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最新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教育管理旨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以适应社会需求与时代变化,如何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以下是阿拉题库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教育管理【最新5篇】文章,欢迎您借鉴参考。

教育管理方法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心理效应;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

[ 中图分类号 ]G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5838-(2009)12-0032-02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往往普遍存在着一些心理规律和心理效应,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的“辅助和引导者”,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管理的工作职责,同时也承担着是辅导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任务。辅导员的育人作用非常重要,对大学生的人生起着相当关键的影响。因此,辅导员可以借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经验,提高工作效果。

一、互悦机制――辅导员要学会欣赏学生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有一种普遍的心理规律喜爱引起喜爱。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两情相悦”。决定一个人是否喜欢另一个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对方是否喜欢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示我们:每个人都有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希望被人喜欢并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是每一个人的自然需要。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确实也能够自己体会到:当自己被别人喜欢或者欣赏的时候,我们也会对那个人产生喜欢或者欣赏的情绪。可以说,互悦机制是一种对等吸引的心理效应。

“互悦机制”运用在辅导员工作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如果我们真心地喜欢学生,学生也就会同样喜欢我们,即体现为师爱生、生爱师,师生关系融洽,气氛愉悦和谐。作为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做学生大学生活指路明灯的重要角色,辅导员的工作渗透在学生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与学生建立愉悦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辅导员育人的基础,在这种关系背景下,辅导员的教育工作才能够呈现出良好的效果。

辅导员要与学生建立互悦关系,得不计回报地先付出对学生的爱,同时还应该具有爱心、细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真心关怀学生成长,细心体贴理解学生,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来自辅导员的真情关怀和由衷欣赏。

二、“自己人效应”――辅导员应做学生的“自己人”

心理学中有一种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效应叫“自己人效应”。所谓“自己人”,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而自己人效应的特点就是人们往往会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运用在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艺术中,要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辅导员的教育、指导,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要被学生视为“自己人”。

作为辅导员,如果要在工作中利用“自己人效应”,首先自己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要把学生看作是自己人而非管制对象,怀着一颗关心关爱的心去陪伴和引导学生的成长,然后再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自己人”。

辅导员要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自己人”,第一要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要放平心态,用平等尊重地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了解并理解学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关怀和尊重。第二要善于找出自己与学生的共同点,例如性格、特长、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等,通过这些共同点建立起师生更进一步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使学生接受并喜欢自己,为日后的学生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自己人效应”一经形成,人际之间的距离会大大地缩小,辅导员的教育也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晕轮效应――辅导员榜样的光环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辅导员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时间最长的老师,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作用也独具优势。如果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有一个好的形象,那么就有了一个积极的光环,学生就乐意接近并信任辅导员,以辅导员为榜样。一个有威信的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辅导员自身良好的品德修养、严谨的工作作风、渊博的学识等,都容易在学生眼中形成积极的光环。大量调查表明:品德高尚、学时渊博、工作严谨、态度务实、处事公正的辅导员产生亲和力,辅导员的敬业精神、责任观念、人生态度、工作作风等方面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辅导员应该谨记这样的一句话:“你能走多元,就能带你的学生走多远”。所以我们要重视教育者本身的积极光环对教育的有利影响,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

四、登门槛效应――循序渐进的艺术

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在教育工作当中,“登门坎效应”蕴涵的是一种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

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时也是这样,不宜对学生突然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可以从一个小要求开始,让学生先完成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当学生达到这个要求后给予其肯定和鼓励,随后提出一个比之前的要求略有一点进步的小要求,当学生达到这个要求后,再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像这样使用目标分解法,循序渐进原则,激励效果更会奏效。

五、破窗理论――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破窗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完好的东西,便没有人去破坏;而破坏了的东西,就会遭受更大的破坏。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给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实际上,我们的生活当中也常常印证着破窗现象的存在。例如干干净净的墙上,如果某天突然有人贴了一张广告,不出几天,这面墙上就会出现大大小小许多的广告。马路中间的绿化带里本来并没有路,如果有人从中抄近道,不出几天,这条绿化带里就会出现一条不少人都走的路。

实际上,班级管理当中,破窗理论也普遍存在。如果辅导员经常批评学生:我们这个班整体素质差,管不好了。这种暗示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班集体的认知,强化学生的消极情绪,推动学生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不久我们就会看到这个班级的问题不仅没有改善反而问题会出现得更多。因此,辅导员在管理工作中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期待,在班级管理中,要多运用表扬和肯定的激励艺术。表扬是教育中最有效的手段,给学生多一些表扬,能使学生树立信心,强化学生好的行为。辅导员应与学生多交流,及时捕捉学生当中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当中出现的先进典型、学习标兵、进步现象要及时给予好评和表扬,使学生的良好行为得到积极强化,并且对其他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导向作用。

同时,辅导员也要注意及时地发现学生当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给予其及时的引导,不能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对于学生的错误要进行及时地纠正和教育,避免因为小问题的放任而使更多学生接受到辅导员纵容的信号,最终导致更大的问题。

六、结语

在辅导员的工作过程当中,还有许多的经验是值得我们总结和提炼的,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探寻更适合自身职业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艺术。

教育管理【第二篇】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叶澜教授主持的一项综合性研究项目,涉及理论实践两个层面和多个领域的研究。早在其探索性研究阶段,该研究就曾关注过学校管理层面的改革问题,如学校科研如何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科研过程中如何形成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工作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等。[1]在研究进入推广性、发展性阶段之后,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于2002年3月举办上海闵行区“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者研修班,研究主题涉及学校管理改革各个层面的问题。2002年5月,“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在上海召开了第六次“新基础教育”共同体研讨会,叶澜教授作了《高质量整体加速推进新基础教育,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专题报告,明确提出了“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改革实践目标。学校管理“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化了校长作为学校改革第一负责人的意识,并由此在学校管理层面开始了更为深入而富有创意的改革。[2]

现有的学校管理改革往往是在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指导下进行的,比较侧重实务层面的改革,对行政层面有很强的依附性,学校管理改革的自觉性、独立性与特殊性尚待开发。在此背景下,“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就体现出以下的独特性:

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有着鲜明的教育学立场,追求和体现着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的积极互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坚持直面学校管理现实,尊重实践本身的独特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始终在“成事”与“成人”相结合的立场下研究学校管理问题。“新基础教育”并不反对借鉴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但更加自觉地注重学校教育及管理的独特性,坚持将学校管理改革置于教育学的立场下进行思考。“新基础教育”有其对社会发展、教育改革走向的整体思考,有其对现有学校教育问题的深度考察,更有改变现状、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目标设计和路径创新。在“新基础教育”看来,“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基础性核心任务”,其具体内涵“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转型的具体内容包括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5个方面。[3]而具体的改革路径,则是研究型的改革实践。在这一重要的改革实践中,学校管理不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改革层面,而且是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时,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新基础教育”的理论,要认识“新基础教育”的性质、目标、价值追求和观念系统,理解“新基础教育”的主张与改革措施,从而形成“新基础教育”的理论立场。“新基础教育”并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理论思考与改革实践的互动,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在研究中丰富理论,不断在理论指导下推动改革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相互生成。因此,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中,学校管理者能不断地感受到“新基础教育”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渗透和指导,也能在不断推进着的改革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进行新的理论思考。因此,实施“新基础教育”,会促进学校管理者更加自觉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在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

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

“新基础教育”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有综合和整体的意识,要对学校所走过的道路有清醒的认识,要对学校的发展状态、改革目标、改革进程、存在问题与新的发展空间有综合的认识,对学校各方面、各层面的改革有综合的设计,要有策划、指导、推进学校各方面改革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必将有助于整体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

对于学校管理而言,有各种技巧、方法的改革,有各种方面的改革,有外显的改革,也有内涵的改革。从当前的改革状态来说,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学校品牌效应的形成、学校外在声誉的改善。这些固然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当前来说,也是必要的工作。但是,这些改革毕竟是学校的外延发展,不能替代学校的内涵发展。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对于学校改革和管理来说,最核心、最艰难的就是学校的内涵发展。“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学校日常生活的更新,致力于学校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整体转换,致力于创建一种新的学校生活形态。这一改革艰难而又非常有意义。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非常关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更新。具体而言,这种自我更新包括人的观念系统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更新、价值取向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等。这种自我更新,是渗透在教师、学校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之中,并通过其日常工作方式的转变而体现出来的。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关注的是工作中的人的变革。这是最具有实质意义改变。用“新基础教育”的话语来说,就是要处理好“成事”与“成人”的关系:通过“成事”来成人,“成事”与“成人”紧密结合。

“新基础教育”自觉、执著地关注着学校内部的变革,关注着学校内在基质的时代转型,关注着学校的整体转型和转型性的改革过程。正是在此意识之下,“新基础教育”才特别看重“过程”、“人”和“日常”这些学校内涵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突出了改革中学校的自我意识

学校管理改革有多种方式,从内外关系来说,有的是依靠外界控制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有的是注重调动学校人员积极性的改革,有的是积极寻求外界支持的改革,而“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学校管理的自我更新。这是一种对学校人员综合潜能的积极挖掘,是一种开放的精神状态与发展状态。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唤醒了学校的自我意识。

只有学校管理者想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学校,愿意面对学校的问题,愿意寻找学校的发展空间,“新基础教育”才可能在其学校扎根,才能促进学校自我更新。“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操作方法。它只是通过传播理念和改革实践,唤醒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发展意识、生命意识,让每个人都认真面对自我,积极更新自我。这样,“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就呈现出相当积极的状态:学校管理层在积极地自我更新。这不仅体现为每所实验学校对自己学校发展状态、问题与发展空间的认识上,不仅体现在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不仅体现在学校管理者积极地推进自己学校的改革、不断深化和拓展改革领域上,而且体现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能够积极地思考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积极地反思并不断地重建。一批批积极进行自我更新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正在研究型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涌现。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调了“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力量,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唤醒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着他们的力量。

在几年的改革实践中,正是因为有了上述坚实的基础,所以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学校才在学校管理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发展空间,自主规划学校发展,积极开展学校科研,开展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建设,降低管理重心,重构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自主构建反思--重建型的管理方式,关注学校最基本的师生日常生存方式的转换。可以说,每一所扎扎实实进行“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学校,其管理层面都显现出整体转型的态势,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从“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学校管理改革之路是没有终点的。“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乃至于“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建构与改革实践,必将为丰富、拓展学校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澜。“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结题总报告[A].“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2]叶澜。实现转型: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J].探索与争鸣,2002,(7).

教育管理【第三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教育发展创新

旅游管理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到1983年,旅游管理教育发展缓慢;1984年至1988年,旅游管理教育发展速度有所加快;1989年至1992年,其发展速度减弱;从1993至今,旅游管理教育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旅游管理经过有效的分化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学科体系的基本雏形。旅游高等教育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起点,已有了高职、高专、普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这样完整的教育层次系统,展示了旅游管理教育发展的历程和成果。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已成为一支新兴的经济增长力量。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人才教育事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了研究生、本科、专科和中等职业四个层次的教育体系。至2004年底,全国旅游院校1313所,其中高校574所,中等职业学校739所;在校生57万人,其中高校2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0万人。从总体上看,我国旅游院校教育整体规模扩张迅速,旅游院校层次结构总体趋于合理;从单体上看,单体规模发展缓慢,高层次教育实力不强、培养人才的数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综合实力的增强,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整合。

旅游管理教育的需求分析

市场需求分析。目前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600万人,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800万以上,市场需求“缺口”较大,尤其是宾馆、旅行社的中高层管理人才、熟悉国际旅游业务,以及熟练掌握出入境旅游业务的骨干需求量较大。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未来10年,我国每年将增加旅游从业人员100万人,而我国的旅游院校每年仅能提供10万名毕业生,旅游专业人才紧缺。从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看,我国已有20多个省提出了“旅游强省,旅游建省”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作为优先发展的行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及国际性酒店集团在我国的扩张,将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人才结构分析。目前我国旅游业现状是人才资源供不应求。据统计,我国旅游行业急需的人才主要有六类:旅游产业国际化,旅游管理本土化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集团运作,资本运营的职业经理人才;紧缺通晓管理、规划的领导人才,他们对于旅游业的理解和认识对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旅游理论研究人才和教育培训师资人才,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践良性运转,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旅游人才开发的质量;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育人才,优良的师资队伍将为旅游行业储备良好的后备力量;紧缺熟悉国内外旅游市场、熟悉客源市场、精通消费者行为和营销策划的专业人才;紧缺具有专业技能过硬、服务意识强的协作型和应用型服务人才。

旅游管理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德国《财经周刊》的调查显示,50%以上的跨国公司因我国缺少合格的人力资源,而把目光转向其他国家。一直以来,我国重文凭轻技术的现实造成学生所受的教育只注重理论、缺少有针对性的实用教育和团队工作的技巧训练。教育体制的落后导致毕业生缺乏实际能力,无法适应企业需要。英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份报告曾指出,我国的问题不在于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数量,而在于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我国教育仍被死记硬背的传统束缚,鼓励对老师的无条件听从而非创新,英语差和实用技能低是突出问题。

我国旅游管理教育发展较晚,与西方旅游管理教育相比存在许多不足。回顾旅游管理教育在西方的发展,欧洲重教学与培训、美国强调研究指导实践、德国是双元制教学模式、加拿大以能力� 为此,我国的旅游管理教育应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建立一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具有我国特色的旅游管理教育创新体系。

旅游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已� 为此,我国的旅游管理教育应从人才培养创新、教学内容创新、课程体系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旅游管理教育资源整合创新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旅游管理教育质量。

旅游管理教育创新的内容

(一)人才培养创新

旅游管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针对不同教育层次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上,必须主动与旅游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旅游行业的基本情况,分析旅游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培养出能适应旅游业各类工作,适应能力强、有进取心和敬业精神的多层次、多元化人才。

在人才培养与开发过程中,应注意职业能力的培养与管理能力的培养并举。建立起多层次的培训体系,着力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入不同级别的国内乃至国际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培训,鼓励学生获取跨行业的职业技能证书培训,以适应学生择业谋职的需要。旅游管理教育要拓宽培训渠道,广泛与社会各界接触,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要重视高层次教育,注重管理和实证研究,积极用理论指导实践。注意提高高层次教育的质量,提高研究水平和管理水平,以指导我国的旅游实践,为旅游业及其相关部门输送所需的中、高级管理人才。

旅游管理教育要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管理教育还需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把专业思想教育、爱岗敬业教育列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工作,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择业观念和服务意识。

(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鼓励教师完成学历进修;输送部分优秀年轻教师到办学经验丰富、实践教学有特色、专家学者集中的国内外院校进行继续深造和进修,以保持办学活力。加强校际间的学术交流,旅游院校还可以在不变更其所属人事关系、户籍等前提下,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的需要吸引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授本专业的前沿专业知识,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及技能培养,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结构。

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既能熟练准确传授课程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这是旅游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必然要求。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鼓励或要求旅游专业教师到优秀旅游企事业单位实职、兼职锻炼,系统地获取实践经验和最新的行业信息。鼓励教师到政府相关部门了解方针、政策及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了解行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运用所学知识为政府、行业及企业提供可靠、可行的运营方案。

(三)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创新

旅游院校要倡导创新的旅游管理教育体系思想,即“以教学为核心基础,以实践为纽带,以科研探索为发展方向”的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不断推出课堂教学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以科研探索为发展导向的课程设置体系。在教学计划及培养方案上,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管理能力、综合素质为宗旨,加强实训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教学、实践和科研一体化是旅游管理教育办学特色的关键。

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客观性、适应性较强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应以教育与市场接轨、学校与企业联姻。教育供给必须满足产业要求,只有与产业实践相关联,旅游管理教育才有根基。在课程设计上突出旅游专业综合性特征,实行宽泛式教育,加大选修课内� 在教学计划的设定上不要拘于形式,要敢于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与企业联合培养定单式人才。

从教学条件上看,必须实现教学主体的双元化,即产业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有效合作,并拥有完备的实训手段。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聘任一些在旅游部门、旅游相关行业担任过职务的管理者授课,把行业的新发展、新动态、新问题带进课堂中。引进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要摆脱传统语言培训的束缚,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建立旅游人才培养层级体系,把外语作为重点和突破口,培养一支有较高专业水平、各语种配套的导游人员队伍及一大批有较高素质、精通两门以上外语的高等专业人才充实到众多旅游行业中来。要加强学生外语能力、沟通技巧、人际关系、紧急事件处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驾驭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要均衡发展。

(四)旅游管理教育资源整合创新

完善教学和培训体系,要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主体,学历教育与学位教育为方向,在职教育与岗位培训为主要手段,办好职业学校和职工培训中心,各行业内部都应建立自己的培训部,全方位地大力发展旅游教育。旅游人才的短缺,也为旅游院校的兴建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将校园与景区高度融合,教学与实践双向互动,集学习、科研、培训、观光、休闲、娱乐、美食、健身、疗养、体育竞赛为一体,涵盖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各个层次教育及各类培训。

整合教学资源还包括要积极引进行业中一些有特色的培训课程和高水平的培训教师,以增强教学的专业化程度,促进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旅游管理教育,要以开放的姿态走出国门,与国际上先进的旅游管理教育机构和旅游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开展教师进修和互派留学工作,运用国外旅游管理教育优势,共同促进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发展。旅游管理教育要树立开放的教育观,适应旅游业国际化的要求,开展国际范围的合作,走国际联合办学的道路。加强与世界各国旅游校院合作,为旅游业提供全球化、国际性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是各旅游学院发展的方向。

整合教育资源还要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从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的经验可以看出,要想在短期内快速发展旅游业及旅游管理教育,仅仅依靠教育机构或企业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即使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国家,政府在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仍然是必要的。

我国正从占主导地位的制造工业向以研究为基础的工业转变和服务业转变。我国旅游管理教育急需进行改革,大胆创新,按市场需求培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教育管理方法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德育管理;方法

在国家加大特殊教育工作之后,我校积极参与其中,成立了一所以培智教育为主要工作的特殊教育学校。在学校成立之后,主要以残疾儿童为主。从日常生活入手,逐渐培养残疾儿童的各方面素质。为了使得这些儿童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当前的社会中,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许多的引导以及教育。通过不断的摸索研究以及实践教学,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点可以应用到各个学校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特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优雅整洁的校园环境能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健康成长,同样是对心灵的洗涤。有人说,一个整洁的校园能影响学生的生活习性。就像每天都是崭新的,每天都是不一样的精彩。所以,美化校园同样是育人特色,启迪智慧,激发灵感。也正是我们学校多数是特殊学生人群,更应该关注到细枝末节,爱护花草,可以教会他们懂得关爱他人。将每一个死角打扫干净,也会让他们的自卑心理随之挥去。让他们体会到无论是谁,哪怕是校园环境无人问津的死角,同样是值得关注,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们培养出非常高尚的道德。

二、有效开展喜闻乐见的校内外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给学生充分的娱乐活动,这就是在现代各大中小学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实质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多动手,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外活动中,采取不同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事业观,并且提高他们在社会中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更好的接触社会,培养出对社会的感情。在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更加的团结友爱。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科学意识以及遵纪守法的意识。除此之外,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征文比赛,例如说《给父母的一封信》等等,促进学生的感恩意识,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美满,家庭更加和睦。

三、有计划地开展主题班会课,使学生受到系统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每个学生接受的教育,是成长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项性格完善的课程。不得不说主题班会是德育教育的最传统也是最广泛应用的方法。这就要求每次班会都要定好方向。可以借助同学们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引出,也可以通过近期舆论热点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在班会上增长见识,完善品质。让他们在校园的小圈子里也能体会社会正能量,让他们不仅懂得摄入书中宝库,又能为他们提供一双睿智明亮的眼睛观察世界。主题班会课的点睛之笔在于课件的准备是否充足,老师的讲解是否到位,插播的视频是否精彩等等,这都是开展德育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关键。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俗话说得好“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在校园管理制度中分外应景。学校这个大集体想要规范化管理,就必须有科学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这样才能让广大师生合理有效的完成自己的分内之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司其职,积极向上,让学校的至高理念深入每一个师生心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展平台,设立文化小标兵,艺术小标兵,等。让学生们的天分充分被挖掘,营造力争上游的学习氛围。同时要关注到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为其多提供表现机会,同时设立奖学金项目,对优秀学习榜样要不吝奖赏,进而增强学生荣誉感与自信心。设立计分制评奖评优,安排值日生并责任到人,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小主人翁,这样班级会更加便于管理,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也会蔚然成风。

五、结论

结合我国的现状来分析,特殊教育的发展和壮大给我国广大的残疾人群体带来了希望,并且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社会群体的稳定以及和谐。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我们应当将德育教育的管理放在首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技能以及能力,引导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向上以及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在教育的过程中,想要德育管理的顺利实行就需要社会以及国家的大力支持,只有在众人的帮助下,特殊教育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藏区“9+3”学生德育管理策略研究[J].李小强,周洪,黄明林。当代职业教育。2012.

[2]打造家长学校品牌探索德育管理模式[J].高友光。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7.

[3]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管理,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新发展[J].李天顺。中国特殊教育。2006.

[4]我国特殊教育管理模式: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J].王玉琼,王玉娥。中国特殊教育。2003.

教育管理【第五篇】

英文名称:Modern Education Management

主办单位:辽宁教育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沈阳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5485

国内刊号:21-1570/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现代教育管理》原名《辽宁高等教育研究》,创办于1980年1月,双月刊,内部发行,辽宁省高等教育研究所和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主编为陶增骈,副主编为邓晓春、李放。1991年3月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1993年改为辽宁教育研究院和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主编为陶增骈、邓晓春。2000年1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更名为《辽宁教育研究》,月刊,公开发行,辽宁教育研究院主办,主编为李喜平。2001年至2006年3月主编为张德祥、邓晓春。为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和期刊自身发展的需要,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2009年起更名为《现代教育管理》。

65 3517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