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优推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优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第一篇】
我国于2011年3月23日制定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围绕到2020年建成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的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以及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主要思路。
二、基于渐进决策模型分析新疆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
渐进决策模型是由美国著名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的一种模型。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的基本内容。
其一,林德布洛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的全面理性决策模式进行了批判:(1)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而他们必须对自己的所谓问题加以明确并予以说明。(2)决策分析并不是万能的,对一项复杂决策来说,分析永远没有穷尽,有时或许还会造成错误;而且在现实决策中,也不可能漫无止境地分析下去。(3)决策受到价值观影响。
其二,林德布洛姆明确了渐进决策含义与基本原则:所谓渐进决策,就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小小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渐进决策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1)按部就班原则(2)积小变为大变原则(3)稳中求变原则。
其三,林德布洛姆进一步分析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在他看来,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它们决定着决策必然成为渐进过程,他分别从上述这三个方面对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作了分析。
2012年4月7日,新疆召开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安排部署了自治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
首先,决策实施步骤上的渐进性。我国划分事业单位类别工作分为三个步骤:清理规范现有事业单位、划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别以及细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
其次,决策实施时间上的渐进性。努尔・白克力指出,新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大致的时间安排是,2013年完成事业单位分类,2015年完成行政类和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到2020年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具有新疆特色的公益服务体系。
三、新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政策的总论
通过以上对新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新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正体现了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型所综述的内容进行展开。
(一)领导重视是搞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组织保证
从我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来看,我区领导高度重视此项改革,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是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按照中央要求,根据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和管理措施。
(二)宣传动员是搞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前提
改革的核心要求是创新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其公益属性,激发生机活力,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通过改革,逐步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
(三)政策配套是搞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保障
2011年上半年,我区研究制定了《自治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主要包括事业单位分类、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完善相关财政政策、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等工作。
2011年下半年,将指导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克苏4个地州(市)和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财政厅、人社厅、发改委、经信委、国资委6个部门开展试点工作,力争年内完成试点地区和部门的事业单位分类工作,并积极探索其他方面的改革,为全区事业单位改革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四)确保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积极稳妥推进
首先,要正确认识改革的目的。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根本目的,不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甩包袱,而是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壮大。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第二篇】
一、地勘单位改革的成效
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要“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决定》同时提出,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因此,国有地勘单位面临新的选择、机遇和挑战,也表明其改革已全面进入“深水区”。
1.河南省地勘局的做法
河南省地勘局的主要做法:自主改革、事企分开、公商分离、先立后破。
河南省地勘局的主要特点:单位自主改革、两精干一过渡。
河南省地勘局提出“保事业位子、树企业牌子”。在全局范围内形成公益性地调与商业性地勘的两条线分体运行体系。
强化事业作用:地调院坚持公益基础地质调查的工作特色;综合性地勘单位坚持以地质找矿为中心,资源与环境并重,全面增强资源保障和综合服务能力;专业性地勘单位坚持在继续巩固原有专业优势和职能定位的同时,不断强化资源支撑、综合发展。
省局引导地勘单位创立国有地勘企业,新组建的队(院)级公司不是队(院)下属的企业,更不是队(院)的二级实体。地勘单位作为地勘企业的投资人,并不直接参与对企业的管理,而是通过公司董事会实现对企业的管控。
2.内蒙古自治区做法
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做法:政府主导、局为整体、事企分开、政策支持。
内蒙古做法的主要特点:政府策划推动、主体企业运行、混合运行机制、管理层未分开。
3.华东有色地质勘查局实行整体改制模式
华东有色地质勘查局的主要做法:自主改革、局为整体、企事分离、企业运行、规范管理。
主要特点:单位内驱推动、企业运行机制、谋求整体改制、部企业化改革试点。
2007年起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以“主辅分离、产业分离”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将原地质队非经营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分离,经营性业务全部与事业费脱离,实行市场化运作。
华东有色地质勘查局的发展实践,对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一是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树立大地质观念,充分发挥地质工作作为资源基础、环境基础和工程基础的多功能作用,融人地方经济,壮大地勘产业;二是坚持事企分开、因地制宜,注重转变内部经营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三是确立大力发展地质勘查主业的战略方向,积极到省外和境外开展地质找矿的工作,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四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抓住机遇,加大改革工作力度;五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努力构建和谐地勘队伍。
二、深化地勘工作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1.整体谋划是地勘单位深化改革的关键
地勘行业的改革与发展要审时度势、站位高远、立意纵深,不仅要站在本单位、本系统、本行业的高度,更要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特别是资源能源安全,为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乃至实现“中国梦”的高度进行战略谋划。
2.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领导和支持
各省区地方政府是地勘单位改革的领导者。各省区资源禀赋条件和市场需求不同,地勘单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各省区对地勘单位的管理方式、定位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地方政府和所在地地勘单位是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各省区要根据中央改革精神,密切结合省区实际,领导、安排好所在地地勘单位的改革,支持地勘单位发挥职能和优势,支持地勘单位改革和发展。
3.做好地勘行业改革的项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利用当前落实中发(2011)5号(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机遇,制定地质勘查行业各单位科学分类方案较为具体的指导意见,加强协调,避免各自为政。同时,迫切需要对下一步深化改革制定地质勘查行业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制订实施办法,特别是要及时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措施。
通过强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推进跨地区的行业重组,改变地勘单位整体规模过大而单个小而全和分散的局面,组成股份制的探采一体化的大型矿业企业。
4.着力解决好体制转换问题
体制改革是一个立新破旧的长期渐进的过程。既要有改革的系统设计,又必须有分阶段的实施步骤。在建立健全新体制的过程中,难免发生新旧体制的摩擦,要尽力避免这种摩擦的激化,并力争缩短双重体制并存的过程。
地质工作体制的改革要与全国改革相适应。部门改革与行业改革衔接。通过发展地勘单位间的竞争与联合,为推进地质行业的改革创造条件。地质行业的改革力求与矿业体制的改革相协调。
5.抓住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契机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地勘行业管理主体是政府,同时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发挥其在政府和地勘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当前在即将全面推开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时期,建议地勘行业主管部门抓住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契机,以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精神为指导,从地勘行业特点出发,总结地勘单位改革的经验,提出推进地勘行业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以推进改革。
6. 因地制宜,引导地勘行业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7.提高地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地勘单位要做大做强,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将自身在技术、矿权、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资本有机结合,走探采一体化、经营国际化、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化的新型发展之路,从而成为以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为主业的大型矿业公司。
8.发展无止境,改革无尽期
尽管对目前有关地勘单位改革的路径尚有种种争论,各地的探索模式也各不相同,没有必要强求一致,但有一个事实是不该被忽视的,那就是:改革是地勘行业的必然选择,早改革早主动,早改革早受益。
地勘队伍“两属化” 改革以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地勘队伍改革发展与生存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国家资源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因此对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不可掉以轻心。地勘单位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改革的相关者,如地勘单位、国土资源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等,既涉及共同的利益,又有不同的目标和心理,在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是利益的博弈者。 改革支持政策的出台和落实,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邵毅。地勘单位改革方式探索〔J〕.世界有色金属 ,2012,(5):60-63
[2]郑宝生,郑敏。地勘单位投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及其管理研究 〔J〕.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 2003 25(6): 53-56
[3]邵 毅。地勘单位改革时机到来〔J〕. 有色金属 2012(4): 60-63
[4]曲亚军。地质勘查体制研究及发展态势〔J〕. 辽宁地质 1999, 16 (2):81-83
[5]高焕毅。构建和谐地勘的管理体制机制改进路径〔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7):45-47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队伍保障研究》(编号1212011220296)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堵海燕(1959-),女,中国地质图书馆,研究员。研究方向:图书情报和地球科学文化。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7篇。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第三篇】
1、宣传发动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全市各级各单位,着重狠抓了宣传发动工作,统一认识,大造声势,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改革单位召开各种大小会议,市改革办在《*日报》宣传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印发宣传资料9万多份,从而较好地统一了广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思想,端正了认识,积极投身改革。市一医院领导班子,在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议之后,召开大会贯彻精神,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等方法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全院职员较好地形成了改革共识。
5、督导工作比较有力。为促进工作落实,市事改办举办了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骨干培训班,内容涉及改革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为确保改革进度与成效,市事改办组织力量对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督查,并建立了月报制度,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及时督促整改,促进了改革的推进。
尽管我们前段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单位领导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求稳怕乱和“等、靠、要”的思想,“一把手”过问很少,工作思路不清,有的甚至连规划和工作方案都没有很好地制订出来。个别单位的改革方案、工作程序不够规范,流于形式。有的主管部门对基层改革单位的协调指导力度不够等等。二是部分事业单位改革的宣传发动工作还做得不够扎实,部分职员对改革的认识不够高,因而参与改革的态度不够积极,行动不够自觉。三是整个改革进度不快,发展不平衡。从整个改革的进度看,已完成聘用制度改革的单位只占%。各区县、单位与单位之间进度不一,有的县和市直单位行动迟缓。希望有关单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对待上述问题并加以改正。
二、对下段工作的要求
第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人事制度改革的任务能否保质保量的完成,关键在于领导。因此,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的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必须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坚定改革信心,克服畏难情绪,立足单位实际,认真履行好主要责任人和协调责任人
的职责。各单位要抽调得力的力量组成工作班子,集中精力抓好这项工作。这样一项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改革,没有得力的领导和工作力量抓是不行的。从今天起,我们抓督导,首先要督导领导力量到位的情况,凡不到位的,要追究责任。
第二,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要多形式、多途径的宣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要进一步认真组织单位职员学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领导讲话、典型经验等,促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转变观念,提高对改革的认同感和心理承受能力,努力营造改革氛围。
第三,要抓紧改革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今年只剩四个月时间了,越到年底工作越多。因此,9、10、11月份正是实施改革的大好时机。各单位抓住这段时间。没有制订方案的要抓紧制订方案。制订了的要抓紧实施,再不能等,再不能看了。各单位要作出科学安排,确保年底前实行聘用改革任务的完成,决不能打折扣。为促进事改工作,市里准备派出几个督查组分别在市直单位巡回督查,每半月发一次进度情况月报,年底进行检查验收,并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挂钩,影响单位评先。
第六,要加强思想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各单位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思想工作,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的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第四篇】
日前,财政部、中央编办共同《关于做好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的意见》(下称《改革意见》),提出到2020年底,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全面推开,力图通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高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期,财政部和民政部出台《关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扩大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规模和能力。
这是继2016年6月国务院成立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后,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又一引人注目的动作。“这些进展都说明,2017年将成为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的重要一年。”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说。
政府购买加码社会组织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就成为本届政府的改革重点,也成为“十三五”时期一项事关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任务。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虽然我国2003年就开启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进程,但由于公共服务体制创新滞后,在传统事业单位体制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发展相当缓慢。财政部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为亿元,同比增长%,占全国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分别达到12%和%,其中服务类采购占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的比重为%。而欧美发达国家政府采购规模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为30%到40%,服务类采购占采购规模的50%以上。
“需要尽快打破事业机构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行政垄断,推进公共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市场化。”迟福林说。
目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还在进行之中,不同型的事业单位购买、承接公共服务,也有混乱之处。一些事业单位往往近水楼台先得月,虽然并不具有最好的资质,却更容易拿到公共服务项目。
迟福林认为,除一些特殊领域外,大多数公共服务领域都应该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事业机构与公益性社会组织之间能通过公平竞争获得政府公共服务的项目。在同样成本下,谁能够提供更多的公益性和更优质的服务,政府就应该向谁购买公共产品。
扩大社会组织在政府购买中的份额,正是2017年政府购买服务的一项改革重点。《指导意见》指出,要鼓励各级政府部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社会组织购买民生保障、社会治理、行业管理、公益慈善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政府新增公共服务支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安排部分,向社会组织购买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
迟福林还表示,部分事业单位可以有条件地转型为公益性社会组织。2015年的《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中就提出可以推动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社区服务、社会福利、慈善基金、科技文化等一系列领域,都迫切需要一批公益性、独立性、专业性的社会组织。”迟福林说,目前一些事业单位是有条件转型的,此举会带来多方面的改革红利。
推进事业单位向公益性社会组织转型,需要一系列改革及体制调整。迟福林建议,应尽快研究制定转型的改革方案和实施办法,以实现事业单位改革的新突破,同时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以及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的联动。
倒逼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倒逼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的另一着眼点。
竹立家认为,从2011年便开始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现实中面临不少困难,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公益一类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现实中角色不清。比如,一些行政部门的分支机构或外延机构,在改革风头紧时“安守”体制内职能,风头过去便开始搞经营活动。而一些真正的经营类事业单位,却通过各种方式,试图继续获得财政拨款。
竹立家认为,事业单位作为政府购买服务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其分类改革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的进程,是相辅相成的。目前,虽然多数事业单位分类在文件上已经明确,但谁来购买服务、谁来提供服务在实际操作中也有混乱之处,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都是掣肘。
“下一步,从加速两项改革进程的角度,就要明确政府购买是谁来买、向谁买、怎么买这些问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洁表示《改革意见》与《指导意见》正是解决这些问题。
《改革意见》指出,政府购买服务的购买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以及纳入行政编制管理且经费由财政负担的群团组织。完全或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可以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购买主体。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既不属于政府购买服务的购买主体,也不属于承接主体,不得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可以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承接主体。尚未分类的事业单位,待明确分类后按上述定位实施改革。
上一篇:开门红口号经典5篇
下一篇:开学典礼主持词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