺,砍蔗费用在投入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加;间种甘蔗产量和价格折中计算每公顷产值为30000元,扣除成本16305元,每公顷净收益为13695元。对照胶园每年需要除草控芒2~3次,每公顷药剂费用约375元,人工费约900元,合计需要支出费用1275元/hm2。

3结论

幼龄胶园行间间种甘蔗,在甘蔗生长期和收获期都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但土壤湿度提高的幅度较小,在1%左右;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和pH值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有机质含量在0~20cm土层降幅在%~%之间,20~40cm土层降幅在%~%;全氮含量在0~20cm土层降幅在%~%之间,在20~40cm土层降幅在%~%之间;碱解氮含量在0~20cm土层降幅在%~%之间,20~40cm土层降幅在%~%之间;有效磷含量在0~20cm土层下降幅度在12%以上;速效钾含量下降幅度最大,在0~20cm土层降幅在%~%之间,20~40cm土层降幅在%~%之间。

生态效益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桉树 生态效益 生态林经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135-02

桉树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速生树种之一,在世界上被100多个国家引种栽培。不仅对生态环境方面有好的影响,而且在经济利用方面也有较高的价值。桉树具有抗性强、耐干旱、容易种植、生长速度快、产量高、生长周期短等多种优良特性。近年来,随着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加大森林覆盖率,改善当前恶化的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高产速生的特点,桉树倍受关注,国家重视对于桉树的种植与栽培,期待通过桉树生态林的种植与经营达到好的生态效益。

1 桉树生态林存在的优势

桉树的存活率较高,且易于种植,其生长速度和其他针叶树种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桉树可以快速形成森林覆盖,使得生态效果快速显现。成效快,使桉树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上独占优势,受到人们喜爱。桉树的超强抗性,对于土壤的不挑剔,使得桉树可以在各种山地、丘陵以及各种土地上生长。桉树的共生能力也很强,能够与其他树种和平共生。生长过程中的桉树需要大量的水分和养分,但成熟后的桉树对于水分的需求会大量减少,且桉树根茎范围较大,其存水的功能也更为强大,因此桉树具有很好的涵养水分的能力,对于长期需要保护水源的地区,种植桉树是很好的选择。

2 桉树生态林的建设

建设桉树生态林,可以有效地改善目前的森林短缺现象,快速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有效地改善空气质量,延缓气候变暖的速度,防止土地沙漠化,改良土壤状况等。桉树对周围资源的利用率较高,可以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储存能量和水分。桉树对水分的储存和利用能力也比较强,因此耐干旱性能强。因为桉树的抗性强,桉树在不同的地域生长繁衍出很多其他的品种,据统计,目前桉树品种数量已经超过700种,这对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具有较大意义。桉树生长快速,对种植条件无特殊要求,易于管理,所以桉树在景区、园林被广泛栽种,具有园林景观价值。科学规划对于促进桉树的健康生长、保持生态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采用营造混交林的格局,混交林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给桉树的生长营造创造一个更加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3 桉树生态林的认定标准

桉树生态林就是以一种或多种桉树为主体,配合一些其他树种,通过各种栽培方法,建立桉树人工林,为达到森林生态效应的一种经营林。桉树人工林的生态建设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桉树生态林的经营,则是达到一种在保持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平衡基础上的互利共赢局面。因此在桉树人工林的实际的经营过程中要根据生态林的标准,特别是要按照桉树特有的生物学特性来确定科学合理的经营方案。

关于造林树种的认定标准

一般情况下,如果是沿海地区的防护林则应选择抗风能力强的树种;如果是水源涵养林则应该选择树冠较大的托里桉类树种,这类树种树叶容易腐烂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且涵养水源能力较强。桉树多数为亚热植物,喜光、喜湿、耐干旱、抗高热。桉树畏寒,对低温气候十分敏感。桉树有些种起源于热带,不能在0 ℃以下低温中生存;有些种则起源于温带气候地区,最低能在-10 ℃低温下生存。桉树能够在各种土壤中生长,但冲积土是最适宜桉树生长的。人们需要根据不同品种的不同生物特性结合桉树种植地的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条件选择最适在该种植地生长的桉树树种。

关于造林密度的认定标准

对于有着不同培育目的的桉树生态林,要根据选择的不同桉树树种合理地选择造林密度,再充分考虑桉树生长速度的特性,也应按照不同桉树特性进行合理密植,其中山密度应区生态林的初植密度应控制在83棵之内,这样的密度种植可以快速提高森林的覆盖率,也对桉树的生长成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对于以涵养水源为目的人工尾桉生态林的种植密度应以1 320~1 665株/hm2为宜(根据福建农林大学郑郁善教授对岩溪林场7年生不同密度巨尾桉人工林的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以密度1 320~1 665株/hm2林分的水源涵养能力为最高,高达~ t/hm2,其水源涵养能力高于杉木、马尾松等树种)。尾桉的这种密度既可以保证桉树充分地进行光合作用,很好地吸收水分,快速地提高森林的覆盖率,又能发挥桉树生态林涵养水源的作用和防尘固土的功效,增加土壤的有机物质,并改良土壤的土质。

关于植被配置的认定标准

在土壤质量良好的地区,桉树和灌木的生长速度较快,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地形成自然生态林环境,如深圳、广州和其他城市郊区所形成的桉树生态林。

对于沿海城市防护林中的桉树麻黄应该分别对于内外层进行适当的配置。如果桉树人工林经常使用同一个树种或无性系的扩大造林面积,集中、连片种植。树种配置的这种不合理性,不利于人工林的生态恢复,也不利于保持人工林的稳定性,使人工林的基因缩小,容易遭受不良气候的影响以及病虫害的攻击。因此,合理利用桉树品种,多品种配合使用才能提高桉树人工林的稳定性。同时,植树造林可以充分利用天然的青草树木,形成混交林,使自然生态林快速形成。当然,在贫瘠的土壤条件,如沿海沙质土壤,可以在桉树林内外合理配置一些树种,增强其防风固沙的能力,产生更好的生态效益。

关于经营措施的认定标准

桉树的经营管理要从生态林的土壤养分平衡的角度出发,选择科学合理的经营措施,做好生态林的工作规划。种植时多采用块状或带状种植,既可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桉树的采伐应多采用高度分层采伐,采伐后要注意及时清理病腐木和x害木。如果需要采伐坡度较小的人工林,要控制采伐面积不可太大。采伐后残留的树枝、树皮等要留在林地,以达到生态营养平衡的效果。

关于森林效益评价的认定标准

目前,由于很多地区桉树人工林多采用培育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为主,因为轮伐期短(一个经营周期一般为5~7 年)、利用率高、利用强度大,实施连栽等一系列不合理经营因素,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后续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果选择一些土地资质良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林地培育大径材林,因为经济价值高,林间开阔,林下乔灌木的恢复较好,培育大径材林既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又能发挥保护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4 结语

桉树作为高产树种,具有生长快速、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等优点。桉树的观赏价值使得桉树生态林的建设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加强桉树生态林的建设对于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桉树的多样性对于促进物种多样性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桉树生态林的生态效益在多个方面都有具体的体现,桉树人工林的种植与经营和生态保护并不是背道而驰的,只要科学合理地种植,选择适合桉树生长的环境土壤,按照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战略,实现经济效益良好的同时保持生态环境平衡,实现桉树发展的同时促进环境保护的目的。大家共同努力,充分利用桉树优良的特性,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65 1297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