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数和负数课件范例【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正数和负数课件范例【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正数和负数课件【第一篇】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数学教学 多媒体课件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进入我国的各个行业,也包括教育领域,它正逐渐成为教学媒体和教育管理的有力工具。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改变了几百年传统的教学手段,使数学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下面谈一下几点看法:

1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使用多媒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是数学知识的特点,数学难学成了数学学习中的绊脚石,而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利用计算机制作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即提高了学习效率、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轻松的、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数学是枯燥乏味的一门学科,再加上传统教学手段不得力,所以某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掌握,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难点。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是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把重点、难点的内容设置成醒目的颜色,或让“固定的”几何图形运动起来,提供丰富的感知信息,从而轻松的突破重点和难点。

使用多媒体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有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省去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写出一串长式子,画出图形或图像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多样的数学习题,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增加训练密度,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也可以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使之在教学中的激发、引导、启迪、组织、交往、评价的作用体现得更为明显,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使用多媒体模拟数学实验,减轻老师和学生的负担

新课改以来,要求学生为主体,这就意味着在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增加了,这对培养学生的直观能力很有帮助。但是,缺少思维含量的操作就是变相的体力劳动,它增加了老师和学生的负担,对学生的能力发展也毫无用处。使用计算机来代替这类操作活动可以节省时间,使学生从机械、繁琐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中。

2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负面影响

计算机教学的优越性以及它生动活泼的方式虽然适合学生的特点,但是也容易使学生在课堂上仅仅“看热闹”而忽视知识的学习;此外工具软件的应用也可能代替学生本身的思考,从而不利于其思维的训练。针对这些情况,数学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不要有过多的修饰效果,应尽量注意课件形式上的简洁明快;在工具软件的应用中不要由软件包办,应注意要多留思维的空间给学生。

对教师的组织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中师—机—生有机关系的形成,并不是单纯指集中教师编制课件,然后由课件来教学生,而是强调全体教师广泛地参与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中,调动学生广泛的参与到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学习中去,达到师—机—生的互动。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对话、交流,而计算机教学容易让教师变为“人机对话”,从而减少了与学生的交流。因此,教师在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应该认识到起学习的主导作用的仍然是自己,电脑只是“辅助”,而不是一位“电脑教师”,不要把电脑变成了一块“电子黑板”,传统的板书不要全部让电脑完成。在教学过程中,仍应该与学生对话交流,这才是发挥了计算机的“辅助”功能。

对数学课堂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课件是以教师为主要用户,以课堂为使用对象,它具有完整的一堂课的特点。它包括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及其处理。广义的讲,它具备完整教学功能,比如示范、讲解、习题以及反馈等功能。教师既是课件的操作者又是使用者,同时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但是由于课件的上述特性,教师、学生的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处理不当,整堂课教师的作用就如同电影院的放映员,学生则如同观众,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应有的作用。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幻灯片展示习题,若不给学生思考、动手操作的过程,单纯地看看习题,只展示答案,这样效率是高,但质量如何呢?学生脑海中一笔糊涂帐,根本无法真正地掌握知识点。所以,在具体地操作中,只有把学生、教师、软件三者综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样才能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能。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其作为高技术产物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代表着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方向。万事万物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媒体,将给我国的现代化教育带来不可估计的巨大效益。反之,就会犯下不可原谅的错误。此时,正是它发展途中的停靠站,在这里我们通过尝试,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改善不足,使同仁们重新认识计算机的辅助教学的定义,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一起努力使这趟列车沿着正确的轨道行驶。

参考文献:

[1]钟善基。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要求。网址:.

[2]赵燕。浅谈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09期。

[3]陶维林。浅谈电脑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误区[J].数学通报,2000年09期,8-10.

正数和负数课件【第二篇】

[研讨目的]

(1)理解相反意义的量,能够立足“0”和数轴认识正数和负数;能够从数学文化和儿童数学的视角理解认识负数的教学。

(2)通过阅读、思考、解答与同伴交流,引导教师们经历研究负数相关问题的过程,形成校本教研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数学素养。

[活动时间]

建议集中活动时间为1~2课时,教研组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整活动时间。主持人提前一周该主题活动方案,细化思考、讨论、交流的问题,也可以让教师自由拓展相关的研究内容,不同年龄不同教学水平的教师允许有不同的选择,从而使得不同的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活动准备]

请每一位教师独立解决以下问题,并准备在小组与大组中交流。(注:以下带“”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供选用)

1.精读与调研

(1)查阅《数学课程标准》,了解对在小学“认识负数”的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2)研读至少两种以上不同版本的教材,归纳出几种教材“认识负数”编写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为了有效地实现以学定教,请设计两至三个教学前测题,有条件的可以安排前测,并对前测情况作出必要的分析。

2.思考与归纳

先想一想你觉得为什么要有负数,然后阅读下面的资料并归纳要点。

德国数学家克罗内克(Leopold kronecker)有一句名言,“上帝创造了自然数,其他一切都是人造的。”古人最早认识的数都是正整数,后来又认识了分数,随着数学的发展,才出现了负数和零的概念。

负数最早出现在中国西汉时期的一部数学巨著《九章算术》(公元前1世纪)中,由于解方程往往会出现未知数系数为负的情形,《九章算术》中指出:“两两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负数概念的提出,是人类关于数的归纳的一次重大飞跃。我国古算中记载了正负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一是以算筹颜色区分,正算用红色,负算用黑色;二是以算筹的形状区分,正算的截面为三角形,负算的截面为方形;三是将算筹直列为正,斜列为负,以示区别。南宋数学家李治感觉用笔记录时换色的不便,便在《测圆海镜》(1248年)中用画“一杠”表示负数,南宋数学家杨辉在负数后面写个“负”字。印度是中国以外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公元7世纪出现了负数概念和记法。用小点或小圈记载数字上表示负数。

西方数学界对负数的认识落后我国1500年左右,普遍存在不承认负数又使用负数的矛盾,把负数称为“荒谬的数”“虚假的数”的人不在少数。比如,德国数学家斯蒂菲尔(1487—1567)在《整数赞术》中称从零中减去一个大于零的数,得到的数“小于一无所有”,是“荒谬的数”。帕斯卡认为:从0减去4纯粹是胡说,韦达、笛卡尔也不承认负数,把它叫做“不合理的数”。1572年,意大利数学家邦别利()在《代数学》一书中正式给出负数的明确定义。1629年,荷兰数学家吉拉尔()在《代数新发现》中第一个提出用减号“-”表示负数。从此,负数符号“-”逐渐得到人们认可,并沿用至今。我国采用正号“+”、负号“-”是从清末开始的。

3.听课与分析

下面是有关“认识负数”一课的两个不同教学设计,请你读一读这两个设计的主要教学过程,想一想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哪个教学设计?为什么?(或者百度视频中搜索认识负数的课堂视频,在线听课,然后分析)

[教学设计A]

一、从“生活事例”引入——了解负数的来源

这个温度计上显示的是昨天的最高气温,你能看出最高气温是多少吗?

二、由“相反关系”展开——理解负数的意义

1.教学例1:初步认识负数

出示天气预报中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

学生分别读出上海、南京、北京的最低气温。南京正好0℃,上海零上4℃,北京零下4℃。这是一组相反的量。怎样记录这两个相反的气温?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设想,老师选择性板书:+4℃或4℃,-4℃等,并讲解负号、正号以及它们的读写。

选择合适的数表示各地的气温:分别出示西宁、哈尔滨、香港等城市温度计图,学生分别写出它们的最低气温。

2.教学例2:深入理解负数

出示珠穆朗玛峰图:它有多高?(8844米)这个高度是从哪儿到峰顶的距离?

学生回答后,在添加8844米前面添加”海拔”,并在图上添加一条海平面的水平虚线。

世界上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比海平面高的,比如吐鲁番盆地就低于海平面155米。

学生讨论表示出这两个海拔高度。(板书:+8844米,-155米)

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看到,在表示气温时,以0℃为界,高于0℃时用正数表示,低于0℃时用负数表示;在表示海拔高度时,以海平面为界,高于海平面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负数表示。

三、以“比较反思”提升——深化概念的内涵

观察这些数(课件出示),你能把它们分类?按什么分?分成几类?小组讨论。

正数和负数课件【第三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来源:Z+xx+]

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来源:学|科|网]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千克,小华轻了

千克。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来源:学&科&网]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

-15

℃~-3

北京:

-5

℃~5

深圳:

12

℃~23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三、练习应用

今天,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延伸[来源:学科网ZXXK]

1.学生交流收获。

2.总结。

正数和负数课件【第四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案例;一次函数;口诀记忆法

在全面贯彻落实“减负提质”教育政策的背景下,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要想开展有效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其中的关键点就是教师要对所授数学知识加以整合以提高课堂效率。在知识整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对所学知识结构的概括。只有经过概括的知识结构,才能准确地辨别出新旧知识间本质上的差异或相似程度。也只有经过概括的知识结构,才具有稳定的、清晰的概念。在初中数学中有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在原有知识点上构建的,那就需要教师充分地把握教材,对相关数学知识加以概括总结。下面我就对一次函数性质的教学做法进行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一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在多年的教学当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这个知识点时经常混淆,甚至有的同学觉得无从下手。纵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可知,考察一次函数的题目形式多种多样,有选择、有填空,有的渗透在解答题中,有的出现在压轴题中。为了让同学们不再对一次函数性质觉得迷茫,我对一次函数的性质进行归纳,编成口诀,便于理解记忆。

一次函数的一般式y=kx+b(k≠0),它的图像所经过的象限由系数k和b的符号决定,而它的增减性也由k的符号决定,所以不用取点画图,直接根据k和b的符号就可以知道它的所有性质。

在表达式y=kx+b(k≠0)中,k在前,b在后,故分类是先将k分类,分k>0和k<0两类,在这两类条件下再将b分类,有b>0、b=0和b<0三类,而当b=0时,一次函数成了特殊的正比例函数,另当别论,所以共有以下四类。如下表:

在记忆时,只需记口诀“k为正时渐变大,k为负时渐变小。同正不经四象限,同负不经一象限;先正后负不经二,先负后正不经三”即可。

例1:函数y=7x-4经过的象限是 。

分析:不需要取点画图,根据它的k=7>0为正,b=-4<0为负,“有先正后负不经二”,即该函数不经过第二象限,所以它只经过第一、三、四象限。

例2:有这样一道开放性题目:写出一个经过二、三、四象限的一次函数。

分析:只经过二、三、四象限的,就不经过第一象限,有口诀“同负不经一象限”,只要k和b都取负数即可,答案不唯一。

例3:已知一次函数y=kx-k,若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该函数经过 象限。

分析:根据口诀“k为负时渐变小”,得知k为负,则-k为正。有“先负后正不经三”,即该函数不经过第三象限,所以它只经过第一、二、四象限。

例4:已知直线y=(1-2m)x+(4m-1),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m的值或m的取值范围:(1)这条直线经过原点;(2)这条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分析:(1)直线经过原点的,b是0,即4m-1=0,解得m=;(2)直线经过一、二、三象限的,就不经过四象限,有“同正不经四”,得1-2m>0和4m-1>0。解得m<和m>。

即m的取值范围是<m<。

65 10508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