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论文范例 管理学论文4篇
【导言】此例“管理学论文范例 管理学论文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管理论文【第一篇】
从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面临的现状看问题,只有全面了解问题的由来,才能从根本上认识问题的所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我单位一直注重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把离退休职工队伍的和谐和稳固作为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离退休职工随着逐年的增长,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它虽然不是整体工作的中心,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大局工作。同时,由于大部分离退休职工子女及亲属在同一单位,对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引起他们的关注,因此,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也牵动在岗职工的队伍。
2.另一方面,由于许多离退休职工还未走向社保管理,这样对于他们的各项福利待遇和医疗费的报销还都有单位负责。
而各项福利和医疗费的管理和报销原则既要参照相关的社保医疗目录来确定,同时又要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指定相应的有关政策。为保证离退休职工切身相关利益,这就需要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这项纷繁复杂群众性工作做的细致入微,客观参照社保医疗报销的相关规定,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把离退休职工利益最大化,切实落实好离退休职工的切身利益。举一例子,企业一离休职工为参投保人,他的医药费先由个人账户支付,最后进行统筹,按比例报销。若个人账户用完将无法报销,住院设定报销上限,超过的也将无法报销。因此需要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医疗报销事宜,让离休职工老有所医。
二、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和社保的融合
对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的现状有了深刻认识后,才能透过现象制定出解决的方案。使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深入人心,切实解决离退休职工存在的问题。
1.更新观念,重新认识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和社保工作的关系。
只有从本质上改变观念,认识二者间的相关性。在其中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宜的方案,使离退休职工的医药报销问题得到好的解决。
管理学论文范文字【第二篇】
在项目部内部层层分解责任,层层分解责任成本,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好项目部内各个成员的责任,谁负责、谁负担。提高项目部内成员的责任意识,可将责任书上墙,时刻提醒项目部内成员。
2.具体考核措施:可以在项目部内部成立一个考核小组在每道工序完成后,根据项目部内成员责任成本完成情况,进行商议考核。在各自责任成本范围内,成本节约了则所节约成本的2%-5%作为奖金奖励给相关人员。如果成本超耗且是人为超耗则按超耗成本的1%扣除奖金。
3.必须从细节抓起加强执行力度。细节决定成败,没有亏损的行业,只有亏损的企业。一个项目的亏损,往往不是决策的失误,而是缺少一种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现从材料使用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机械使用和管理三个方面浅谈一下如何控制现场施工成本并进行成本管理。 一、在施工全过程中,材料费占施工总成本的60~70%,要想控制施工总成本,在材料管理和使用上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减少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经济损耗。必须改变以往材料采买管理权归物资部门所有的工作方式,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项目部的施工压力和施工负担,但为了更好的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低成本投入,应由单一由物资部门管理向多部门转变,材料采购部门及现场相关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材料采购前的基础工作。工程开工前,项目经理、总工、工程部长、工长必须反复认真的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熟悉和分析,根据工程测定材料实际数量,提出材料采购计划,采购计划应做到准确无误。在材料采购前,实验部门做好抽检工作,确保各种材料符合施工要求;材料采购部门应建立询价小组,小组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查。材料采购人员所采购材料的价格不得突破询价小组的价格。可以定期召开例会,在例会上由询价小组汇报材料的询价情况,对于钢材、木材、砂石料分别汇报不同厂家的价格和质量,列举出选材使用理由,同时公开厂家的联系方式,以增大监督力度,提高透明度,保证做到“货比三家”优质低价购料。
2.加强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管理:
①各分项工程都要控制住材料的使用。物资消耗,特别是钢材、木材、砂石料严格按定额供应,实行限额领料。在材料领取、入库出库、投料、用料、补料、退料和废料回收等环节上尤其引起重视(各方签字手续必须齐全),严格管理。对于材料操作消耗特别大的工序,要重点控制。具体施工过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的施工工序,将整个施工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在工序开始前由工长、技术人员、材料员核定、分配主要材料使用数量,工序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材料数量不够,由材料员报请项目部领料,并说明材料使用数量不够的原因。每一阶段工程完工后,由材料员、技术员(此种至少有两个人签认)清点、汇报材料使用和剩余情况,材料消耗或超耗分析原因并与经济责任制挂钩予以奖惩。
②也可实行材料包干使用,切实发挥好技术人员的作用。在现场根据施工工段或工区划分成立包干小组,由工长、技术人员材料员等相关人员进行包干与经济责任制挂钩。另外要切实发挥好技术人员的作用,一方面什么部位用多少料,用什么样的料,有多少节余的潜力,他们最清楚。另一方面成本控制离不开施工技术,技术必须与成本、经济效益相结合否则它就没有生命力。
③及时发现和解决材料不节约、出入库不计量,生产中超额用料和废品率高等问题。实行特殊材料以旧换新(安全帽、手套等等),领取新料由材料使用人或负责人提交领料原因。材料报废须及时提交报废原因。正常报废由项目部承担,否则由使用人自行承担。以上所提到的提交的各种申请及汇报材料无须大篇幅编写,简单说明原因即可,但必须提交,以便有据可循,作为以后奖惩的依据。在工程施工成本中,除了构成实体的直接性消耗材料成本外还有另一类周转性材料成本。周转性材料是指在施工中不是一次性消耗的材料,它是随着多次使用而逐渐消耗的材料,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补充、多次重复使用。对于周转材料在每项工程中的成本摊销方式,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公式进行成本核算:摊销量=一次使用量×(1+损耗率)/周转次数另外,对于周转材料还必须注意一点:租赁还是购买?
管理理论论文【第三篇】
正文
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文化产业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电视事业和电视产业的发展很快。据2004年年底统计,已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1966个,电视频道2300多个,其中卫星频道60个。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已批准94套,其中36套已开播。全国拥有电视机亿台,VCD、DVD机4亿多台,手机4亿多部。电视节目呈多样化传播:地面电视、卫星电视、有线电视,还有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都在发展。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已发105家,互联网用户达亿户。全国电视节目年播出量1101万小时。全国电视剧年播出量462万多小时,占播出节目总量的42%。
电视节目制作量不断增加。各级电视台和电视制作企业年制作节目212万小时。全国已注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公司1304家,其中有甲级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的144家,有经营许可证的1160家。
全国电视台广告收入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国电视广告309亿,增幅%。中央台80亿,31个省级电视台156亿,增幅%。省会市台和计划单列市台50亿,增幅43%。其他城市电视台广告收入也有所增加。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电视广告增幅不小,省会市台和计划单列市台增幅最大。从这些数据还可以看出,由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广电事业的政策,大大推动了中国电视的迅速发展,我国电视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的机遇期,形势很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
1.频道多,但节目数量不足,造成反复重播的节目多,引进的节目增加。
2.由于一些公司的参与制作,节目制作总量增加,但真正优秀的节目数量少。去年光春同志提出,希望一年有1000集的优秀电视剧。按全国年产12000多集剧计算,优秀电视剧还不到十分之一。现在电视节目多样化做得比较好,但精品少。
3.资金来源渠道增加,有1300多个公司投资电视制作,但社会资金的投入数额比较小,而且分散,所以在节目制作上基本是小本经营,很难做大制作。现在能实现大制作的有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以及部分省级电视台,还有个别制作经验丰富的城市电视台。如吉林市电视台,每年都有一部能打响的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或八套黄金时间播出。今年获“飞天奖”一等奖的电视剧《历史的天空》,就是以他们为主制作的。现在一些民营电视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资金不足,导演、演员水平较低,内容有媚俗的倾向。所谓的纯娱乐片,他们的节目质量不高,在电视台就不可能卖出好价钱,有的还收不回成本。众多的民营公司小本经营难制作大制作。这样,虽然电视剧的总量增加了,但是缺少精品,缺少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作品。这是电视剧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
最近李长春同志说,电视台主要是抓好新闻,新闻节目必须自己做,其他节目可制播分离,如文艺节目、知识性节目、服务类节目等。电视制作公司做的节目由电视台把关收购,节目好就买,节目不好就不买,通过这种机制把握导向。但现在各台收购节目价格偏低,使相当一部分制作单位亏本。现在有种说法:10%左右的制作单位能赚钱,30%左右的能持平,60%左右的亏本。多数民营制作业亏本是电视产业进一步发展中的大问题。大量民营企业介入电视节目的制作是件好事。但民营企业不可能不追求利润,这就导致低成本制作,迎合少数观众的低俗趣味,使节目媚俗倾向明显,搞笑的节目没有边,节目的社会效益不好,使主旋律的作品、主导的节目受到干扰。这都是电视在大发展的过程中的新问题。
同上个世纪90年代比较,现在中央关于发展电视事业和产业的政策要宽松得多。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电视发展的最佳机遇期,关键是我们要抓住机遇,用足用好政策,把握好发展方向。解放思想、创新理论、推动发展。没有创新的理论去指导电视的繁荣和发展是不行的。实践证明,每个正确的电视理论的新观点、新理念的提出,都可以推动电视业的大发展。回顾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电视业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因为提出了新的正确的理论观点后实现的。
年,广电部吴冷西部长提出:广播电视是以新闻为骨干的多功能工具,以新闻为突破口进行改革。这个观点,批评了电视是娱乐工具的认识,加强了整个电视系统的新闻传播功能,中国电视逐步从新闻媒介的从属地位变为第一媒体。如果电视不能成为新闻总汇的话,要成为主要的媒体是不可能的。加强新闻,奠定了中国电视成为第一媒体的地位。播出时间不一定占主要的黄金时间,但一定要是在观众了解新闻的最佳时间。
年吴冷西部长还提出:四级办广播、办电视的方针。在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方针指引下,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央台、省级台、市级台等各级电视机构建立起来,对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起了巨大作用。没有这一新的理论观点的提出,可能我们的电视不是现在的发展状况。
3.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提出要按照电视的特点、优势办好电视,要摆脱广播、报纸、新闻电影的影响,走自己的路。这个理论观点的提出大大推动了电视发展,使电视业走出了按报纸、按新闻简报办电视的路,创办了电视报道中的现场采访,新闻事件的主要人物自己出镜述说,发挥了电视有声音、有图像、有颜色和记录新闻事件持续发展的优势。这样,电视优势的发挥,使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异军突起。李岚清同志和朱镕基同志都说,你们的新闻比较真实,因为现场观众都看得到。这也是《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创办并能长期办下去的一个原因。后来,《人民日报》也办了一个新闻热点栏目,但是引来了打不完的官司,否认存在被批评的事实,因为他们没有我们的新闻图像真实、鲜明的特点。上个世纪90年代,电视摆脱了新闻电影和广播的影响,走自己的路,这也是中国电视成为第一媒体的重要原因。
4.中央电视台提出树立新的新闻时效观的理念,使电视一举成为时效性最强的媒体。我们在大学里学的是报纸新闻,报纸新闻的时效观是发今天消息,晚报可以是今天的消息,日报实际是昨天消息。广播电视的新闻时效观应是播报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消息。这个观点提出后,就要求我们的记者要很自觉地播报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消息。上个世纪90年代电视改革新闻时效超过广播,报纸几乎成了旧闻。这些现在看来是很自然的事,但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了不起的。中央电视台真正实现重大新闻直播是在1997年,当时买了卫星车,哪里有新闻事件卫星车就开到哪里,车上有发电机,有摄制设备,有卫星地面站。这个观点的提出大大加快了电视新闻时效,那时《新闻联播》的尾巴里常常播出刚刚收到的消息,这个情况连中央领导都知道。所以说,一个符合新闻规律的理论观点提出后加以实践,就可以推动整个事业的发展,提高新闻在电视中的地位,使中国电视迅速上升为第一重要媒体。
5.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提出每个栏目都要设立主持人,实行栏目主持人化。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电视节目基本上没有主持人,解说词是据文件编的,说教味太浓,而且空洞。1993后创办《东方时空》时设主持人,电视节目就显得亲切得多了。主持人的魅力对观众有极大的吸引力。过去媒体的名人主要是《人民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的记者,现在媒体的名人主要是电视台的主持人。这个理论观点的提出,推动了整个电视报道形式的多样化,使新闻人物上荧屏,实践了三贴近,提高了可视性。
6.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收视要求,1995年中央电视台提出要开设专业频道。第一套节目为以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第二套节目为经济频道,第三套节目为文艺频道,第四套节目为国际频道,第五套节目为体育频道,第六套节目为电影频道,第七套节目为农业、军事频道,第八套节目为电视剧频道,第九套节目为英语频道。近几年又增加了科技、法制、戏曲、新闻、少儿、音乐频道。现在,各级电视台都有专业频道,满足了观众的不同需求。7.实施精品战略,提高电视节目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1995年,在山东开电视剧题材规划会时有两种观点:一是要提高电视剧质量,实施精品战略;二是要发展电视剧的数量。当时丁关根同志、孙家正同志都赞成应把提高电视剧质量放在第一位。中央电视台为提高电视剧的质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原来中央电视台收购一集电视剧付2万元稿费,后来中央电视台提出,购买电视剧要让制作单位收回成本,还要略有盈余,使电视剧制作形成良性循环。这样,收购价由2万元增到8万元,当时8万元就可制作一集电视剧。而且在“飞天奖”获奖的电视剧,中央电视台还给予重奖,最高的一部剧奖36万元,中央台每年为此拿出600万元作奖励基金。这一措施推动了电视剧制作走向良性循环。
8.开办低收费有线电视,为中国电视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大家知道,1995年以前观众看电视是不交钱的,致使电视台的发展受到很大的资金制约。1994年,香港的Statv卫星电视有电影、体育、文艺等频道,内地收看的观众很多。后来,国务院发了文件,我国天空不开放,内地观众不许收看。中央电视台认真研究了这种情况后认为,我们自己没有这些节目,又不让看香港的,恐怕难做到,而且会造成矛盾。我们认为,现在自己办电影、体育、文艺频道在节目源上没有问题,就是没有资金,如果允许我们办低收费电视节目,发达地区的一个家庭一个月交两块钱,中部地区的交一块五毛钱,其他地区的交一块钱,我们很快就可以办起来。艾知生部长听了我们的建议,很支持,把我们的方案报到国家计委。计委的意见是我们可再提高一点收费标准,但我们还是充分考虑了群众的接受能力,没有提高。当时我们还有些担心地方转播站没钱买解扰设备,只引进了1500套解扰设备,决定先给地方台无偿使用,待收了钱,再交给中央台。没想到各地方台都要,而且现金支付,1500套设备被一抢而光,只好赶快再进设备。应该说,这个措施大大推动了我国有线电视的发展,为我们一些电视台开辟了重要的财源。原来,县级台一年只有20万元人头费,现在增加了有线台的收入,一年能有几百万元进款。现在收费电视一年为整个电视系统增收100多亿。这一措施使电视无偿收看变为低收费收看,极大地推动了有线电视的发展。由此可见,提出一个重要的电视理论观点,措施正确,就能推动整个电视事业的发展。
中央提出要发展文化产业,电视有电视事业和电视产业之分。我们原来把电视看作意识形态、,现在除了新闻节目电视台自己做以外,其他节目都可买卖。根据这些情况,长春同志在2005年的宣传部长会上提出:要创新理论,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制度。这是新时期电视理论的最重要的创新。我们要抓住机遇,解放思想,从本台实际出发大胆创新。现在实践中有很多例子,如中央电视台把宋丹丹、赵本山的小品节目做成动画节目,收视率超过2%,这就是创新。小品原来是戏剧学院考学生表演才能的方式,现在成为了节目形式,观众喜闻乐见。机制创新也很重要,能把人的积极性调动到最高程度。如,原来《东方时空》创办时缺人,我们决定招聘,但没有国家的人头份工资,按规定只能发280元。我们招聘的人最低学历是本科的,这点工资太少,于是我们决定把广告费首先给他们制作节目、发工资,剩余的钱交台里,实行后他们自己也赞成。《东方时空》当时是早晨7点播出,收看的人不多,因为这以前的电视节目是8点开播。这样,开始的广告费是15秒2500元,半年后是15秒1万2千元。当时对《东方时空》的同志,我们不用管他们的上下班时间,他们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因为他们的收入真正能跟节目挂钩。台里保证他们80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其他的就凭制作节目的数量和质量。每季度评一次奖,两三个季度没获奖,他们自己就呆不住了。没有铁饭碗,只看节目质量。这种用人制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对中央电视台引进优秀人才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靠制度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机制改革大有潜力。根据当前电视发展的情况,我觉得在理论创新上、理念创新上要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实行精品战略,着重抓好节目质量。关于电视节目现状有三个说法:第一个叫做眼球为王;第二个叫做节目为王;第三个叫做优秀节目为王。眼球为王这个提法我不太同意,这个提法不科学。我们的电视承担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对人们进行思想、作风、道德进行教育的任务,电视工作者要对党、对人民、对民族负责。电视的发展可以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影响人们的情绪、追求,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一点,在资本主义国家也同样受到重视。美国的探索频道公开宣布,这个频道是没有黄色、暴力和恐怖的,全世界有上百个国家使用他们的节目。说节目为王也对,但不全面,因为节目有优劣之分。我是赞成优秀节目为王的。作为电视台的领导,对这一点态度应该很鲜明。优秀节目指的是: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节目。只是好看,而导向有问题不是优秀节目。反过来,思想性强,但是不好看,也不能说是优秀节目。所以,我们要抓优秀节目为王,抓住这一点就可吸引大量观众。
第二,要加强品牌建设。物质产品有品牌,电视节目也有品牌。现在有的观点说:频道的概念在弱化,品牌的概念在成长,我赞成。观众看电视不是为了看哪一个频道,而是为了看好节目。中央电视台有许多品牌栏目,湖南电视台及一些地方台都有几个打得响的品牌栏目。各个台都要办好自己的品牌,把最优秀的人才和资金集中起来,办好自己的品牌。
第三,要实行优质优价,播出台和制作单位应实现双赢。如优质不优价,优秀节目就会越来越少。实际上,优秀的大作品是能赚钱的。举个例子,中央电视台投资最大的电视剧是《三国演义》,当时是花100万元拍一集,共84集,花了8400万元。这在当时是空前的。播出时,片前加3分钟广告,一秒钟一万元,一晚上收广告费180万元,除去费,净收150万元左右。为什么能有这么多的广告收入,因为《三国演义》是精品。当时收视率是45%左右。第一轮播出后还有第二轮、第三轮播出,而且还能在地方台播出,卖给海外播出。当时卖给台湾是12万美元一集。台湾艺员协会对晚8点播出《三国演义》提出抗议,因为《三国演义》播出的收视率太高,影响了他们的节目收视。台湾的中视开始不听他们的意见,还是照样播,导致艺员上街游行。后来通过谈判把播出时间改在晚10点。当时台湾《中央日报》发了一条消息,写评论说这是由于少数人的利益影响大多数人利益的典型例子。《三国演义》电视剧陆续卖到了香港地区和日本、东南亚各国。所以说,大制作的优秀电视剧是能有双效益的。我国必需有电视剧制作基地制作能代表中国水平的大制作。我到香港去拜会邵逸夫先生。他对我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片子我们做不了,只有中央电视台能做。”播出单位买到了好节目,有了好广告,应该按双赢原则付款给制作单位,使播出单位和制作单位都能赢利,否则中国电视节目制作不能形成良性循环,也难以推动电视节目制作的发展。
第四,应该实行用股份制办法把一些零散资金集中起来做精品。这可以是电视台做,也可以是有实力的公司来制作,汇集小本经营的资金做精品节目。吉林市电视台的经验很好,他们不多做,一年做一两部精品,在中央台一套、八套黄金时段播出,还获了不少奖,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我们各台除做新闻节目外,还要考虑电视制作的节目不仅为播出,也要能进入市场流通,仅给自己台里用很难赚钱,应制作自己要用别人也能用的好节目。新闻不可能由制作公司做,要电视台自己做,其他节目可实行制播分离。如能几个合起来分头作,整体栏目水平提高了,影响也就扩大了。所以,电视台的观念要有新突破,和社会上制作公司合作制作优秀节目。
我主张要有固定的公开的电视节目市场。关根同志专门跟我谈过。他说:“上海广告搞了一个交易市场,你去了解一下,提个方案,建立一个固定的电视节目交易市场。”经过调查,我提了个方案,总局很重视,研究之后决定,在中国电视节目公司挂一块牌子,但实际没把这项工作搞起来。发展电视产业,不能是只有电视产品,没有公开的电视节目交易市场。现在,基本上是暗箱操作。一些制作单位拍了电视剧,一个台一个台地跑。好作品不一定能卖出好价钱,这已是公开的秘密。现在各台为了把关,采取了措施,由台审片组审查。但大量电视节目进入不了审片组,很难把握统一的评价标准。这个问题如解决得好,对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在,中国电视正处于最佳发展的机遇期,但怎样把握好这个机遇,使中国电视健康发展,需要改革创新。最近,领导比较关心文艺方面的问题,即文艺节目中内容庸俗化的问题。中国的电视业发展快,但发展要文明健康,符合中央的方针政策。电视要对人民群众起到启迪和鼓舞的作用,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
中国的电视事业大有希望。在2020年前中国电视不仅要做大而且要做强。我认为,我们现在是做大了,但还没有做强。我们要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使中国电视在世界上有地位,让世人刮目相看。现在,中央给了很好的政策,为我们创造新的辉煌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管理学论文范文字【第四篇】
关键词:法律思维 现代企业管理 规则性思维 平衡性思维
摘要:本文阐述了法律思维的内涵,分析了法律思维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借鉴意义,并探讨了法律思维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包括规则性思维下恪守规范、平衡性思维下倡导平等、程序性思维下维护秩序、基准性思维下果断决策。
法律思维的内涵
法律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指生活于法律制度架构之下的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态度,以及从法律的立场出发,人们思考和认识社会的方式,还包括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从深层次看,法律思维始终为维护法治而存在,有学者将法律思维概括为:通过程序进行思考;注重缜密的逻辑,谨慎的对待情感因素;只追求程序中的真,不同于科学中的求真;判断结论总是确定的,不同于政治思维的权衡等。虽然法律思维过程难免有非理性因素,但从其总体要求和规定性来看属于理性思维。
本文理解的法律思维内涵有四:其一,法律思维是诸多思维中的一种,它以法官或律师的思维为典型代表,是指根据法律进行的思维,目的是探索事物的法律意义;其二,法律思维是在决策中以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透视所遇到的客观情况,作出特有的法律判断和法律推理,是按法律逻辑思考、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考模式,是受法律意识和操作方法影响的一种认识社会现象的方法;其三,法律思维是根据既有规定,通过推理、判断、程序和自由心证,也即通过法律方法给争议双方一个解决问题的结论,注重对法律事件的公正处理;其四,法律思维由专业训练获得,源于法律思想和法律逻辑,表现为思维人意识、观念或态度的自主性,是法律品性对人的思维产生抽象、概括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
法律思维与处理法律关系的考察因素密切有关,表现为重证据、讲事实、守程序。其中,重证据是指法律思维下处理问题时以证据为根据,证据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从查明案件证据和正确运用法律两个关键环节入手;讲事实是指法律思维下以事实来支持所获得的结沦,法律思维的任务不仅是获得处理法律问题的结论,而且要为法律结论提供充分的法律论证与法律理由,这种事实一般是公开的,而且具有一定说服力;守程序是指以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时,严格执行程序,程序是法律所规定的行为方式和过程,以严明的程序保证处理结果的公正。
法律思维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
企业发展的差距在一定意义上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我国越来越多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域外法先进的法理念导入我国,正如庞德所说“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调控的手段”,已不仅仅是惩治的代名词,而更多体现的是倡导平等、恪守规范、诚实守信的原则,发掘法律作为社会调控手段的深刻内涵,与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在企业管理中渗入法律思维,能更好的实现企业规范化管理目标。
传统企业管理主流理论—泰勒的“分析式”科学管理理论及连续因果链条管理思维,缺乏对复杂环境涨落的响应能力。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引入法律思维,在价值取向、基本原则、战略重点选择上规则而理性,直接导向企业管理目标的及时应变。
(一)法律思维以减少企业法律风险为价值取向
市场经济有一个重要的潜规则,即机遇与挑战共生,经营和风险并存。忽视法律风险的存在,单纯强调企业生产流通销售业务,其结果必然达不到企业预期管理目标。另外,企业风险承受度与预期利益之间的矛盾是企业管理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企业如果一味过度强调控制或者回避风险,可能造成商业机遇丧失和管理成本增加。法律思维能够平衡企业法律风险与经营收益的关系,将预警、揭示、识别、降低、化解企业风险视为作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的价值取向。
(二)法律思维以预防为主、救济为辅为基本原则
法律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警示,其中包含强制性、责任性的信息给人以威慑和教育,帮助企业提高责任意识,防患于未然。现代企业管理中,法律思维关注企业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引导企业识别管理后果,警示企业对管理事务作出合理安排,预防事故发生。法律思维倡导和突出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为主、事后救济为辅的基本原则,强调前瞻性防控理念,防微杜渐,一旦出现无法预防事故后,引导企业迅速补救及妥善处理。
(三)法律思维以制度和规范的流程为战略重点
现代企业是具有高度分工与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的企业,只有规范化管理,才能将企业意志统一,形成合力。法律思维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和流程优化,以法律思维帮助企业实现管理制度化,保证企业内部管理业务的有效性,继而通过企业管理规范化流程,合理分配任务,建立企业内部轮廓清楚的矩阵结构、自上而下的驱动机制,法律思维始终视制度和规范的流程为企业管理战略重点。
法律思维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表现
法律思维蕴含规则性、程序性、平衡性、基准性的特有知识、价值和方法,将其中法理逻辑渗于现代企业管理事理逻辑,提升企业理性思维,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管理科学性、决策果断性,推进企业现代化管理,其应用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规则性思维下恪守规范
法律思维是一种规则性思维,“法律是使人们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以法律规则为标准。法律思维的规则性强调三段论推理的表现形式,强调三段论推理的逻辑是合乎情理的,对决定理由进行说明和论证,推出法定结论,这种结论出自理性,具有说服力。规则性思维是以事实与规则认定为中心的思维活动,在判断行为和事件时,要求逻辑缜密、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
现代企业管理中,会面临各种利益冲突,规则性思维要求思维者注意规则的存在,帮助企业预设标准,并在处理问题时尽可能遵照已有规则,不任意改变已有规则和原则,对管理冲突中各种利益关系理性判断。继而当该思维成为企业管理习惯性思维后,引发出如何协调管理矛盾的日常考究。规则性思维发挥作用的另一情形是约束企业员工行为,企业管理层通过向员工传达稳定性、可预测性的规则,表达企业管理决策理念,通过规则性规范指引,增强员工对经营行为的预期,引导员工从事企业激励行为,避免禁止行为,这就意味着管理中首先要服从规则而不是听从情感,也意味着规则必须重复使用,不能轻易更改,以有利于企业管理长期有效机制的构建。
(二)平衡性思维下倡导平等
法律思维是一种平衡性思维,集中由诚实信用原则体现,具有极为丰富的价值内涵,诚信原则将各种利益维持在合理框架内,平衡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维护平等和公正。对于不论是产生于个体与社会之间,还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纠纷和冲突,法律包容主体间的利害冲突,尽可能将冲突和平解决,一旦发生特殊争议,则交由权威的法庭解决,将失衡社会秩序恢复到平衡状态。
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平衡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倡导平等,体现在管理上,即企业对员工的管理行为要信守诺言,这样的诚实守信不仅仅是企业管理行为对员工的单一义务,而是互动的原则,以平衡矛盾及倡导平等。通常,平等包括结果意义上的平等和机会意义上的平等,企业管理中,由于各部门、各员工个体职责、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不可能有所谓结果意义上的平等,企业管理强调机会平等的积极意义。从管理实效上强调机会意义的平等,意味着企业为每一部门、每一员工搭建统一平台,提供平等竞争机会。在客观条件存在差异情况下,平衡企业各部门与员工差异带来的机会不均等,调动企业部门和员工个体的积极性,使其相互配合,达到机会平等的理想状态,衡量企业管理的成功度也应是在这一互动过程中的综合评价。
(三)程序性思维下维护秩序
法律思维是一种程序性思维,法律程序是实现公正的重要手段,是法律内部生命力的表现。程序性思维表明特定政治或社会组织为防止不可控制的混乱现象而确立某种适于生存与发展的有序形式的努力。
现代企业管理中,程序性思维引导企业行为的有序状态,它对管理的启迪不仅在于手续、步骤上的要求,更触及管理的核心,因为任何程序相对于内容而言,无疑更具灵活和易变的特性。程序是实践内容的前提,规范的程序下,即使管理结论未必让人信服,也具有很大的可接受性,程序性思维引导企业如何管理,拟定的管理方案如何实施等。随着社会环境和企业自身条件的变化,企业管理可能会出现局部性调整,尤其经济变革或者转型时期,企业与社会环境联系越加紧密,现代企业组织结构日趋复杂,信息传递日趋迅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复杂而矛盾的问题,企业原有管理程序在某些问题上可能会有“妥协”或者“能动”,此时更须保持程序性思维,以惯常使用的程序,防止过度自由化而导致权力滥用的危险。
(四)基准性思维下果断决策
法律思维是一种基准性思维,以合法性思考为前提,注重事实,实事求是,以既定标准评判确定特定行为的合法与否。法律基准性思维评判结论非此即彼,不同于政治思维的“权衡”,强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最大、最佳的政治、经济、道德效果。
现代企业管理中,基准性思维出发点是把握客观标准,将权利义务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逻辑线索,通过权利义务关系分析,检索企业主体各项权利义务后,寻找连续的因果链条,再进行推理。复杂的企业管理环境中,抓企业管理中主要问题,通过因果链上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对企业管理中各种利益、请求、期待做出评价,依据因果逻辑选择最有说服力的理由,纲举目张的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难题。基准性思维以既定标准为决定依据,以此判断并保障特定管理关系的稳定性、管理行为可预见性、管理发展进程连续性,保障企业管理决策明确化、公正化和稳定化,避免模糊、随意、不确定和不稳定决策的产生。
结论
社会转型和法律制度的变迁,使各种法律问题日益突出,现代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历程中,法律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企业管理中兼容法律思维的优异功能,吸收其合理内核,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企业管理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法律思维帮助把目标实现过程做得规范,法律思维应用于企业管理,预示着和谐和利益的统一,效率和公平的均衡,成本和效益的最佳,资源和边际利益的最大化,帮助企业机构设置、岗位职责、流程设计规范。
目前,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普遍忽视法律思想、法律逻辑的借鉴意义,在法律思维尚未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情况下,在我国走向市场、走向法治的进程中,企业需要不断提高学习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在实践中将法律思维贯彻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企业决策、管理、激励、监管、执行、裁处过程中,逐渐养成法律思维的习惯,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恩吉斯。法律思维导论[M].法律出版社,2003
2.葛洪义。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新思维与全程策划操作范本大全[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