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鉴赏及译文赏析实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鉴赏及译文赏析实用5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鹧鸪天代人赋1

摘要 词牌是词体制和格式的基础。它的存在对于词作本身的内容和风格有着很大影响。辛弃疾作为两宋词坛的杰出代表,存词甚众,所用词牌也颇为丰富。本文从辛词的代表词牌之一的《鹧鸪天》入手,力求更为细致和全面的探究辛弃疾的小令词作的写作手法和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创作方法与词牌的内在联系,总结其艺术规律。

关键词:辛弃疾 鹧鸪天 词牌 风格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据邓广铭先生在《稼轩词编年笺注》中的说法:“辛词刊本,系统凡二:曰四卷本,其总名为《稼轩词》……曰十二卷本,名曰《稼轩长短句》……依据上述各本,益以法式善辛启泰所辑《辛词补遗》,及自《永乐大典》、《清波别志》、《草堂诗余》等书中辑得之诸首,共得词六百二十六首。”

在辛弃疾这六百二十六首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无疑是以《贺新郎》、《满江红》等词牌为代表的长调。但从数量上看,辛弃疾使用最为频繁的却是小令词牌《鹧鸪天》,达63首之多。辛弃疾何以如此钟情《鹧鸪天》的创制,其艺术特色和成就又是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以辛弃疾词中以《鹧鸪天》为词牌的作品展开讨论: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鹧鸪天・离豫章 别司马汉章大监》

这首《鹧鸪天》作于淳熙五年(1178),是所载辛词中时间最早的一首。这首临别赠言性质的小令,作于辛弃疾结束江西、京西、江陵一带任职之时。此词通俗易懂,感情真挚,精于用典,旷达且不失细腻,节奏轻快,读来琅琅上口,回味起来意蕴尤存,可以说是辛弃疾小令词中很有代表性的词作,反映了辛词的一些基本特色。

从词作中反映出的感情基调看,由于作词时间在辛弃疾南归后不久,正是其胸怀壮志,欲一展长才之时。因此虽属离别之作,却不见离别之伤,反而充满乐观向上的气息,可谓辛词中为数不多的主观思想情感可称积极的作品。以小令词唱别离之曲并不罕见,然而却很少有能摆脱了小令词一贯略带缠绵风味的,何况是离别之作。

相比前人,辛弃疾《鹧鸪天》的题材更多的还是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如:

一榻清风殿影凉。涓涓流水响回廊。千章云木钩 叫,十里溪风罢 香。冲急雨,趁斜阳。山园细路转微茫。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忙。――《鹧鸪天・鹅湖寺道中》

陌上柔条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野荠花。――《鹧鸪天・代人赋》

这是辛弃疾《鹧鸪天》词中比较著名的两首,同用近似于素描的方法去勾勒一副图画。我们所熟知的辛弃疾,往往是一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将军形象,人们很少去挖掘辛弃疾生活化的一方面。

辛弃疾一生三起三落,仕途之不得志可见一斑。从这两首《鹧鸪天》就可以看出,他仍然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也只有一个热爱生活且能享受生活的人,方能用如此平常的词句,勾划出一个和谐的意境。一个“金戈铁马”的传奇将军的胸中并非只有驱除鞑虏的雄心壮志,也有对这大好山河之上的鸟语花香的浪漫与闲适。

不过,是不是辛弃疾真的就安于平淡,陶醉于这烂漫画卷之中的了呢?显然不是!闲适不代表不忧国忧民,能体会生活的乐趣并非就没有雄心壮志。只是这些雄心壮志无处展现,只能寄情于山水花木之间: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宁作我,岂其卿。人间白发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鹧鸪天・博山寺作》

这是辛词中非常有名的一阕,此词表面上看,颇有元白风味,用句措辞都透着一股淡泊的味道。然而全词上下,通篇用典,在首句用怨恨的口吻正话反说,表达了自己北定中原的志向之后,连续化用了《老子》、《庄子》和《世说新语・品藻》以及《法言・问神》里面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自身景况的不满。尤其是最后一句,表面上是对于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却恰恰反映了作者本人不甘在花鸟山竹之间白发归耕。松和竹,鸟和花,只是作者用来自比的对象。表达出的只是作者的志趣高洁,而非甘于平淡。类似的写法还有很多,例如:《鹧鸪天・送人》、《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等等。

这类词的共同点是都并非单纯的叙事或写景,大多数词还是属于议论性质的。与此相对的,就事论事和借物抒情的水平相当高,并把用典很好的溶入了其中。语言流畅,语调平缓,未见特别铿锵的用韵。在抒情的手法上,总体来讲,比较自然。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辛弃疾的《鹧鸪天》,有以下几个特点。(1)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涉及乡村题材的作品较多。(2)言语朴素,抒情自然。(3)表现手法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为主。(4)喜用典。(5)感情复杂,情感丰富。(6)风格偏于平淡,未见特别激扬之作。在平淡细致的描写背后,凸现壮志难筹的无奈和悲凉。

这里有二个很直观的疑问。第一,为什么辛弃疾的词作会有如上风格?其二,为什么辛弃疾喜欢用《鹧鸪天》这个词牌进行创作?

第一个问题,通过认真研究资料我们可以发现,辛弃疾的《鹧鸪天》共63首,大多作于两个时期,第一是作者投闲于江西上饶带湖之时(1182―1192),此间共做《鹧鸪天》16首。第二是作者闲居铅山瓢泉之时(1194―1202),此间共作《鹧鸪天》18首。另有17首词,据邓广铭先生在《稼轩词编年笺注》中的说法,也分属以上两个时期,只是具体年份不祥。

也就是说,共有51首《鹧鸪天》是作于辛弃疾被朝廷闲置之时。这样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辛弃疾的《鹧鸪天》从材料的选取上比较贴近乡村生活,同时风格近于闲适。正是仕途上的不得意导致了其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决定了词风相对平淡的背后,体现出的无奈和悲凉。正如他的《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中的最后两句“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所体现出来的感情一样,人生理想和现实遭遇之间的冲突导致了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创作背景之下的作品风格。

第二个问题,从体制上看,《鹧鸪天》是双调55字,除去第5句是由两个三字句组合而成,其他都是7言。从平仄的角度分析,上片完全和仄起平收式的七绝体例相同。下片除了两个三字句,也是同样的平仄。

撇开配乐不谈,《鹧鸪天》的格式非常类似于是两首七绝的叠加。从内容和修辞的角度看,《鹧鸪天》则更像七律,七律颔联要求对仗,《鹧鸪天》上阙后两句一般也要对仗。《鹧鸪天》下阙三三七句式,两句三言一般要求对仗,可以看做是七律颈联对仗的变形。如上词“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便是极为工整的对仗。而一般的七律,最标准的结构是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议论,如视为七律典范的杜甫《登高》。

《鹧鸪天》的写作手法,往往在前片,多状景或言事,到了下片开始发散即议论或抒情――这与七律的写作手法不谋而合。稼轩学识渊博,博通古今,对于七律体式早烂熟于胸,对七绝的平仄的把握也必然老到。在其擅长议论的基础上,出于议论发起的必要,而选择这样一个有七律神韵和七绝筋骨的小令词牌来进行创做,乃是水到渠成之事。而体制上作为类似于诗体的词牌,《鹧鸪天》也更利于辛弃疾用典和论事特色的发挥。

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作用的,在《鹧鸪天》等小令词牌对于辛弃疾创作,在客观上起到积极推动的同时,反过来,同时也因为辛弃疾富于创造性的创作,使其内涵更为丰富。辛弃疾的小令词,以《鹧鸪天》为例,相比与前人的创作,在内容的选材上更加多元化,在表现手法上也更为新颖,思想的深度大大的加深。

当然,前人也有部分作品和辛词有共通点的,如苏轼的《鹧鸪天・时谪黄州》。然而,这样的作品毕竟只是少数,在某一位作家笔下,也未形成一个创作规律。此前的鹧鸪天的创作,风格更多还是偏向李清照的《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一类的作品,题材、内容以及表现风格上依然继承了宋初以来《鹧鸪天》的创作手法。

因而,我们可以说,辛弃疾的小令词,除去在艺术表现上所获得的成功以外,更多的还在于扩大的小令词牌的词境,拓展了小令词牌的表现空间,提升了小令词牌的思想层次等诸多方面。在保留了符合词牌本身的写作手法的同时,尽可能的开拓创新。这些创作上的突破,理应获得更高的历史评价!

参考文献:

[1] 唐圭章:《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

[2]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3]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4] 陈振寰:《读词常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5] 朱德才:《辛弃疾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

鹧鸪天代人赋2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朱敦儒 《鹧鸪天。西都作》

初读朱敦儒的《鹧鸪天》,便被其疏狂的性情和傲岸清高的品行折服。这阙词脍炙人口,经久流传,令世人百读不厌,“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此一句的旷达洒脱,尤为世人传诵。

记得风靡一时的《甄嬛传》中,雍正皇上错把余莺儿当做倚梅园除夕夜赏梅吟诗的才女,召见余莺儿后,起身离开之际,随口吟出一句“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才疏学浅的余莺儿一脸茫然,根本不知自己渴望被其宠幸男人所指为何。

不过,由此看来,寄情山水,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本真呼唤。每一个人都渴望一份闲情逸致,一份洒脱不羁。

词人将自己称作山水郎,留恋山水,不染红尘,且是上天吩咐。自己也多次上书天帝,渴盼呼风唤雨,留云借月。上阕借奇妙诙谐的想像,将疏狂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如在眼前。下阕描绘词人饮酒赋诗,笑傲王侯,向往隐逸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的高洁志趣。

滚滚红尘,漫漫人生,无论古代,亦或是现代,多少人渴望远离俗世纷扰,不染红尘烟雨,惟愿伴白云而栖,枕落花而眠。吟一曲云水禅心,描一帧彩云追月。绿蓑青笠,垂钓悠然;烹文煮字,诗酒为伴。看水天一色,赏孤鸿明灭,胜似闲云野鹤。

有人说,生活很累。红尘素居,浮名累身,每一天伴着晨星起床,顶着月亮返航。可再苦再累,都不敢停下迈向前方的脚步。因为自己停下了,别人却在马不停蹄地向前奔。停下的后果,就是远远落后于别人,当别人鲜花美誉拥满怀时,自己唯有与苦涩和羡慕相伴。

有人说,生活很单调,每一天都是昨天的复制粘贴。琐事诸多,有的是自己喜欢做的,有的是自己应该做的,有的是自己违心做的。喜欢做的事情有时候不能做,应该做的事情不管喜欢与否都得做。说生活无奈也罢,残酷也罢,生活的轨迹不会因个人的好恶改变丝毫,周而复始,天天如此。

有人说,生活需要戴着面具演出,连本真的自己都不敢显露,想哭的时候不能哭,不想笑的时候却一定要笑。

也许真的,生活是一座高峰,如果选择攀爬生活的峰顶,而忽略了沿途的飞瀑秀壑,花草青松。纵使到了峰顶,除了忙着擦拭流淌而下的汗水外,还有什么收获呢?

有时候,我们苦苦追求的所谓成功,只是在诸多纷繁和华丽掩盖下的荣耀,不过是镜花水月,不过是流水浮云,并不一定能为我们带来多少快乐。

其实,一件事,看开了,心便会释然。若拿不起,就选择放下;一条路,若走不通,就选择拐弯。心灵的愉悦远比外表的成功重要。

也许我们无法如陶潜般徘徊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闲适悠然的世外桃源里,亦无法像林和靖般陶醉在“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不染纤尘的空灵静谧中。可是,我们可以在红尘俗世中,盈一颗明澈清逸的心,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鹧鸪天代人赋3

语文专题教学的概念,我纠结了很久。到底什么是专题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才是专题教学?专题教学能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些疑问,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看了很多教师的专题教学案例,体会专题教学的思想和方式。但我还是迷茫,因为专题教学是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尝试,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各不相同,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寻,只能自己探索。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选取了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我要以姜夔作为“关联点”,把多篇文本整合为《走进姜夔》专题。之所以选择姜夔做专题,出于两点考虑:一方面,宋词是一座文学高峰,学生真的应该好好读读宋词。可惜的是,大部分学生只知道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多一个也没有了,难道宋朝的词人队伍这么单薄吗?所以,我选择“一代词宗”姜夔做专题,希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学生对姜夔一无所知,他们对新奇的事物容易产生猎奇心理,这一专题比较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我真的被姜夔的《扬州慢》打动了,每每朗读,都激动得落泪,我希望把这种感受带给学生。我相信,用心细读,自出佳境。

一、古典诗词专题教学不在云端

第一次备课,我把教学目标定在“姜夔的词风是什么,词风是如何形成的”。我选择了《扬州慢》、两首爱情词、两首伤己词。设置了两个问题:①有人评价说,姜夔营造了幽冷意境,你认同吗?②都说词如其人,姜夔刻意营造一种冷的意境,是否因为他是个无情之人呢?之后,出示“清空骚雅”的定义,提问③姜夔的词风继承了前人,你认为姜夔的“清空”与“骚雅”分别与哪两位词人的风格相似?学生阅读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的词各一首。这节课上完,效果不理想,课堂气氛沉闷,我反思问题的症结:

1.教学内容超出了学生的实际

一节课阅读九首词,对于学生来说阅读量太大、难度太大。我只想着用大量的文本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基础,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能力,结果学生无法完成鉴赏,甚至连读都读不完。

2.问题设置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往活跃的课堂气氛哪去了?问题设置得空而大,造成学生理解困难,没有充分的时间吃透文本,学生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不能完成与文本的对话,无从明白文本的内涵,也不明白老师的意图。

3.结论先行,剥夺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我在教学开始时,就把“姜夔词的意境幽冷”这个结论灌输给学生,无形中暗示学生拿这个结论去套作品,而且“清空骚雅”的含义是我提供的,学生没有直观感受,这剥夺了学生阅读作品的权力。

归根到底,第一次备课的失败在于:我没有准确定位语文专题教学的教学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一味地把它拔高,拔到学生没了热情、没了信心,拔到教学内容模糊的云端。这次失败让我明白:中学语文专题教学不是大学的学术讨论课,拿一个理论去验证作品,讨论之后也无定论;不能让学生机械地用概念,而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原来,古典诗词专题教学不在云端,而在地上。

二、古典诗词专题教学贵在“专”

第二次备课,我把教学目标定在“通过姜夔的词风看词人”。选择了《扬州慢》《鹧鸪天》《暗香》《疏影》四首词。《扬州慢》的教学以“黍离之悲”领起,问①从哪里能感受到姜夔的家国之悲?学生赏析。勾连上一节课的内容,问②同处于南宋,姜夔在《扬州慢》里表达的黍离之悲与辛弃疾一样吗?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回答。围绕《鹧鸪天》设置了两个问题:③作者为什么会在正月十五有所梦?④你从词中感受到姜夔对这个女子有怎样的情感?学生赏析。《暗香》和《疏影》设置⑤你从《暗香》和《疏影》中读出梅花了吗?⑥比较辛弃疾的咏梅词《瑞鹤仙・赋梅》,二者有什么异同?最后总结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

这节课的效果好于上一节,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能够结合作品赏析,但是浮在表面。本来是姜夔的专题,学生却对辛弃疾印象深刻,并认为姜夔的词不如辛弃疾的词。我再次反思问题症结:

1.五首词的阅读量略多,造成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阅读。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因此,诗词表面的内容无须多讲,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但是缺乏文本细读的能力,我应该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

2.学生已经学习过《走进辛弃疾》专题,本想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对比阅读,增强对姜夔词的感受。可是,教学的切入点没有找好:对比了辛弃疾和姜夔的人生经历,一个是将军,一个是布衣;同是咏梅,一个激越,一个含蓄。两人好像有了高低之分,学生更加欣赏辛弃疾,姜夔却成了陪衬。由此看来,我没有引导学生感受出姜夔的人格魅力和可贵之处。

原来,古典诗词专题教学贵在“专”,不生旁枝。

三、聚焦姜夔,上出“高深厚”的专题课

第三次备课。一定要高度聚焦“关联点”――姜夔,不生枝蔓。正所谓“人如其词”,词人的人格、思想、情感等必然会体现在作品中;“词如其人”,作品的风格必然与词人的人格特点相似,必然会反映词人的思想、情感等。可见,“人”和“词”是相互映照的关系:由“人”可以观“词”;由“词”可以反观“人”。因此,我将教学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姜夔其人和姜夔词风,二者相互勾连。

1.姜夔其人(野云孤飞):在南宋词人当中,姜夔是一个以清客身份而蹈隐士行径的雅士。性格清高孤傲、飘逸洒落;一生困顿;不曾为官,以布衣终老江湖;多才多艺,尤其精通音律。

2.姜夔的词风(清空骚雅):姜夔词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追求高雅,张炎在《词源》中将其词风冠以“清空骚雅”。姜夔是南宋词坛“婉约派”的一代宗主,他的词风自成一派,对后世影响较大。姜夔词的主题主要有三类――家国、爱情、咏物,以此精选三首词作为课上精读内容。

我以“野云孤飞,清空骚雅”为主题整合了姜夔的三首词《扬州慢》(重点)、《暗香》(次之)、《鹧鸪天》(再次之)。《扬州慢》作为教学的起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缘景明情”“品字赏词”等读诗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词人的“黍离之悲”,感受“清空骚雅”词风。这首词的教学旨在为学生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迁移知识的“抓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暗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词。名义上咏梅,却别有寄托,词人把家国之悲、情爱之恨、身世之苦都点染在词中。这首词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多义性和主观性,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人丰富的情感,进一步感受“清空骚雅”的词风,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不同见解。学生对这首词的探究过程,便是迁移知识、强化感受、生发兴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过程。

《鹧鸪天》是一首爱情词,怀念年轻时遗憾的爱情。从表达上看,这首词比前两首显豁一些,作为扩展内容以补充和强化《暗香》中情爱之恨的感受。

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了姜夔其人,课上集中阅读三首作品感受情感内蕴和词风特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其人及时代背景。

2.学会综合运用“知人论世”“缘景明情”等诗词鉴赏的方法。

3.体会姜夔“清空骚雅”的词风。

4.感悟姜夔于南宋末世抒发的家国之悲、情爱之恨、身世之苦等丰富情感。

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结合多篇作品,通过分析意象、意境、用词,深入体会姜夔“清空骚雅”的词风。而教学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出每篇文本的个性,领会丰富的情感内蕴,感受作者独特的魅力和人格精神。

围绕《扬州慢》设置问题:《扬州慢》的小序中说,这首词有“黍离之悲”,什么是“黍离之悲”?②你从哪里能感受到姜夔的“黍离之悲”?学生赏析。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追问:现在的扬州城是“青青”的颜色,请结合“过春风十里”一句,想象一下,过往的扬州城是什么样的颜色?从“渐”字,你读出了怎样的深意?基本上学生的思路到哪里,我就把学生的思路再引向深入。紧紧围绕姜夔词意象清寒、意境清冷、用词清雅的特点设问。

围绕《暗香》设置问题:①《暗香》是姜夔自创的词牌,“暗香”二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②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姜夔寄寓了哪些情感?学生赏析。引导学生体会身世之苦、家国之悲、情爱之恨的丰富内涵,鼓励个性解读。当学生感受出思念过往美好爱情时,补充《鹧鸪天》,设置问题:①你读出了怎样的深情?

学生精读三首词,充分体会姜夔词“清空骚雅”的词风,充分感受“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之美。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圆融,学生争先发言,很多学生在发言时很激动,发表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令我十分惊讶。我以这样的总结结束了《走进姜夔》的专题教学:人,终究是时代背景下的人。身处南宋乱世,姜夔只是一介怀才不遇的布衣,凄凉幽怨的心情只能表现在作品里。但,就是这个“小人物”在“大时代”中抒发的复杂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了南宋末世平凡人的真实情感。从姜夔的“末世悲音”里,我们看到了走向末路的南宋,看到了南宋词坛的别样风貌。

学生真的在阅读、思考、参与,这是属于他们的古诗词,是他们真切的感受:一个有血有肉的姜夔;一个宛在眼前、真实动人的姜夔;一个南宋词坛独特的“这一个”。这节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常常拿《扬州慢》与别的诗词类比,“这句就像‘尽荠麦青青’一样”,“重帘这个意象就像‘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珠帘一样”……我发现,学生好像学会了我一直希望却不能奢望的事――知识迁移。

原来,古典诗词专题教学必须追求“高深厚”。高,是教学目标的定位高。专题教学的主题要能给学生以高屋建瓴的引领;厚,专题教学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起步、感受、体验、生成乃至获得,要常常追问一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充分浸润在语言文字里。广,语文是每一个学生的语文,要让大多数学生习得、获得、悟得。

鹧鸪天代人赋4

周渭字得臣,恭城路口村人。生于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2年),卒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历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

周渭的官声政绩,是他以自己的良知与胆识,一步一步干出来的。从现存的资料看,周渭执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廉明果断,毫不留情。初任白马主簿时,上任伊始,就把贪赃枉法民愤极大的县官斩首示众。在任兴州通判时,把放纵部下为非作歹的监军就地正法,整肃了军纪,恢复了秩序,百姓安居乐业,万民称颂周渭。周渭调职时,兴州百姓牵衣顿首,拦道挽留。

周渭每到一处,首先就是整顿吏治。任永济知县时,立即查明贪赃枉法、敲骨吸髓者,全部逮捕,其中不少人有大名府高官作后台。有人便按照官场潜规则,友情提醒周渭,先把名单通报大名府,否则将来吃罪不起。周渭也知道大名府的主帅符颜卿是权倾朝野的太师爷,还有魏王爵衔,他就是手下这批贪官污吏的保护伞。对此,周渭偏偏来一个逆向思维,与贪官污吏的后台对着干,尽“替天行狩”之责,将这些罪大恶极的害虫就地正法,然后依程序上报。一时众官震怖,吏治肃然。

周渭曾调任两浙东、西路转运使,殿中监察御史,行监察百官维护纲纪之职。太宗有感于周渭以身作则、克尽职守,赐紫金袍一袭,以示嘉奖。

周渭虽为朝廷官员,但一直心系乡土。曾奏请减免赋税、重定田税,提倡办学、开发民智。恭城瑶乡一直有一个美好的传说,说是恭城原本叫茶城,每年向朝廷进贡的茶税让地方不堪重负。周渭怜悯百姓,遂将茶城改为恭城,免除了繁重茶税,解了百姓危厄。史上茶城改恭城确有其事,只不过是发生在宋以前的唐代。据《恭城县志》(光绪十五年重刊)载:“隋末梁肖铣起兵巴陵,据粤境,始分平乐地置县,曰茶城。唐武德四年平肖铣,更名恭城县。”恭城人民把来放在周渭身上,表示了恭城人民对周渭的感念。

周渭一生以从政为主,间或也写些诗词。其中收入《全宋诗》的几首颇受后人称道。其七律《游兼山》云:“插空峭壁白云迷,独上高巅万象低。一路接天连楚界,两峰拔地镇南夷。泉飞石涧游魂冷,风捲松涛匹马嘶。踏破层崖心未折,凤凰山后鹧鸪啼。”

兼山在恭城县境内,又名银殿山。海拔1885米,是茶江的发源地,据说还是华南第一高峰。兼山离周渭家乡路口村不远,天气晴和时,它雄峙众山之上的英姿,激发了青年周渭的雄心壮志。“踏破层崖心未折,凤凰岭上鹧鸪啼”,既表达了诗人百折不挠勇攀绝顶的精神与抱负,又揭示了他对官场险恶宦途艰辛的预感。让人想起辛稼轩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果然,在太宗朝末期,周渭因受冤案株连而遭贬。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真宗即位,正当准备将他召回朝廷重新启用之际,一代名臣与世长辞。周渭一生为官清廉,以至家贫无力下葬,皇上闻之,赐钱十万,方才得以入土为安。每每读到“上闵其贫不克葬,赐钱十万,以其子建中为乘氏主簿”这一句,鼻酸难禁,感慨良多。

恭城瑶乡人民一直记着念着这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古贤,并以出了这样一位流芳百世的名臣而深感荣耀。明朝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恭城人民在城东建起一座祠堂,祭祀这位官居大宋监察御史的瑶乡赤子周渭。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又重新修葺,殿阁更加雄伟堂皇。今天,周渭祠已列为部级廉政基地。人们沿着红色旅游路线,来到这里,一则凭吊这位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二则警醒自己不忘为官清正关爱百姓。

鹧鸪天代人赋5

鹧鸪啼晓野菌鲜

——2011年7月16日早上,回忆昨天上午和往日晚上到文昌塔见闻即兴

(一)

鹧鸪啼晓野菌鲜,一雨一晴夏暑天。

绿染群峰藏大勇,云幡玉带舞龙仙。

(二)

钢琴独奏动心扉,天籁之音融日晖。

一曲牵魂如梦醉,万般情意闪金辉。

(三)

村头无赖小顽童,倒挂金钩摘荔红。

荔蜜香甜猴树画,画中诗里醉朦胧。

(四)

文昌金闪红,夜海舞灯笼。

广厦新楼画,回眸如梦中。

梦中诗里竞高层

——2011年7月16日上午和曾庆莲、韦可龙一起到文昌塔散步即兴

(一)

鹧鸪啼远满山葱,潜蟒盘山飞晓鸿。

满岭蘑菇风入画,画山诗水舞腾龙。

(二)

龙松仙景画诗篇,展翅凤凰翔鹤天。

满树龙鳞藏黛碧,碧云生处舞翩仙。

(三)

文昌金塔画天穹,啼远鹧鸪天籁龙。

高唱神州逢盛世,青山处处绿和红。

(四)

明伦堂里诵圣经,智慧孔丘文睿星。

国学大师今古韵,韵和时间日金晶。

(五)

文昌塔下看江城,广厦红楼静听筝。

玉带小江诗画梦,梦中诗里竞高层。

(六)

天上人间山舞龙,逶迤满目竞青葱。

鹧鸪啼晓碧林翠,文塔观光桃苑红。

对联

书院腾龙藏猛虎;凤池跃鲤化鲲鹏。

凤池飞彩凤;书院(撰)读天书。

凤池培壮栋;书院养鲲鹏。

笔架题诗歌玉宇;凤池磨墨点龙睛。

玉帝登基巡北国;仙人挨椅隐南塘。

凤池雕玉翥飞凤;书院琢金舞彩龙。

观音坐梦南塘秀;玉帝聆池秋水清。

罗阳飞凤藏龙虎;钟秀飞鸿舞鹤仙。

壮岭美人秋水长天独照镜;罗阳螺嵴龙腰虎背齐翻天。

书院藏大儒;凤池翥鲲鹏。

中华书大治;祖国颂和谐。

夏日荷香和雅韵;荔龙今舞竞丰年。

犀牛望月南塘画;莲蕊观音碧簪诗。

和谐世界日金蒸

2011年7月15日上午,广西浦北县召开“浦北县人民政府2011年第三季度防范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暨全县禁毒工作电视会议和举办自治区‘千堂讲座下基层、万场图展进社区’活动防治艾滋病知识浦北县讲座”即兴:

(一)

第一安全不放松,人民生命记心中。

预防事故齐心力,浦北蕉乡生意隆。

(二)

毒品古今诚害人,倾家荡产梦牵魂。

劝君不要被迷惑,后悔当初儿戏真。

(三)

千堂万场下基层,防治艾滋如远征。

未雨绸缪齐努力,和谐世界日金蒸。

(四)嵌名对联。题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著名教授梁浩

梁得金经书玉宇高传防癌本领八桂闻馨凭智慧;

浩融吉韵翥凤凰精育医科英才九州积德振中华。

(五)

鹤顶吟。咏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控制预防中心主任唐振柱

唐得金心防艾滋,振兴八桂赋新诗。

柱擎四海挥穹碧,普及高科摘凤枝。

(六)

南乡子。咏自治区‘千堂讲座下基层、万场图展进社区’活动防治艾滋病知识浦北县讲座”

八桂舞医龙,

防治艾滋竞晓鸿。

世界课题研世界,

成功,

魔鬼驱除四海通。

科技究苍穹,

祖国安宁吟大聪。

玉宇雕金飞彩凤,

霄红!

救世当今极目穷!

金谷盈香汗滴珠

大暑将至,禾黄米熟,2011年7月15日上午,在浦北县文化馆门前已经有农人在篮球场上晾晒金灿灿、黄橙橙的稻谷,看上去很有诗情画意。有感即得一诗:

金谷盈香汗滴珠,农人丰庆袖长抒。

无粮不稳古今是,天下太平和韵舒。

念奴娇。纪念毛泽东主席逝世35周年

东方狮醒,

凤鸣霄。

一代伟人兴世,

四海龙腾谋福志,

玉宇雕龙飞璧。

乱世英雄,

和平建国,

祖国风华绝!

中华朝旭,

看神州竞豪杰。

今溯围剿当年,

狂澜齐力挽,

贵州遵义,

立泽东从头阅。

任敌围追,

红军险胜。

抗日延安颂,

八年圆梦。

人民解放心悦!

65 26189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