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实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大学本科培养方案1

(一)理论意义

研究生培养是研究生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如果说学位授予是研究生教育的终期目标的话,培养工作则贯穿了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为了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将研究生培养成为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一定要有明确的培养方案。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它体现了本学科、专业培养研究生的基本要求,规定、明确了研究生培养过程和环节,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总体计划,也是检查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准绳。

(二)现实意义

1,新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颁布成为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动因和根据新目录对一级学科进行了规范和理顺,对二级学科进行了拓宽和调整,使原有的学科、专业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强调了宽口径培养研究生,使得原有的培养方案已经不适应新目录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2.我院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也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近几年,我院的研究生教育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规模、质量到需求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一级学科授权招收培养研究生,研究生硕博连读制度等改革措施的实行,原有培养方案已经不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的需要。这些从客观上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了要求。

3.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需要在新的高度上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

经国家批准,我院已开始知识创新工程的试点工作。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要保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需要我们根据过去的培养经验,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方法以及我们的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等等,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培养方案中得到解决。

<四)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五)充分反映培养单位的优势和特色;

(六)相对稳定,易于操作。

三、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的关系

培养方案原则上按二级学科制定;不设二级学科的一级学科按一级学科制定;已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可按二级学科制定,也可在一级学科范围内统筹考虑。

(二)原学科专业与相应学科专业的关系

要真正体现新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同时保持原有优势和特色。

(三)博士培养与硕士培养的关系

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要处理好博士、硕士在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其它环节上的相互关系,不但要体现层次的区别,而且要注意两者间的联系,优化培养过程,提高研究生培养效益,提倡硕博连读。

四、我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框架内容

为规范我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反映我院研究生培养的优势和特色,建议我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大致框架内容如下:

(一)培养目标

广义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学位获得者的基本要求。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要求。我院研究生应要求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进取、创新、唯实、协同的品德和健康的身心条件。各单位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还要结合本单位和学生思想实际情况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提出更切实、具体的要求。

狭义的培养目标——具体的质量规格。根据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培养以及各单位的特点,说明对本学科专业博土或硕士学位获得者在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方面应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科学研究能力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分博士和硕士两个层次。

硕士: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研究方向(领域)

根据国家需要、学科特点、导师特长以及培养单位的学术优势进行科学的确定。一般要求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数量不宜过多,大致相当于三级学科。一级学科授权单位的研究方向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按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确定。

(三)学习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

全日制非全日制

硕土研究生:2-3年不超过4年

硕博连读研究生:5-6年

博士研究生:3-4年不超过6年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1.培养方式

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指导教师个别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

硕士: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并重

博士:科学研究为主,同时根据学位论文的需要和个人特点学习一些课程,重点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

2.培养方法

培养方法应灵活多样,要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取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可规定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主要的教学实践、科研活动、学术讲座等应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列出。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它关系到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科专业性质的特点;利于研究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拓宽知识面,充分考虑人文方面的课程);并注意不同层次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课程设置要求:

硕土研究生课程要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和实用性。内容要与本科生拉开档次。博士研究生课程要注重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内容要与硕士生的课程拉开挡次。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研究生课程分为:政治理论课、外国语课、基础理论课、专业课四种类型。外国语课:硕士生要求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博士生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政治理论课:除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外,还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的培养。

基础理论课:可按一级学科范围内相关的二级学科进行拓宽,要体现二级学科本身的特征和学科应有的知识结构。

专业课:体现科学发展前沿,并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体现科学院的传统和特色。

对于培养方案已确定的课程,应组织教师编写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应包括: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要求、预修课程、考核方式、参考书目等。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综合表现,也是能否取得学位的关键。

1.学位论文工作的环节

培养方案应对开题报告、论文工作检查、论文评阅和论文答辩等重要环节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2.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鼓励硕士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注意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论文应有新见解。

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引导博士生选择学科前沿课题或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突出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五、几点说明

(一)以上意见仅供参考。各单位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大学本科培养方案2

我国师范教育正在由三级向二级过渡。建设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这一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如果把1998年杭州师范学院与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试招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作为起点,至今,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已十一年有余。迄今为止,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尚无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各高校都结合各自办学实际或相关课题研究来建设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那么,目前设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各院校是如何培养小学教师的呢?了解这种现状,及时总结经验和查找问题,对于完善和发展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各学科专业有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通过培养方案可以获得特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信息。本研究通过分析培养方案来揭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现状。具体分析以下内容:(1)培养目标和规格:各院校是如何定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如何界定小学初任教师应有的素质?(2)

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在本研究中指学科定向方式。

分析各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胜任各学科教学的“多面手”,还是精通某一学科的“专才”,或“一专多能”?(3)课程设置:设置了哪些门类的课程?各类课程的性质、数量以及他们占课程总量的比例如何?

二、研究方法

1.培养方案的选择

我们通过方便抽样在全国14个省(直辖市)收集了21所高师院校(学校名称用A—U代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21所院校的地域分布情况是:华东6所,华南3所,华中1所,华北2所,西南1所,东北8所。21所院校中有部属师范大学1所,省(直辖市)属院校20所。

2.分析方法与框架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培养方案进行分析。首先对培养方案的文本内容进行定性分析,判断培养目标、规格、培养模式、课程门类等内容的性质,将其纳入分析框架,然后定量统计分析。同时选择培养方案中的典型内容做个案剖析。分析框架如下。

(1)培养目标与规格

顾名思义,“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概括,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1][2]本研究据此标准对培养目标进行分析,衡量目标定位是否明确。

参考21所院校培养方案中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析出具体的素质指标。统计各项素质指标在21套培养方案中出现的频次,将频次与院校总数21相除得到百分比,以此从整体上反映21所院校对小学初任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的界定。

(2)培养模式

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判断培养的小学教师面向哪个或哪些学科,进而概括出各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

(3)课程设置

综观本研究中的培养方案,课程大多分为四部分:全校共同课、学科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实践环节。这种划分与大多数研究者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划分基本一致。本研究沿用这一框架,分析四类课程的设置情况,并比较不同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

在本研究中,全校共同课是指学校规定全校各专业学生均需学习的课程,例如思想政治课和大学外语等;教育类课程是指一般性的教育课程(如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德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等)和教育方法与技能类的课程(如学科教学法、教育研究方法和教师职业技能等);学科类课程是指与小学各学科内容相关的文化课;实践环节包括教育见习与实习、军事训练、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虽然大多数院校在选修课中也设置了教育类课程和学科类课程,但有些院校没具体限定每类课程的最低选修学分,所以本研究仅在必修课范围内统计教育类课程和学科类课程的学分和比例。下文有关教育类课程和学科类课程的分析,若无特别说明,均不涉及选修课。

三、分析结果

1.培养目标与规格

(1)目标定位

分析发现,所有培养方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目标都十分明确,定位于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育工作者。21所院校中有11所(占%)把“小学教育工作者”界定为既能从事教学又能从事管理和科研的小学教育工作者,7所(%)界定为小学教学与科研人员,还有3所(%)仅概括地说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但从它们的培养规格可看出,培养的是小学教学与科研人员。

(2)培养规格与要求

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比较概括,整体要求就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规格与要求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包含一系列素质指标,界定了小学初任教师的基本素质。统计结果显示,培养方案中百分比超过75%的指标有:热爱教育事业;掌握教育理论和规律;具有广泛的文化知识;精通所教专业的知识;掌握所教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基本技能;多学科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健康的体魄;心理健康或良好的心理素质。百分比超过50%但低于75%的指标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思想;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尚的道德修养或人格;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管理或组织协调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百分比低于50%的素质指标有: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团结协作精神;创新精神;了解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了解所教学科和教育的最新发展;学有专长;课程开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终身学习或自我完善发展能力;创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双语教学能力;良好的体育和卫生习惯;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审美观;劳动态度和习惯;等等。

大学本科培养方案3

关键词:模块化培养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专业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1

如何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高校,更是把这项工作当作重中之重,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集中体现[1]。培养方案是围绕一定培养目标的一群课程的组合模式,本质上是不同课程间的搭配与组合[2]。如何把这些门不同课程间进行有机地搭配与组合这就是制定培养方案的精髓所在。培养方案既要依托学校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色,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柔性化教学管理,从而实现管理严格与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3]。该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浅谈一下培养方案修订中实施模块化课程培养的必要性,为建立高质量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1 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特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主要包括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塑性成形方向和凝固成型方向。这两个方向都是以金属成形(型)为主,利用工装模具对金属成形(型)过程中规律变化进行研究。但是,这两大主要研究方向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塑性成形主要研究的是固态金属材料在压力作用下材料的流动规律、微观组织形貌演变及力学性能变化等知识。而凝固成型主要研究液态技术在凝固过程中的结晶过程等。二者无论从材料的状态还是外加载荷的大小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原来的培养方案中,无论是塑性成形方向的学生还是凝固成型的学生都利用一套培养方案。具体的课程体系中,都是两个方向的专业课程内容混合。

随着培养方案的不断修订和完善要求,这种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发展需求。因为现行的培养方案在不断修定过程中,总趋势是总学时数不断缩减。这样,分担到每门课程中的学时数也势必会减少。这样如果每门课程中仍然包涵两大研究方向的内容,势必会影响课程授课质量。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课程门数的限制和课程学时数不断减少。很多年轻刚留校或者留校不久的青年教师上讲台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工程系经过反复调研和比较分析,认为原有的培养方案已经不能充分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所以决定在新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中采用了大三学年模块化培养体系的建立。即原培养方案中大一、大二和大四学年中课程设置保持不变,而在第三学年实行模块化教学,即按照液态成型和塑性成形两个模块进行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向,只要完成其中一个模块的学习即可。学生到大三学年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完成塑性成形或者凝固成型其中一个培养模块中的课程即可。

2 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实施模块化培养的必要性

实施模块化培养有利于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课程深度

新的培养方案中对本科生大三学年实施的模块化培养。将原来的塑性成形和凝固成型两大方向的内容集中讲述变为分开讲述。这对于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课程深度有非常重要。新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都分塑性成形和凝固成型两大研究方向单独讲述。这增加了每个大研究方向内整个课程的学时数。之后的模块化培养模式,将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加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完成“教与学”。教师可能适当增加课程知识点的深度和难度,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对知识点加以学习和理解。正所谓学习知识在“深而精”,而不在“多而浅”。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技术工作或者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如果学艺不精,那对于工作和继续学习都是不利的。

实施模块化培养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授课能力,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平台

青年教师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众所周知,青年教师留校后要过第一关就是教学关。他们首先在留校过程中要经历“试讲”环节,而且即使成功留校工作后,想要上讲台还得经历助课、试讲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门数少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发展就是个重要限制。材料工程系根据原培养方案的弊端,切实从提高青年教师上讲台机会入手,提出了模块化培养模式。这对于提高青年教师授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模块化培养有利于更加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

原培养方案中课程内容太多,不利于更加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一个科学地课程体系应该是课程门数合理、课程内容适当、教学主体明确。必须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专业教学条件为基础,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把好教学质量的第一关。新的培养方案采用模块化培养适当增加了专业专修课程门数,这对于增加学生的选课兴趣、拓宽专业领域内知识点都有好处。而且新的模块化培养在学时方面,给与了教师和学生双方一个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全排教学内容,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慢慢理解和体会。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更是一门艺术。他需要时间和经历的慢慢积累。所以充分地释放一些空间和时间给教师和学生,会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做到教学相长,事半功倍。

3 结语

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中实施模块化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学时,做到有的放矢,以人为本。实施好模块化培养模式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入掌握、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和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都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赵莉,马继刚。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

大学本科培养方案4

关键词 优化 人才培养 方案 提高 质量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等教育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步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而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教育功能的扩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资源配置、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的变革等。正如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科技领导小组会议讲话中强调的“要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和培养模式创新要成为规划的亮点。”

因此,现阶段的教育不能只考虑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由此引发的质的变化。在市场机制逐步深化和成熟的过程中,社会对高校人才的理性呼唤与高校内部培养出的人才匹配程度弱的矛盾凸现,面对新形势,高等教育如何定位,如何选择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如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找准各类专业的定位与特色,是目前应思考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1.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意义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创新,特色办学,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的需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不同性质的大学有不同的功能,吉林农业大学是吉林省属地方院校,坚持“以地方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办学指导思想,明晰了“以人为本,教育创新,特色办学,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明确了“立足吉林,面向全国,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方向,在客观分析学校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定位等因素基础上,确定了将学校由以农科为主的教学型大学建设成为以农为优势和特色、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国内先进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修订,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解决好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矛盾,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增强专业的适应性为目标,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使吉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走上自己独特的求生存、求辉煌的发展之路。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根本保证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基本育人环节,是一所学校的文化积淀、教育理念、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活动的组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保证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时代性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变化在人才培养上的反应,是更好的实现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需要。地方大学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都面临着如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切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应”党和国家事业之“实”,满足社会人才之需,应当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杠杆。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

吉林农业大学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已运行3年,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课程体系结构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力不够,课程设置过于繁杂、课程之间衔接、交叉处理欠妥,存在交叉重复内容,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不能有效衔接,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弱等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有必要对现行方案进行修订,但这不是问题的全部,还有其他隐性的、具体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利用调研、研讨,以及审核、完善的过程找准问题,破解一些难题,以此促进吉林农业大学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管理改革,这也是学校内涵建设的要求,符合学校的发展方向。同时,学校也将在一个一个问题的破解中获得发展机遇,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是要解决学校教学工作的根源问题,使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更加符合社会与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其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落脚点是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核心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为目标。这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一致的。同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需要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教育体制机制的变革、教学内容方法的创新,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要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即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具有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其次,要充分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本科人才不再是定位于过分强调“知识“型为主的”专门化“人才,而是更加重视素质教育,强调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教育过程既要重视知识培养,又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本次修订工作要紧密结合学校“坚持教育创新,推进内涵发展,实现科学发展上水平”的教育创新大讨论,深入开展调研和研讨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的长足发展。

2.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

构建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教育三个平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将院级选修课与校级选修课合并,增加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增设创新学分,搭建素质拓展教育平台,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与创业能力,为实现个性发展提供可能。学校下发了《吉林农业大学2009年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吉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新一轮全面修订工作。确定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根据“育人为先,强化基础,注重实践,拓展素质,因材施教,突出特色,鼓励创新“的基本思路,科学修订具有学校或不同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优化课程体系。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主要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专业教育要为学生合理构建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的梯级递进的系列课程体系;加强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构建人文与科学通识课程教育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等提升专业能力的实践体系建设。方案增加了学生选修课的比例,目的是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发展,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发展性,体现弹性和多样性,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设置创新学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学创新。因此,人才培养要根据每个学生智力层次、兴趣爱好、职业取向与需求,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化成才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分类指导,突出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根据各类专业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突出特色。按专业类别规定最低总学分以及各部分学分比例,指导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优势、目标定位,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体现自身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针对性。每个专业都要认真分析挖掘自身优势,凝练专业方向与特色,明晰对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影响的核心课程体系,选派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兼备的优秀教师承担核心课程教学任务,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适当提高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分比例,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相关实验课程内容整合独立开设,单独考核,单独计算学分;在保证必要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要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实验课程的比例,同时要注重教学效果。鼓励大学生参加老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也可以将其科研工作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毕业论文结合起来,通过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从事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一些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生源。

对学生成才支撑作用较强的基础课,要进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运行模式的改革

学校要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化学等部分基础课进行分级教学,目的是加强基础课教学,为学生考研深造打好基础,与此同时也满足了应用型人才的合理需求。基础课专业负责人或任课老师要了解吉林农业大学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适当参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合理提出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材及学时数有差异性的教学大纲,体现“因材施教”现代育人方针。

3. 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质量的保证,也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保证,更是高校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干力量,是地方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根据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增强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地方高校要与时俱进,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肩负起责任。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定位和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到吉林农业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也体现了学校的竞争力。学校对此高度重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领导小组,目的是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宏观领导和咨询指导,并在教务处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与安排,以确保工作质量。

65 5415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