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蒲松龄【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聊斋志异》蒲松龄【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聊斋志异》蒲松龄【第一篇】

蒲松龄《聊斋志异》 武技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较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到……去

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失其所与,不知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幸先以我名告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与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7.翻译(10分)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3分)

(2)众相顾,迄无应者。(3分)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4分)

答案:

译文:

李超字魁吾,淄西边邑人。为人性格豪爽,喜欢施舍。有一天,有个和尚偶然到他这里来化缘,李超让他饱吃一顿,和尚十分感激,就对他说:“我是少林寺的和尚,会一点武艺,我想传授给你。”李超心中不禁大喜,请他住在家里,供给他衣食,早晚向他学习武艺。过了三个月,李超的武艺已很精湛,便得意洋洋起来。和尚问他:“你觉得自己进步了吗?”李超轻松地答道:“我觉得进步了,师父,只要您所能的,我已全部学会了。”和尚笑着让李超试一试武艺。李超便马上脱掉衣服,朝手心吐了口唾沫,跳跃起来像猿猴一样飞行,落下来像鸟一样轻盈,腾跃了一阵子,露出骄傲的神色站在那里。和尚又笑了,说:“可以了。你既然把我的本领都学会了,那不妨让我们来较量一下武艺高低。”李超痛快地答应了。于是,两人双手交*,作好比试的姿势,然后两人格斗起来。李超想找和尚的破绽,没料到,和尚忽然飞起一脚,李超顿时跌倒在一丈以外。和尚拍着手说:“你还没有完全学会我的本领啊!”李超用两手撑着地,惭愧而沮丧地向他请教。过了几天,和尚告辞离去了。李超从此以武艺出名,走南闯北,浪迹江湖,竟一直没有遇到对手。一次,李超偶然来到历下这地方,看到一个少年尼姑在广场上卖弄武艺,观看的人熙熙攘攘。尼姑对围观的人说:“颠来倒去就我一人,也太冷落了。有喜欢玩耍的人,不妨上场来较量较量权作游戏。”一连说了三遍,围观的人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敢答应。李超在旁边站着,不禁技痒,便很神气地走进场中。小尼姑笑着与他合掌施礼。刚一交手,小尼姑便喊停下来,说道:“你这是少林派的武艺。”接着问他:“你师父是谁?”李超开始不作声,尼姑坚持追问,才告诉她是个和尚。尼姑拱了拱手说:“憨和尚是你师父吗?如果是这样,不必较量,我甘拜下风。”李超一再请求,尼姑不同意,大家在旁边怂恿他们比武。尼姑才说:“你既然是憨师的弟子,都是少林武林中人,不妨玩玩。但只要两人意会就行了。”李超答应了。但见她斯文瘦弱,有些看不起她,加上年轻好胜,一心想打败尼姑,以取一时的名声。正在不分胜负的时候,尼姑突然停了下来。李超问其中的缘故,尼姑笑而不答。李超认为她胆怯,坚决要求再交手。不久,李超飞起一脚,尼姑并起五指朝他大腿一削;李超觉得膝下像被刀砍了一样,跌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了。尼姑笑着道歉说:“冒失地触犯了你,请你不要怪罪!”李超被人抬了回来,养了一个多月才痊愈。一年后,和尚又来了,李超给他讲述了这段往事。和尚吃惊地说,“你太鲁莽了,惹她干什么?幸亏你事先把我的名字告诉了她,不然,你的双腿恐怕早就断了。”

《聊斋志异》蒲松龄【第二篇】

聊斋志异

原文

万历间①,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②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③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④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⑤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选自《聊斋志异》)

译文

明朝万历年间,皇宫出现了老鼠,大小和猫差不多,为害极为严重。皇家遍寻民间好猫来捕捉老鼠,都被老鼠吃掉了。恰好有外国来进贡狮猫,这猫浑身毛色雪白。于是,把狮猫放进有老鼠的屋子,关上窗户,偷偷观察。只见猫蹲在地上很长时间,老鼠从洞中不慌不忙地爬出来,见到猫之后愤怒地向狮猫奔过来。狮猫避开老鼠跳到桌子上,老鼠紧跟着也跳到桌子上,随后,猫就跳下来。如此跳上跳下,不少于一百次。见此情形,大家都说猫胆怯,认为狮猫是一只没有能力捕捉大老鼠的猫。过了一会儿,老鼠跳跃的动作渐渐迟缓,肥硕的肚皮看上去好像在喘气,它蹲在地上稍稍休息。此时,只见猫快速跳下桌子,用爪子抓住了老鼠头顶上的毛,用嘴咬住了老鼠的脖子,猫鼠辗转往复地争斗,猫呜呜地叫,老鼠啾啾地呻吟。宫人急忙打开窗户查看,大老鼠的脑袋已经被狮猫嚼碎了。大家这才明白,狮猫最初躲避大鼠并不是害怕,而是等待它疲乏松懈啊!“敌人出击我便退回,敌人退下我又出来”,狮猫使用的就是这种智谋呀。唉!那种不用智谋,单凭个人血气的小勇之人,和这只大鼠又有什么不同呢?

《聊斋志异》蒲松龄【第三篇】

蒲松龄是哪个朝代的: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明末清初。出身小地主小商人家庭,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满腹实学,屡不中举,到了71岁,才考得了贡生。他牢骚满腹,便在聊斋写他的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3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这类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劳山道士》等。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蒲松龄,他出身于一个久已衰落的世家,其父因科举不显而弃儒从商,却仍不能忘怀于光复门庭。蒲松龄从小随父读书,十九岁时以县、府、道试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生员,得到学使施闰章的称扬。自此文名大振,而自视甚高。但他此后的科场经历却始终困顿不振,一直考到六十多岁,才接受老妻之劝,放弃了仕途幻想。又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得到一个已经无意义的岁贡生名义。在蹭蹬科场的数十年中,他先是做过短期的幕宾,后来长期在官宦人家为私塾教师,以为糊口。大致从中年开始,他一边教书一边写作《聊斋志异》,一直写到晚年。书未脱稿,便在朋辈中传阅,并受到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禛的常识。除《聊斋志异》外,他还存有相当数量的诗、词、文、俚曲等,今人编为《蒲松龄集》。

《聊斋志异》近五百篇,实际包含两种不同性质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一类篇幅短小而不具有故事情节,属于各类奇异传闻的简单记录;另一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多为神鬼、狐妖、花木精灵的奇异故事。两类在篇数上约各其半,但也有些居于两者之间。这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材料来源,据作者于书前的《聊斋自志》中称,一是他“喜人谈鬼,闻则命笔”,一是“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如此长久积累而成。另外,相传蒲松龄常在路边备烟茶供行人享用,趁机与之闲谈,搜罗记录异闻传说(见邹弢《三借庐笔谈》),这不太可信,但《聊斋志异》中内容,有许多来自民间传闻,则是无疑的。

蒲松龄的思想感情是很混杂的,这也造成了《聊斋志异》内容的驳杂不一。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一,他才华出众而毕生潦倒,在科举中经历数十年的精神折磨,而又以低贱的塾师身份坐馆于缙绅富贵之家,这一切造成他心理上极大的压抑。这种压抑经常表现为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尖锐抨击,但有时也表现为对某些野蛮、阴暗现象的兴趣(如《犬奸》就是显著的例子)。

其二,他对许多社会问题的理性的看法实在并不高明,因而,当他以现实人物为小说主人翁时,每每宣扬陈腐的礼教,如《耿十八》、《金生色》等篇,都对妇女不能守节大加鞭挞,甚至认为她们活该得到悲惨的结局,而《杜小雷》又写一妇女不孝顺婆婆而化为猪,县令捆之示众,亦立意殊恶。至于宣扬轮回报应,更是处处可见。但是,作为一个情感丰富、想象力出众的艺术家,当他在完全是幻想的境界中描写狐鬼的形象时,却又写出了本属于人类的许多美好的向往。当然,《聊斋志异》中占主导地位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是批判社会现实和幻想美好人生两类,这也是人们喜欢此书的原因。

蒲松龄一生受尽科举之苦楚,每言及此,百感交加,辛酸无比。书中有《三生》篇,写名士兴于唐被某考官黜落,愤懑而死,在三世轮回中与该考官的后身为仇。篇末作者议论道:“一被黜而三世不解,怨毒之甚至此哉!”这位名士三生不解的“怨毒”,也正是蒲松龄自身心态的反映。所以,书中涉及科举的地方特别多。只是,蒲松龄对科举制度本身并未提出否定,他所特别加以攻击的,是考官的“心盲或目瞽”(蒲松龄《试后示箎、笏、筠》)以致良莠不辨。如《贾奉雉》篇,写贾奉雉每次以好文章应考,总是名落孙山,最后把“不得见人之句”连缀成文,却高中第一名。又如《司文郎》篇,写一神奇的瞎和尚能用鼻子嗅出烧成纸灰的文章的好坏,他嗅糊涂考官所作的文章,竟立时“向壁大呕,下气如雷”,真是所谓“屁文”。这一类故事中,作者主观情绪的宣泄最为强烈,尖锐当然是尖锐的,但难免夸张太过。书中攻击科举弊端,写得最有意义应是那些反映考生在精神上遭受巨大折磨、灵魂被扭曲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如《王子安》篇,写王子安屡试不第,在一次临近放傍时喝得大醉,片刻间梦见自己中举人、中进士、点翰林,于是一再大呼给报子“赏钱”,又想到应“出耀乡里”,因“长班”迟迟而至,便“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酒醒之后,始知虚妄。这一种描写,确是入木三分,包含了作者深刻的心理反省。篇末“异史氏”的议论总括秀才入闱前后,忽异想成狂,忽沮丧欲死,神昏志迷的情态,令人感慨不已。

蒲松龄一方面社会地位不高,深知民间疾苦,另一方面,又与官场人物多有接触,深知其中弊害,因此,写出了一些优秀的揭露政治黑暗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如《席方平》写冥界贪贿公行,含冤者负屈难伸,受尽恐怖的摧残,实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浓黑的缩影。又如《促织》,写因为皇帝好斗蟋蟀,各级官吏纷纷进贡邀宠,里胥假机聚敛,造成民间家破人亡的惨剧。这一类具有现实意义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全书中占有相当比例。

但《聊斋志异》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中有许许多多狐鬼与人恋爱的美丽故事。像《娇娜》、《青凤》、《婴宁》、《莲香》、《阿宝》、《巧娘》、《翩翩》、《鸦头》、《葛巾》、《香玉》等,都写得十分动人。这些小说中的主要形象都是女性,她们在爱情生活中大多采取主动的姿态,或憨直任性,或狡黠多智,或娇弱温柔,但大抵都富有生气,敢于追求幸福的生活和感情的满足,少受人间礼教的拘束。像《婴宁》中的狐女婴宁,永远天真地笑个不停,嬉闹玩耍,绝无顾忌,丝毫未曾受到人间文明法则的污染;又像《翩翩》中仙女翩翩,能以树叶制作锦衣,每当情郎意有旁骛,便不动声色地让他的衣衫变回片片黄叶,当场出丑。作者艺术创造力的高超,就在于他能够把真实的人情和幻想的场景、奇异的情节巧妙地结合起来,从中折射出人间的理想光彩。

狐鬼故事在中国古小说中渊源久长,而蒲松龄特别注意于此并擅长于此,颇有值得推究之处。作为一个有如此才华的文学家,他的内在情感的活跃是无可怀疑的;在他痛苦的生活经历中,渴望得到某种情感上的安慰,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正如前面所说,从明末到清初,封建礼教、程朱理学的重新抬头使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处于低抑的状态,而蒲松龄也受此影响甚深。但另一方面,这种思潮既已发生,使自然情性得到满足的要求就不可能被彻底截止。只是,当小说以具有现实社会身份和现实社会关系的女性为主人公时,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会对她们提出现实伦理的约束;而只有在写狐鬼一类女性形象时,由于这些人物是超脱于社会固有结构之外而无法以礼教的准则衡量的,作者内心的欲望便会自然而然地活跃起来,在一种“伦理疏隔”的虚幻场景中,人的自然情感便得到了较为自由的抒发。这应是蒲松龄对狐鬼特别感兴趣的原因。但即使如此,作者心理上的阴影还是会对小说产生影响。那些人与狐鬼之间旷男怨女的短暂结合,缺乏世俗生活的明朗欢快,而总是给人以幽凄的感觉。

前人或将《聊斋志异》比之于竟陵派的诗歌,就其心理因素来说,这种比拟不无道理。

如果把“三言”、“二拍”和《聊斋志异》各作为晚明和清初短篇小说的代表,那么,以生动的白话与雅致的文言、富于市俗气息的人间故事与幽凄的狐鬼故事相比较,确实可以看出文学的生气正处于减退的过程中。在体式上,蒲松龄每于长篇故事之末,仿《史记》“太史公曰”论赞体例,附“异史氏曰”的议论。从文言小说已有的摆脱史传影响、减少议论的趋向而言,这也没有什么可赞赏的。况且,这些议论虽有个别精彩的,但大多无甚趣味,蒲氏的长处不在此。

但《聊斋志异》毕竟是富于才华之作,也毕竟承续了前代小说中一些重要的积极因素,在中国小说史上仍有着独特的地位。它既结合了志怪和传奇两类文言小说的传统,又吸收了白话小说的某些长处,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一些优秀篇章中,作者能以丰富的想象力建构离奇的情节,同时又善于在这种离奇的情节中进行细致的、富有生活真实感的描绘,塑造生动活泼、人情味浓厚的艺术形象,使人沉浸于小说所虚构的恍惚迷离的场景与气氛中。小说的叙事语言是一种简洁而优雅的文言,而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虽亦以文言为主,但较为浅显,有时还巧妙地融入白话成分,既不破坏总体的语言风格,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通常文言小说的对话难以摹写人物神情声口的毛病,这是很难得的成就。以《翩翩》为例,在落魄浪子罗子浮为翩翩所收留后,有一位“花城娘子”来访:

一日,有少妇笑入曰:“翩翩小鬼头快活死!薛姑子好梦,几时做得?”女迎笑曰:“花城娘子,贵趾久弗涉,今日西南风紧,吹送来也!小哥子抱得未?”曰:“又一小婢子。”女笑曰:“花娘子瓦窑哉!那弗将来?”曰:

“方呜之,睡却矣。”于是坐以款饮。

此后写罗子浮二度偷戏花城,均“衣化为叶”,吓得不敢再胡思乱想——

花城笑曰:“而家小郎子,大不端好!若弗是醋葫芦娘子,恐跳迹入云霄去。”女亦哂曰:“薄幸儿,便直得寒冻杀!”相与鼓掌。花城离席曰:“小婢醒,恐啼肠断矣。”女亦起曰:“贪引他家男儿,不忆得小江城啼绝矣。”

写二女相为戏谑的口吻,十分灵动,对旧时稍有文化修养的读者来说,已经是没有什么障碍的了。

由于结合了多方面的因素,《聊斋志异》把文言小说的艺术性又推进了一步。此后虽然还有不少类似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问世,但都已无法与之媲美了。

《聊斋志异》蒲松龄【第四篇】

聊斋志异·雷曹 蒲松龄

乐云鹤、夏平子,二人少同里,长同斋,相交莫逆。夏少慧,十岁知名。乐虚心事之,夏亦相规不倦,乐文思日进,由是名并著。无何,夏连疫卒,乐以时恤诸其家。于是士大夫益贤乐。乐恒产无多,家计日蹙,乃叹曰:“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殁,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于是去读而贾。操业半年,家资小泰。

一日,客金陵,休于旅舍,见一人颀然而长,筋骨隆起,色黯淡,有戚容。乐推食食之,则以手掏啖,顷刻已尽。乐又益以兼人之馔,食复尽。遂命主人割豚胁,堆以蒸饼。又尽数人之餐,始果腹而谢曰:“三年以来,未尝如此饫饱。”乐曰:“君固壮士,何飘泊若此?”曰:“罪婴天谴;不可说也。”问其里居,曰:“陆无屋,水无舟,朝村而暮郭耳。”

乐整装欲行,其人相从,乐辞之。告曰:“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乐异之,遂与偕行。途中曳与同餐。辞曰:“我终岁仅数餐耳。”益奇之。次日,渡江,风涛暴作,估舟①尽覆,乐与其人悉没江中。俄风定,其人负乐踏波出,登客舟,又破浪去;少时,挽一船至,扶乐入,嘱乐卧守,复跃入江,以两臂夹货出,掷舟中;又入之:数入数出,列货满舟。乐谢曰:“君生我亦良足矣,敢望珠还哉!” 检视货财,并无亡失。益喜,惊为神人。放舟欲行,其人告退,乐苦留之,遂与共济。

乐与归,寝处共之。每十数日始一食,食则啖嚼无算。一日,适昼晦欲雨,闻雷声。少时,乐倦甚,伏塌假寐。既醒,觉身摇摇然,不似塌上,开目,则在云气中,周身如絮。惊而起,晕如舟上,踏之,软无地。仰视星斗,在眉目间,遂疑是梦。细视星箝天上,如老莲实之在蓬也。以手撼之,大者坚不可动,小星摇动,似可摘而下者。拨云下视,则银河苍茫,见城郭如豆。俄见二龙夭矫②,驾缦车来,车上有器,围皆数丈,贮水满之。有数十人,以器掬水,遍洒云间。忽见乐,共怪之。乐审所与壮士在焉,语众云:“是吾友也。”因取一器,授乐令洒。时苦旱,乐接器排云,约望故乡,尽情倾注。未几,谓乐曰:“我本雷曹,前误行雨,罚谪三载。今天限已满,请从此别。”乃以驾车之绳万尺掷前,使握端缒下,飗飗然③瞬息及地。视之,则堕立村外,绳渐收入云中,不可见矣。时久旱,十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浍皆满。

[注]①估舟:商船;②夭矫:屈伸自如的样子;③飗飗然:微风吹动的样子。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乐又益以兼人之馔 兼:超越 B.罪婴天谴 婴:遭受

C.食则啖嚼无算 算:计算 D.约望故乡 约:约略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雷曹“知恩图报”的一组是( )

①三年以来,未尝如此饫饱 ②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

③数入数出,列货满舟 ④因取一器,授乐令洒

⑤以器掬水,遍洒云间 ⑥十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浍皆满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夏平子谦虚好学,加上好友的帮助,文思才华大有长进。夏平子染病而死,乐云鹤便照顾接济已故好友的家人,后来因生活日渐困难,于是他弃文经商。

B.乐云鹤客居金陵时初遇雷曹,他让困顿不堪的雷曹饱餐一顿。雷曹心怀感激,就把自己因罪遭贬而漂泊流浪、居无定所的原因告诉了乐云鹤。

C.乐云鹤与雷曹一起乘船渡江,忽遇狂风大浪,商船倾覆。雷曹将乐云鹤从水中救出,然后多次下水,将其货物钱财全部捞出,乐云鹤认为他是神人。

D.乐云鹤在天阴欲雨伴有雷声的日子来到云海,自己虽未能参与行雨,但亲眼目睹雷曹等人行雨的情景。落到地面后发现,自己村庄沟渠里的水都注满了。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殁,而况于我!(3分)

答:

(2)君生我亦良足矣,敢望珠还哉!(3分)

答:

65 1518425
");